古语“中庸之道”的义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例句: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
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成语造句
1、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
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
2、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
3、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4、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5、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的共赢之道“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
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道家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也就是认为人要尽量遵循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得到大自然的保护,而且才能做到长生不老。
所以道家很少会谈及仙术和修炼,甚至连一些神仙都没有。
中庸之道就是不偏激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中”是保持事物平衡的意思。
其实也可以引申为“不偏不倚”,用来形容不偏离客观事物规律的意思。
那么中庸之道也可以解释为凡事不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在适当的位置上,既要保持一种平衡,但又不过分突出一方,使另一方掩盖了平衡。
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公平的发展。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准则,更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首先,中庸之道主张把握事物的整体性。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往往被各种各样的事物纷扰着,对一件事物往往看到它的这一面,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从而无法真正地了解事物。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同时,不管事物如何变化,有一点是始终不会变的,那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能看清事物的未来。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有时单靠我们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学会借助外力。
比如选择一个有利于我们的外部环境,等等。
其次,中庸之道主张调整事物的平衡状态。
这里的“平衡”并非事物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指一种动态的协调统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世间万物并不是以自己的习惯或嗜好去改变他人,而是要顺应他人的习惯与嗜好,取长补短,使彼此融洽和谐,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比如春节来临之际,我们的邻居家都喜欢放鞭炮来庆祝,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这种传统习俗,但是却不能强迫他人也要跟着放鞭炮。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含义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含义是什么
2021-09-23 15:36:00
中庸之道意思是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来看一看吧!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1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yōng zhī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2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内涵儒家中庸之道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它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20世纪大半时间里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学因此大行其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倚。
而他所谓中道的标准是仁义之道。
孔子说唯人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上。
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正原则。
有的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
孔子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自私伪善的人称为乡愿,而像这样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孔子对此深恶痛绝。
而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论语》曰:“叩其两端。
”《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里的“两端”并非仅指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
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
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务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集思广益而后作出科学的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
所以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主义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二程有个说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生活正常需要。
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分别为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
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
健康的人性,应该是情与理的平衡,他所做的事情便会合情合理,为多数人所接受,这是一种理性精神。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网友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为人之道就在“正直”二字,刚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门歪道,不见利忘义。
中庸实际上是就是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也认真”、“也不认真”之间寻找平衡,所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中庸之道在历史上有重大的争论,在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中庸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
中外学术界应该破除对东方文化重要思想的“中庸精神”的现代性误读,重申其被淹没不彰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一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高度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
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奉为“极高明”,说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原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办法,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涵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经典《中庸》。
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这句话很有意味,他认为聪明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明,聪明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认
为太过了,太过了当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当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反面,认为聪明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认为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明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
还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些人确实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这类人确实比一般人高明一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
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比如说,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主动地去做,有意识地去做,不能够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
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
再比如,有些人认为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认为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
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或出世,或入世,而不是讨论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
再比如,如何对待烦恼问题,有人尽力驱除烦恼,认为烦恼不利于静心,有人反过来,认为烦恼不是坏事,修行的人还要借助于烦恼,烦恼即菩提,于是乎,甚至有些人开始追求“烦恼”了,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躲避烦恼,是逃避现实,是“弃缘”行为,追求“烦恼”,是一种“攀缘”行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正确的做法是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坦荡荡,这样心情就平静了。
动静问题。
运动与休息都是很重要的,张弛有度,禅定也不是一潭死水,静中有动,运动并不是心浮气躁,而是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动中禅,就是在运动中达到禅定与静心的目的。
劝人问题。
面对一个极其痛苦的人,劝了不对,不劝也不对,一切都要根据时机,根据不同场合,巧妙地规劝或者奉劝。
高境界与低境界。
高境界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高境界用不对了地方,就还不如低境界。
好境界与坏境界。
不管是好境界还是坏境界,都应区别对待,都要以中庸之道对待之。
这颇有些类似“中道精神”:不要懦怯与鲁莽,要勇敢;不要自傲与自卑,要自信;不要吝啬与挥霍,要节俭;不要滑稽与粗俗,要机智;不要羞涩与无耻,要谦虚;不要损人与
损己,要公正;不要过敏与无耻,要知羞耻,不要柔弱与蛮横,要坚强;不要愚钝与狡猾,要明智。
一些“中道”品质如下:
过度
中道
不及
纵欲
节制
禁欲
鲁莽
勇敢
胆小
狡猾明智愚钝损人公正损己自傲自重自卑
无耻羞耻过敏浪费大方吝啬愤怒温和麻木
自夸
信实
自贬
蛮横
坚强
柔弱
注: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中庸》书前部分阐明中庸之道,后大部分则论述治国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名言来自《中庸》,意思是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乎百姓日用,也就是“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
冯友兰先生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认为我国的哲学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最高境界,书中叙述了其发展之历程,而以宋明理学的形成,为这一哲学追求的结果。
并且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还是必须循着理学的路子下去才好。
梁漱溟认为,西方哲学偏重于向外求,印度哲学偏重于向内求,唯有中国哲学,不内不外,不偏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