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B. 箪食瓢饮(用瓢盛水喝)C.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D. 箪食壶浆(用壶盛酒)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吾谁与归B. 吾从子游C. 吾与点也D. 吾谁欺答案:A(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物质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2. 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中“他”为什么坚持要回家?答案:因为他思念家乡和亲人。

(2)文章中“她”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她对“他”既关心又有些无奈。

(3)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主题是思乡之情。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已知函数f(x)=2x^2-3x+1,求f(2)的值。

答案:f(2)=2*(2^2)-3*2+1=52. 解方程:x^2-5x+6=0。

答案:x=2或x=33. 计算定积分:∫(0到1) (2x+3)dx。

答案:(2/2)x^2+3x | 0到1 = 2+3-0 = 5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根据句意,选择填空。

I don't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________ the matter.A. look intoB. look upC. look outD. look over答案:A2. 翻译句子。

句子:他决定去旅行,放松一下。

翻译:He decided to go on a trip to relax.3.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旅游目的地?答案:文章提到了巴黎、伦敦和纽约。

(2)作者对旅游的态度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放松和学习的方式。

四、物理试题及答案1. 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重力为19.6N,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a=F/m=19.6N/2kg=9.8m/s^22. 一个电容器的电容为4μF,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容器的电压。

高三数学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三数学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三数学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1.已知p:sinx=siny,q:x=y,则p是q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已知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离心率为2,则此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 y=±3xB. y=±2xC. y=±2xD. y=±x3.函数y=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对于任意的x1≠x2,都有f(x1)−f(x2)x1−x2<1成立.如果f(m)>m,则实数m的取值集合是()A. {0}B. {m|m>0}C. {m|m<0}D. R4.已知数列{an}满足a1+a2+⋯+an=n(n+3),n∈N*,则an=()A. 2nB. 2n+2C. n+3D. 3n+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54分)5.不等式|2x+1|+|x−1|<2的解集为______.6.函数f(x)=x+9x(x>0)的值域为______.7.函数f(x)=sinx+cosx(x∈R)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8.若an为(1+x)n的二项展开式中x2项的系数,则n→+∞lim ann2=______.9.在所有由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中,任取一个数,则取出的数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10.若实数x,y满足x+y≤4y≤3xy≥0,则2x+3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11.已知向量a,b满足|a|=2,|b|=1,|a+b|=3,则|a−b|=______.12.已知椭圆C:x29+y2b2=1(b>0)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若△F1AB是等边三角形,则b的值等于______.13.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公比q>1,且a2+1为a1与a3的等差中项,S3=14.若数列{bn}满足bn=log2an,其前n项和为Tn,则Tn=______.14.已知A,B,C是△ABC的内角,若(sinA+i⋅cosA)(sinB+i⋅cosB)=12+32i,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C 等于______.15.设a∈R,k∈R,三条直线l1:ax−y−2a+5=0,l2:x+ay−3a−4=0,l3:y=kx,则l1与l2的交点M到l3的距离的最大值为.16.设函数f(x)=x2−1,x≥a|x−a−1|+a,x<a,若函数f(x)存在最小值,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6分。

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隐私泄露、信息过载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科技与伦理的关系?1.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2. 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3.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二、古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 请解释文中“政通人和”的含义。

5. 文中“增其旧制”指的是什么?6.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绘了什么景象?7.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默写杜甫的《登高》。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共50分)请以“科技与人文”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

2. 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有隐私泄露、信息过载、人际疏离等。

3. 平衡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科技伦理意识、推动科技伦理教育等方面入手。

二、古文阅读4. “政通人和”意味着政治清明,人民和睦。

5. “增其旧制”指的是扩大原有的规模。

6.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绘了洞庭湖早晚不同的美丽景色。

7.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和睦的向往。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

高三年级一模试卷及答案

高三年级一模试卷及答案

高三年级一模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B. 光合作用需要光能C.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D.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2. 以下哪项不是细胞的基本结构?A. 细胞膜B. 细胞质C. 细胞核D. 细胞壁3.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A.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D. 所有选项都正确4. 下列关于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A. 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B. 遗传物质是蛋白质C. 遗传物质是RNAD. 遗传物质是DNA5.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部分6. 以下哪项不是牛顿三大定律之一?A. 惯性定律B. 万有引力定律C.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D. 力与加速度定律7. 以下关于电磁波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C. 电磁波是横波D. 电磁波是纵波8.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B.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C.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D.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9. 以下哪项不是化学反应的类型?A. 合成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氧化反应10.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B.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C.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慢D. 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2.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

4. 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

5. 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组成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已知函数f(x) = x^2 - 2ax + 1,若f(x)的图像关于x = a对称,则a的值为()A. 0B. 1C. 2D. 无法确定2. 下列函数中,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的是()A. y = x^3B. y = x^2C. y = -x^2D. y = x^3 + 3x^23. 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首项为a1,则第n项an等于()A. a1 + (n - 1)dB. a1 - (n - 1)dC. a1 + ndD. a1 - nd4. 在△ABC中,若a=3,b=4,c=5,则sinA的值为()A. 1/2B. 2/3C. 3/4D. 4/55. 若log2x + log2y = 1,则x和y的取值范围是()A. x > 0, y > 0B. x > 0, y ≤ 0C. x ≤ 0, y > 0D. x ≤ 0, y ≤ 06. 已知函数f(x) = x^3 - 3x + 2,若f(x)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a < 0B. a > 0C. a = 0D. a ≠ 07.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2, 3)关于直线y = x的对称点Q的坐标是()A. (3, 2)B. (2, 3)C. (-3, -2)D. (-2, -3)8. 若复数z满足|z - 1| = |z + 1|,则z在复平面上的轨迹是()A. 实轴B. 虚轴C. 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D. 直线y = x9. 已知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 = 2,公比q = 3,则第n项an等于()A. 2 3^(n-1)B. 2 3^nC. 2^n 3D. 2^n / 310. 若函数f(x) = ax^2 + bx + c在x = 1时取得最小值,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 a > 0, b = 0, c < 0B. a > 0, b ≠ 0, c < 0C. a < 0, b = 0, c >0 D. a < 0, b ≠ 0, c > 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1. 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5 = 25,S9 = 45,则S13 = _______。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但德国剧作家布菜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

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

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

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高考模拟试卷1123 09:31::2015高考模拟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PK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五四时期“废文言、兴白话”,改换了一种意识形态;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的使用,推动了民族的想象性建构。

今天PK在媒体中过量繁盛,也已经超出了文化事件的范畴,开始在思想层面发挥作用。

这就是令人忧虑的PK认知模式的形成。

这种认知模式首先设置了一种紧张情境。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神经在连续刺激中日渐麻痹。

只有比紧张更紧张、比激烈更激烈的情境才能够留住人们挑剔的视线,PK正是这种情境的鲜明符号。

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的“擂台赛”挪移到大众媒体上,将紧张的对决经由现代媒体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渠道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

PK的表演性与娱乐性,注定了PK是一件公开而招摇的事。

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

寻声而去,紧张激烈的场面正在眼前铺展。

这种认知模式预设了结果水落石出的一刻即将收获的精神快慰。

今天,阅读内容变为浏览标题,看重结果轻视程序,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迫不及待。

他们需要结果水落石出,需要胜负立见分晓,需要用斩钉截铁的判决抚慰等待的焦躁不安。

而PK中的你死我活,不仅营造了一种紧张情境,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时的精神快慰。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种认知模式更蕴含着一种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

选秀的娱乐性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成为一种由媒体与平民合力打造的艺术亚文化。

其中PK环节奉行的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

这样的PK,恰好迎合了在经济繁荣而话语贫困时代必须释放的解构欲望——解构权威、解构经典、解构主流意识形态。

而在大众媒体上,PK的频繁出场,正是这种解构欲望的延伸。

因而,媒体在哪里使用了PK语法,哪里就很可能存有解构欲望的心理市场。

同时,越是权威的、经典的和主流的事物,越是在PK模式的认知中幻化出更强烈的娱乐化效果。

这一点,也许是PK认知模式中最为隐秘的特点。

(《读书》2015届高考模拟第1期)1.对作为认知模式的“PK”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PK的过量繁盛,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文化事件,也已经在思想层面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B.在这个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社会生活中,PK已经成为能留住大众视线的鲜明符号。

C.表演性和娱乐性是PK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公开和引人注目的个性。

D.PK已成为一种由媒体和老百姓共同经营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在当今社会正风光无限。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A. “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中“乔装打扮”指的是媒体对PK进行“包装”,其目的是想弱化PK本身的残酷性,使之能以温和而美好的面貌出现。

B.“将紧张的对决……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

”“看客”是对喜欢看PK观众的称呼,较形象地表现了注意力经济下社会大众看重表象且没有持久关注点的特征。

C.“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

”表现了PK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对PK唯一优点的肯定。

D.“而PK中的你死我活……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的精神快慰。

”“预售”生动地说明了PK的商业本性,也表明了它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举五四“废文言、兴白话”及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使用的例子,是想说明作为语言现象的PK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B.文章条理清晰,由浅入深,从设置情境、预设结果、意在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了PK的表现及蕴含着的社会心理。

C.按的观点,社会经济繁荣和话语贫困的时代会产生解构欲望,而各种各样的PK正好给这种欲望提供了较理想的表演平台。

D.文章用词准确,行文活泼,使“PK”形神俱备;眼光独到,分析充分,对“PK”见解深刻。

文章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感受凤凰谢德才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感觉到稍许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

②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

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

房间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

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脚下、木板的下面就是沱江水,而我今夜就要枕着沱江入眠。

③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

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这些作为凤凰古城骄傲的吊脚楼,曾在宋祖英的歌里被反复吟唱,曾是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也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吊脚楼里无比宁静,而沱江上依然有渡船,有浆声灯影,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

我顺着一个女孩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底下冲浴。

洗后,拖一双鞋,搬一张凳坐到门口的街巷边,与这里人谈起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思考,还说到沈从文的小说与人生……④入夜,我很久无法入眠。

闭上眼,浮现出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看到的是被烟熏火燎的木板壁的吊脚楼。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哗哗作响,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

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⑤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

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

“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

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

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

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的故事,他的气息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

⑥如果你是独自一人去凤凰,又假如你还是单身,你会感到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同去,分享那里的宁静。

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同去,脸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深藏已久的喜悦,你们会思想更纯,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更爱对方,会深深感受到河水的浪漫,感受到脚底下这片土地的肥沃、厚实与博大。

⑦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

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理解: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凤凰,她古老而不俗,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现出独有的风味与情愫。

她美得让人揪心,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许多伤心的爱情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凄美。

⑧细雨蒙蒙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选自2015届高考模拟第1期《散文选刊》,本文有删节)4.在凤凰古城,感受到了它哪几方面的魅力?(6分)5.结合全文,赏析文章末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

(6分)6.选文第七自然段用“她”来指称凤凰古城,请结合上下文,说明采用这一指称的作用或效果。

(6分)7.沈从文与凤凰,或说凤凰与沈从文,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有人说“是凤凰造就了沈从文”,也有人说“是沈从文造就了凤凰”。

根据文中信息及你平时的了解,说说你对这两种评价的看法。

(7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名言名篇默写(5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1)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兰亭集序》)(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 。

(杜甫《咏怀古迹》)(7)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8)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故治狱之吏节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事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

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