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各论2》资料:7能量代谢与体温
合集下载
07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 食物热能 热能 ADP C~P 物 氧 化 能量 ATP Pi 其他CO2、H2O、尿素、尿酸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机械 功能O2生贮备能1、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肌肉活动 (2)环境温度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 激素分泌的增多,均能促进新陈代谢,提 高产热量。
(5) 节律性变化3、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1) 基础代谢:人在基础状态下(空腹、清晨静卧、 温度合适、精神)的能量代谢 (2) 基础代谢率:BMR( basal metabolism rate):单位 时间(m2体表)的基础代谢 (3) 静止的能量代谢 早饲前,畜舍或实验室内,动物伏卧下的产热量(二) 体温1、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 变温动物、恒温动物 体表温度、体核温度 体温:动物体内的平均温度。
来源 测定部位(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生理变异:种别、年龄、生理状况(日周 期、激素影响)、生活环境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 产热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运动时、反刍动物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 产热活动调节 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Adr、NE 神经调节 寒冷->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 Adr、NE(2) 散 热途径:皮肤、呼吸、粪尿排泄、给进食饮水加温 皮肤散热方式: 辐射:皮肤--环境之间的温差、有效辐射面积 传导:皮肤--接触物间的温差、物体导热性 对流:空气温度、流速 蒸发:不感蒸发、发汗 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
人体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三、体温调节
①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 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调 节产热与散热过程,使之保持平衡,维持体温的相 对稳定水平。
②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 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⑴分布:皮肤、粘膜和内脏等处。 ⑵类型: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4~10 : 1 ⑶作用:皮肤温度感受器主要是监测皮肤温 度降低。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3.产热和散热的调节反应 (1)发汗的调节: 大汗腺:腋窝等处
小汗腺:全身皮肤 ①汗液的成分 99% :水分 1%:固体成分( 大部分为NaCl,少量的 KCl,尿素等)ຫໍສະໝຸດ ②发汗的类型及汗腺分泌的调节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汗腺
全身皮肤
手掌、足底和前额等处
神经 支配 刺激 意义
(二)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 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 绪激动等)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 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却比进食 前有所增加,这些 “额外” 热量是由进食引起的。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 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
境温度的影响。
4、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代谢明显增强,产 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 其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 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 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 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生理学 第7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体表面积的测定: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还可从右图直接求出。
BMR率随着性别、年龄等不同 而有生理变动。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儿童比成人 高;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5、BMR正常范围:±10%~±15% 6、BMR的临床意义: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概念:人在进食后的1~8小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 这种因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 2、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为30%;糖和脂肪的 特殊动力效应分别为6%和4%
1、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20~25℃; 体温正常、精神安定。 3、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BMR比一般安静时的代谢率要低些,但并不是最低的, 因为熟睡时的代谢率更低(比安静时低8%~10%,但做 梦时可增高)。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下丘脑 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点类似于 恒温器的调节,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若 当体温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 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若 体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形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一般不做供能物质。
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糖原和贮存脂质几乎耗竭 时,机体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供能。
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完全氧化,没有被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以尿素、尿酸、肌酸形式经肾脏排出。
(二)能量的去路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 环境温度20-25℃、空腹(禁食12小时)。此时的能量主要维 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基础代谢率比一般的安静时的代谢率更 低,但不是最低。熟睡无梦时更低。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h)
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冷 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寒战、皮肤血管 收缩。相反,高热因素去除后,体温调定点下移,热敏神经元活 动增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发汗,体温下降。
(四)温度习服:当机体较长时间处于高温和低温环境 中,机体对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升高,而维持正常健康状 态。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代谢活动。 安静寒冷环境下: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加基础上,伸肌和屈 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机体的能力代谢率可增加 4-5倍,骨骼肌不做功,收缩的能力全部转化为热能,产热显著。
非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 现象。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产热量最大。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促进代谢产热。
(2)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差、接触面积等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

18
第一节 能量代谢
非蛋白呼吸商的计算步骤 ① 测定一定时间内的尿氮量; ② 根据尿氮量来计算蛋白质分解量; ③ 根据相关表的数据算出蛋白质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④ 用总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减去蛋白质分解时的耗O2量
和CO2产生量,即可得糖和脂肪氧化时的耗O2量和CO2 产生量;从而算出NPRQ。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放能
能量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6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2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 的是: D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2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4、更为简略的方法: 仅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基础状态下的NPRQ为 0.82,此时氧热价为20.20,即可用下式计算: 产热量=20.20×耗氧量 单位:kJ/m2.h
2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四)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如何比较不同个体的能量代谢率差异?研究表明:基础
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量、主动脉和气管 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关系,而与机体体重相关性 不明显。
肌肉收缩
外功
1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1、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2、机体安静时,外功=0,此时机体能量 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第一节 能量代谢
非蛋白呼吸商的计算步骤 ① 测定一定时间内的尿氮量; ② 根据尿氮量来计算蛋白质分解量; ③ 根据相关表的数据算出蛋白质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④ 用总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减去蛋白质分解时的耗O2量
和CO2产生量,即可得糖和脂肪氧化时的耗O2量和CO2 产生量;从而算出NPRQ。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放能
能量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6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2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 的是: D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 B、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 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2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4、更为简略的方法: 仅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基础状态下的NPRQ为 0.82,此时氧热价为20.20,即可用下式计算: 产热量=20.20×耗氧量 单位:kJ/m2.h
2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四)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如何比较不同个体的能量代谢率差异?研究表明:基础
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量、主动脉和气管 的横截面积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关系,而与机体体重相关性 不明显。
肌肉收缩
外功
11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1、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2、机体安静时,外功=0,此时机体能量 代谢=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散发的总热量
人体生理学概论-7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转移、贮存、利用)
ATP:既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磷酸肌酸(CP): ATP的贮存库。
(四)能量平衡异常
(一)消瘦 常见原因:营养 不良、恶性肿瘤
(二)肥胖:人 体贮存的脂肪组 织的量过多,表 现为脂肪细胞增 多和/或体积增大
7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 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生物热价:食物在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 物理热价:食物在体外燃烧释放的能量 蛋白质:生物热价≠物理热价 2.食物的氧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 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
第二节
一、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二、
三、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在研究体温时,把人体 分为核心与外壳两个层次。 深部温度:机体深部组 织的温度,温度较高,相对 稳定,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温 度差异很小。 表层温度:机体外壳的 温度。较低;不稳定,易受 影响 ,各部位差异大
有氧氧化
(一般情况下)
无氧酵解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剧烈运动、RBC)
2、脂肪:贮存和供给能量。提供大约30%的能量。 甘 油
磷酸化和脱氢
葡萄糖
有氧氧化
脂肪
活化和β-氧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化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主要用于重新合成 细胞成分或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次要功能 是提供能量。
2.间接测热法
原理:定比定律: C6H12O6+6O2→6CO2+6H2O+△H 间接测热法的具体步骤: ①测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O2耗量和CO2产生量,并测 出尿氮排出量; ②根据尿氮含量算出蛋白质的氧化量和蛋白质食物的 产热量,并求出NPRQ;因体内氧化1g蛋白质可产生0.16g尿 氮,所以将测出的尿氮量乘 6.25 ,即体内氧化蛋白质的量; ③查出该NPRQ所对应的氧热价,进而算出非蛋白食物 的产热量; ④算出总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质食 物产热量之和。
7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

一、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营养物质 提供能量(%) 特 点
糖 类 60-70
供能
脂肪
30-40
贮存,6倍于糖元
蛋白质 很少
功能
6-1 能量代谢
一、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100%
95%
45%
43%
日粮总能 → 可消化能 → 代谢能 →净能
↓
↓
↓
粪能5%
发酵能
特殊动力作用能
尿能(5%)
特殊动力作用能(specific dynamic action):机体的代谢因
四、影响能量代谢率的因素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产热量
运动或劳动 躺卧
开会
洗衣 踢足球
产热量
2.73 3.40 9.89 24.98
(Kg/m2· min)
2. 环 境 温 度 , 安 静 20℃最低
3.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 神经—内分泌:交 感 神 经 兴 奋 , Ad 分 泌,产热。
5. 个体差异:
辐射 对流,气液流动——通风 传导,洒水降温 蒸发,不显汗(不感蒸发)和显汗 不感蒸发——皮肤、呼吸道。体液 的水分直接透过皮肤和粘膜表面,并在形 成明显的水滴前蒸发掉 显汗:汗液。
三、体温恒定的调节
㈠ 神经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皮肤,粘膜,内脏), 中枢(脊髓、延髓、脑干网状中枢、下丘脑)
简化法:因蛋白质消耗较少,可忽略,即用混 合呼吸商查出相应的氧热价,乘以耗氧量=一 段时间内动物机体的总产热量
与精确测定法相比,简化法误差仅在1~2 %,简便。
(人,混合呼吸商=0.82,氧热价20.1878 KJ, 合4.825千卡)。
应用呼吸商进行能量代谢测算时,还须 注意: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时可 相互转化,影响RQ。反刍动物胃发酵产 生大量CO2,其RQ要校正。动物剧烈运 动或重度使役时会影响RQ的测定值。 (CH4产热9.42KJ)。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温

代谢率对体温 的影响
代谢率越高,人体产 生的热量越多,体温 也会相应升高。因此 ,高代谢率的人通常 会有较高的体温。反 之,低代谢率的人则 会有较低的体温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体温对代谢率的影响
体温的变化也会影响代谢率的高低。一方面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通过增加代谢 率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另一方面,当人 体感到炎热时,则会通过降低代谢率来减少 热量的产生
此外,体温的恒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至关重要。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 都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甚 至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保持正常 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PART 4
小结
小结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 温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6/12/2024
生理能量代谢是指 人体如何利用和转 化能量,而体温则 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代谢率和体温之间 相互影响,高代谢 率会导致高体温, 而体温的变化也会 影响温对 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至关重要
-
Thank You
感谢你的观看
XXXXXX
THANK YOU
生理能量代谢 和体温
-
PART 1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生物体的能量转化和利 用
在人体中,能量代谢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过程
生理能量代谢
PART 2
体温
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的体温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波动。体温的高低 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疾病:一些疾病如感染、炎症等会 导致体温升高,而另一些疾病如甲 状腺机能减退则会导致体温降低
PART 3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代谢率越高,人体产 生的热量越多,体温 也会相应升高。因此 ,高代谢率的人通常 会有较高的体温。反 之,低代谢率的人则 会有较低的体温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体温对代谢率的影响
体温的变化也会影响代谢率的高低。一方面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通过增加代谢 率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另一方面,当人 体感到炎热时,则会通过降低代谢率来减少 热量的产生
此外,体温的恒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至关重要。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 都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甚 至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保持正常 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PART 4
小结
小结
生理能量代谢和体 温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6/12/2024
生理能量代谢是指 人体如何利用和转 化能量,而体温则 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代谢率和体温之间 相互影响,高代谢 率会导致高体温, 而体温的变化也会 影响温对 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至关重要
-
Thank You
感谢你的观看
XXXXXX
THANK YOU
生理能量代谢 和体温
-
PART 1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
生理能量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生物体的能量转化和利 用
在人体中,能量代谢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过程
生理能量代谢
PART 2
体温
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的体温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波动。体温的高低 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疾病:一些疾病如感染、炎症等会 导致体温升高,而另一些疾病如甲 状腺机能减退则会导致体温降低
PART 3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urinary system: to keep the body in homeostasis by
removing and restoring selected amount of water and solutes. It also excretes selected amount of various wastes.
• The genital system: to produce germ cells and to secrete
some hormones.
IV. The reference lines and abdominal regions 1. References lines of the thorax: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4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4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I. The definition and subdivisions of the splanchnology :
• Anterior median line • Lateral sternal line • Midclavicular line • Parasternal line • Anterior axillary line • Midaxillary line • Posterior axillary line • Scapular line • Paravertebral line • Posterior median line
Alimentary canal:
the mouth,
the pharynx,
the esophagus, the stomach,
the small intestines:
the duodenum, the jejunum,
the ileum
the large intestines:
the cecum and appendix,
upper left ( LUQ ) lower right ( RLQ ) lower left ( LLQ )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5 The Alimentary System
Ⅰ. General Description:
* Constituents: 2 parts
II . The main functions of viscera: • The alimentary system: to ingest foods; secrete enzymes
that modify the sizes of food molecules; absorb the products of this digestive action and to eliminate the unused residua.
•
• 9 regions:
epigastric region umbilical region pubic (hypogastric) region right and left hypochondriac regions right and left lumbar(lateral)regions right and erence lines of abdomen and abdominal regions: • 2 transverse lines :
subcostal line transtubercular line
• 2 longitudinal lines:
mid-inguinal lines
2. Reference lines of abdomen and abdominal regions: • a transverse line through the
umbilicus and a vertical line in the midline of the body. • 4 regions: upper right ( RUQ )
•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gass exchanges
--- supply of oxygen for the living cells and remove of carbon dioxide resulting from cell metabolism.
* Functions:
ingest foods, secrete enzymes, absorb nutrients eliminate unused residues
Ⅱ.The Mouth:
2 parts: oral vestibular, oral cavity proper.
* walls: oral lips, cheeks, palate,
aliment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urinary system genital system
• The study of viscera. • Most of them are situated in the thoracic,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i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leura or peritoneum. • It also opened to outside of bod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colon, the rectum,
the anal canal
Digestive glands:
the salivary glands:
the parotid gland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the sublingual gland
the liver, the pancreas
removing and restoring selected amount of water and solutes. It also excretes selected amount of various wastes.
• The genital system: to produce germ cells and to secrete
some hormones.
IV. The reference lines and abdominal regions 1. References lines of the thorax: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4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4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I. The definition and subdivisions of the splanchnology :
• Anterior median line • Lateral sternal line • Midclavicular line • Parasternal line • Anterior axillary line • Midaxillary line • Posterior axillary line • Scapular line • Paravertebral line • Posterior median line
Alimentary canal:
the mouth,
the pharynx,
the esophagus, the stomach,
the small intestines:
the duodenum, the jejunum,
the ileum
the large intestines:
the cecum and appendix,
upper left ( LUQ ) lower right ( RLQ ) lower left ( LLQ )
Part II Splanchnology
Chapter 5 The Alimentary System
Ⅰ. General Description:
* Constituents: 2 parts
II . The main functions of viscera: • The alimentary system: to ingest foods; secrete enzymes
that modify the sizes of food molecules; absorb the products of this digestive action and to eliminate the unused residua.
•
• 9 regions:
epigastric region umbilical region pubic (hypogastric) region right and left hypochondriac regions right and left lumbar(lateral)regions right and erence lines of abdomen and abdominal regions: • 2 transverse lines :
subcostal line transtubercular line
• 2 longitudinal lines:
mid-inguinal lines
2. Reference lines of abdomen and abdominal regions: • a transverse line through the
umbilicus and a vertical line in the midline of the body. • 4 regions: upper right ( RUQ )
•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gass exchanges
--- supply of oxygen for the living cells and remove of carbon dioxide resulting from cell metabolism.
* Functions:
ingest foods, secrete enzymes, absorb nutrients eliminate unused residues
Ⅱ.The Mouth:
2 parts: oral vestibular, oral cavity proper.
* walls: oral lips, cheeks, palate,
aliment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urinary system genital system
• The study of viscera. • Most of them are situated in the thoracic, abdominal and
pelvic caviti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leura or peritoneum. • It also opened to outside of bod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colon, the rectum,
the anal canal
Digestive glands:
the salivary glands:
the parotid gland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the sublingual gland
the liver, the panc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