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

2010《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思考题1.鱼类养殖、鱼类增殖、鱼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P12.池塘养鱼的定义及在渔业中的地位?3.何谓休闲渔业?有那4种类?有何发展前景?4.鱼类的食性?鲢鳙鱼食性差别的原因何在?P175.我国大黄鱼有那些地理种群?大小黄鱼如何区分?6.水库类型类及区别P38-39。

7.何谓补偿深度和透明度,它们在鱼类养殖中有何意义?P44-458.池塘中有那些常见水质类型,具体说明。

P48-499.水温对养殖鱼类有何影响?P5010.池水密度流对池塘养殖的有何影响? P51-5211.何谓水呼吸?水中溶氧的变化对鱼类有何影响?P45412. 淤泥的组成及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P81-8413.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的区别及在渔业生产中的意义?P88-9014.养殖用水的处理有那些方法?你认为应该如何应用? P10115.鱼类的饵料有那些?16.池塘物质循环和施肥的作用。

P118-11917.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P119-12018.卵母细胞发育时期及性腺分期。

P18319.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P187-18820.鱼类脑垂体位置及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P188-18921.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

P191-19322.以鲢、鳙亲鱼为例阐述亲鱼培育的方法。

P20123.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P202-20324.催产剂的种类及使用效果P205-20625.效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P21126.鱼类孵化,影响的因素和基本管理方法。

P215-21727粘性卵孵化的几种方法。

P223-22428.海水鱼育苗需准备那些生物饵料?29.海水仔稚鱼的危险期及其食性转化情况30.海水鱼工厂化育苗的技术流程(以方框图为例,附带说明)31.海水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互残32.牙鲆白化的原因和防止白化的方法33.鱼苗鱼种培育的定义及药物清塘的定义,列举2-3种药物清塘的方法。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鱼类增养殖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部分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化养鱼、箱养鱼等;鱼类增殖部分包括天然水域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我国鱼类增养殖技术的立足点是池塘养鱼。

《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本课程还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鱼类增养殖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水产增养殖生产与科研及社会服务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国内鱼类增养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

熟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掌握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熟悉饵料及饲料的种类、特点掌握饵料的投喂方法。

熟悉鱼类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养鱼施肥的方法。

掌握养殖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生物特性及其动态关系掌握水质调节的方式、方法。

了解饲养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饲养管理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池塘养
殖食用鱼等。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鱼类增养殖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课程,侧重考察考生鱼类养殖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在掌握养殖鱼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并指导实际工作,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鱼类养殖专业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1.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应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1. 鱼类增养殖中,下列哪项不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A.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B. 人工授精技术C. 鱼苗的自然孵化D. 孵化环境的控制2. 鱼类养殖中,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方法?A. 合理投喂B. 饲料配方优化C. 增加饲料投喂量D. 饲料加工技术改进#### 二、填空题1. 鱼类增养殖中,亲鱼的培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2. 鱼类养殖中,水质管理的“五度”指的是温度、pH值、______、______和______。

3. 鱼类疾病防治中,______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三、简答题1. 简述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步骤。

2. 鱼类养殖中,如何通过饲料管理提高养殖效益?3. 鱼类养殖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水质管理?#### 四、论述题1. 论述鱼类增养殖中,亲鱼培育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法。

2. 论述鱼类养殖中,疾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及其实施要点。

### 答案#### 一、选择题1. C2. C#### 二、填空题1. 营养、环境、繁殖行为2. 溶解氧、盐度、硬度3. 定期消毒#### 三、简答题1.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步骤包括: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孵化环境的控制、鱼苗的培育等。

2. 通过饲料管理提高养殖效益的方法包括:合理投喂,避免浪费;优化饲料配方,提高营养吸收率;改进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3. 有效的水质管理包括: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盐度和硬度;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活性炭、生物滤材等。

#### 四、论述题1. 亲鱼培育是鱼类增养殖的基础,其重要性体现在保证繁殖成功率和提高鱼苗质量。

主要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繁殖能力强的亲鱼;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营养;通过激素处理等技术手段,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

2. 鱼类养殖中,疾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包括:预防为主,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合理投喂、定期消毒等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鱼,防止疾病传播;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残留和抗药性问题。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杂食性,底层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水产养殖是上海海洋大学的重要特色课程之一,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连续性,并一直受到大学和医院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国大学的鱼类育种教学始于1950年的上海水产学院。

“鱼类育种科学”课程在开发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课程。

该教科书全面总结了中国一定规模内主要经济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系统地阐述了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养殖,食用鱼养殖,鱼类繁殖和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技术,介绍了鱼类的水环境特征。

各种类型的水产养殖用水,水产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净化技术以及活鱼运输和鱼类安全越冬的方法。

还讨论了中国天然水域和鱼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减少问题,以及天然水域合理放养的水产养殖能力。

该教材结合了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和生产实践,并反映了国内外鱼类养殖的发展水平,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主要用于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

它还可以为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指导。

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第三章: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与控制
第四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第5章: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第6章:鱼苗种植
第7章:食用鱼类养殖
第8章:鱼类资源的扩散和保护
第9章:活鱼运输和鱼越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