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

合集下载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学Ichthyologyppt课件

鱼类学Ichthyologyppt课件
6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了鱼类的构造、 洄游、繁殖,记录了115种鱼类。
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林奈的《自然系统》,记录了鱼类2600种。并提 出“双名法”。
7
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3、建国以后的成就: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 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9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 属新种的叙述》(1963) 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国条鳅志》(1989) 成庆泰、郑葆珊主编《中国鱼类系统检索》 (1987):是我国鱼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 碑,共记录了我国出产的鱼类2831种。 孟庆闻《鱼类分类学》(1995)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
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鱼类分类方面的研究成就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8
(一)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 《东海深海鱼类》
各江河: 《长江鱼类》、 《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
17
圆口纲 Cyclosyomata
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 为无颌类。
现存种类不多,可分为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18
软骨鱼纲 Chodrichthyes
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 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 纲。板鳃亚纲包括鲨类和鳐 类,全头亚纲头侧有皮褶形 成的假鳃盖。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作为专升本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一、鱼类的分类鱼类根据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被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 软骨鱼类:如鲨鱼和鳐鱼,其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

- 硬骨鱼类:如鲈鱼和鲤鱼,骨骼主要由骨质构成。

二、鱼类的形态特征鱼类的形态多样,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流线型的身体,以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 鳞片覆盖体表,具有保护作用。

- 鳍,用于游泳和平衡。

- 鳃,用于呼吸水中的氧气。

- 侧线系统,用于感知周围水流和振动。

三、鱼类的生理机能鱼类的生理机能包括:- 呼吸: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通过心脏泵血,维持生命活动。

- 运动:通过肌肉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

- 生殖:多数鱼类通过产卵方式繁殖。

四、鱼类的生态习性鱼类的生态习性涉及其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 栖息地选择: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 食性:包括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等。

- 迁徙行为:部分鱼类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

五、鱼类的行为学鱼类的行为学研究其行为模式,包括:- 捕食行为:如何寻找和捕捉食物。

- 社交行为:鱼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防御行为:面对捕食者时的逃避策略。

六、鱼类的进化和适应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其进化历程和适应性表现在:- 形态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

- 生理的适应性:如在不同盐度水域的适应。

- 行为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结束语鱼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多个分支,还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紧密相关。

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鱼类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生理机能、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学

鱼类学

绪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或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机能。

鱼类形态学是研究鱼类分类、鱼类生态和鱼类生理等分支学科的基础。

3.鱼类分类学: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各种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研究鱼类的命名、鉴别种类的方法、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等。

在研究捕捞技术、渔业资源状况和区划调查等工作时,鱼类分类学是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生态学、发生学、经济鱼类学等的基础。

简答:1. 简述鱼类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答:鱼类是脊椎动物。

在动物界中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要进化得完善、较高等。

但在生物进化史中,鱼类却是脊椎动物中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类群,距现在约有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仅是近100万年之内的事。

虽然鱼类在地球上出现较早,但至今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如变温、鳃呼吸、鳍为运动器官等。

我们当今认为的鱼类应当有以下特征: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的脊椎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具有鳔。

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

这一门包括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栖息条件很不一样。

仅就栖息环境来看,水中、陆上、泥土中、空中均有。

这门动物常以脊索的发达情况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

本门下分三个亚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这一亚门的主要特征是内骨骼发达,头骨和脊柱已形成。

这里所指的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较原始的三个纲。

第一章1.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末缘)的直线长。

2.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3.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4.全长:由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

5.体长:由吻端至最后一尾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鱼类学》讲稿

《鱼类学》讲稿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鱼类学

鱼类学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鱼类分类学:研究各别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鱼类生理学: 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假棘(硬刺):不分支而分节、坚硬、水煮两根鳍棘(硬棘) : 不分支不分节、强大坚硬、水煮一根软鳍鱼类: 仅1个背鳍,纯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棘鳍鱼类: 不止1个背鳍,由鳍棘和软条两部分组成腹棱: 淡水鱼的部分鲤科鱼类(鳊亚科、鲢亚科、鲴亚科等)的整个胸腹部中线或肛门前的腹部部分区域隆起的皮质棱突。

全棱: 指从胸部或胸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全棱。

如长春鳊、白鲢、餐条、银飘、鲌类。

半棱: 指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半棱。

如团头鲂、花鲢、细鳞斜颌鲴、红鲌类等。

不完全棱: 凡在肛门前有少许腹棱(不达腹鳍基部),称不完全棱。

如银鲴、中华细鲫。

珠星: 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

在表皮的某些部位,一些细胞渐渐膨大,并聚集成“垫”,垫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些表皮细胞逐渐角质化,最后,这些细胞变成了内部充满角质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质物。

这堆角质物形似一种结节(tubercle),因为与繁殖活动有关,所以又称之婚配结节(breeding tubercle)。

珠星角质化了的结节,形状有点象帽子,罩在垫上。

帽子顶部的尖突程度不一,多数呈刺疣状,用手抚摸,感觉粗糙。

侧线:鱼类所固有的感觉器官。

在一般真骨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构造。

鱼类学

鱼类学

经济利用:1.食用:鱼肉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

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类和矿物质。

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2.工业用:鱼肝油、鱼胶、鱼粉等作为工业原科、饲料和药品。

3.药用:海马、海龙等是名贵的药材。

4.观赏: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泽鲜艳。

只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池塘养殖新模式:咸化养殖、淡化养殖⏹咸化养殖:将养殖生物从淡水池塘转移到海水或咸淡水池塘进行养殖的生产方式。

⏹适宜咸化养殖的生物类型:1.原来生活在淡水水域,但能适应较广范围盐度的生物2.溯河或降海型生物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在海水或咸淡水池塘驯化原来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种类。

2.提高养殖品种的品质和价值——通过咸化养殖,提高原来在淡水环境中生长生物的食用品质。

⏹淡化养殖:将养殖生物从海水或咸淡水池塘,经驯化后在较低盐度的咸淡水或淡水池塘进行养殖⏹适宜淡化养殖的生物类型:1.原来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水域,但能适应较广范围盐度的生物2.溯河或降海型生物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通常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中的生物,其市场价格相对淡水生物要高。

2.提高生长速度——通常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池塘中的生物,其生长速度要比在咸淡水中慢。

海水盐度: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淡水< 0.5 ‰微咸水/半淡咸水/汽水域0.5-30 ‰咸水30-50 ‰卤水>50‰鱼类定义: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终生在水中生活;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

⏹研究鱼类: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分支学科:⏹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与其发展过程,阐明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1368-1644(明)
Ø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 料,总结了江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 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鱼病治疗。草、青、 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Ø 彭大翼在《山堂肆考》记载“凡海鱼,多以大噬小,惟 鲻鱼不食其类”。在台湾开始养殖遮目鱼。
Ø 1949-1957 Ø 1958-1965 Ø 1966-1976 Ø 1977 至今
1949-1957年 恢复和发展阶段
Ø 1957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18万t,比1950年36.6万t 增长了3倍,比历史最高水平1936年50万t增长了2倍。
Ø 1957年,海水鱼总产量达到21.4万t,1949年仅1万t。
Ø3、课程内容与体系
knowledge
fish
primary
technology
技术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病害防治 增殖 越冬与运输
4、鱼类增养殖代表性著作
Ø 1965,钟麟,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 Ø 1973,长江所,家鱼人工繁殖技术 Ø 1980,苏锦祥,鱼类学与海水鱼养殖学 Ø 1981,雷慧僧,池塘养鱼学 Ø 1992,张扬宗,中国池塘养鱼学 Ø 1992,刘健康,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Ø 1992,刘 筠,中国鱼类繁殖生理学 Ø 1996,史为良,内陆水域鱼类增殖学与养殖学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水库、湖泊施化肥养鱼技术 Ø 生物增氧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Ø 稻田养鱼技术 Ø 桑基、蔗基、菜基和杂基鱼塘及鱼、
畜、禽综合养殖技术
(四)海水鱼类养殖
Ø 中国海水养殖业的4次浪潮: Ø 20世纪50-60年代 以海带、紫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人
工育苗成功 Ø 20世纪70年代 以扇贝为代表的采苗和养殖技术大面
积推广 Ø 20世纪80年代 以对虾为代表的虾蟹(无脊椎动物)
工厂化育苗成功 Ø 20世纪90年代 以真鲷为代表的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
术突破、养殖生产方式改变(集约化、工厂化、深海 网箱)
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种类
Ø 黄勃海海区:鲆、鲽类,包括大菱鲆、舌鳎等。 Ø 东海海区:大黄鱼、黄姑鱼、真鲷和黑鲷等。 Ø 南海海区:斜带石斑、赤点石斑、花鲈、尖吻鲈、青
12% 12%
38%
二、水域条件
38%
河流
湖泊
水库
池塘
1760, 57%
1333, 43%
浅海、滩涂 内陆水域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Ø 公元前1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 鱼, 十一月”。
Ø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 “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清1644-1911及20世纪初
Ø 屈大均 (1630-1696)《广东新语》记载咸淡水鱼类50多 种。
Ø 《南越笔记》(1744年) :“鲈以冬初从江入海,趋咸水 就暖,以后从海入江,趋淡就冻。” 指出鲈鱼有海、淡水 洄游特性。
Ø 1846年,里氏,《中国与日本海鱼类的报告》。 Ø 1928年,方炳文,《鲢鱼的鳃耙及鳃上器官》。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6学时 22学时 6学时 6学时 12学时 6学时 18学时 10学时
2学时 2学时
鱼类增养殖学 绪论
Ø一、鱼类增养殖学与鱼类增养殖业 Ø二、鱼类增养殖的水域条件 Ø三、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Ø四、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课程介绍
Ø 1、鱼类增养殖的概念
Ø 鱼类养殖
繁殖、生长
Ø 鱼类增殖
天然水域繁殖、 保护、人工放流
船陆上定居,落实养鱼基地,改捕捞为养鱼,扭转了淡水 渔区酷鱼滥捕、破坏水产资源的现象。 Ø 为解决城市人民吃鱼难问题,发展了城郊养鱼业。
1977年以来
Ø 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Ø “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 Ø 全面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狠抓产品安全、重
视加工与流通 Ø 增养殖对象由近20种发展到80多种
四、我国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Ø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四个历史时期 Ø (二)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变化 Ø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四)海水鱼类养殖 Ø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Ø (六)鱼类育种、引种、移植驯化成就
四、我国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 四个历史时期
满足市场需求。 鱼类资源量
Ø 鱼类增养殖学 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
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Ø2、课程定位与任务 Ø定位 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Ø任务 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
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 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 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鱼类增养殖学
广东海洋大学
教学内容
Ø 绪论 Ø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Ø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 Ø 第三章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Ø 第四章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Ø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Ø 第六章 成鱼养殖 Ø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Ø 第八章 活鱼运输 Ø 第九章 鱼类越冬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85年深圳鳗鲡人工催产,孵化后仔鱼成活到23天。 Ø 1986年湛江鲑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7年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青
红斑”,经三年培育,子一代发育成熟,又与父本赤点石斑鱼进 行回交,获得子二代。 Ø 1990年人工孵化真鲷鱼苗获得成功。 Ø 1990年黑鲷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0年池养尖吻鲈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2年攻破30余年的鲻鱼人工育苗难关,其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1958-1965
Ø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
Ø 总结出“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 密、轮、防、管)
Ø 建立“养捕并举”的方针
1966-1976
Ø 我国养鱼业的徘徊时期。 Ø 1976年,全国淡水鱼总产只有105.6万t,比1959年减产
14%。 Ø 在这10年中,克服困难,积极发展养鱼生产。渔区连家渔
Ø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 石鱼陂”,以及《西京杂记》、班固《前汉书》的《武帝本 记》、《三辅故事》中都有记载 。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Ø 公元220年-618年(魏、晋、南北朝、隋),曹操《四时 食制》“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郭璞 《江赋》记载,“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 或商”。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②“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仿其伤众,故 去之”清除野杂鱼,否则它们会造成养殖鱼苗的死亡。
Ø ③开始时,“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 新水,日换数度”。
Ø ④途中,“终日奔驰,夜不得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一 人时加动摇。”
Ø 《京口寻》记载,“鲻鱼头扁而骨软,惟喜食泥,色鲻 黑故名”。
海养 1 21 15 80 67 764 791 860 974 106 113 121 淡养 10 57 55 101 121 110 123 132 142 151 159 169
年份
海养 淡养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鲤形目:鲤、鲫、青、草、鲢、鳙、鳊、鲂、 团头鲂、鲮、鲴、胭脂鱼、泥鳅等
曹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星斑裸颊鲷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2年深圳市获得红笛鲷人工繁殖成功,并能大批量
生产种苗。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Ø 鱼塭养殖(北方称作港湾养殖) Ø 池塘养殖 Ø 水库、湖泊、浅海浮筏式网箱养殖 Ø 淡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Ø 稻田养殖 Ø 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 Ø 海水鱼类工程化养殖
Ø (1)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美国红鱼、鮸状黄姑鱼、鮸鱼、褐 毛鲿,浅色黄姑鱼和黄姑鱼;
Ø (2)鲷科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和平鲷; Ø (3)鲻科的鮻鱼和鲻鱼; Ø (4)鮨科的花鲈、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点
带石斑鱼; Ø (5)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石鲈和三线矶
鲈;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95年人工培育的大黄鱼鱼苗培育成亲鱼,经人工催 产孵出仔鱼,获得育苗成功。
Ø 1996年南海海洋研究所获鬼鲉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南海水产研究所获驼背鲈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斜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湛江海洋大学获得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和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