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鱼类学第六章
鱼类学-鱼类的形态构造PPT教学课件

37
小 鳍 和脂 鳍
小 鳍:鲭科等鱼类 的背鳍和臀鳍后方的一 系列的小形鳍,每一小 鳍都由1枚分枝鳍条组成。 又称副鳍。
脂鳍:在背鳍之后 的一个小形鳍状物,位 于后面的尾柄上,形状 肥厚,内无鳍条,由脂 肪组成。
2020/7/15
38
几种鱼类的背鳍和臀鳍
2020/7/15
39
真骨鱼类的背鳍
低等真骨鱼类:背鳍完全由鳍条组成,称 为软鳍鱼类(malacopterygii)。
1、分枝鳍条 2、不分枝鳍条 3、假棘 4、鳍棘(真棘)
2020/7/15
35
鳍的种类
奇鳍(Median fin) : ➢背鳍 dorsal Fin ➢臀鳍 anal fin ➢尾鳍 caudal fin
偶鳍(Paired fin) : ➢胸鳍 pectoral fin ➢腹鳍 ventral fin
2020/7/15
18
二、 口(Mouth)
功能: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呼吸时水流进 入鳃腔的通道。口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类生活习 性及食性有关。
硬骨鱼类的口可以分为:上位口、下位口及端位 口。
唇(lip):鱼口缘的皮褶构造,无任何肌肉组织, 有别于高等脊椎动物的真唇。
2020/7/15
19
鱼类口裂的大小和形状与其捕食习性的关系
*几种鱼类的臀鳍
2020/7/15
42
(三)尾 鳍
功能:推进鱼体运动和转 变方向。
组成:由鳍条组成,绝无真 正的鳍棘。
特化:尾鳍退化或没有尾鳍。 硬骨鱼类的尾鳍:新月形、 深叉形、内凹形、平直形、圆 形以及尖圆形等。
2020/7/15
43
尾鳍的形状和鱼的游泳速度的关系
鱼类学形态部分1

形态部分绪论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鱼类学的发展史:鱼类的特征和进化一.鱼类的特征:1.通常以鳃呼吸(+辅助呼吸器官)2.用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3.大多数体被鳞片4.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二.鱼类的进化鱼类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主要特征:具脊索、神经管背位、具鳃裂、心脏腹位鱼类分类的概况: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一.鱼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二.鱼体长度的测量鲨类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体长:吻端到尾部最后一椎骨头长:吻端到最后一鳃裂上躯干部长:最后一鳃裂到泻殖孔后缘尾部长:泻殖孔后缘到尾鳍末端吻长:吻端到眼前缘眼径:沿身体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眼后头长:自眼后缘至最后一鳃孔口前吻长:吻端到上颌前缘口长:上颌正中到口角的垂直距离体高:体最高处的高度背鳍长:背鳍前缘的长度背鳍高:背鳍上角到背鳍基的垂直高度尾柄高:臀鳍与尾鳍间最低处的高度尾鳍长:尾鳍前端到尾鳍末端的垂直三.头部各部分的划分吻部:头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眼径:眼的前后水平长度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主鳃盖骨后缘眼间距:两眼间的垂直距离颊部:眼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鳃盖膜:鳃盖骨后缘的皮褶喉部:两鳃盖骨间的腹面下颌联合:下颌左右齿骨在前方会合处颏部:紧接在下颌联合后方峡部:颏部与喉部之间第二节鱼类的体型一.体轴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二.体型四种代表性体型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棒型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一.吻是头最前方的部分,有口和鼻二.口其形状、位置和构造随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三.须辅助觅食的工具,上有味觉器官,有的还能发光四.眼无泪腺、无眼睑五.鼻是味觉器官六.鳃裂与鳃孔第四节:鳍一.鳍的构造角质鳍条----软骨鱼类特有,不分支、不分节分节、分支软条分节、不分支鳞质鳍条硬棘不分节、不分支二.鳍的形态、功能1.背鳍维持身体直立、平衡的器官,2.臀鳍维持身体直立、平衡,3.尾鳍帮助鱼体维持、掌握方向、左右摇摆时,帮助鱼体向前推进4.胸鳍使身体前进和控制方向5.腹鳍起次要的辅助作用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鱼类的皮肤(skin)由“表皮”、“真皮”构成一.表皮1. 生发层:仅一层细胞,细胞圆柱形2. 腺层:有许多单细胞腺二.真皮紧接在表皮层内,主要有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三层三.腺体鳞片盾鳞硬鳞骨鳞鳞式第三章骨骼系统第一节主轴骨骼一.头骨脑颅+咽颅一.脑颅头骨的上面部分咽颅咽颅是头骨的下面部分二.脊柱由许多脊椎骨串连成一条长长的脊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包括躯椎和尾椎。
《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习题集

习题集鱼类形态学部分绪论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2.“鱼”(真鱼)的定义:二、填空题1.现生鱼类可以分为3个纲,即纲、纲和纲。
三、问答题1.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说明鱼类学的研究范围。
3.说明鱼类学的研究任务。
4.泥盆纪的古代鱼类如何分类?5.现生鱼类如何分类?6.硬骨鱼纲如何分类?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一、名词解释1.尾柄:2.吻部:3.眼后头部:4.眼间隔:5.颊部:6.鳃盖膜:7.喉部:8.下颌联合:9.颏部(颐部):10.峡部:11.头尾轴(主轴):12.背腹轴(矢轴):13.左右轴(横轴):14.上位口:15.下位口:16.端位口:17.颐须:18.颌须:19.鼻须:20.吻须:21.脂眼睑:22.小鳍(副鳍):23.脂鳍:24.软鳍鱼类:25.棘鳍鱼类:26.腹鳍腹位:27.腹鳍胸位:28.腹鳍喉位:29.鳍式:二、填空题1.鱼类的体型有、、和等。
2.硬骨鱼类的口依据口的位置和上下颌的长短可以分成三类:口、口和口。
3软骨鱼类的鳍条为鳍条;硬骨鱼类的鳍条为鳍条,其又可以分为和。
4.鱼类的腹鳍的位置可以作为分类依据。
低等原始的鱼类如鲤鱼、鲱鱼的腹鳍位;高等鱼类如鲈鱼、鳜鱼的腹鳍位,而鳚亚目鱼类的腹鳍位。
三、问答题1.鱼类有哪些体型并举出代表鱼类。
2.请说明鱼鳍的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
3.简述鱼类各鳍的功能。
四、说明下列各式表示什么意义(说出下列各鱼鳍式的含义)1.大黄鱼的鳍式为:D.Ⅶ~Ⅸ,Ⅰ—31~34;大黄鱼的鳍式为:D.Ⅷ—Ⅸ,Ⅰ—31~342.鲈鱼的鳍式为:D.Ⅻ,Ⅰ—133.鲤鱼的鳍式为:D.3,15~22 或D.3—15~22或Ⅲ-15-224.宽尾鳞鲀的鳍式为:D.Ⅱ,2十25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一、名词解释1.鳞棘或环片:2.鳞焦:3.鳞沟或辐射沟:4.棱鳞:5.侧线:6.侧线鳞:7.鳞式:二、填空题1.根据鳞片的形状、构造以及发生特点,可将鳞片分为三种类型,为、和。
鱼类学第六、七章小结

鱼类学第六、七章小结1.鱼类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虽然在生理上发挥的作用很不同,但在发生过程中和构造上,都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同样的输导管,所以常将这两个系统放在一起。
2.功能:泌尿系统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及各种无机离子排出体外;生殖系统是维持种族延续的重要器官3.泌尿器官:肾脏、输尿管、膀胱及输出孔等。
4.肾脏:鱼类主要的排泄器官,在发生上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肾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使之保持恒定。
5.肾脏的功能:主要是起排除代谢废物和对渗透压起调节作用。
6.前肾是鱼类胚胎时期的主要泌尿器官,包括前肾小管和肾小球,前肾小管按节排列,以肾腔口与体腔相通,前肾小管连接到前肾管,通到泄殖腔。
(成鱼前肾退化)7.中肾为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包括:中肾小管和肾小体,中肾小管不按节排列;肾小体(马氏体)由肾小球囊(鲍氏囊)和肾小球(血管小球)组成。
8.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中肾小管)组成。
9.中肾小管可分为4部分:颈节、近球弯曲肾小管、远球弯曲肾小管、集合细管。
10.淡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的数目、直径均大于海水硬骨。
肾小球肾小体肾小囊肾单位近节中节肾小管远节集合管11.鳃在排泄氨和尿素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12.肾脏和鳃的泌尿机能13.鳃:主要排泄容易扩散的物质;海水硬骨鱼类:鳃上有泌盐细胞14.肾脏:主要排泄氮化物分解产物中比较难扩散的物质,如尿酸等,通过肾小体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选择性吸收作用来完成。
输尿管15.一般鱼类有一对,在胚胎时期,为前肾管;在成体,前肾衰退,前肾管纵裂为二:16.中肾管(吴夫氏管):与中肾小管相通,担负输尿管的任务17.米勒氏管:退化,或成为输卵管膀胱:18.作用:贮藏尿液19.类型:输尿管膀胱(大多数鱼类)泄殖腔膀胱(内鼻孔亚纲)20.圆口类胚胎、幼鱼为前肾,成体为中肾;21.软骨鱼类成体具一对中肾。
雄体:米勒氏管退化消失,中肾管成为输精管,肾脏后部另有一对中肾辅助管集合成输尿管;雌体:中肾管为输尿管,也有中肾辅助管,但不如雄体发达。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绪论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
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第一章外部形态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形态学)鱼类学第六章

– 鳃上器官 -- 鳃上器官-- --鳃上器官是一种长在鳃弓上方的辅助呼吸器官,
由鳃弓的一部分特化而成。根据它的形状,可分四种式型: 树枝状鳃上器官、片状鳃上器官、花朵状鳃上器官、T型鳃上 器官。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树枝状鳃上器官(图6-14,比书 P207)--胡子鲇属此型。胡子鲇在 鳃弓后背方有两簇树枝状或珊瑚状的构造,是分别由第二及第四鳃弓 的上鳃骨上的鳃丝向外伸出后特化而成,没有鳃弓或其他骨骼支持。 胡子鲇在干燥的季节时,可营穴居生活,依靠这种辅助呼吸器官可以 数月不死。 片状鳃上器官(图6-15,比书 P208)--鳢科鱼属此类型。它是突出 在鳃腔前背方的两片耳状和三角形的骨质突起,由第一鳃弓的上鳃骨 和舌颌骨内面的骨质突所构成。鳃上器官位于鳃上腔内,腔壁覆有一 层较厚的粘膜,向下延伸到腹面,覆盖在第二到第四鳃弓的上鳃骨及 咽鳃骨的背方, 与鳃腔分隔不严密。鳃上器官及鳃上腔粘膜 层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乌鳢等依靠这 种器官,可以较长时间生活在空气中,它们平时多居住在河流、池塘、 沼泽中,出水后很不容易死,只要保持潮湿,可以运送到很远的地方 去。
每一鳃丝的两侧长有薄片状突起称鳃小片一般由上下两层单层的上皮细胞及一些支持细胞构成在两层呼吸上皮与支持细胞之间的腔隙为窦状隙由入鳃丝动脉来的血管在这里分支成微血管网状这样使血管仅透过单层的上皮细胞与外界环境接触能方便地获得氧及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鱼类在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是营养 物质在组织内氧化所释放出来的。呼吸 器官的任务就是执行血液与外界气体的 交换,从外界吸取氧,通过血液运送到 各组织细胞,有赖于此,细胞内的营养 物质才能不断地进行氧化、分解,释放 能量。呼吸器官还将氧化过程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期末复习总结】鱼类学形态部分总复习

【期末复习总结】鱼类学形态部分总复习红⾊字体表⽰重点中的重点绿⾊表⽰名词解释蓝⾊表⽰与后⾯分类部分有联系的紫⾊表⽰有修改的部分(20100103)带?表⽰我⾃⼰还不太清楚的地⽅绪论1、软鳍鱼类:⽐较低等的真⾻鱼类,鳍通常⽆棘。
2、棘鳍鱼类:⽐较⾼等的真⾻鱼类,鳍通常有棘。
第⼀篇鱼类的形态构造第⼀章鱼体的外部形态⼀、鱼类的外部分区1、头部的各名称:⼆、鱼类的体型1、三轴:主轴、失轴、侧轴。
相互垂直,⽐值决定体型。
2、基本体形及环境适应性:·纺锤形(鲻、梭、鲐、马鲛鱼):这样的体形可将⽔的阻⼒减⾄最低限度。
·侧扁形(乌鲳、团头鲂):在硬⾻鱼类中较为普遍,多栖息于⽔流较缓的⽔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做长距离回游。
·平扁形(黄鮟鱇、鳐、魟):⼤部分栖息于⽔底,运动较迟缓。
但鲼胸鳍发达,使得他们能活跃于⽔体的中上层。
·棒形(鳗鲡、黄鳝):适于⽳居或环绕⽔底礁⽯岩缝间。
⾏动不甚敏捷,腹鳍及胸鳍常退化或消失不见。
·其他:海马的海马形,刺魨的球形等。
三、鱼的头部器官1、头部主要器官有吻、⼝、须、眼、⿐、腮孔、喷⽔孔等。
2、须:颏须、颌须、⿐须、吻须。
这是很重要的分类依据。
3、眼:·脂眼睑:若⼲鲱形⽬和鲻形⽬的种类,眼的⼤部分或⼀部分被覆有透明的脂肪体,特称之为脂眼睑。
·瞬膜:有些鲨鱼眼特有的,可以⾃⾏移动眨眼。
3、鳍:奇鳍:背鳍(D)、臀鳍(A)、尾鳍(C)偶鳍:胸鳍(P)、腹鳍(V)·⾓质鳍:不分枝、不分节,软⾻鱼特有。
分枝鳍条鳍软条(也叫鳍条):柔软、分节。
不分枝鳍条鳞质鳍(⾻质鳍条):由鳞⽚衍⽣⽽来真棘:不分节硬棘(也叫棘):不分枝、不分节假棘:⽔泡后分节鳍的组成和鳍条数⽬也是分类的主要依据·鳍式:⽤鳍的缩写、符号、数字等表⽰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
如鲈:D.XII,I-13 表⽰鲈的第⼀背鳍有12个棘组成;第⼆背鳍由⼀枚棘和13枚鳍条组成。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绪论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
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第一章外部形态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 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但少数鱼类可以暂时
离开水生活,或者在含氧很少的水中直接呼吸空 气,或在水中利用其他器官构造进行气体交换。 这些适应特殊方式的呼吸器官,称为辅助呼吸器 官。 – 幼鱼呼吸器官、皮肤、口咽腔粘膜、肠管、鳃上 器官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 三、真骨类的鳃 一般有5对鳃裂,5对鳃弓,舌弓半鳃退化,前四对鳃弓 上长鳃,第五对鳃弓无鳃。但也有不少例外,如鳃片数 目的变化和鳃丝形态的变异。 鳃片数目的变化--如隆头鱼科、鹦嘴鱼科、雀鲷科、 海鲂科及其他一些科仅第一至第三鳃弓上具全鳃,第四 鳃弓上具1个半鳃。有些鱼仅有3个全鳃,如鲀科、刺鲀 科、鮟鱇及黄鳝等。双鳃鱼仅第二、第三鳃弓具全鳃。 双肺鱼属仅第二鳃弓具1个全鳃,具副呼吸器官。 鳃丝形态的变异(比书P201,图6-9 、6-10)--鳃丝在一此鱼类中 发生明显变异。如海龙类的鳃丝不排列呈平行状,而是 呈簇状,刷状或羽毛状。斑海马的鳃呈羽毛状,有一中 轴,鳃小片围绕中轴呈片状平行排列。箭鱼、金枪鱼刺 鲅及其他鲭类的鳃丝或鳃小片常愈合在一起。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 二、圆口类的鳃囊 圆口纲的鳃呈囊状,称为鳃囊。鳃片是内胚层发生,鳃囊 有许多淋巴窦和血窦包围,横纹肌使鳃囊完成呼吸动作。 如七鳃鳗、盲鳗。
七鳃鳗-- 七鳃鳗有7对外鳃裂。内通宽大球状的鳃囊,内 七鳃鳗
鳃裂开口于一特殊的呼吸管 ,呼吸管前端通到口内,后端 为盲囊。鳃囊的背、腹及侧壁上都长有鳃丝,鳃间隔很厚。 鳃弓的骨胳完全长在鳃囊外部和皮肤的下,与其他鱼类不 同。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花朵状鳃上器官(图6-16 比书P209)--花朵状鳃上器官 又称迷路器官,攀鲈的鳃上器官属此类型。是突出在鳃腔 背方呈花朵状或木耳状的构造,第一鳃弓的咽鳃骨和上鳃 骨特化而形成,由三片或三片以上脆薄且略呈透明状的骨 质瓣所组成。攀鲈的鳃上器官包藏在一宽大的鳃上腔内。 攀鲈的鳃上器官几个类型中最发达的一种,它本身体积大, 且分层多,边缘波曲,扩大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当旱季 水涸时,它能埋在泥内数月之久。平时可以离水到陆上觅 食,或到相当远的地方寻找适宜的生活场所。 “T”型鳃上器官(图6-17比书 P209)--攀鲈科的叉尾斗 鱼、圆尾斗鱼具“T”形鳃上器官,它突出在鳃腔的背方, 由第一鳃弓的咽鳃骨及上鳃骨特化的脆薄而半透明骨质瓣 组成,骨质瓣的边缘常波曲状,被有半透明的粘膜,血管 丰富。鳃上腔的腔壁上覆有薄的粘膜组织,与鳃腔隔绝。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 皮肤-- 皮肤-- --不少鱼类的皮肤表面布满血管,能行气体交换的机
能。如鳗鲡离开水生活相当长时间,常在夜间从水中游上陆 地,经过潮湿的草地,移居到别的水体中,在能离水期间, 就是用潮湿的皮肤呼吸。鲇、弹涂鱼和黄鳝等,它们无论在 水中或空气中,几乎均以同样的强度进行皮肤呼吸。 – 口咽腔粘膜-- 口咽腔粘膜-- --有此鱼类的口咽腔粘膜血管丰富,有时还有 不少乳头状突起,它能吸取空气中的氧。如黄鳝口腔内壁的 扁平上皮细胞下布潢血管,它的鳃非常退化,只有依靠这一 辅助呼吸器官才能正常生活。双肺鱼、电鳗等也有口咽腔粘 膜呼吸功能。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鱼类在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是营养 物质在组织内氧化所释放出来的。呼吸 器官的任务就是执行血液与外界气体的 交换,从外界吸取氧,通过血液运送到 各组织细胞,有赖于此,细胞内的营养 物质才能不断地进行氧化、分解,释放 能量。呼吸器官还将氧化过程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一、鳃的一般构造
鳃是由咽部后端两侧发生而成的。胚胎期,在咽 部两侧的内胚层壁从后往前向外突出一些成对的 鳃笼,它向外侧面伸展,冲出中胚层;同时,鳃 笼相对的外胚层向内凹入,形成鳃沟,两者不断 发展,鳃笼与鳃沟逐渐接近而形成一极薄的板, 最后薄板穿裂,形成鳃裂。(P65) 开裂于咽部的为内鳃裂,开裂于体外的为外鳃裂。 前后鳃裂间的组织即为鳃间隔,鳃间隔的基部有 鳃弓,间隔的两侧发生鳃片。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 肠管 -- 肠管-- --鳅科的花鳅、泥鳅,美鲇科的刺胸美鲇、美鲇等的
肠管有呼吸作用。如泥鳅,消化管比较直,肠管很薄,血管 丰富,温度高而水中缺氧时行肠呼吸,这时上皮为扁平形, 细胞间出现了微血管或淋巴,此时泥鳅不摄食。不进行肠呼 吸时,肠上皮为柱状,细胞间无微血管。泥鳅行肠管呼吸时, 把口伸出水面,吞下空气,压入肠内,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 后,余下的空气与从血液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一齐从肛门排出。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二、全头类的鳃 – 具4对鳃裂,第五对鳃裂已封闭,具舌弓半鳃,第 一至第三鳃弓为全鳃,第四鳃弓具1半鳃,总共8个 半鳃。鳃间隔比板鳃类短,鳃丝末端已有部分超出 鳃间隔,喷水孔幼鱼存在,成鱼消失。全头类在舌 弓后方长出皮膜状假鳃盖,它的上下缘与体壁愈合, 后方有一开孔,为出水之用,这种假鳃盖仅为皮膜 状构造,没有鳃盖骨。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一、鳃的一般构造
鳃弓
– 鳃间隔的基层,支持鳃间隔的骨骼组织为鳃弓。 – 一般鱼类的咽喉两侧有五对鳃弓。每个鳃弓的外缘各着生两列鳃 片,内缘着生有两行鳃耙。
鳃片
– 在鳃间隔两侧有呈丝状或板状的表皮突起,称为鳃片。一个鳃弓 上一般长有前后两个鳃片,每一鳃片称为一片半鳃,两片半鳃合 称为一全鳃。 – 鳃片由无数呈平行排列的鳃丝组成,鳃丝的一端固着在鳃弓上, 另一端游离,使鳃片呈梳状。鳃弓及鳃丝覆有多层上皮细胞,最 外层为鳞状上状,下方为结缔组织,里面有血管及神经分布。
陆生动物的气体交换是在气-液相进行,水生 动物则在液-液相间进行。 水中氧量较空气稀薄,而且不稳定 鱼的呼吸器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十分丰富的血管 – 血液一外界呼吸媒界物质之间的壁极薄 – 水能不断接触呼吸面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 – – –
一、皮肤呼吸 一 一、鳃的一般构造 二、肠呼吸 二 二、圆口类的鳃囊 三、口咽腔粘膜呼吸 三 软骨鱼、 三、软骨鱼、硬骨鱼的鳃 四、鳃上器官 四 第四节 鳔 四、幼鱼呼吸器官 一、鳔的一般构造 一 第二节 鱼的呼吸运动 二、肺鱼类的鳔 二 三、鳔的机能 三
甲鲇科的胃也能进行气体交换。
– 鳃上器官 -- 鳃上器官-- --鳃上器官是一种长在鳃弓上方的辅助呼吸器官,
由鳃弓的一部分特化而成。根据它的形状,可分四种式型: 树枝状鳃上器官、片状鳃上器官、花朵状鳃上器官、T型鳃上 器官。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辅助呼吸器官
树枝状鳃上器官(图6-14,比书 P207)--胡子鲇属此型。胡子鲇在 鳃弓后背方有两簇树枝状或珊瑚状的构造,是分别由第二及第四鳃弓 的上鳃骨上的鳃丝向外伸出后特化而成,没有鳃弓或其他骨骼支持。 胡子鲇在干燥的季节时,可营穴居生活,依靠这种辅助呼吸器官可以 数月不死。 片状鳃上器官(图6-15,比书 P208)--鳢科鱼属此类型。它是突出 在鳃腔前背方的两片耳状和三角形的骨质突起,由第一鳃弓的上鳃骨 和舌颌骨内面的骨质突所构成。鳃上器官位于鳃上腔内,腔壁覆有一 层较厚的粘膜,向下延伸到腹面,覆盖在第二到第四鳃弓的上鳃骨及 咽鳃骨的背方, 与鳃腔分隔不严密。鳃上器官及鳃上腔粘膜 层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乌鳢等依靠这 种器官,可以较长时间生活在空气中,它们平时多居住在河流、池塘、 沼泽中,出水后很不容易死,只要保持潮湿,可以运送到很远的地方 去。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一、鳃的一般构造
鳃小片(比书195,图6-2) – 每一鳃丝的两侧长有薄片状突起,称鳃小片,一般由上 下两层单层的上皮细胞及一些支持细胞构成,在两层呼 吸上皮与支持细胞之间的腔隙为窦状隙,由入鳃丝动脉 来的血管在这里分支成微血管网状,这样使血管仅透过 单层的上皮细胞与外界环境接触,能方便地获得氧及排 出二氧化碳。鳃小片基部的上皮之间常存在着粘液细胞 和其他腺细胞,如泌氯细胞。通过它将多余的氯化物从 血液排出体外,这与海水鱼类的渗透调节作用有关。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 四、幼鱼呼吸器官
有些鱼类在胚胎时期或幼鱼阶段出现外鳃,外 鳃是胚胎或幼鱼的呼吸器官。成体消失(P69)
在幼鱼,外鳃、皮肤、鳍褶及卵黄囊等都能在水中吸 收氧气。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 五、伪鳃 许多真骨鱼类具有伪鳃,它短小而外形似鳃的构 造,位于鳃盖内侧,或多或少被一些上皮组织所 覆盖,它的鳃丝不伸达鳃腔。由于伪鳃不接受含 氧低的血液,而是接受富含氧的血液,没有呼吸 功能,所以称为伪鳃。 伪鳃可分为三种类型,有自由伪鳃、覆盖式伪鳃、 封埋式伪鳃。
第六章 鱼类的呼吸系统
第一节 鳃的构造 二、板鳃鱼类的鳃
– 鳃小片宽度短于所附鳃丝宽度,鳃丝附着于鳃间隔的一侧
有一小段距离无鳃丝附着,两鳃丝间就形成一通道,称为 水管,水流通过各鳃小片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后进入水管, 然后排出,保证了呼吸水流畅通。 – 不少板鳃鱼类具喷水孔 ,位于第一鳃裂前方。喷水孔是 退化的鳃裂,在胚胎时与其他鳃裂无差别,成体时成为退 化通道。一般鲨的喷水孔不大或消失,鳐类的喷水孔都很 大。喷水孔在生活时并不喷水,相反地有时是一个进水的 孔,当鳐类伏于水底时,下位口张开时泥沙易进入鳃腔 , 此时呼吸水流就通过喷水孔进入口咽腔,然后通过鳃区进 行气体交换,最后由鳃裂排出。
– 多数板鳃鱼类具5对鳃裂孔。但六鳃鲨目具6-7对鳃裂。 – 板鳃类内鳃裂宽大,外鳃裂狭长成裂缝状,前后鳃裂
以鳃间隔隔开,鳃间隔很长,隔内有鳃条软骨支持。 鳃间隔前后面都附生鳃片,鳃丝的末端虽游离,但都 短于鳃间隔,特别发达的鳃间隔向外侧延伸,末端被 以皮肤,并向后弯曲,保护鳃部。 – 板鳃类的鳃丝一侧附着在鳃间隔上,而另一侧游离。 相邻鳃丝上的鳃小片镶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