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最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最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 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 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

鱼类增养殖名词解释新

鱼类增养殖名词解释新

1. 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

2. 绝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

3. 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和这一段时间开始时鱼体体长和体重之比值。

4. 瞬时生长率(特定或内禀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5. 个体繁殖力: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6. 产卵场:在水体中,凡适合卵生鱼类产卵,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称为产卵场(spawning ground)。

7. 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

当鱼类性腺发育趋近成熟时,由于体内激素的刺激,产生生殖要求,因此鱼类集合成群,并依照种在历史上已形成的习性寻找并游向适合产卵条件的场所,这就发生了生殖洄游。

8. 生殖群体:指性已成熟、为产卵目的而临时集结在一起的同种鱼类的群体9. 不可逆点:是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10. 临界期:指的是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鱼器官发育两方面不协调而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1. 物理过滤器:主要用于养鱼系统水体中固体的分离。

清除固体废物,主要是排泄物、残饵和细菌尸骸。

12. 生物过滤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将池水中氨氮转化为一般不具毒性的硝态氮。

生物过滤器还有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重要装置。

13,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

14,副性征(第二性征):以鱼类本身的繁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我们称为副性征。

15. 效应时间:所谓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6. “困花”苗:鱼苗胸鳍出现,但鳔(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

17. 合理的放养密度: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渔业(水产业):人们开发和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事业;狭义指的是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是指捕捞、养殖、加工、渔需、渔业环保、渔业管理等。

2、养殖方式:淡水、池塘、稻田、水库、湖泊、江河。

3、无公害水产品:是指源于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从苗种的生产放养,到饲料、肥料、药品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捕捞、包装、贮运、上市等各个环节,将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

4、绿色水产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可,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

5、有机水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水生产体系,按照有机水产品标准和要求生产和加工并经专门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认证的产品。

6、池塘:是指面积不大,水浅的坑。

7、稻田养鱼:是指利用水稻田进行的鱼类养殖,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田养鱼的类型:稻鱼兼做、稻鱼轮作、冬闲田养鱼(囤水田、冬水田)、休稻养鱼、稻鱼连作。

8、池塘养鱼学:是指运用鱼类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池塘养殖的综合理论和技术的一门自然科学。

9、亲鱼:用于人工繁殖的鱼种。

10、性腺:鱼类的繁殖器官,精巢和卵巢。

11、排卵:成熟的卵细胞从滤泡膜中脱离出来,在卵囊处形成游离的成熟卵的过程。

12、产卵:成熟的卵子在适宜的生理条件下,从卵巢腔内经生殖孔排出体外的过程。

13、成熟系数:是指性腺/胴体体重╳100%14、成熟度:性腺成熟的程度。

15、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性成熟过程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周期变化;未成熟前没有性周期。

16、催产率:是指产卵雌鱼尾数/催产雌鱼尾数╳100%17、受精率:受精卵数/总卵数╳100%18、出苗率:下塘鱼苗数/受精卵数╳100%19、鱼巢:人工设置的鱼卵附着物。

20、鱼苗:是指孵化后的仔鱼至寸片。

21、鱼种:寸片至增养殖放养前的幼鱼,即食用养殖生产的幼鱼。

22、催产剂:是指用于鱼类催产,促使其完成产卵的过程的药物。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1)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1)

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1类养殖概论》(课程代码11786)复习题(1)

1类养殖概论》(课程代码11786)复习题(1)

海水养殖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1、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

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2、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3、人工鱼礁:一般是指在100m水深以内的沿岸海底设置一定的混凝土礁状物或其他物体。

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值水产资源。

4、海水鱼类养殖是指在海水或半咸水水体内,对野生或驯化的鱼类进行养殖,包括亲鱼蓄养、繁殖、育苗和养成。

5、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6、水域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7、生物量/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8、生产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生物增长的总量。

9、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称为水体污染。

10、人工放流: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11、诱食剂:具有集鱼效果和促进摄饵行动物质称之为摄饵促进物质,即诱食物质。

有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等12.水产资源增殖:使水域内的水生经济生物种群资源总量得到补充、恢复和增加的人工途径。

13.渔业自身污染:是指在渔业生物的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对渔业环境及渔业生物造成不良的影响。

14.药物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15.浸洗法: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优点是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是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合养殖: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鱼为主,渔、农、牧业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
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养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
式经行增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3.热阻力: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能,水温提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不易升高,其密度比
上层大。

因此在白天水温高、密度小的水浮在上层,水温低、密度大的水沉在下层,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4.密度流:夜间气温下降,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着下降,水的密度增大,即开始下沉,而温度相
对较高密度较小的水上浮,就开始对流。

其范围由上层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上下水层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最后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水温趋于一致。

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对流称为密度流。

5.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
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6.氧债:有机物还原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

为研究这部分物质的耗氧变化规律以便降低这些耗氧量对水质的影响,将上述耗氧定名为氧债。

7.生物修复: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

养殖
用水和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8.生长成熟: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9.生理成熟: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
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10.排卵、产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的成熟卵母细胞过渡,
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称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排卵。

并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11.效应时间: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2.夏秋冬春花:鱼苗经18-22天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称为夏花;夏花再经3-5个月的饲
养,养成8-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称为冬花;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经越冬后称春花。

13.过池鱼种(老口鱼种):在江浙一带将1龄鱼种通称为仔口鱼种;对青鱼、草鱼的仔口鱼种应再养一年,养成2
龄鱼种,然后到第三年再养成成鱼上市。

这种鱼种称为过池鱼种。

14.整塘:所谓整塘就是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将塘底推平,并将塘泥敷贴在池壁上,使其平滑贴实;填好
漏洞和裂缝,清除池底和池边杂草;将多余的塘泥清上池堤,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肥料。

15.清塘:所谓清塘,就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
侵袭。

16.养殖周期:指饲养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所需要的时间。

17.混养: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充分运用它们相互有利的一面,尽可能地限制和缩小它们有矛盾的一面,让不
同种类和同种异龄鱼类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生长,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18.套养:在养成池中同时放养一定数量同种或不同种苗种的养殖方式。

是解决成鱼高产和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矛
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19.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
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在适度补放鱼种。

以提高池塘经济效应和单位面积鱼产量。

20.鲢鱼标准:如果拦鱼设备能够拦得住鲢,则同一规格的其他鱼种也能够被拦住。

拦鱼设备的栅距和网目大小也
就依相应规格的鲢鱼种的体型参数为标准来确定。

21.团头魴标准:团头魴的体型特点是体高而侧扁,在与鲢、鳙等混养时,如以鲢为标准来设计拦鱼设施,则可能
有逃鱼之虞。

团头魴的头宽始终小于长度相同的鲢,故应以团头魴的头宽来设定拦栅的拦距。

22.穿拦系数:如在该处有拦鱼设备,鱼种可不顾承受挤压受伤之痛苦,穿网越栅外逃。

即鱼种能够穿越较自身头
宽为小的栅距或较自身的最大周长为小的网目这种穿越能力称为“穿拦系数”。

23.设施渔业:指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生长对环境需要,建立人工小气候,以控制其最适生长条件;
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促使它们在健康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实行准佳化养殖,使养鱼生产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