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地质大《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大《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编写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修完《普通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球在第四纪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为今后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4学时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地形的形态、发展与成因及命名;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分类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 1学时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残积物的特点;古土壤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学时定义与分类;地形与堆积物及发展演化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表流、洪流、河流地貌及冲积物;河流阶地;水系与河流类型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岩溶及其发育条件;岩溶堆积物;岩溶地形的研究第六章海滨、湖沼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冰缘、冻土地形与堆积物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风沙作用与地貌;风积物;荒漠类型;黄土及地貌第九章构造地形、火山地形与堆积物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及其地层意义 4学时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无脊椎动物群;植物群;古人类与古文化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与第四纪年代学 2学时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地层学意义;相对年龄测定法;第四纪年代学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6学时第四纪地应划分与前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十三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与制图 2学时三、基本要求1、掌握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的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地质演化;3、了解第四纪生物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

四、大纲说明本课程的重点在第四、五、六、八、十二章的基本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本应配合的适当的实践教学,但因学时少,故在教学中将实践内容适当的柔合在一起进行讲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该课程为地质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以掌握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作方法和调查、实验技能为目的。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260万年以来的历史与环境变化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近十年来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

课程以全球的统一性和区域的差异性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重点学习:1)地貌学的基本问题: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的成因、内外地质营力的地貌意义、地貌发展演化与地貌研究方法;2)第四纪地质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研究、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特征及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与方法、第四纪生物界特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3)主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特征及相关地貌:残积物与风化壳、斜坡及其堆积物、各种流水地貌形成发展及其堆积物的特点、岩溶堆积物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及堆积物、黄土与区域干旱化问题:4)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能够应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方法,分析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的发展演化、第四纪环境变迁和新构造运动,解决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遇到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基础问题。

四、教学安排40学时的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分为三个知识部分:1.第一知识模块是通论部分—概念模块(6学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对象。

有两章组成:第一章绪论(2学时)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章重点是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知识(4学时)第一节地貌形态(0.5学时)第二节地貌等级(0.5学时)第三节地貌成因(0.5学时)第四节地貌类型(0.5学时)第五节地貌形成年代的确定(1学时)第六节地貌发展的阶段性(1学时)本章重点是地貌年代的确定和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地质现象、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

这门课程在地质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环境变化、保护地球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进行教学探讨,希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第四纪地质学》作为地质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地层学、古生态学、地貌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方法技能:培养学生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实验室地质分析技术等方法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地质学研究能力。

3. 研究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选择与内容安排在教材选择与内容安排方面,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合理的内容安排。

《第四纪地质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基本特征:介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地质事件、地质过程以及地质现象,包括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2. 第四纪地层学:介绍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学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地质层序和地层特征。

3. 第四纪地貌学:介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地表地貌特征、地貌发育过程和地貌类型,帮助学生了解地表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

4. 第四纪古生态学:介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古植被、古动物、古人类等古生态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第四纪生物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

5. 第四纪气候变化:介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和气候事件,帮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地球上从大约200万年前迄今的地质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球历史的进一步了解,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也越发引人关注。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探讨对于推动学生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第四纪的概念、层序地层学、冰川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古地磁学、火山地质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对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第四纪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
在《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注重利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还可以通过讨论、小组讨论、报告、讲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第四纪地质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22015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课内学时:32学分:2编写人:程新民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与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有关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环境的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程简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学科,常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多种理论与应用实际价值。

课程英文简介:The Geomorph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synthesize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Sedimentary ,the physical Geology ,the old Climatology ,the Palaeoantology the Newtectonism ,the Geology Chronology and so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logy is its main parts. The Quaternary Ge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ediment, biology ,climate ,stratigraphy ,neotectiontic movement and history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the Earth’s crust about two or three million years .The Geomorph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the surface form, feature ,factor ,distribution and so on. Both the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Geology look on the surfac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volution history as their research object. They also study identical problem from distinct angl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mutually supplement and very intimate with a lot of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课程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 2学时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作用 2学时第四章流水、湖泊沼泽地貌与沉积物 2 学时第五章岩溶地貌与岩溶堆积物 2学时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2学时第八章海洋与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 2学时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方法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气候与海平面升降 2学时第十一章第四纪生物与古人类演化 2学时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2学时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 2学时(二)实验课程安排实验1:航、卫片的构造与冰川地貌观察 2学时实验2:航、卫片的流水地貌的观察 2学时实验3: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实验4: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鉴定 2学时四、教学参考书曹伯勋《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验课(不独立设课)(2)课程代码:070622015(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所属学科:地理科学(5)实验总学时:8学时(6)判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自编教学大纲(7)本课程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要求学生在航、卫片中认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及流水地貌,同时认识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

课程思政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是地质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地质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地貌形成和变化等内容。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教学需要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课程思政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地球的物质循环、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内容扩展,引导学生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地球表层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通过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地理环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国家自然资源分布、地质灾害风险分布等信息,使学生了解国家地理环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国家资源战略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环保观念。

三、应用性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地质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利用中。

通过设计实地调查、科学研究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环境与资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与思路,为国家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与思想品德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为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需要与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态度与品德修养。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摘要: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是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时代发展呼吁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几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旨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现代化教学;实践教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自然地理、水利工程、环境地质、资源勘查等专业中广泛开设。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发生在第四纪时期的各种地质事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貌特征、形成动力及其演变规律,二者均属地球科学范畴,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相关,而且研究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常把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内容融合成为一个体系,方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掌握其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

1课程特点1.1内容庞杂,概念繁多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知识为主体,涉及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内容庞杂,而且概念繁多。

仅“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一章就有层流、紊流、环流、河床、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岩穴、壶穴、岩槛、裂点、裁弯取直、牛扼湖、河漫滩、泥石流、洪积扇、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河口、河口三角洲、水系、分水岭、河流袭夺、风口、断头河等等诸多概念需要理解和记忆,且概念之间互相交错,相互联系,如在讲解“裂点”的概念时,就会用到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河床纵剖面等概念,所以,不理顺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孤立的讲解难以让人理解和记忆。

1.2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莱伊尔(Charles Lyell)在《地质学原理》(1830)中详细论述了“现实主义(actualism)”原则,1905年盖基(A.Geiki)又提出“现代是打开过去的钥匙”的著名论断,在我国常通俗地称之为“将今论古”或“历史比较法”。

《地貌及第四纪》教学大纲

《地貌及第四纪》教学大纲

《地貌第四纪》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地质工程专业使用36学时2学分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2006年6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貌第四纪全称为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地貌的形态特征及成因机理。

并对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进行地质现象分析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第四纪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方面作简要介绍。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无先修课程基本要求。

三、课程内容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课程的內容3、本课程主要学科发展概况4、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1、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2、第四纪沉积物3、地貌4、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1、风化作用和残积物2、土壤与古土壤3、重力地貌及堆积物4、风化、重力地貌和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第四章流水、湖泊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1、河流地貌和沉积物2、暂时性流水沉积物与地貌3、湖泊与沼泽沉积物4、流水、湖泊和沼泽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1、岩溶形成条件及溶蚀基准面2、岩溶地貌3、岩溶堆积物4、岩溶旋回5、岩溶研究的实际意义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1、冰川地貌与堆积物2、冻土地貌与堆积物3、冰川、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1、风力地貌和堆积物2、黄土3、风力和黄土地貌与堆积物研究的实际意义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地貌和沉积物1、海洋环境地貌和沉积物2、海陆作用交替带的地貌和沉积物3、海洋和海陆带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概述1、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方法2、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第十章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2、第四纪气候变化3、第四纪海平面变化4、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5、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问题探讨第十一章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2、第四纪副哺乳动物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2、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3、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4、新构造5、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分区6、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第十四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2、野外观察研究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5、地貌图的编制2.课外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攻固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Yanping ,LIN Lingling ,
ZHANG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
Sanhe ,Hebei
065201)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包括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两部分,分属于地理学与地质学范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上世纪中叶袁复礼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两门课合讲以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且一直延续至今。

该课程重点介绍地貌的主要特征、构成、分布、演化规律和第四纪时期内的地质事件、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等主要内容。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多种实践活动(如矿产、地下水、工程基础与工程灾害等)有关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第四纪自然环境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①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对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也面临新的局面。

如何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问题应运而生。

而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以下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增添课程小课题模块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本课程的教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有着重
要意义。

在教育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有效教学和应该怎样教学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讲授法是运用最多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也有利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

但这种教学方法的一大缺陷就是单向交流,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仅仅是听众。

无法及时反馈所学内容,且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

而课堂讨论法则可以弥补此缺点,它可以将学生独立钻研、集体讨论与教师指导很好地结合起来。


而要做到吸引全班学生参与的讨论法教学又有多种方式。

如果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3〜4 人为宜。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但不要回答,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问题。

教师可以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把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

把问题写出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即弄清问题,把问题看成挑战,而不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而且能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增强自信心。

③而如果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堂完整的小组讨论课。

讨论范围就本章内容范围开展,教师和每个小组都可提出问题,最终归纳整理所有问题,每个小组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并归纳总结最终答案。

课堂上留有时间让每个小组成员发言讨论结果。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就具体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由教学经
验可知,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教学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门课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何使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手段——板书可以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且讲课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知识点,不足之处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有些概念仅靠口头解释难以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④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其效果远远大于传统教学。

⑤尽管如此,多媒体
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因为太多的声色刺激,有时候反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学生学不到太多实际的知识。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根据要讲授的知识来决定教学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概念的讲解用板书教学会让学生有时间来消化记忆。

而一些地貌实例用多媒体演示会达到比仅用口头描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全面、更立体的感悟。

这样一堂课结束,不但要讲授的内容丰富,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掌握课程前沿教材是知识系统性的总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表1 统计了我国上世纪恢复高考以来该门课的教材出版情况,由表可见,专业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前沿课题的进展无法体现在教材中,使学生无法从
教材上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

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扩充教材知识的全面性,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而且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

为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之外进行必要的内容补充。

学生掌握课程前沿知识的途径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
3.1教师自身传授
这是教师本身素质的一项重要体现。

教师如果掌握了本课程相关研究进展,讲课过程中可以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科研领域和生产运用。

3.2学生自己获取学生自己获取方式的前提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查阅途径。

这些途径可以是关于研究前沿的最新文献资料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技论文下载网站,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条件,让学习更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这对学生锻炼自我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3邀请专家来讲课邀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同事来讲课。

他们在课程的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权威性。

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了解该方面的应用和拓展,可以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4增加课程小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课程小课题是一门课主要内容的提炼。

教师在讲课之前准备好小课题题目,伴随着课程讲授的进展,把这些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或
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报告提纲,最后以多媒体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参与小课题研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方式,也是锻炼其科研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的重要体验。

实践证明,把课程小课题模块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参加小课题研究,会遇到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使学生突破原来的知识范围,比较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筑有效的知识结构。

另外,该活动也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勇于突破的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小课题的研究认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建立进一步学习的自信与自我探索学习方式的培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ZY20 120202)”和防灾科技学院第三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共同资助注释
①田明中,程捷.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M]. 地质出版社,2009.
②吴宝瑞. 高等教育学[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③戴维斯著. 教学方法手册[M]. 严慧仙,译. 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6.
④贾丽娜. 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 (2).
⑤郑亚莉,丁振源. 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绩效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