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
中药血清体外药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生园地·中药血清体外药效研究是近年来中药研究新的发展趋向,它模拟中药在体的吸收、转化、代谢的过程,通过采集动物含药血清,进行相关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还有待完善。
本文就中药血清体外药效研究中关于中药制剂质控与含药血清药效稳定性、血清供体动物选择、给药方案与量时效、含药血清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当前相应的处理对策进行概述,并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建议。
1中药制剂质控与含药血清药效稳定性中药制剂的质控与药效稳定性是血清药效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体外试验反应灵敏,如果中药成分含量变化过大,则药效重复性差,难以准确地反映其药理机制。
受试药物的质控包括药材与制备工艺两个方面。
药材的质控包括种属、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含量测定等,其中成分含量测定是核心。
虽然中药成分繁多、含量低微,检测困难,但是这些化学物质成分是决定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体外试验用量少、敏感性强,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血清药理实验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难以弄清楚每种成分,但应尽可能对复方中各药物的主要成分建立检测质控标准。
且制备工艺必须稳定,尽量“纯化”复方粗提物,减少杂质等的影响[1]。
2血清供体动物选择不同种属、年龄、性别的血清供体动物对药物敏感程度不一样,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供体动物对中药制剂中不同组分的吸收、转化、作用靶点的相异[2]。
因此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年龄性别的选择有待规范。
目前中药血清学研究的文献报告中,几乎都是选用家免、大鼠等成年正常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家免、大鼠存在单只血清采集量少,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及我们的研究采用比格犬制备含药血清。
该动物较温顺,灌胃给药饲养方便,单只血清采集量多,血清成分与小牛血清相近,因而可能也是血清供体动物较好的选择。
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动物,用异种动物血清加入异种来源的细胞,可能会因免疫反应而影响实验结果。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中药药学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选取质量可靠且稳定的中药材,通过研磨、浸提、浓缩等方法制备中药提取物。
制备的中药提取物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2.动物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猪等。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中药提取物的给药,对照组接受对照物的给药。
3.中药给药和采血根据实验设计,将中药提取物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给药后,根据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尾静脉、眼眶窝静脉或颈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适当的采血管和采血方法。
4.血清分离和保存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将血清分离出来并保存。
可以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离心,选择适当的离心转数和时间。
分离好的血清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以防止酶的降解和样品的氧化。
5.药物代谢分析对血清样品进行药物代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血液中药物代谢产物,了解中药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和代谢途径。
6.药物药效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药物代谢分析结果,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
可以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理学实验,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7.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中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
可以使用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8.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撰写实验结果的报告,并提出实验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三、实验注意事项1.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保证中药提取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2200字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作文/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金阳(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51)摘要:作者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并对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Abstrac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 serum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of experiments .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erum; pharmacology长期以来,中药体外药理实验开展难度大,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很难阐明中药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加上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基于以上考虑, 80年代田代真一教授先后提出含药血清实验方法的设想和"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其初衷是利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复方或其提取物而供实验研究使用的一种非单体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在体外药理实验中尽可能地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是指导复杂中药成分研究、药效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1]。
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优点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因而它最大的优点是:条件可控性强、揭示药物作用机制较为深入、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等。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certain
herbal medi- pharmaeo-
the biotmsformation d arachidonic acid:A method
using
new
]osi罐testing
(7):91-98.
sfrtlm【j】。J
Ethnopharmacol,1988,23
(收稿日期:2008-10-22)
X,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amura M,et al。Influence of time of 8d*
extract
ministration d a shosaiko—to
its active
granule
On
blood
concentration
of
constituents【j3.Chem
Phann
Bull,1992,钧(5):1335—
给药前禁食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
床疗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索、甘草次酸 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 效特点、实验要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 h,不禁水旧o。 2.2给药剂量以临床等效剂量为基准,注意适当控制药 物剂量。计算方法包括临床等效剂量、临床常用量×动物等 效面积系数×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或临床Et用量的5、10、 30倍¨3等。对过高剂量(如临床等效剂量5倍或10倍等) 所得阳性结果,下结论时应慎重或留有余地¨1。 2.3给药次数包括1次给药B o;2次给药(间隔2 h或4 h);1—2次/d,连续3 d¨o;1次/d,连续7~10 d等。中药复 方制剂的有效化合物含量较低,作用广泛而缓和,可调节机 体多系统功能,起效相对较慢,故l临床用药时间相对较长。 单次给药较多次给药药理活性明显低,或单次给药制备的含 药血清产生作用的给药剂量极大(临床等效剂量5倍以 上)。如单次予桂枝汤水煎剂后1、2、3 h采集的含药血清及 正常血清均有显著抑制副流感病毒I型致病变作用,且两者 无显著差异,说明血清产生的药效不全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主要是正常血清本身含有的抗病毒成分所致。因此单次给 药后l、2、3 h采血方式不能反映药物本身在体内的作用规 律。每日1次连续3 d给药后采血的方式可反映药效产生 的时间点,突出含药血清本身的作用,基本排除正常血清对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

控裁,可以排除律态干扰,健蠢于俸志外酶环境不 同,体内外的细胞功能不完全相同。如果离体实验
与在体实验搁配合,能从深层次上阐明复方制剂的
药墩清在保存过程中其中药有效成分会发生分解等
变纯,致使药效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即使低瀑冷冻保
握好给药剂量及采皿时间;④不同个体,会出现含药
血清差异,增加了研究难度。
3
孛药盘潘药理学研究方法懿A点设慧
3.1含药血清和中药粗制品协同研究大多数试 验表明,食药血清疗效较好。中药粗体物无效,也有 糖反豹结论,还有两者均有臻用。这表噗中药盎清
《酷塞3释处理方法荠不熊去掉盎清静所有正常活性; ②有可能去掉或减弱血清中中药的作用。这些情况
(PRP)的比值为l:4时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作
用最强。~般认为,以lO%的擞清添加燕为宣¨纠; 血清中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它们当中太多会对药效 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排除实验当中的此类干扰 因素,实验过程中宓籍设立严榱的空自盥清对照组。 2存在阀题与研究的难点
中药m清药理学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 越不可完全替代传统中药药理实验方法。①血清本 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 极大困难;②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E“血清药化学”一汉方刃药理 学护k、始丧一)允药物血中浓度测定力新L o、世界.TDM 研究,1988,(5):54
科、呼吸科、骨科、心血管科、’肾内科、外科等,对处方
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途径、频率、联合用药及合
理性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抗茵药物的使用率、使用途径4200张处方 中,抗菌药物处方1248张,占29.7l%。1248张处 方中单一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024张,占82.05%;二 联抗菌药物处方207张,占16.59%;三联及其以上 抗菌药物处方17张,占1.36%。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 950张,占76.12%;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0张,占 16.03%;夕}、用抗菌药物处方98张,占7.85%。 2.2抗茵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最 多,占38.78%;其次为大环内酯类,为20.67%;使 用最少的是氨基糖苷类,仅为0.24%,见表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药量一律折合为生药计算。水解酪蛋 白琼脂 ( - 、 MIA) 庚大 霉索 I 药敏纸片( 片含庚大霉 索 1 ) 为杭州微生物试 剂厂产 品, 每 0g均 前者批号 2 0 0 1, 者批 号 9 0 2 临床 Hb培养 基 由 兰州 0 0 38 后 73。 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 1 2 菌 株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MC B 20 3 、 炎 球 菌 . C C( ) 6 0 ) 肺 ( MO ( )4 0 )流感 嗜血杆菌 ( MC B)8 4 ) 大肠 杆菌 C C B6 6 1, C C( 5 5 7 、
注人无菌负压 采血 管, 凝固后离心分离血 清, 将各组 4只大 鼠的 血 清混合, 每组大鼠血清分 为2份. 份直 接置 一2 ℃冰 箱保 存 1 0 备用. 1 在 5℃ 水褡 中 3 ri 活后【 同l 置 一2 ℃ 冰 另 份 6 0 n灭 a , 祥 0
研究方法有待规 范…。 本文探 讨 r制 备含 药血 清 的处 理 对抗
量组相同浓度 的赋形剂稀释 . 使各 剂量组 动物所给 受试药应 用
液中所含赋形 剂 的浓度 相 同。试 验 中柴黄 片 与银 翘解 毒 片用
2 ℃冰箱保存备用, 0 另一份 未灭 活血 清各样 品置 球箱 中冻成 冰 块 后采 用冷冻真空 干燥法 ( 0 ) 干水 份, 一2 ℃保存 备 一7 ℃ 燕 置 o 用, 上含血清纸片均在 当 日内使 用。
食 正 常 。 查 B 8 ntL C 1 .  ̄ lL UA 2 r UN 6 3 mro , a 10 6t / / m 7 o d/
之法服药调治, 疗效多 不满 意。 自从我 们配合 以化毒 降浊坜癌 肠治疗后 , 治疗 效 果 明显 改观 。该方 以大黄 为 主药泻 浊通腑 , 蒲公英解 毒祛邪 . 丹参 活血 化瘀 、 改善微循 环 . 片、 芪温 阳 附 黄 益气 扶正 。该组方接邪不忘固本, 用大黄也无 伤正之虑。 久 运 用化毒降浊 汤灌厮 治疗 慢性 肾衰是 一 种简康 有效 的治 疗方法, 对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 延长生存 时间. 提高生存 质量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

开始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的报道【Ⅷ。随后在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 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论文逐年上升,目前处于 高峰平台期。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得到的实验结论 存在不确定性,故这种畸形发展趋向可能给中药的
研究与开发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 二、血清与血浆差异的多样性
因消耗而减少。⑨完全的凝血过程通常刺激并损伤
验结果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血清1,。们。
在体外实验中,全血指抗凝的血液,血浆指抗凝
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血清指凝血完成
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三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一般认
为血清是无纤维蛋白原的血浆,这是不正确的。随着 生物科技进步,特别是蛋白组学与肽组学飞速发展, 现已明确凝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7~9】:
失,同时有5个蛋白反而升高;以80个可溶性蛋白 为指标,热处理血清有11个蛋白显著高于热处理血
验组与对照组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齐同可 比,保证组间非处理因素(包括可控和非可控的)所 产生的效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对照。由 于许多中药(特别是与中医“气”、“血”相关的药物) 可能通过不同作用环节,对凝血、纤溶、补体及激肽 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血小板 与白细胞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差异就会造成含 药血清与未含药血清的凝血及其相关过程反应不 同。在这种情况下,含药血清的非处理因素引起的效 应与未含药的对照血清往往缺乏齐同可比性。也就 是说,非处理因素效应与处理因素效应的差异混杂 在一起,容易造成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例如实验目 的是利用半体内实验筛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 中药。若该药确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作用,但同 时也有一定抗凝作用,则由于凝血酶生成量减少,血 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PDGF,VEGF)降低;如用这种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动物给药方案
给药前禁食
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床疗 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 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特点、实验要 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h, 不禁水。
给药途径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 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①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 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给 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 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 血时间; ②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 存在血浆药理方法 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 ③含药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血清药物浓度被稀 释问题,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 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 了难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 思考
黄峰 中药学 211094810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定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 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 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的选择
•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 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 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 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 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 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 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 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