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近代杰出人物榜(一)

合集下载

重庆名人

重庆名人

重庆名人榜道隆【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

字兰溪。

重庆市涪陵区人。

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

淳 六年(1246)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

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一直居住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秦良玉【秦良玉】(1574~1648)明代爱国女英雄。

字贞素。

重庆市忠县人。

自幼聪颖,饱读经史,谙诗词歌赋,常以花木兰、冼夫人、穆桂英等女英雄自勉。

且自幼跟兄弟随父学兵法、习骑射。

24岁嫁石柱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

万历二十七年(1599),随夫率兵参加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叛乱。

其夫死后,代夫职,整训军队,练就了一支精锐部队--白杆兵。

泰昌元年(1620),受命援辽,其兄战场成仁,其弟突围脱险,随后亲赴沙场,打退了后金,镇守榆关(今山海关),遏制了后金南下。

天启二年(1622),回川平定了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收复成都、重庆等地,稳定了川黔。

崇祯二年(1629),后金逼近京师,秦良玉请缨勤王,攻克滦州,收复迁安、永平、遵化三城,解除了后金对京城的威胁,使明朝转危为安。

崇祯皇帝对其百战奇勋、保国保民的壮举大加赞赏,特召见于平台,赐彩缎、金银、羊、酒,并赋诗四首以褒其功。

因军功卓著封诰命夫人,委以总兵官,南明隆武政权授予其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

死葬石柱城东回龙山。

今忠县忠州镇有太保祠。

李惺【李惺】(1785~1863)清代教育家。

字伯子,号西沤。

重庆市垫江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

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

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

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

重庆四代人见证百年历史的素材

重庆四代人见证百年历史的素材

重庆四代人见证百年历史的素材重庆四代人见证百年历史的素材一、介绍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和交通枢纽,重庆在过去的百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

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批重庆四代人肩负着见证历史的使命。

他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亲眼目睹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动和进步。

他们的故事、经历和见解,成为了了解重庆近百年历史的宝贵素材。

二、重庆四代人的个人故事和经历1. 第一代人:面临外国侵略和动荡时期重庆四代人的第一代,生活在20世纪初的重庆。

那个时期,中国正面临外国侵略和国内政治动荡。

这批人亲眼目睹了清朝的覆灭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他们经历了战乱和动荡,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希望。

他们是重庆近代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经历了不同政权的更迭,目睹了国家由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的转变。

2. 第二代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时期第二代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

他们在社会主义时期成长,目睹了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他们亲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

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第三代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第三代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见证者。

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迎来了空前的变化和发展。

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措施的实施等重要事件。

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4. 第四代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第四代人是当代中国的见证者,他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庆。

他们是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产品,对互联网、科技和外部世界的了解更为广泛和深入。

他们见证了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重庆四代人见证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1. 奋斗和坚持的精神重庆四代人见证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的奋斗和坚持精神。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学习事迹网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学习事迹网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篇1】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

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____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

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

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名人伟人杰出人物事迹【篇2】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

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

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

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

卢作孚-近代航运业巨子

卢作孚-近代航运业巨子

卢作孚——近代航运业巨子卢作孚小传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

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涪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

2011年5月1日,重庆市合川区卢作孚广场扩建工程卢作孚主题青铜雕塑揭幕并供市民缅怀参观。

导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在这四个人中,卢作孚离我们最近,且相比之下卢作孚的成功更具传奇色彩。

很多年里,卢作孚先生是以“中国船王”名世的,但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他所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是他进行社会改革实践的一个试验。

他在重庆北碚做的渐进的社会改革试验,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落后地区的现代化启动时的宝贵经验。

抗战时,他的改革实践曾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

【网友评论】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近似完人的中国船王在卢作孚30岁前,他完全是个文化人,他从事的职业是教师、记者和编辑。

故乡名人——重庆时期的蒋中正

故乡名人——重庆时期的蒋中正

故乡名人——重庆时期的蒋中正10级环境科学 1026421046 张卿重庆,我的故乡。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她占有了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关键的8年,她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陪都岁月是中华民族一段艰难困苦而不屈奋斗的岁月,值得铭记。

因此,说到重庆的历史名人,我不得不提到时任国民党领袖的蒋中正。

许多人其实并不了解真实的蒋介石对抗战的坚持。

1937年卢沟桥事变过后,日本大举侵略,直逼南京,形式非常危急。

汪精卫已经对抗战失去信心,就找到蒋介石说,看来你不行了,还是我出来吧,我出来另外成立一个政权,我来解决时局。

当时,国民党里还有一个大员,叫于右任。

他是国民党左派,但是,他也撑不住了。

他就批评蒋,说你太犹豫不决了,现在必须当机立断,跟日本人谈和。

国民党还有个大员叫居正,他说,蒋先生,要是你不敢和日本人谈和,我居正出来谈,我来签字。

也就是说,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有不少人要跟日本人谈和,要妥协。

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把都城迁到重庆去。

迁到重庆干什么?长期坚持抗战!从中不难看出老蒋其实是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

正是因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他放弃了优先解决心腹大患共产党的机会,坚持抗战直至胜利。

也有许多人因为重庆时期混乱的法币制度而抨击蒋介石的执政腐败不堪。

其实,执政后蒋介石承继了一个"烂摊子"。

国民政府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

为此积极推行法币制度,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

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

抗战时期国家经济困难,不得不大量印发法币,以此来筹措军费,虽然造成了法币大贬值的混乱,但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还有一点,在重庆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关键阶段,蒋介石依旧格外关心教育问题,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

在他的关怀下,南下逃难的各大学府合并为西南联大,保住了中华民族高等文化的延续。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第50名】张炜张炜(1956—),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

代表作品:《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

【第49名】铁凝女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

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

【第48名】三毛女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生于重庆。

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代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我的宝贝》等。

评价: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

其记游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叙述哀情的散文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第47名】白先勇白先勇(1937-),回族,台湾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代表作品:《孽子》《台北人》《游园惊梦》《纽约客》等。

【第46名】阿城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

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代表作:《棋王》《芙蓉镇》【第45名】余光中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代表作品:《余光中诗歌选集》《余光中散文选集》《乡愁》等。

评价: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他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作品风格极不统一。

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第44名】刘震云刘震云(1958—),生于河南延津县。

代表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故乡天下黄花》《官场》《我不是潘金莲》等。

评价: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刘震云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

重庆红色人物故事

重庆红色人物故事

重庆红色人物故事(最新版4篇)目录(篇1)I.引言II.重庆红色人物故事概述III.详细内容IV.结论正文(篇1)重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城市。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许多英勇无畏的红色人物,他们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重庆红色人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1.赵世炎:革命先驱,英勇牺牲赵世炎是重庆巴南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曾留学法国,学习政治经济学。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组织发动工人罢工,开展武装起义。

1927年,他在上海龙华地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6岁。

2.贺龙:红军之父,重庆起义领导者贺龙是湖南桑植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他曾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师长、军长等职务。

1935年,他在四川酉阳县领导了著名的“酉阳县起义”,创建了川东游击队。

后来,他率领部队参加了长征,成为了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3.江竹筠:革命烈士,英勇不屈江竹筠是重庆巴南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她曾担任重庆地下党重庆市委组织部长、重庆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1948年6月14日,她在重庆歌乐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29岁。

她的牺牲标志着重庆地下党斗争的失败和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王若飞:中共要员,铁骨铮铮王若飞是贵州安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在长征途中,他曾被国民党飞机炸伤,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完了长征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八路军办事处驻重庆,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目录(篇2)I.引言II.重庆红色人物故事概述III.详细内容IV.结论正文(篇2)重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这些红色人物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重庆红色人物故事:1.卢德铭:卢德铭是八路军的一位将领,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近代史作业—重庆近代史简要

近代史作业—重庆近代史简要

重庆近代史文化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段史。

历史人文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重庆,用它源远流长,雄厚深广的历史,以文化作为载体,将其灿烂的历史传承下去。

优秀革命家邹容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写下篇章的重庆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

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

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

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之一。

而邹容用他非凡的一生,用那些可歌可泣的事例,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这一美德。

他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将振兴中华的责任扛于肩上。

他是我们重庆人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悲惨大轰炸重庆大轰炸是抗战时期的一次大惨案。

它发生在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

日机第一次轰炸重庆市在1938年12月26日,由航空兵团第一飞行团第六十、九十八两战队从武汉起飞执行。

但是由于重庆上空被密云覆盖,第六十战队放弃轰炸,第九十八也仅仅进行了推测轰炸。

到了1939年1月7日、10日、15日,日本再次对重庆进行强行轰炸,并且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大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死于轰炸者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毁坏。

重庆大轰炸中较为惨烈的有“五三”、“五四”大轰炸,“八一九大轰炸”,其间还发生了一件惨案,即较场口大隧道惨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慶近代杰出人物榜(一)重慶近代杰出人物榜(一)2008年05月12日星期一21:301程德全(1860--1930)字云楼,云阳人。

1888年乡试未中,赴黑龙江入幕府。

甲午战争后,以功叙候补知县。

未几,复调回黑龙江任营务处总办,奉命与俄罗斯侵略军交涉,颇富胆识,升道员。

1905年署黑龙江将军,建省后改巡抚。

1909年后任奉天,江苏巡抚。

武昌起义爆发,全力镇压,并宣布立宪,以抵制革命。

1912年见大势已去,便宣布江苏独立,自任都督。

袁世凯窃国,又抗拒讨袁,弃督军之职,逃遁上海,以礼佛为事。

箸有《程中辰奏稿》,《抚吴文牍》等。

2 方敬(1914—)万县人。

1933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从事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工作。

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先后参加编辑《工作》半月刊、《时代周报》和《大刚报》文艺副刊,1949年后,历任西南师范学院教务天、副院长,《西南文艺》、《红岩》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等。

译有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伊凡。

伊里奇之死》,狄更斯的《圣诞欢歌》等。

3方文培(1899—1983)梁平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

1937年获美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

1948年应邀赴美哈佛大学讲学。

曾在四川大学任教。

后任《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问川植物学会理事长等。

先后发表40多篇植物分类学的科研论文。

论著有《中国橱树科再志》、《近时所采的中国杜鹃》等。

用大半生时间、采集了50万件标本。

编著的《峨眉山植物图志》引起国内外植物学界重视,并获美国皇家园艺学会银质奖章。

1978年受四川省科委委托主编《四川植物志》。

4方药中(1921—)重庆人。

三世业医。

1940年拜陈逊斋为师。

1952年入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

后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教授、副主任。

对祖国医学理论,特别是经典著作有较高造诣。

在统一辩证论治方法和步骤问题上尤多贡献,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肝、肾病治疗。

著有《医学三字经浅说》、《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辩证论治研究七讲》。

5冯天铭(1909—)万县人。

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36年回川,先后任职于四川稻麦改进所、农业改进所,后任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教授。

1949年后任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系主任,省农学会副理事长等。

曾选育出水稻良种“川农422”,小麦良种“川麦19”、“川麦20号”等。

参加编写《中国小麦品种志》,撰有《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旱性研究》等。

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培养专业人才上做出了贡献。

6 付炳犀(1832--1891)字子鹃,涪陵人。

1865年进士内阁中书。

历任云南各县知县,五次任云南乡试同考官,并任《云南通志》总纂。

学识渊博,淹通经史,工诗文,善书法,文名遍播滇黔。

箸有《薇云山馆杂存》,与人合纂《涪州志》16卷,《续修涪州志》12卷。

7 付润华(1907--1975)字天正,长寿人。

自幼习幻术,遍访名师,终成大家。

1943年组织中国环球幻术学社,名声大振,成为我国四大魔王之一。

建国后,历任新中国幻术歌舞团主任,上海魔术团总导演等。

箸有《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等。

8何洛(1911—)笔各何鸣心,丰都人。

1929年赴日,入早稻田大学经济系学习。

在日本参加中共所领导的左翼文艺研究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1931年回上海参加左联和抗日活动。

次年被捕入狱。

1937年出狱赴延安,先后在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任教。

1949年后转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至今,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

著有《李凤莲》、《论现实主义的成长及其发展》等。

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集》、《实践美学概论》等刊物。

9何其芳(1912-1977)万县人。

1935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

1944-1947年,曾两次被派到重庆工作,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

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另有《何其芳选集》两种。

10何文俊(1907-1966)重庆人。

1929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1930年为燕京大学研究生,1935年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助教,1936年为美国衣阿华农工学院研究助教、讲师,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

历任华西大学教授、农业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教授、植保系主任,西南农学院教授、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科教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植保学会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理事等。

长期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著有《植物病理学基础》,论文有《土壤寄存病菌侵染玉米根部的研究》、《中国西南区小麦锈病》等。

11 黄墨涵(1883--1955)原名云鹏,永川人。

早年毕业于成都东文学堂和日本早稻田大学,1911年在上海参加章太炎发起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并参加创办《大共和日报》。

1913年3月,任国会众议会议员。

历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校长,浚川源银行总经理,四川省财政厅长,四川省法治室主任,聚兴诚银行代总经理等。

1945年参与筹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兼财务组主任。

建国后,历任相辉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委,重庆市副主任委员。

编撰《四川财政录》,译有《财政学》一书。

12 龚志贤(1900--1984)巴县人。

自幼习医,1932在国医传习所和国医药馆。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科副科长,国家卫生部中医司科长兼北京医学院中医主任,重庆第一中医院副院长,重庆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63年指导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盛于盛炎获重大成果奖。

撰有《中草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出血疹的中医论治》,《黄志贤临床经验集》等。

13 江泽民(1903—1989)原名江克明。

在苏联和新疆曾用马斯洛夫和吴德铭等名。

江津人。

青年时代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入沙洛瓦劳动大学动力机械系,1926年毕业。

获工程师文凭。

后由中共旅欧支部派往莫斯科在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

曾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工作。

任东北军区军事工业部副部长、部长。

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第一任商务参赞,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副局长,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等。

论著有《经济建设与科学研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展望》、《留法、比14 赖以庄(1891--1966)名肃,巴县人。

早年入川东师范学堂,受业于赵熙。

1910年加入同盟会。

1914年后,历任川东师范学校,重庆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学识渊博,长于古文和诗词。

曾参与编篡《巴县志》。

15 李伯钊(1911--1985)女。

笔名戈丽。

重庆人。

1926年赴莫斯科孙逸仙劳动大学学习,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文委书记、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文联委员、作协会员、北京艺术剧院院长等职。

著有《歌剧集》、《红棉袄》、《长征》(合著)、《赤卫队之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歌剧以及《战斗到夏天》、《老三》、《母亲》、《华树沟》等话剧。

16 李定一(1919--)字方中。

铜梁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

1946年赴欧美研究,1953年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

1963年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

1975年返台任教于政治大学历史系研究所。

著、译、编有《中国近代史》、《中美早期外交史》、《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论丛》(与他人合辑)、《俄罗斯源流考》、《世界史纲》等。

17 李怀义(1900- )重庆人。

1925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英语系,获文学士学位。

1930年起历任华英中学、华西高中校长,西南师范学院教授等。

1946年赴美,在美国纽约叙拉古大学教育研究学院任研究员,同时在该校举办中文训练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四川省农科院英语培训班主任。

从事教肩工作近六十年,在培育人才、英语专业人才斥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贡献。

18 李肇特(1913—)巴县人。

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解剖学报》主编等。

致力于组织化学,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对机体疾患自愈过程的调控作用的研究。

主编有《磷脂对细胞的作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分册》等。

19 李新字元应,宋陵井监治(今仁寿)人。

元进士。

元符末以上买抵罪,置州县三十余年。

善诗、文。

才思敏捷。

刘尝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成。

其诗气格开朗,元南渡后之音。

其文章亦多有俊迈可涌之作。

著有《跨集》。

20 李亚农(1906--1962)又名李旦丘。

江津人。

1916年留学日本。

1933年回国后曾任中法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史学会主席等.曾创办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长期从事对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研究.著有铁云藏龟零拾》,《金文研究》.《中国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西周与东周》及《李亚农史论集》等序号人物介绍21 刘国亚(1919-- )别名亚襄.武隆人。

早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习油画,曾任重庆巴特隆美术社社长,西南美专西画科主任,皿川美协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

作品有《乞妇》、《育婆》、《红军到了川北》、《飞夺沪定桥》等。

22 刘盛亚(1915—1960)笔名sy,重庆人。

1935年赴德留学,回国后参加进步的文化救亡活动。

创办《文艺后方》周刊,筹办群益出版社,编辑《中原月刊,主编《星期文艺》,担任《西方日报》副刊主笔。

1949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并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等。

著译有《夜雾》、《幼年》、《木工黄荣昌》、《水底捞船》、《蔡特金传》、《歌德诗选》、《海涅诗选》等。

23 刘诗白(1925-- )万县人。

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四川财经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

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并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常务编委等。

著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探》等。

24 刘淑芳(1926—)云阳人。

1949年毕业于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并留校任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