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老舍研究论文题目: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学院: 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2013 年 06 月 18 日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摘要】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

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

【关键词】老舍茶馆悲剧艺术鲁迅将悲剧定义为“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喜剧定义为“将那没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了悲剧与喜剧之间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但老舍的作品常常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交融,在喜穿插着严肃的悲剧因素,在悲剧中点缀着喜剧因素。

然而,喜剧只是形式,悲剧才是老舍的最终目的。

因此,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被老舍呈现于作品中,让读者在悲悲喜喜之中,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物命运的漂泊不定,体味“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痛感与压抑感。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茶馆, 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和承载。

《中华文明大辞典》载: “(茶馆) 是供顾客饮茶、吃茶点兼休息、娱乐的场所。

南北朝玄谈之风盛行, 作为茶馆的雏形的茶寮便应时而生。

至唐代已很盛行, 至清同治年间茶楼盛行, 规模较大, 可容千人。

南方较为普遍, 北[ 1 ]方大城市中亦多见。

”它们一面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日渐丰富复杂,另一面又逐渐成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集散地。

透过大社会的这一扇小窗子, 世间百态, 可尽收眼底。

[ 2 ]鲁迅在作品《药》中也以茶馆为背景展开故事。

鲁迅和老舍先后选取“茶馆”作为故事的“生成地点”,其深意当源于此。

在《药》中, 鲁迅除了建构夏瑜的悲剧外, 更不遗余力地展示茶馆中作为社会环境存在的群体的悲剧性。

他把悲剧人物夏瑜推向幕后, 把全部的激情与心血都倾注在挖掘连革命者的血都救治不了的麻木的众生上, 并从中推出华小栓这一代表人物, 从华小栓的悲剧揭示“茶馆环境”自身的深刻的悲剧性, 也加深着夏瑜悲剧。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第一篇: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20世纪80年代话剧的传统坚守与现代性反思——评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20世纪80年代话剧的传统坚守与现代性反思——评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20世纪80年代话剧的传统坚守与现代性反思——评何冀平《天下第一楼》⊙周秋月[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 330013]摘 要:在先锋戏剧探索大热的时期,在一切剧作家们忙于追寻现代主义戏剧手法之时,《天下第一楼》却坚守话剧的现实主义,它的成功引起我们的深思,话剧是坚守传统还是向现代主义迈进,其实两者并不冲突。

关键词:话剧 现代性 《天下第一楼》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戏剧美学觉醒的时代,先是高行健、朱晓平等剧作家的作品在文化观念、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带动了文学在各个领域的审美变革。

接着又有以孟京辉的剧作为代表的更具有实验味道的戏剧革新,而《天下第一楼》作为80年代卖好又卖座的戏剧作品,却是在“先锋探索”的潮流中坚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

《天下第一楼》是继《茶馆》之后最为“京味”的一场好戏,看《天下第一楼》,也确实会让人想到《茶馆》。

序幕轻轻拉开,恰如时光倒退,艺术家们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20世纪初那个阴霾满天的时代。

《茶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把控稍显严格,还讲求“斗争”和“批判”的年代,而《天下第一楼》却出现于,变革中的、忙于先锋戏剧探索的80年代。

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产生了这样两部话剧作品,两部作品却同样写活了市井生活情态。

看完北京人艺的表演视频,我忍不住思考《天下第一楼》在话剧追求先锋性探索的80年代是如何保持着“常”与“变”的。

一、文本艺术(一) 情节结构 首先,何冀平在剧作中保持了对矛盾冲突的持续关注,不仅是《天下第一楼》,从写于北京的《好运大厦》一直到香港时期的《德玲与慈禧》等,何冀平的作品故事情节总是丰富,矛盾冲突总是强烈。

《天下第一楼》以福聚德这种最能体现人物命运沉降的饮食文化聚集地吊足了人们的胃口,“盘中五味原来来自人生五味!我从堂、柜、厨中走出来,从为‘五子行’不平的义愤,升华为对人生的感叹,人物出现了新的意蕴,‘福聚德’的兴衰故事里流淌出一股潜流”a。

浅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浅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悲剧 ”延伸 到 “ 社会 悲剧 ” ,主要表 现为时
代性与现实性 的统一 ,以小人物王利发 、常
四爷 、 秦 仲义 的个人命 运的悲剧性质 , 来表
份 ,秦仲义 和常 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 , 在全 剧 中从始至终多次 出现 , 他们和茶馆一样有 着相 同的命运 ,第一 幕展现 了他们 青年 的
稼” 。他个性刚强耿直 ,富有强烈 的正义感 和爱 国心 。他不善于做 “ 点头哈腰”之类的 事 ,一辈子不求人 , 一辈子不服软 ,敢做敢 当, 专打抱不平。 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 , 不 受外 国欺侮 ,然而 , 他满怀爱 国热忱 , 在 那个 可诅咒 的世道里硬是救 国无门, 壮志难 酬, 饮恨终生。 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 :“ 我
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 主要表现为 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 茶 馆 》是一部 悲剧 , 《 茶 馆 》代表 了老舍话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 , 是 中国当代话 剧艺术 中的经典 , 以 旧北京城 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 为背景 , 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 , 反映了 从清末 、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 同时代的 近 5 O年 的社会面貌 。 揭示 了半封建半殖 民 地 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 了中国
茶馆 的掌柜 , 是全剧的中心人物 。他精 明干 练 、善于经 营,但胆小怕事 、逆来顺受 。善 于见风使 舵 , 是一个 “ 做 了一辈子顺民 , 见 谁都请安、鞠躬 、作揖”的生意人 。但是 , 到 了第三幕 , 他这样的顺民 “ 小老板”却 找 不到立足生存之地 ,被逼上吊 自尽。 秦仲义是茶馆 的房东 , 人称秦二爷 。 第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1 0期 ( 中)

从《茶馆》到《天下第一楼》——论剧作家的主体精神

从《茶馆》到《天下第一楼》——论剧作家的主体精神
人 文 天 下 /戏 剧 综 论
从 《茶馆 》到《天下第一楼 》
— — 论 剧 作 家 的主 体 精 神
魏钟 徽
《茶馆》、《小井胡同 》、《天 下第一楼》是 当代中国三个 带 同质同构样本 ,而更 可能提供一种 中国戏剧所 暂时缺乏 的元
有相 似性 的话剧作品。这种相 似性不仅 表现 在它们都是用北 素 ,或者说是在 中国话剧未来 的发展中 已经蕴 含的某种 可能
三部话剧的命 名都选 择了一个带有 中国特色 的空间 ,这个空 年对其意 识形态 的苛责 与反苛 责在今 天看 来有点 令人 啼笑
间不仅是戏剧故事 发生的地点 ,同时又带有 某种特殊 的象征 皆非 。陈 白尘先生和董健先生 当年对那些指到诸 多有价值 的结果 :剧作 违意 识 形态 的评 论 做 出 的 回击 同 样是 在 意 识 形态 框 架 内
者 。王利发最后上 吊 自尽 ,把 个体在一 种特定历 史境况 中的 体性 的缺失所导致的 结果 将是 :高高在上 的专制化的意 识形
无能为 力阐发得淋 漓尽致。然而 ,我 们设 想 ,《小井胡同》的剧 态 管理 与建 立在 互相尊 重基础 上的人 伦及友 爱两 者虚 弱的
本安排 刘家样在文革 中 自尽 ,有没有可 能?社会 主义的现 实 结 合与互补 。在《小井胡同》这个剧 本中 ,北京 的顺 民们 正是
悲 剧动作 情节 前提
爱 的 荒 凉 。主 体 性
需 要人物 已意 识 到
的缺 失还 会 导致
个 人 自由独立 的原
恶 的 泛 滥 。 在 这
则 ,或是 至少 需 要
里 ,恶已经没有那
已意识到 个人 有 自 由 自决 的权利 去对
种 原 始 的 难 以 区 分的特征 ,恶呈现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作者:张祥明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作者选取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裕泰茶馆如同青年人一样朝气蓬勃,红火热闹。

在这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折射出封建社会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

来这里的人无可奈何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茶馆本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场所,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卖儿卖女的交易所,人民贫困到了极点,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无法养活,映射出社会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这就注定了茶馆“死亡”的悲剧命运。

第二幕: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裕泰茶馆如同一个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即使拼命地努力也肩负不起持家的重任。

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反映出人们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啦。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第三幕: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裕泰茶馆如同一个老年人,即使有年轻人的心态,可必定还是苟延残喘。

王大拴:“爸,您真想要女招待吗?”王大拴:“您着急,我也着急!可是,您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用女招待?”最后在静静的茶馆里出现了下象棋茶客的声音:“将,你完了!”这句话是第一幕的结束语,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茶馆命运的结束。

二、人物的悲剧命运《茶馆》剧中共有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由于王利发特殊的身份,秦仲义和常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在全剧中从始至终多次出现,他们和茶馆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第一幕展现了他们青年的“风光”,第二幕展现他们中年的“挣扎,第三幕展现他们晚年的“悲哀”。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

现当代文学《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李子琳天津师范大学摘要:《茶馆》与《天下第一楼》是当代中国戏剧中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作品,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两者均没有按照传统“三一律”的格式,而是用浓郁的地方语言,以老北京一家茶馆和一家烤鸭店为窗口,人物展览式地描绘时代图景,道出黑暗时代下的众生百相和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茶馆》和《天下第一楼》这两部相似作品中的悲剧效果。

关键词:茶馆;天下第一楼;悲剧效果;现实主义一、概述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多是表现主角与其他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

西方古典悲剧多体现这种命运观,即人的抗争精神在面对命运时的失败,这种古典悲剧多带有神话史诗色彩,描写英雄人物的末路,在悲剧氛围中体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反抗、斗争,在命运和神意前的微不足道,“把生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而后再用极浓的色彩把他们描绘出来”。

[2]这类悲剧的高潮与结局往往设置为重要角色的死亡,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悲痛壮烈之感油然而生。

与西方古典悲剧中浓厚的悲剧之感相比,中国古典悲剧多是“散文式”的感伤,不强调人与命运或人与神之间的冲突,多以史实或民间故事为基础,对其进行艺术渲染,或是描写才子佳人之间的缠绵悱恻,爱恨纠葛。

中国古典的悲剧更像一首哀歌,没有神话色彩,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冲击,不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命运感,而是感慨历史的兴亡沧桑与人生的爱恨情仇,带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气息。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则是剧作家何冀平于1988年创作,两部作品同是当代话剧,描写特定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剧。

朱光潜曾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们对于艺术作品产生的美感源于实际人生与艺术情景之间适当的“距离”。

[3]“在成功的悲剧中‘距离’不太远,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合于情理的事实;也不太近,因为悲剧的语言是经过艺术熏陶出来的,它的人物和情节是想象的,不寻常的,于近情理之中却含有若干不近情理的成分,不至使观众误认戏剧为实际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作者:李子琳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茶馆》与《天下第一楼》是当代中国戏剧中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作品,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两者均没有按照传统“三一律”的格式,而是用浓郁的地方语言,以老北京一家茶馆和一家烤鸭店为窗口,人物展览式地描绘时代图景,道出黑暗时代下的众生百相和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茶馆》和《天下第一楼》这两部相似作品中的悲剧效果。

关键词:茶馆;天下第一楼;悲剧效果;现实主义一、概述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多是表现主角与其他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

西方古典悲剧多体现这种命运观,即人的抗争精神在面对命运时的失败,这种古典悲剧多带有神话史诗色彩,描写英雄人物的末路,在悲剧氛围中体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反抗、斗争,在命运和神意前的微不足道,“把生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而后再用极浓的色彩把他们描绘出来”。

[2]这类悲剧的高潮与结局往往设置为重要角色的死亡,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悲痛壮烈之感油然而生。

与西方古典悲剧中浓厚的悲剧之感相比,中国古典悲剧多是“散文式”的感伤,不强调人与命运或人与神之间的冲突,多以史实或民间故事为基础,对其进行艺术渲染,或是描写才子佳人之间的缠绵悱恻,爱恨纠葛。

中国古典的悲剧更像一首哀歌,没有神话色彩,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冲击,不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命运感,而是感慨历史的兴亡沧桑与人生的爱恨情仇,带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气息。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则是剧作家何冀平于1988年创作,两部作品同是当代话剧,描写特定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剧。

朱光潜曾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们对于艺术作品产生的美感源于实际人生与艺术情景之间适当的“距离”。

[3]“在成功的悲剧中‘距离’不太远,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合于情理的事实;也不太近,因为悲剧的语言是经过艺术熏陶出来的,它的人物和情节是想象的,不寻常的,于近情理之中却含有若干不近情理的成分,不至使观众误认戏剧为实际的人生。

”[4]《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中则具有这种适当的“距离”,这两部作品都以北方方言写成,描写平凡的市井生活,富有人间烟火气,不会使人产生太大的“距离”之感,以現实主义为基调。

同时设置三个不同的时代,揭示老北京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描绘历史环境下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带有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中“散文式”的悲剧意蕴,给人以凄凉悲怆之感。

二、人物:在黑暗中抗争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

”[5]我们之所以会对悲剧性人物感到同情,正是因为看到其身上的美好品质在面临其他力量时的失败,并为之叹惋。

从同情心的角度出发,《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中的主人公身上都具有抗争意识,正是这种抗争意识,让我们在看到他们的结局时会为之动容。

王利发是《茶馆》中贯穿全剧的人物,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作了一辈子的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圆滑世故,在老舍极高的语言艺术下,一个伶俐的小商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一幕中,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从他的言语中,我们知道这一人物的基本信息:父亲死得早,自己很小的时候便掌管了茶馆。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方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第二幕,裕泰茶馆的生意渐趋衰落,掌柜王利发眼看时局大变,适时地对茶馆进行了一次大改良。

茶馆外兵荒马乱,茶馆内生意惨淡,还时不时遭到巡警特务的敲诈,在这一幕中,王利发虽苦心改良却无可奈何于现状,言语中体现出更多的无奈与牢骚。

第三幕是话剧的结局,茶馆更加破败,并即将被人霸占。

面对暗淡无光的前路,王利发的那一声声呐喊,满满都是对人世无情的控诉:“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王利发最后的自缢行为是他强烈抗争行为的体现,也使得话剧产生了极大的悲剧效果,王利发这个角色的最大悲剧性也在此,在经历现实所带来的打击后,生命由鲜活走向委顿,只留漫天祭奠自己的纸钱,成为那个动荡乱世中的牺牲品。

他是时代的牺牲者,也是整部作品悲剧效果的直接传达者。

《茶馆》的叙事结构没有按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格式,而是以“人像展览式”结构组织人物,与之相比,《天下第一楼》则围绕主人公卢孟实有一条明显的主线:从掌管“福聚德”烤鸭店,到将“福聚德”越做越大,再到最终走向失败,遗憾返乡。

卢孟实这个名字在剧中最早出现是从二掌柜王子西的嘴中,之后卢孟实便出场,从他的谈吐中,我们对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论写书的司马迁,画画的唐伯虎,还是打马蹄掌的铁匠刘,只要有一绝,就是人里头的尖子”,“船多不碍江,有比着的,才有长进”(第一幕)。

从几句话语中,卢孟实的人物形象初步建立了起来:一个谈吐不凡,有见解,精明,深谙处事之道的生意人。

到了第二幕,卢孟实成为了“福聚德”的二掌柜,这一幕里,主要讲卢孟实如何处理“福聚德”的日常事务,以及与各路人像宫里的人、要债的钱师爷、没落封建贵族克五以及老掌柜的两个儿子和“福聚德”其他伙计之间的周旋,这里体现的是卢孟实的处世哲学,讲他是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第三幕中,“福聚德”生意达到鼎盛,名噪京师,但卢孟实却在此时受到老掌柜两个儿子与克五的陷害,在遗憾中落寞返乡,离开了自己奋斗多年的“福聚德”。

与王利发等人相比,卢孟实身上具备着更强的主体性意识,“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6]他们同样身处黑暗中,但卢孟实从始至终不屈服于现实,他在临危受命之下凭自己高明的为商处世之道将“福聚德”越做越大,并始终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奋力抗争。

与之相比,王利发等人更像是被时代洪流推着往下走的人,他们的努力是徒劳挣扎,结局早已经注定。

卢孟实虽然最终也面临失败,但正因为他更强烈的抗争精神使得他为戏剧增添了更强的悲剧效果,抗争愈烈,悲剧效果愈浓。

他具有更多的黑格尔所说的“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

同是在黑暗中抗争的人,在人物性格上卢孟实较于王利发更具有悲剧性,而王利发的自缢结局与卢孟实的遗憾返乡相比更具有戏剧冲击性。

三、情节:在冲突中统一关于悲剧为何会产生喜感,黑格尔曾在他的《美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他著名的“冲突说”:“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7]用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的话说:“悲剧主角大半象征一种有冲突的片面的理想,他陷于灾祸时,在表面看虽似命运造的冤屈,而就宇宙全体来说,实在是‘永恒公理’(eternal justice)的表现。

”[8]《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中具有相似的情节。

《茶馆》中那些底层的小人物,在黑暗的时代下举步维艰,他们的求生之道似乎为时代所不容,他们与那个混乱的秩序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虽然《茶馆》中没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冲突情节,但能明显感觉到悲剧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生,感觉到人的意志与其他力量之间的对立。

那些小人物与造成悲剧的力量之间互相冲突,同时他们自身就是悲剧的一部分,他们又将融入这种力量,在冲突中归于和谐。

在这种矛盾又统一,冲突着同时也将和解的过程里,悲剧就这样诞生,并且陷入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哭中带笑,笑中有泪。

而在《天下第一楼》中,这种造成“冲突的力量”更为具象化,落在了剧中的几个反派人物如老掌柜的两个儿子和封建没落贵族克五身上,戏剧将大量的冲突设置在卢孟实与这些角色之间的矛盾上。

卢孟实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人物,一辈子想要实现自己“坐轿子”的理想,但作为对立方的唐茂昌和唐茂盛这些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两种思想无法共存,矛盾由此产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悲剧缓慢上演,并在最后爆发。

同样是琐碎的生活,《天下第一楼》中情节上的对立性更加明显,但这种明显的对立冲突情节又将悲剧的根源埋藏的更深,卢孟实作为主人公始终体现着对抗精神,这种不屈服的精神稀释了作品在情节对立中的统一性。

四、环境:在沉默中凝视现实主义戏剧的意义绝不在于展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而是以戏剧的形式展现日常生活场景,在嬉笑怒骂、冷静客观中揭示生活的本质特征,反映现实问题,借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茶馆》和《天下第一楼》作为两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其悲剧内涵不在于表面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裕泰茶馆和“福聚德”为窗口,再现历史下的小人物和小人物所处的市井生活。

老舍曾说:“背景的重要不只是写一些风景和东西,使故事更鲜明确定一点,而是它与人物故事都分不开、好似天然长在一处的。

”[9]特定的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设置的小环境是时代大环境的缩影,也是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了解其中的环境背景我们可以使我们更深地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

而在一部悲剧作品中,无论是人物之间的冲突还是有价值东西的毁灭,时代背景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环境是背后的一双手,是《寒夜》中汪文宣死去的冬夜,是《骆驼祥子》中祥子永远买不上属于自己的车,也是《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中人物悲剧的根源。

《茶馆》中设置了三个时间: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时间跨度进半个世纪。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各路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茶馆不属于一个大的历史中心舞台,老舍也没有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直接说明,但在这个地方始终能看到社会历史的影子。

《茶馆》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茶馆刚开业的一个上午,三三两两的茶客在这里喝茶、看戏、斗蛐蛐。

茶馆似乎处在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中,但到处贴着的“莫谈国事”的纸条又隐隐象征着时局的不安定。

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便被两个特务抓进了监狱,在茶馆表面平和的环境背后,似乎有暗流涌动。

第二幕,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茶馆外兵荒马乱,“赵打钱,孙打李,赵钱孙李乱打一炮谁都不讲理”。

抓走常四爷的两个特务成了军阀的走狗,并时不时有特务、巡警、兵痞来茶馆敲诈勒索,茶馆渐渐难以为继,呈现破败的趋势。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莫谈国事”的纸条写的更多,字也更大,各路小人物的生活更加艰苦。

常四爷穷困潦倒,秦仲义工厂被抢,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霸占,三人最终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走向生命的终点。

不管是主人公还是登场不多的小人物,他们的走向均与时代息息相关,时代是背后操纵的大手,但它又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审视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挣扎与苦难皆看在眼里,但是又一言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