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农业、手工 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农业、 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推动了科技 的发展。 的发展。 2、社会长期统一,相对稳定 社会长期统一,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区别: 区别: 中国古代的科技建立在手工业 生产的基础上, 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 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西方的科技与机器化大生产密 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答 案
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 加大。 加大。
答 案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主要表现: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政治上: 2、经济上: (最主要) 经济上: 最主要) 3、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 4、思想文化上 (1)文化专制; 文化专制; (2)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 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 5、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 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
历史, 历史, 就是 昨天的瞬间 在 今天的闪现。 今天的闪现。
科技方面
思想方面
文学方面
检测应用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时的社会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呈现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呈现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萌芽; 萌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进一 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综合
宋应星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

明清文化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稳定和发展,经济也有了一些进步。

在政治上,明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健全了地方自治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进一步发展起来,同时农业也有了一些新的技术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

二、明清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有着明显的封建特征。

土地属于地主,农民只能耕种土地,但不能拥有土地。

封建地主通过提取农民的劳动力和财富来获取利润,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 农业经济为主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

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中原向外拓展和多种植、多作物、多种形式的发展。

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初,中国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棉纺织、丝织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清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更是隆盛,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 国际贸易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发展。

其中,明初开始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大规模的输出。

明朝皇帝还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以保护国家经济和贸易网络的安全,而清朝时期更是接触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网络。

5. 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铜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的大量流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财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有所调整和发展,赋税制度得到了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得到了提高和规范化。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变革。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冲击了朝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

清朝建立后,康雍乾三位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例如推行了科举制度、修订了法律制度等。

这些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为主导,而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但随着新的经济政策的引入和商业的繁荣,经济开始逐渐转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导。

这一时期,外国船只的频繁来往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使中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农村中的自耕农渐渐转为佃农,土地私有化程度加大,土地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文化思潮的转变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思潮也经历了转变。

明代时期,士人文化盛行,注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儒家思想逐渐被康乾皇帝所推崇,形成了新文化思潮。

康乾时期,儒家思想与道家、佛教等思想有机融合,形成了康乾文化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倡实用主义,并对艺术、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这种文化思潮的转变,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文化思潮的转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这些变革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反思传统是非观念 李贽说: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
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 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他否定以往以孔子的是非作为 是非标准。
(二) 批判传统等级观念 李贽对传统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对太极为万
物本源说进行了反思,重申天地为万物本原,提出“万物 生于两”的命题。实际上否定了天理的绝对权威。 李贽进而提出道不远人,他说: “道不远于人……人即道 也,道即人也,人外无道,而道外亦无人。”
李贽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进而提出“凡 圣无别”的平等思想。
他说:“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 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
李贽还提出了“致一之道”的思想,他说:“致一之理,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从圣凡平等推导出君民平等。
(三) 对传统善恶观的反思 李贽对“善”作了诠释,认为如同“是非”是人人都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体”说,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 一点灵明。”
王阳明讲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重在说明圣人君子 爱民如子,推己及人,以仁心推行仁政,从而为他的以德 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二、“明德亲民” 的德治思想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即 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 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清初,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了恢复农业、手工业生产 和商业的措施,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商业繁荣,对外 贸易发达。
二、政治状况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颇 为了解,对元朝亡国的教训有着深刻认识。为加强君主集 权及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开国以后他非常注重“安 民”、“恤民”,肯定儒家“重民”、仁政之说。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解析:选A。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体现了皇权至上, 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故正确答案是A。
(三)明朝地方三司分权
承宣布政使司(藩 (民政财政) 司)
三司分立互 不相属相互 牵制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 (臬司)
都指挥使司(军政) (都司)
B、清朝政治
(四)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
雍正 南书房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到达顶峰
特点:简、精、速、密
皇权得到扩大
互相制约,集权于帝
内阁
皇太极
皇权受到限制
(四)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原因: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
【网络特征】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A、明朝政治
(一)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1)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2)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 因) (3)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4)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2、目的: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内阁首辅” ≠“宰相”?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
制。
【典型例题】《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 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 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 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 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炼钢 16世纪前技术领先世界
①景德镇“瓷都”

制瓷业
②工艺进步:宣德青花瓷、五 彩瓷、珐琅彩
工 经业 济
③外销
①中心:苏州、杭州、南京
丝织业 鼎盛 ②民营丝织业兴盛
③工艺进步(花楼机、
妆花缎、金宝地)
商业 徽商、晋商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炼钢 16世纪前领先世界
手工 制瓷业 工艺进步、大量外销
经 济

丝织业
鼎盛时期、中心、工 艺进步
商业 商帮——晋商和徽商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是什么?
城镇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存在阻
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考试说明
文化史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试说明
文化史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王阳明:心学(理学发展新阶段)
思 儒学 李贽:离经叛道思想

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封建专制
文 绘画 士大夫文人写意画
化 文学 小说空前繁荣
戏曲 京剧产生、发展并走向世界
归纳:明清时期文化发展总体特征 是什么?
传统儒学进一步发展;出现反封 建的民主思想;文学艺术繁荣。
知识点归纳
政 明:废丞相,设内阁
治 清:设军机处
经 济
手工业 冶铁、制瓷、丝织业 商业 商帮:徽商、晋商
考试说明
政治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 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
经济史
2、(2)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 取得的主要成就。
考试说明
经济史
2、(3)商业 著名的商帮。
考试说明
文化史
4、(2)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考试说明
文化史
4、(3)文学成就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主要文学体裁、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考试说明
文化史
4、(4)京剧 了解京剧的产生
知识点回顾
一、政治
政治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考试说明
经济史
2、(4)主要经济政策 理解“重农抑商” 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
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考试说明
文化史
3、(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 本主张及其影响。
考试说明
文化史
3、(4)明清之际的儒学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
夫之的基本主张。 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政治: ——
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转折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儒学新发展,文 学艺术繁荣
整体趋势?
政治
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经济
发展 与阻碍
文化 承古萌新
封 腐朽 建

会 落后 渐

繁荣
衰 落
横向比较
宋元 明清(前期) 近代
1368年
1840年
14-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4-19世纪中期的世界 史实 发展趋势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儒学
王阳明:心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想 文 化
绘画 士大夫文人写意画 文学 小说空前繁荣
戏曲 京剧产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并走向世界
纵向梳理
宋元 明清(前期) 近代
1368年
1840年
衰落·转折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衰落
经济: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发展
文化:宋明理学走向僵化
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 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 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一、政治
政治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归纳:明清时期政治发展总体特征 是什么?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考试说明
经济史
2、古代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 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 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 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 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
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 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假 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 与安全就都完了。”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英国著名外交官, 1793年(乾 隆五十八年)曾到访中国。】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绝对君 主专制有何弊端?
史论共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 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 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政治 经济 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