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题目月饼的来历文字稿
2024年中秋节的来历(3篇)

2024年中秋节的来历月饼象征团圆,是人们中秋节必备的食品。
可是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上网查找资料,才把问题弄明白。
原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了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字样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
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____日晚上起义响应。
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
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特别在我国东北地区,更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谐成天下人们美好的心愿。
2024年中秋节的来历(2)中秋节来了,家家都吃月饼、赏月、赏灯,还有小朋友们提着灯笼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呢!晚上来到了,月亮圆圆的好像一个玉盘子,你看月亮仿佛在向我们微笑,月亮上还有嫦娥的身影呢!这里还有动人的传说呢: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
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
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简短文字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简短文字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古代的祭神活动。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娘娘嫦娥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十日一夜的药王救火大会,为了感谢夸父的努力救火,王母娘娘赐给他不死不朽的仙药。
不料一次她在月宫遇到当时燃烧不尽的大火,她担心火神会误伤凡人,于是毅然将仙药吞了下去,化身为嫦娥一下来到人间,并奔到月宫。
月宫幽圆的月亮对嫦娥显得更为美丽,她便把自己的仙药藏在了月下杏儿的树洞里。
二、嫦娥奔月后来,人们因此而认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是圆圆的,清澈澄澈的美丽异常,大家便以此为每年的固定节日,这就是传统的中秋节。
而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之一。
三、晚上赏月吃月饼中秋节的习俗有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楼房高层的“月台”上,都会有人聚在一起赏月,相互祝福。
中秋节吃月饼也是一种传统,而月饼则因这个节日而广为流传,成为节日习俗。
四、个人观点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们都会感到无比温馨和快乐。
通过传说和故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人们对神话的崇拜和向往,也更加懂得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与家人团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体验月饼带来的美味。
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传统节日,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五、结语在这个中秋佳节,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情与家人朋友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度过一个温馨美满的节日。
愿我们心中的月亮也能如嫦娥驻足,明亮而温暖。
学习过传说和故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热爱生活,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祝大家中秋快乐!这篇文章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通过深入剖析古代的月神娘娘嫦娥的传说,让读者更加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和传统意义。
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中秋节”、“嫦娥”、“月亮”等主题文字,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今日是八月十五,人们兴致勃勃,以各种形式来欢庆这个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主题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中秋节主题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欢送查阅!↓↓↓点击获得更多“中秋节”内容↓↓↓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简写中秋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素材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四年级一等奖中秋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简洁(12篇)中秋节主题手抄报文字内容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渐渐开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季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欣赏祭拜,寄予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始终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我的中秋节主题作文今日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
可是今年我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早上起天空就飘洒着蒙蒙细雨,天阴沉沉的。
看来我们今日晚上无法看到那皎洁的明月了。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团聚饭,开快乐心的聊着天,我和哥哥吃着圆圆的月饼,时常地望着天空,盼望能见到那圆圆的月亮。
我不禁想到去年上月时的情景。
去年的中秋,一吃完晚饭,我们一家就出去赏月。
我望见月亮从云层中露出半张脸,羞涩得像个小姑娘。
渐渐地,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大玉盘,把大地照的犹如白昼。
从月光中我仿佛看到嫦娥姐姐在孤寂的哭泣,他双手抱着玉兔惦念着自己的亲人。
想到这儿我忍不住被诗一首: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众人一听,连夸我说“不错嘛,兴致蛮高。
”我得意的笑了……多么难忘的中秋夜啊!这个中秋夜虽然说有些缺憾,但我过得同样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过节,团团聚圆吃饭才最重要。
中秋节唯美祝愿语1、客户您好,中秋将至,特送祝愿,祥瑞如意,跟您相伴,华蜜欢乐,与您相随,大富大贵,伴您左右,你我合作,财运兴盛,中秋欢乐!2、仰视星空,一轮明月圆,环顾身边,却不见挚友们在眼前,倍感思念,短信送去甜蜜的月饼,祝挚友们中秋节欢乐,华蜜恒久!3、每逢佳节倍思亲,想邀明月致劝慰。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秋节月饼的由来和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中秋节月饼的由来1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
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
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

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月饼来历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月饼的来历100字左右

月饼的来历100字左右
篇1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
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
”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篇2
今天晚上的月亮虽然好看,很吸引人,但是又暗又红,可能是快下雨吧!
晚上我写完作业,从屋里向外望去,看着红红的月亮,很像一个大月饼,于是引起了我的幻想:有一天,嫦娥姐姐和玉兔正准备吃玉帝赏给她们的一个大圆饼,这可不是一般的饼,天地间只有一个这样的饼。
她们准备吃,可是她们却为谁吃第一口吵了起来,又香又甜的大圆饼掉到了人间,人(们看这个大圆饼又好看又香,于是人们把这
个大圆饼分着吃了,又按着它的模样做了许多,但都做不了那么大的饼,就把它缩小几十倍。
大饼掉下来的那一天是八月十五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吃圆饼,还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月饼。
“蕊蕊,吃饭了”爸爸叫我呢,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回来!真可惜,我还没幻想完呢!。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共10篇)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共10篇)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一): 中秋节,中秋月饼的由来(100左右)注意:(100字左右),不要太多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二): 中秋月饼的由来有这么几种说法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传统的中秋节为团圆节,所以古诗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盼望团圆.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来家团聚,就增加思念之情,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组成单位所具有的特点,而中秋节也就是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当春华秋实,农业收成的季节,所以农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谓中秋吃蕃薯、芋头,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之意.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也是象征完满、团圆之意.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来,也有多种说法.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饼之俗.或谓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万”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大圆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三): 快到中秋节了,想知道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月饼是谁发明的中秋节的晚上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被称之为月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四):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五):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借物抒情的作文RT 600左右记住 [吃月饼] [借物抒情] 可复制参考1:中秋节吃月饼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传说这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在回天宫时,给董永留下了一个儿子.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董永的儿子被村里的小伙伴排挤,都说他是个没有娘亲的孩子.董永的儿子很是伤心,便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他悄悄地把登云鞋给了董永的儿子. 董永的儿子穿上登云鞋,飞到天宫.七仙女再次看到自己的儿子,很是高兴!她亲手按照元月的样子给儿子做了一个仙饼. 后来,董永的儿子当上了官,非常想念当年吃的仙饼,便号召百姓们都仿做仙饼.由于仙饼的形状像圆月,所以人们把仙饼称作“月饼”. 直到今天,人们都吃月饼,以此表示自己心中对团圆的向往与美好的憧憬!参考2: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参考3:中秋之夜是最美好的夜晚,是中国传统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的儿女因为工作忙回不了家,真是非常非常的遗憾;但大部分儿女还是尽可能地回家看看,和父母过个团圆节.中秋之夜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吃月饼,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听老师说,古代人过中秋节的时候,有吃完月饼后杀人的习俗,我觉得这真是野蛮的习俗.现在不同了,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团聚、为了甜蜜,代表着祥和美满.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饺子,弟弟问:“妈妈,中秋节不是吃月饼吗,怎么吃饺子呢”我是爱吃饺子的人,就对他说:“管他吃什么,好吃就行.”姥姥说:“饺子也是代表吉祥如意.”弟弟好奇地问:“什么是吉祥如意”我说:“你连这都不懂,用土话说,就是很好很顺心的意思.”弟弟说:“噢,原来是这样,挺有意思嘛!”大人们听了,乐得哈哈大笑.饭后,爸爸拿着一块月饼问我们:“知道为什么中秋节吃月饼吗”弟弟说:“好吃.”爸爸问:“难道就只是好吃吗有没有别的补充”弟弟很坚决地说:“没有.”爸爸见弟弟不理解,就领我们来到院子里,指着天空的月亮问:“源源,你看今天的月亮圆不圆”弟弟天真地说:“圆,又亮又圆.”爸爸说:“对了,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所以八月十五是个团圆节,在外的儿女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吃月饼.”我说:“我大了过中秋节一定想着回家.”弟弟一边跳着一边说:“我给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买一个最大最大的月饼.”大家听了,都高兴地笑起来.中秋节的晚上,笑声也是圆的.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六): 月饼的来历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短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简短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敬拜和祈福,并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节日。
其中,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和故事流传至今。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说法:一、象征着团圆和忠诚的传说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了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相传在汉朝时期,中国人民曾经遭受到了民族压迫和异族统治。
为了联合起来反抗敌人,中国人秘密策划起义,并决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发动起义。
然而,由于暴露的危险,他们不能通过传统的书信来传递消息。
于是,智慧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起义的消息写在月饼里,然后派人送给同胞。
每个人都收到了月饼,并发现饼的皮上刻着字迹。
他们纷纷打开月饼,读到了起义的计划。
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成功地展开,压制了敌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刻重要的时刻,人们便开始在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忠诚。
二、传承着感恩和祈福的传统另外一个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是与古代的祭月仪式有关。
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国人认为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刻,也是月女嫦娥的生日。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在户外设立祭台,供奉着各式各样的供品和月饼。
这些供品和月饼代表着人们对月亮女神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期盼。
人们会跪拜、燃香,祈求月亮女神保佑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平安、健康,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和困扰。
随后,人们会品尝月饼,象征着与月亮女神的共享。
三、流行的佳节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深入人心,演变成为了一种团圆的象征,成为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人和朋友会相聚一堂,共同分享美食和欢乐。
除了月饼,各种传统糕点和美食也会被准备出来,丰盛的餐桌上充满着喜庆和祝福的气氛。
此外,中秋节还有其它的习俗,比如赏月、放天灯、打太极、赛龙舟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中秋节,但无论如何,吃月饼作为这个节日最经典的传统之一,始终贯穿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手抄报题目月饼的来历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
常为圆形。
但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了。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
月饼赏赐进士。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
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
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
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
……如有剩月饼,乃
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
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
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
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
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
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
节吃。
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
但是北宋著名文
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
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
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