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十四课:太阳病篇桂枝汤证讲解(二)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十四:「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
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第07 讲太阳病概说(2)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

(12)《伤寒论》第十四条解密太阳中风病的变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证:内伤在气,督脉失养,外感风邪。
《伤寒论》第十四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文意:太阳病:太阳经脏腑气虚或他经脏腑气虚外感风邪的太阳病。
项背强几:项背非常拘强,总想伸背摇肩。
强,音jiang.拘强,僵硬,形容词;几,音ji.有盛大,著名之意;也有人将音读为shu.《说文解字》:“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
”,其意是描写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处借以描写人项背拘强伸颈摇肩,像短羽鸟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两种解释都通。
何以项背强几?发生这种症状有两种原因:其一,邪气外束,向背部经气不畅;其二,督脉——向背部筋脉失养。
常见的是外邪束经,如寒邪,湿邪等,但各有其症状。
在此病中,没有其它症状,反而出现的症状是汗出恶风,汗出恶风是气虚不能敛阴,即太阳伤风病的症状,因此,这个项背强几一定是督脉失去阴液的濡养。
既然同是太阳伤风病,为什么此病家就会出现项背强几的症状呢?这又要回到《伤寒论》的辩证原理上来,内伤不但决定外感病的种类,而且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
此病家本来气虚汗出过多,进而波及督脉,加之又感风邪,加剧内伤病态,汗出更多,以致筋脉失养,项背强几。
反而汗出恶风者:(一般项背强几应是风寒凝涩经络,本不当出汗,现在)反而汗出恶风。
(说明外感之邪并不是风寒,而是风邪;既是风邪,那内伤必是气虚。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由于本病病机是: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因此治疗既要调和营卫,又要滋养督脉。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
其意义有二。
其一,记述了一个太阳伤风兼及督脉失养的案例。
其二,督脉失养怎样调治?所谓督脉失养,实际上是失去津液的濡养;对此,若从脾胃入手,不但路遥耗时,而且在脾胃阴气不虚的情况下,还不能滋阴;仲景用葛根扩张血管,起阴气而上行来滋补阴液,濡养督脉;实为一大发明。
伤寒论太阳表虚桂枝汤证纲要

太阳中风表虚桂枝汤证纲要一、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在《伤寒论》通常被称为桂枝汤证,当然,从适用范围来看,桂枝汤证不仅仅是太阳表虚中风证。
二、特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阳浮而阴弱: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说病机状态,另外也反映出脉象特征。
寸口脉,寸为阳,尺为阴。
太阳中风,寸口脉浮,所以叫阳符;尺脉缓,为阴弱。
太阳中风脉浮缓,就是阳浮而阴弱的表现。
2、阳浮者,热自发:这里提示的病机是,风阳与卫阳两阳相争,同时引发卫阳病理性亢奋,阳气在运动中向外释放热量,所以为热自发。
3、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和汗自出是相互推进的过程,卫阳被风邪所伤,固护、卫外功能失司,风邪又主疏泄,导致汗自出;汗自出耗伤体内阴液,反过来又促成了阴弱。
4、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啬啬、淅淅、翕翕,三个连绵词没有具体意思,取其声而不取其义,表达的是风阳袭表阳,温煦失司,表现出微微恶风寒,发热于表浅的状态。
总体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注解伤寒论》所谓:“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
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
”《伤寒寻源》: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所言太阳中风之病状,皆就皮毛上形容。
5、鼻鸣:在这里作为兼证,太阳主表,手太阴肺主皮毛,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风邪上壅造成肺的宣发输布功能障碍,肺开窍于鼻,所以出现鼻鸣。
6、干呕:这里不是邪传阳明的情况,还是太阳中风的兼证。
其病机为:体表受邪,体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体内营卫失和导致干呕。
三、桂枝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汤方五种药物配伍组成,取其两类功效:1、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辛温解表,祝卫阳驱邪散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怎样是太阳病?在第一讲里已经说过,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的综合病征。
在这些综合病征的基础上,再加以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证候,叫做“中风”(中是去声,中风在这里,是伤风的意思,和忽然晕倒的脑充血的中风不同)。
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候,叫做“伤寒”。
“太阳病,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温病”。
有“发汗已,身灼热”的,叫做“风温”。
有“关节疼而烦,发热皮肤如薰黄色”的,叫做“湿病”(《金匮要略》里,还有暍病)。
这是承袭了《难经·五十八难》的“伤寒有五”而来的。
伤寒论把这五种不同类型的证候群,并列在一处,主要意义,就是使我们了解这五种病,都有其不同证候,足以鉴别。
过去和现在,中医能够识别了这是中风,这是伤寒,就是依靠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证候群,作为标志。
在这五种里面,中风伤寒和湿病,都有恶寒征候,而温病和风温,条文里很明显的指出:“不恶寒,身灼热。
”它的现症,既无恶寒,就不应该冠以“太阳病”三字,但是仍冠以太阳病,这有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各人见解,还很难取得一致。
例如山田正珍氏说:“今仲景氏冠之以太阳病者,一以其发动之初言之;一以其头项强痛言之,以别夫阳明病之必自恶寒发热而来者也。
”但陆九芝就不是这样说法,他说:“伤寒由表入里,其始仅为太阳病证,温热由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
”又说:“温热之病为阳明证,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
”他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症,也有探讨的必要(在阳明篇再予以详述)。
这里所要讲的是,太阳中风的脉症和治疗。
仲景说太阳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
”阳浮,就是轻取(触到皮肤,不加重压)则浮;阴弱,就是重按(指压加重)则弱。
形容他的恶寒,似啬啬然(形容怕冷,方氏或问曰:啬、悭吝也,恶寒者,辟如悭吝啬细,惧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寒也);恶风,似淅淅然(形容怕风,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发热,似翕翕然(形容发热,顾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热在表也,如鸟翼之附外也)。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太阳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此有内闭之风不能外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泻内闭之风,后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足少阳穴,风府,督脉穴。
太阳十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脉浮弱者,阳浮阴弱也,外感阳浮,阴弱营虚。
当以桂枝汤,补营虚而发皮毛,自表而达里,调和营卫。
2虽言外证未解,是发热汗出,重点是有汗,无汗者不可用桂枝汤。
浮弱不浮紧,则外有寒而不闭,只是外证不解,桂枝汤补虚化营,通经解肌,营卫调和而自汗出,是为汗解之义。
3本条提纲有一个“当”字,在加黄师注释中又有一个“凡”’字,后续提纲中还有“法当”与“一定之理”,以后有这些关键字出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以明中医之理,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迷茫的中医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治辩定理。
论:本条可以和太阴十六对比研究,太阴中风。
太阳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汗出亡津,阳明燥盛,也不可下,必先解表,而后下之。
外证未解,误下为逆,此一定之理。
必先解外,乃可议下。
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解表不越桂枝者,是有汗出之义,然后里证可议下者,是汗出内燥也。
2本条表达重要一个观点,有表证必先解表,此为一定之理,重中之重,不解表者,必不可下,下之为大逆。
太阳中篇与下篇,俱是误治之坏病。
3本条与上条的区别就是,上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营弱贼风,本条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汗出内燥,二者主要表达,就是以表为主。
另外教治法与禁忌,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太阳十三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1夫病脉浮大,问病得,言但便硬也,假设利之,此为大逆。
便硬为实,汗出而解,此何以故?脉浮在表,“当”以汗解。
图表伤寒论14——太阳病桂枝汤到厥阴病的方阵演变

图表伤寒论14——太阳病桂枝汤到厥阴病的方阵演变1胡老六经辩证特点胡老的六经辨证体系特点如下图:这是区别于脏腑经络辨证体系的最大区别,但是注意辩证体系没有高下之分,两种体系学到深处都是高手,因为无论哪种辩证方法,都是一个比较粗犷的疾病分类方法,分到最后都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方证上,所以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2太阳病桂枝汤向厥阴病方阵证的演变太阳病桂枝汤向厥阴病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桂枝汤证的基础上往津液更虚血液虚体寒方面发展。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大法,而营血是一体的,营血问题即是津液血液虚寒的问题。
所以很多厥阴的方子是以桂枝汤来进行加减的。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更偏向于可以把桂枝汤当做是厥阴的方子来看待。
其加减主要是增加补津液的和补血的药物。
如补充津液的人参、麦冬,补充血液的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以及阿胶、丹皮,温通的吴茱萸、生姜、细辛、木通等。
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血温血的当归,温通散寒去饮的细辛和木通而成。
如果体内寒气更重,那么增加吴茱萸温通,加大生姜用量来辛散,把补充的营血往身体四肢末梢驱赶过去,自然手足厥冷的现象就解决了。
如虚劳(血虚)的当归建中汤,也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芍药用量,增加当归来温补营血,另外加饴糖健胃补充营养物质。
厥阴缺少津液血液的,还可以增加人参、麦冬、大枣等。
如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就是桂枝去芍药汤,增加了补充津液的人参、麦冬,补充血液的生地、阿胶、大枣等。
温经汤:温经汤包含有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无大枣)),有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去大枣)),有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去生地)),有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有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丹皮、(去桃仁、茯苓))。
所以是在桂枝汤的引领下,用吴茱萸汤来温通治疗下血数十日,合用四物汤来补血活血,用桂枝茯苓丸来活血化瘀来治疗血瘀(腹痛),用麦门冬来清补津液以及丹皮来治疗血虚津液虚导致的虚热(唇口干燥、手掌烦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证未解”: “证”,通“症”。 设问:“外证”有哪些? 有表证要解表。 “未解”,为何? “汗不得法”; 延误治疗时机。
• “外证未解”,应当如何做? • “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 枝汤”。 • 一线贯穿:“症—证—法— 方”。
• “脉浮弱者”,突出脉象? • “浮”是太阳病; • “弱”是描述脉力,表示表里的津 液不足,或者阳气亏损。有“缓” 的意思。 • 考虑:“中风证”。
• 太阳则愈。(宋24)
• 为什么“反烦、不解”? • 说明:1.此前是“伤寒证”。 • 2.如果本桂枝汤证,不按桂枝 汤法。
• “反”——“反而” • 孙本《伤寒论》“而”,表示转折。
• “刺风池、风府”,意义何在?“ • 泄邪——汗法。
《<伤寒论>通解》 第十四课:太阳病篇 桂枝汤证讲解(二)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 以汗解,宜桂枝汤。(宋42)
• 此条讲述“太阳病,外证未解”的处 理。 • “太阳病”——邪入人体,津液外聚。 • 用意: • “外证未解”,需要“随证治之”; • “中风证”与“伤寒证”相互传变。
• • • • • • •
• “己解”——症状消除。 • 证候不一定消除!! • 仲景说:“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 “半日许”——6小时左右; • “烦”——心烦,烦躁—— “发热”(“胡话”、高热惊 厥) • “伤寒证”! • “复”——“再”。
• “脉浮数”: • “浮”主太阳病,“数”在太阳病中 则是主发热在本条,若是从“烦”来 看,与阳明病相互鉴别! • “宜桂枝汤”——脉缓弱为主。 • 一般来讲:如果需要再次发汗解表, 则用桂枝汤发散余邪,充养津液。
“当以汗解”——汗法。 遵循桂枝汤法。
“宜桂枝汤”, “宜”——适合。
•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宋57) • 此条“脉浮数”,也是“宜桂枝汤”。 • “伤寒”? • 强调:证候的变化。 • 如何理解?
• 1.太阳病伤寒证; • 2.“伤”,是“受”、“负”的意思, • “寒”,以“寒”邪为主。 • “伤寒”——感受外邪,以“寒”气为 重 • 此时是太阳“伤寒证”,应当麻黄汤 “发汗”。
• 为何不用麻黄汤? • 伤津液。
• • • •
张某,男,35岁,居四川古蔺。 初诊:2011年7月18日 主诉:发热7天。 病史:7天前,患者行骨科手术后而出现发 热,体温在39度以上,随之往来寒热,使 用抗生素与小柴胡汤治疗无效,邀我视诊。 • 刻诊:往来寒热,定发于午后申时,发热 时伴有头痛、无汗。但无法作时,则汗出, 以头部为重,心烦、口干,饮水多、冷热 均可,眼睛干涩,胃不适,纳差,睡眠差 (眠浅、易醒),小便偏黄,大便偏干,1 到2天一次。 • 舌象:舌质偏红,苔腻偏黄。 • 脉象:弦中带滑、偏细而数。(发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