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五课三焦论讲解
三焦论(精品)

三焦论(精品)艾御享堂 8月10日艾御享堂东垣云∶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恃此以通达。
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
统而论之,三才之用,本于中焦。
中焦者,胃脘也,禀天五之冲气, 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
或不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
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
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
审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
三焦,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
《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注:三焦以通为用)《思考中医》少阳府义三焦的官位,《灵兰秘典论》封定为:“决渎于官,水道出焉。
”什么是决渎呢?决者,疏通也,流行也,开闭也,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闭虽久,犹可决也。
”那么,渎呢?渎,《说文》云:“沟也。
”沟这是从小的方面言渎,大的方面,“江湖淮济为四渎”,即江水、湖水、淮水、济水名为四渎。
所以,决渎合起来就是疏通流行沟渠水路,使水道畅通,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而惟有水道畅通,才能保障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
因此,决渎这一官对于身体健康,对于国计民生,都是很重要的一官。
决渎这一官为什么会是三焦来承担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有争议,似乎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把它全面的澄清。
因此,这里只是就三焦这个概念谈一些相关的想法。
三焦我们首先来看“焦”,“焦”的意义应该比较清楚,它是火字底,所以与火有关系。
我们将什么东西往火上一烤,它就显现这个“焦”臭来,因此,焦者火之臭也。
焦就是火的作用的一个显现。
我们看运气,运气的少阳相火即以三焦言,说明三焦与火的联系是很确凿的。
决渎之官要三焦来担当,开通水道的作用要三焦来完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水的功用必须靠火来帮助完成,这又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在太阳这一章中阐述的理论。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难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黄帝内经》注释: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
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
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
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
"渎"指沟渠。
三焦的争论要点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
”《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
【三焦、口渴、五苓散合小柴胡、三焦十药】

【三焦、口渴、五苓散合小柴胡、三焦十药】一、三焦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类经·脏象类》曰:“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传统的“六腑”之一,分布在胸、腹腔内。
具有综合功能,并与五脏无表里关系,所以传统中医领域称之为“孤腑”。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功能三焦:1、通行元、2、运化水谷、3、运行水液。
1、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的元气要通过三焦才能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
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又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之道路,也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在病理上,若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功能衰退,就会导致机体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气虚或病变。
2、六腑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三焦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3、运行水液,系指三焦为机体水液输布、运行、排泄的通道。
决即疏通;渎即水道沟渠。
决渎就是疏通水道,揭示三焦既能疏通水道,又能运行水液的功能。
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虽由肺、脾、肾、肝、膀胱等多脏腑协调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以元气为动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所以可认为三焦是水液代谢平衡协调的保证,中医称之为“三焦气化”。
部位三焦:1、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及头面部。
2、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3、下焦:指脐以下至下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等。
病证三焦:1、三焦咳,白天咳重,治以清热化痰为主;夜间咳重,以温肺化饮为主。
治咳“宣表降里”,用清气化痰汤加减收效,这是从三焦腑咳言。
2、从部位的划分雾上焦:包括心、肺及头面,是指上焦的功能如雾。
若遇邪犯,可见胸闷、心悸、心烦、咳喘等,从而治宜用药轻灵,性能轻清上浮,使药达病所而起上达的治疗作用,三焦辨证中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沤中焦: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中焦的功能如沤。
若论病理则表现为气机升降失常的特性,症见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症,故辨治为“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海外中医】“大三焦”理论解读

[作者简介] 王永洲,主任中医师,1985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启蒙于郑魁山教授,后又受教于张涛清、金安德主任医师。
曾经就职于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1992年和1996年两次参加中国卫生部援外医疗。
发明“颊针”,获得2007年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1年留学移民法国,2005年开始在巴黎十三大及六大医学院从事针灸教学,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理事,世中联自然疗法及骨伤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
前言三焦作为包罗全身无以匹配的孤府,是元气、水谷、津液的共同通道。
分而为三,各居其位,各司其能,合而为一,统领五脏六腑之气化、主导经络营卫的内通外联,完成升降出入、吐故纳新的生命代谢,我们将其称为大三焦,以区别于十二官之一的“决渎之官”三焦。
大三焦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应用实例,三焦理论是对藏象理论及气血津液理论的互补和完善,使人体在结构上更加趋向整体性,功能上成功地进行了两级整合。
大三焦把人体全部空间看作一个超大脏腑,以气化为主轴,贯穿新陈代谢活动的始终,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抓住了生命的本质,是生命认识史上的一个创举。
“大三焦”理论解读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文/【法国】王永洲本文选自《中医药导报》三焦是一个最能够突出中医整体思维的概念,也是最难解释清楚的概念之一,无论结构与功能、病机和诊断,都带有太多的涵括性和歧义性,明显与其他中医学所指的脏腑有所不同,历代对三焦争议纷纷,定义至今仍未统一体验ui8]=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加深理解三焦理论,并将这个体系逐步完善,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三焦分歧源流三焦在被誉为中医元典的《黄帝内经》中已经埋下分歧的伏笔,三焦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十二官之一”的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其定义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曰:“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关于三焦的考证 (哲医)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
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
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
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
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
3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
“樵”相当于“椎”,即脊椎。
《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
每一椎骨即是一焦。
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
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
3R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
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
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
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
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
o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
比如,脉为血之府。
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论》原文
? 道显万物,立三才以育之。三才者, 《易》曰:天地人,《荀子》言: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此三极也。
? 道有三才,而人有三焦。上焦者,主 头胸,血府、气室之所居;中焦者, 为中极,主脐上,化运之本;下焦者, 主脐下,水府、血室之所舍。三者共 参,不失大义。
? 解构、功能(生理)、病理(临床证候与 症状),三者都是对应的。
? 阴阳中三极,对应“三焦”。 ? “三焦”和谐,疾病不生。
一、上焦 血府、气室
? 上焦,主“头胸”,包括“血府”与 “气室”。
? 假名而立:
? “府”、“室”,不是脏腑解构,诠 释人体的生理、病理。
? “气室”,聚“气”地方。“津液”、 “清气”,以待发散;
? 辨证:阳明病 ? 处方:千金蒲灰散 ? 生蒲黄 生滑石(包煎)
? 剂,每剂水煎取汁毫升,分次,每小时温 服一次。
? 二诊:年月日晚
? 患儿服药后,小便由艳红色逐渐转成淡红, 现在基本上呈淡黄色,查尿常规提示:隐 血(),尿痛轻微,无尿急,精神变佳。
? 舌象:舌质稍红,苔腻白。 ? 脉象:稍滑,尺微浮。
? 下焦,主“脐下”,包括下肢。 ? 主“水府、血室”。 ? “水府”,集“阴水”,分泌清浊,节制
“二便”。 ? “血室”,汇营血,司月事。 ? “浊气”经“血室”入血,再气化入“水
府”。
? 病理:小腹胀满、腰酸腰痛、二便 失调(小便:尿频、尿急、尿痛, 或者小便不利、夜尿多;大便:要 么便秘,要么腹泻,或者便血)、 男人阴部潮湿,女子月经病或者带 下病。
? 、用于药症总结 ? 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为准。 ? 举例:桂枝
? 《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 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 《名医别录》:“主治心痛,胁风,胁痛, 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 用于阴寒证,主入上焦与中焦。
五、病案分析
? 林某,男, ? 病史简要:患儿于天前被狗咬伤,家属听从赤脚医生治疗,
? 营血失化入“水府”,则见尿血。
三、中焦: 化运之本
? 中焦升降,乃是全身升降,主宰出入。 ? 中焦本自的升清降浊。 ? 还有几点: ? 、主“大气”出入。 ? 、主“津液”升降。 ? 、主“营血”升降。 ? 中焦升降,生命之本。
四、“三焦”的临床应用
? 、在辨证上应用 ? 三焦辨证,决定病变部位,分清寒
? “血府”,《医林改错》。聚营血, 精微“化赤”。周行全身。
? 《灵枢》:“上焦如雾”。
? “气”入“血府”,以充营血;
? “浊”入“气室”,以待外排。
? 病理:头晕、头痛、胸闷、气短、 心悸、胸痛、咳喘、咽中不适(或 者异物感)等等。
? 营血溢入“气室”,则出血,例如 鼻血、呕血、咳血之类。
二、下焦: 水府、血室
? “三才”说,萌芽夏商,形成两周,秦汉 成为完整思想体系。
? 重视天、地、人的整体性。
? 强调和谐。
? 三才,“天地人”,是“道”运动演化。
? 古人认为:阳为天,阴成地,人居中,构成“三 才”。
? 《阴阳大义》有“阴阳中极,万物能动之始也”,
? “道”显“两极”,交感成“中极”,即是阴阳 中,合称为“三才”。
? 蒲黄,《神农本草经》:“味甘、平,无毒。主 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 滑石,《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身热泄, 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
? 蒲灰散证,出自《金匮要略》, ?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 ? 阳明下焦湿热证 ? 不管有没有尿血,均可用之。 ? 所以,本案选用:蒲灰散。
? 《千金要方》:“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 痛。蒲黄、滑石各等分,右二味,治下筛,酒服 方寸匕,日三”、
? 定名为“千金蒲灰散”
? 量身定做。
? 附:
服用中药粉(其中含有斑蝥),渐而尿血,如浓红茶色, 本以为服用中药后导致一过性尿血,所并没有理会,但是, 过后天,患儿仍不断尿血,色艳红,遂至当地医院就诊, 给予输液治疗(抗生素、止血),但是输液天,仍不见效 果,为求治疗,经人介绍来诊。 ? 刻诊:尿血,色艳红,尿痛明显,伴有尿急,精神差,唇 干,纳可。 ? 舌象:舌质偏红,苔腻微黄。 ? 脉象:偏滑数,尺浮稍弦。
? 效不更方。原方剂,煎服法同上。
? 按语:“尿血”,称为“血淋”。 ? 病性,主要分寒热。
? 先入为主:凡见出血症,都认为是有 热,是热伤血络,或者迫血妄行。
? 病理因素,多见于湿热,或者瘀血。 ? 出血与瘀血同时存在。
? 切入点:“三焦”理论。
? 患儿以“尿血,尿痛明显”为主,确定是 下焦为病。
热、虚实。 ? 例如:“心悸” ? 、分三焦 ? 、定寒热:以上焦为例 ? 热证,可以是阳明(如栀子豉汤);
寒证,或者太阴病(如桂枝甘草 汤)。
? 、用于脉法总结(舌诊也是如此)
? 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
? 例:寸脉,则见上焦证候与症状,心 悸、咳喘等。
? 具体可以参考《辨脉法》与《平脉 法》。
? “唇干”、“舌质偏红,苔腻微黄”、 “脉偏滑数”,是湿热证候。
? 属于阳明病下焦湿热证(血分)。
? “尿血”,是用于阳明湿热证,或者是猪 苓汤,或者是蒲灰散。
? 猪苓汤证,描述“小便不利”,第条: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 定位“水热互结”,
? 阳明热合并太阴水饮,以阳明热症状明显。
? 大地为中极,符合“三生万物”。
? 借“三才”,形成“三焦”学说。
? 《内经》、《难经》论述生理、与解 剖
? 方书(或者称为经方),记载疾病状 态的“三焦”分类治疗。《外台秘要》
? 如“又疗下焦热,大小便俱不通,柴 胡通塞汤方。”
? 物质基础,承担功能运动。 ? 有什么样的解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 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有什么样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