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三十四课:阳明病篇阳明热邪重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一)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便秘,经热是大渴,腑热用承气汤,经热用白虎汤。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放味精,回来后大渴,一下子变白虎汤证,这就是味精不能吃的原因。
伤寒应该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伤到。
正常情况下,人的热停在津液里,也停在血里,津液伤到后,一部分热离开津液和血浮上来,故“表里俱热”。
阳明证但热不寒,“恶风”是因为里面很热,风吹到很难过,并不代表有表证。
加人参是因为津液伤到。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里面已经很热了,不需要用炙甘草),粳米2钱,煮成很稀的稀饭,也可用糯米。
这就是白虎汤,一定重用石膏,一剂即中。
白虎加人参汤糖尿病人的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及低血糖(一饿要吃东西,不吃就流冷汗发抖)都是白虎汤证,而不需要去看血糖值高低。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算病人有一点“背微恶寒”,只要“口燥渴”,就是吃了味精后的那种渴,代表津液伤到了,会心烦,都是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上,病人燥渴,烦躁,就算有高烧,舌苔黄且干裂,口渴欲饮,没有一点寒证,一样用白虎汤,加人参的原因是确定病人津液没有了。
白虎汤一下去,烧一样退,故白虎汤是退烧良方。
病在阳明是大热(高烧),病在太阳是小热,承气汤也可退烧。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无汗”,看似麻黄汤证,但无恶寒,非麻黄汤证。
这一条辨是说:有表证时不给白虎汤。
无汗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代表:表未解。
应先解表再攻里。
临床上,有时碰到病人恶风、有汗,是桂枝汤证,又燥渴,且脉浮,这时也可以把桂枝汤和白虎汤合开,一剂表里双解。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汤之外,又有白虎加人参汤,以辅白虎汤之所不逮。
其方五见于《伤寒论》,今试约略录其数节以为研究之资料。
《伤寒论》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桂枝汤原取微似有汗,若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解,此谓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是汗出如水流漓也。
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是以大烦大渴、脉洪大异常,以白虎汤解其热,加人参以复其津液而病可愈矣。
《伤寒论》原文︰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谓若吐、若下者,实因治失其宜,误吐、误下,是以吐下后而病不愈也。
且误吐则伤其津液,误下则伤其气分,津液伤损可令人作渴,气分伤损,不能助津液上潮更可作渴,是以欲饮水数升也。
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建奇功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凡服白虎汤之脉,皆当有滑象脉,滑者中有热也。
此节之脉象但浮,虽曰发热,不过其热在表,其不可与以白虎汤之实际,实在于此。
乃因节中有无汗及表不解之文,而后世之治伤寒者,或谓汗不出者,不可用白虎汤,或谓表不解者,不可用白虎汤,至引此节之文以为征据,而不能连上数句汇通读之,以重误古人。
独不思太阳篇中白虎汤证,其脉浮滑,浮非连于表乎?又不思白虎汤证三见于《伤寒论》,惟阳明篇白虎汤证,明言汗出,而太阳篇与厥阴篇之所载者,皆未言有汗乎?至于其人欲饮水数升,且无寒束之表证,是其外感之热皆入于里,灼耗津液,令人大渴,是亦宜急救以白虎加人参汤而无可迟疑也。
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
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
汤
《伤寒论》第222条辨:“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原文解释】如果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嘴巴很口渴,喝水又不能止渴,这就知道津液伤到了,津液伤到很严重的时候,也就是口干舌燥很严重,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
所以,我们平常在外面吃东西,吃完以后,就开始口渴,口干舌燥,我们就知道是吃了味精。
所以,我们自己在家里炒菜,不要放味精。
本来不用吃白虎汤的,吃了味精口干舌燥,结果就要吃白虎汤了。
西医说的糖尿病,也就是我们说的消渴证,喝了水又不能止渴。
因为消渴症的患者,喝进去的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去,喝进去,就从小便尿掉了,所以,糖尿病的人小便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那么,血里面的水就不够,所以,就会燥渴。
燥渴想喝水,这是身体自救的信号。
关键的问题是喝了水又不能进入到血里去,这样血的浓度就会高。
我们知道糖是造血的原材料,所以,血糖就会高。
西医治疗糖尿病就是用什么降糖药,或者是打胰岛素,这些东西是把糖分沉淀在底下,这时候在手指上查血,血糖正常。
时间久了,常年累月的用降糖药,打胰岛素,最后这些糖都会下沉到脚上,糖尿病足就是这样得来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就是想办法增加血液里面的水,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
白虎汤加人参汤一下去,血糖就下来了。
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热伤上焦,专门针对上焦的热。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细目一阳明病本证要点一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要点二阳明病实证1.调胃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
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
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
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
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
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
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
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谓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陽陽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陽陽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陽陽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陽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陽陽明冠于陽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陽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陽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陽陽明,又有少陽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陽陽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陽明自家燥实的正陽陽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陽转属陽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陽陽明是少陽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陽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陽陽明。
如果少陽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陽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陽明,尤其多见于太陽病,并非仅见于少陽。
因此,太陽陽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陽陽明为少陽误治转属陽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陽陽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陽或少陽,单纯为陽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陽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陽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陽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陽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后果:变成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宋168)
• 此条表病误治传变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 病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 症状:“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 两种可能: • A.太阳病桂枝汤证候变成阳明病热邪重证。
• B.本是阳明病热邪证候。
第一种情况 太阳病转为阳明病
• “服桂枝汤”??? • 太阳病中风证候:汗出、恶风、发热 • “大汗出”——“如水流漓”,所以
“病必不除”。 • “大”:程度,汗出淋漓 • 结果如何? •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选用方证 • 症状明显——
。
• “时时恶风”:绝非太阳、阴寒 • 热邪外透,津液外泄,伴有汗出,腠理开泄 • “不解”:身热、恶风
•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 热邪严重,津液重亏
• 热盛、津液亏损,扰动心神:“烦”。 • “大渴”——饮水自解》 第三十四课:阳明病篇 阳明热邪重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一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宋26)
• 此条讲服桂枝汤大汗出而出现阳明病热邪重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关键:“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的情况: • 与第25条是否相同???
• “大烦渴不解”:烦躁、口干渴。 • “烦渴”辨证: • 1.阳明病,热盛,津伤。饮凉水、多 • 2.太阴病,寒盛,不化。喝温水、少 • 本质区别:寒与热。
• “大烦渴不解”——阳明
• “大”——程度 • 烦躁不安,甚至坐卧不安、心烦意乱; • 渴,干燥没有津液,饮水量多 • 提示:贪凉喜冷。
• “服桂枝汤”,为什么??? • 没有辨证,套条文 • 误治——桂枝汤
• 结果:
•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 分析:“大烦渴不解” • 大烦渴——阳明病临床表现。
• “不解”: • 提示:症状没有变化
• +发热、汗出=阳明病白虎汤证候(发汗前)
• 阳明病——纯阳明证候 • 禁:温热
• “伤寒”——表病:汗法。 • 禁止:吐、下、清、利、和。
• “若吐若下”:误治
• “七八日不解” • “不解”,如何理解? • 辩证。 • 传变?
• “若吐若下” • 后果:直接损伤在里津液
• 如何?
•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
•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阳明病证候特征。 • “热结在里”: • 里津损伤,热邪内盛。 • “表里俱热”——“热”贯全身,呈弥漫性 • 1.里热:烦躁、口干渴、贪凉喜冷、小便黄; • 2.表热:身热或发热 • 里热外透
• “不解”——饮水量很多——饮水自救 • 无法解除“烦渴”
• “烦渴不解”: • 警惕阳明病。
• “脉洪大”:
阳明病 • +“大烦渴不解”=
• 1.兼有滑脉 • 2.数而有力
• 病机: • 阳明热邪太盛,逼迫气血翻滚
综合上述: 阳明病热邪重证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二种情况 由白虎汤证转化为热邪重证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主要特征:大烦,或者大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