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阳明病(2) 10[1].29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原文]: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 脓血也。(258)
THANKS!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其主证应有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但无里热实证(无腹满痛、便秘等)Biblioteka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下法辨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下法辨证
可攻证的辨证 禁攻证的辨证 其热不潮,若腹大满不通,则说明气滞而肠中燥
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窒塞, 邪无出路,故断为不治之侯。
寒湿发黄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 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郁滞三焦,气化失司
寒湿发黄证
病机:脾胃阳虚,寒湿郁滞 预断:水谷之湿,郁而不解——欲作谷瘅
(阴黄) 治禁:苦寒攻下。 治法(补充):温阳祛寒化湿。方用茵陈五
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治疗阳明发黄(湿热郁 蒸,热重于湿)证:
• 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第四章 阳明病(2) 10[1].29

第四章 阳明病(2) 10[1].29

阳明湿热发黄三方比较表
━━━━━━━━━━━━━━━━━━━━━━━━━━━━━━━━ 病 机 治 法 ──────────────────────────────── 茵陈蒿汤 湿热并重,里有结滞 清利湿热退黄兼泻里实(下法) 栀子柏皮汤 热重于湿,里无结滞 清利湿热退黄兼以清泄(清法)
麻黄连翘 湿热兼表 清利湿热退黄兼以解表(汗法) 赤小豆汤 ━━━━━━━━━━━━━━━━━━━━━━━━━━━━━━━━
(5)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6)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茵陈苦寒,清利湿热,疏导肝胆,为治疗黄疸之 要药。 栀子苦寒,宣泄郁热,清利三焦,为臣药; 大黄苦寒,泻下瘀热。
[临床应用] (1)退黄名方,阳黄首选方剂。 (2)大黄为泻下瘀热而设,非为泻下燥结。 (3)所治之阳黄,相似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或阻塞性黄疸。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 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259)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 赤小 豆汤主之。(262)
(3)谵语危候 直视:阳热极盛,阴液将竭 谵语{ 喘满:阴竭而阳无所附,正气将脱于上。 下利:中气已败,利复伤阴
二、白虎汤证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 遗尿;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词解] (1)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病的证候同时出 现。 (2)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1.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主证 潮热—阳明实热之邪深陷胃肠
脉滑而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阳 治疗: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微和胃气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观察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气血亏虚)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与承气汤(耗伤正气)
太阳病误治导致热结成实
若吐 太阳病 若下
耗伤津液
表里同病
治疗:表解乃可治里(过经)
误治:过早使用下法,必导致邪热内陷,里实更甚而语言 错乱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二阳 并病
转变:太阳证罢—表证已解
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肠腑燥实 证候 大便难—热结津伤
谵语—热扰心神
治疗: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证(252、253、254)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 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病情显著。” –徐灵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 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 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阳明腑实轻证证治 谵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
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证治(256)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弦脉
(逆)“负者失也”木来克土
三承气汤鉴别:
谢 谢 各 位 !
燥屎形成另一证候(242条)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证候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阳明病纲要优秀PPT资料

阳明病纲要优秀PPT资料

❖ (4)太阴阳明――太阴病湿去津伤化燥,可转入阳明
❖ 2 转属阳明的特征 ❖ 大便改变:大便难、不更衣、内实等。

❖ 濈然汗出。 ❖ 上乃举例,如热证可见大热、口渴、脉浮
滑等;实证可见潮热、谵语、腹满痛或绕脐 疼痛、脉沉实有力等。
❖ 3 (179)中“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 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 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只 是区分阳明病的形成原因,形成阳明病后, 则与原始经过没有关系。
❖ [讨论]
❖ 1 阳明病的成因

①太阳病过汗、误用下法、利小便,

损伤津液(181)
❖ (1)太阳阳明 ②太阳病发汗不彻,化热入里(185上)

③太阳病,患者素体胃阳偏旺,

邪从燥化(185下)
❖ (2)正阳阳明――患者素体胃阳旺盛,感受热邪,

表现为阳明里热炽盛。
❖ (3)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病入阳明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 一 阳明病提纲 ❖ [原文]
❖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 [讨论] ❖ 1 胃家:泛指阳明,包括胃与大肠。 ❖ 《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 这里的“家”是家庭的家,与前面讲过的风
家、喘家的家不同。
❖ 2 实:邪热亢盛。《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
❖ 3 “恶寒”与“恶热”是太阳与阳明的鉴 别要点。
❖ 4 六经病“发热”的简单鉴别。
❖ [原文]
❖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 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 自汗出而惡熱也。(183)
❖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 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 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184)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篇ppt课件

阳明病篇ppt课件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万物所归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侬—栀豉汤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加人参汤(222) ──邪热伤阴,阴虚水热互结: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223
2020/12/09
11
3.阳明兼少阳证治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
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
一、谵语辨证 [原文]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0)
2020/12/09
1
[释义] (1)病因病机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2)谵语、郑声的辨别
2020/12/09
2
谵语、郑声鉴别表
━━━━━━━━━━━━━━━━━━━━━━━━━━━━━ ━━━
2020/12/09
10
[释义]
(1)阳明病误用汗法、温针、下法以后的变证
误用汗法:辛温发汗,助长热邪,津液愈伤,里热愈甚, 心神被扰
──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用温针:以火疗热,火上添薪,内劫心神
──怵惕,烦躁不得眠 误用下法:诛伐无过,徒伤气阴,邪热乘虚而入 ,邪热
留扰胸膈 ──心中懊 : 栀子豉汤(221) ──邪热充斥,气阴两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2020/12/09
13
[释义] 提要: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证治
(1)不发黄的情况 ①阳明病发热汗出(本条): ②太阴病小便自利(187条): (2)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邪无出路,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常—发

2020/12/09
14
(3)证候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蒸腾于上。 小便不利—气机阻滞,气化失司。 身黄—熏蒸肝胆 渴饮水浆—热多于湿,热邪伤阴。
(《治验回忆录》)
2020/12/09
20
2.脾约证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
现。
(2)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2020/12/09
5
[释义] (1)病因病机)、脉大(186)
——邪热充斥
次症: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热郁气滞 谵语遗尿——热甚神昏,膀胱失约 口不仁——里热炽盛,津液被灼 面垢——邪热向上熏蒸
然汗出而解。(230)
2020/12/09
12
七、阳明湿热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
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 蒿汤主之。(236) [词解] (1)热越:热邪向外发泄。 (2)瘀热:瘀与郁相通,瘀热即邪热郁滞于里。
2020/12/09
3
(3)谵语危候 直视:阳热极盛,阴液将竭
谵语{ 喘满:阴竭而阳无所附,正气将脱于上。 下利:中气已败,利复伤阴
2020/12/09
4
二、白虎汤证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 遗尿;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词解] (1)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病的证候同时出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2020/12/09
9
[词解] (1)愦愦(kuì):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怵惕(chùtī):恐惧惊慌。
2020/12/09
19
吴茱萸汤医案
刘××,年古稀,体胖。时吐清涎,每届天候转 变,遂发头痛,而以巅顶为剧,服温药则愈。
近因家务繁忙,头痛较增,咳剧痰涎,不热不渴, 畏寒特甚,杂服诸药无效。作来迎诊,切脉细滑,舌 润无苔,口淡乏味,证同上述。
治以吴茱萸汤:党参八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五枚
服药5剂,头痛、吐涎渐减,而小便清长,较昔日 为多,此缘阴寒下降,阳气上升,中焦得运,决渎复 常耳。原方再进四剂,诸证尽失。改用六君子汤加干 姜、砂仁温脾益气,善后调理。
或阻塞性黄疸。
2020/12/09
17
第七节 转属阳明与脾约证
1.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 [原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
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2020/12/09
18
[释义] 提要:阳明中寒用吴茱萸汤治疗。 (1)食谷欲呕,有上焦和中焦之分: 上焦:痰气交阻(于胃上口) 下焦: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2)阳明中寒治疗 温胃散寒止呕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辛苦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主药; 重用生姜辛温散寒止呕为辅药; 人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
病机
临床特征 治 则
方药
───────────────────────────── ───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胡言乱语 急下存阴
谵 语 多见于热病极期(实 ) 声高气粗
三承气汤
精气散失,神无所主,
语言重复 回阳救逆益气 人参四逆汤
郑 声 多见虚寒重证后期(虚) 声音低微
━━━━━━━━━━━━━━━━━━━━━━━━━━━━━ ━━━
2020/12/09
6
(3)治法 辛寒清热 (4)方药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寒而滑润为 君药,清阳明之热。甘草、粳米和中。
2020/12/09
7
2020/12/09
8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1.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221)
(4)湿热发黄的治疗思路
2020/12/09
15
(5)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6)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茵陈苦寒,清利湿热,疏导肝胆,为治疗黄疸之 要药。
栀子苦寒,宣泄郁热,清利三焦,为臣药; 大黄苦寒,泻下瘀热。
2020/12/09
16
[临床应用] (1)退黄名方,阳黄首选方剂。 (2)大黄为泻下瘀热而设,非为泻下燥结。 (3)所治之阳黄,相似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