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语辨证和白虎汤证

合集下载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中医是什么疾病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中医是什么疾病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中医是什么疾病?谵语是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多见于实证,常由高热引起。

《素问.热论》称其为"谵言"。

《诸病源候论》谓之"谬语"。

《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其描写为"谵妄";但谵妄除有神志模糊,语言无伦之外,常有情绪恐惧,兴奋激动等表现。

谵语与"错语"、"狂语"、"郑声"不同。

错语是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或说后自知讲错,狂语是由邪热亢盛,或痰火内扰,病人狂言叫骂,喜笑不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

郑声是神志昏沉,言语无力,语声低微,不相接续,多见于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上述各症另有专篇讨论。

热入血室、产后谵语,是妇科常见病证,本篇不予讨论。

常见证候热炽阳明谵语:神志不清,谵言妄语,高热面赤,口渴汗出,气粗如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

阳明腑实谵语:日晡潮热,谵语烦躁,胸闷喘满,腹满坚硬,绕脐疼痛,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沉实有力。

热毒熏蒸谵语:壮热谵语,烦躁不安,面赤口渴,疔疮痈肿,流注四窜,或下痢脓血,或绞肠痛绝,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脉滑数。

湿热蒙蔽谵语:身热不扬,或高热,午后加重,时有谵语,脘腹胀满,呕恶,身目发黄,其色鲜明,或下痢赤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热入心营谵语:身热夜甚,谵言妄语,烦躁不安,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在血分谵语:高热昏谵,夜晚增剧,躁扰不宁,吐衄发斑;或潮热颧红,暮热早凉,或手足蠕动,四肢抽搐,或肢体干瘦,唇萎舌缩,齿燥积垢,自陷睛迷,舌光干绛,脉象细数,或微,或弱。

痰火上扰谵语:面赤烦热,谵语妄动,气急呕恶,痰涎壅塞,咳吐黄痰,痰粘稠厚,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瘀血冲心谵语:神志不清,妄言谵语,皮肤发斑,面色紫暗,吐血衄血,身体灼热,少腹硬满,疼痛拒按,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数或沉涩。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治疗消渴(上消)【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

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

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

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增。

石膏与知母性味辛寒,恐伤胃气,所以用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为佐使药,使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用大寒之药无伤胃气之虑。

《伤寒来苏集》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

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

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

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

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

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粳米一匙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芩、枳实、甘草。

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

每日l剂,水煎分3次饭后1小时温服。

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

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

上感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

每日2剂,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

[福建中医药,1995。

cs,:lo]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黄,去黄芩、知母。

[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咳嗽胸痛加川贝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

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5。

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20g。

倪海厦人纪

倪海厦人纪

倪海厦人纪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了,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

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

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这时候就会肚子胀满,因为水不能气化,胃里面的火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汗出,小便利,这时候如果病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疗他了;没有好的,这种症状中医称「横」,刺「期门」。

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也是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

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味辛廿,大寒。

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伤寒论·白虎汤条文》是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生动、全面地介绍《伤寒论·白虎汤条文》的内容。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基本情况。

它说:“伤寒者,發熱而谵語,谵語而遺溺,遺溺而脉浮,浮則不痛,不浮則痛。

”说明了伤寒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热、谵妄、小便失禁以及脉搏浮动等症状。

随后,《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详细介绍了白虎汤的配方和用法。

它说:“白虎汤,石膏二兩,炙甘草一兩,大黄半兩。

”白虎汤主要由石膏、炙甘草和大黄组成,这些草药分别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脾胃、泻火通便的功效。

配方中的药物比例经过精确的计算,具有良好的疗效。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同时也指出了白虎汤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它说:“得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浮弱者,可发汗。

”说明在伤寒病初期,如果患者仍然表现为热症,脉搏浮弱时,可以使用白虎汤进行发汗治疗。

但对于病程较长或者脉搏没有浮弱的患者,则不适合使用白虎汤。

此外,《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还提到了白虎汤的疗效和注意事项。

它说:“见咽喉痛,口燥而渴,便结而硬者,白虎汤主之。

”说明白虎汤不仅对发热症状有良好的疗效,还能够缓解咽喉痛、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相关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也同时提到:“白虎汤,发汗解表,利小便,此人病证与虎同悲也。

”提示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身体过度损伤。

综上所述,《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通过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基本情况、白虎汤的配方和用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疗效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在理解并研究《伤寒论·白虎汤条文》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白虎汤治疗伤寒病,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胡言乱语 急下存阴
谵 语 多见于热病极期(实 ) 声高气粗
三承气汤
精气散失,神无所主,
语言重复 回阳救逆益气 人参四逆汤
郑 声 多见虚寒重证后期(虚) 声音低微
━━━━━━━━━━━━━━━━━━━━━━━━━━━━━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谵语危候 直视:阳热极盛,阴液将竭
1.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 [原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
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提要:阳明中寒用吴茱萸汤治疗。 (1)食谷欲呕,有上焦和中焦之分: 上焦:痰气交阻(于胃上口) 下焦: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2)阳明中寒治疗 温胃散寒止呕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辛苦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主药; 重用生姜辛温散寒止呕为辅药; 人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
现。 (2)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Βιβλιοθήκη 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病因病机 病邪入里化热,邪热充斥 (2)证候 主症:汗出、身热(182)、大渴(168)、脉大(186)
——邪热充斥
次症: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热郁气滞 谵语遗尿——热甚神昏,膀胱失约 口不仁——里热炽盛,津液被灼 面垢——邪热向上熏蒸
心神被扰 ──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用温针:以火疗热,火上添薪,内劫心神 ──怵惕,烦躁不得眠
误用下法:诛伐无过,徒伤气阴,邪热乘虚而入 ,邪热 留扰胸膈 ──心中懊 : 栀子豉汤(221) ──邪热充斥,气阴两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222) ──邪热伤阴,阴虚水热互结: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223
要药。 栀子苦寒,宣泄郁热,清利三焦,为臣药; 大黄苦寒,泻下瘀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退黄名方,阳黄首选方剂。 (2)大黄为泻下瘀热而设,非为泻下燥结。 (3)所治之阳黄,相似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或阻塞性黄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七节 转属阳明与脾约证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词解] (1)愦愦(kuì):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怵惕(chùtī):恐惧惊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阳明病误用汗法、温针、下法以后的变证 误用汗法:辛温发汗,助长热邪,津液愈伤,里热愈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吴茱萸汤医案
刘××,年古稀,体胖。时吐清涎,每届天候转 变,遂发头痛,而以巅顶为剧,服温药则愈。
近因家务繁忙,头痛较增,咳剧痰涎,不热不渴, 畏寒特甚,杂服诸药无效。作来迎诊,切脉细滑,舌 润无苔,口淡乏味,证同上述。
治以吴茱萸汤:党参八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五枚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221)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
谵语{ 喘满:阴竭而阳无所附,正气将脱于上。 下利:中气已败,利复伤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白虎汤证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
遗尿;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词解] (1)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病的证候同时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阳明兼少阳证治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
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2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阳明湿热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治法 辛寒清热 (4)方药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寒而滑润为
君药,清阳明之热。甘草、粳米和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1.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证候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蒸腾于上。 小便不利—气机阻滞,气化失司。 身黄—熏蒸肝胆 渴饮水浆—热多于湿,热邪伤阴。 (4)湿热发黄的治疗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6)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茵陈苦寒,清利湿热,疏导肝胆,为治疗黄疸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病因病机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2)谵语、郑声的辨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谵语、郑声鉴别表
━━━━━━━━━━━━━━━━━━━━━━━━━━━━━ ━━━
病机
临床特征 治 则
方药
───────────────────────────── ───
服药5剂,头痛、吐涎渐减,而小便清长,较昔日 为多,此缘阴寒下降,阳气上升,中焦得运,决渎复 常耳。原方再进四剂,诸证尽失。改用六君子汤加干 姜、砂仁温脾益气,善后调理。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
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 蒿汤主之。(236) [词解] (1)热越:热邪向外发泄。 (2)瘀热:瘀与郁相通,瘀热即邪热郁滞于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提要: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证治 (1)不发黄的情况 ①阳明病发热汗出(本条): ②太阴病小便自利(187条): (2)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邪无出路,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常—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