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详解
《经方一百首》之白虎汤

《经方一百首》之白虎汤?046、白虎汤【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15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或项强搐搦、或谵语遗尿等。
2.舌质红,舌面干,苔少或黄燥,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理代应用】1.以机体新陈代谢极度亢进为特征的疾病,如流感、猩红热,肠伤寒、乙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各种外感热病的极期。
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增高时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2.以发热,肿胀、充血或出血为病理表现的皮肤黏膜疾病,如麻疹,夏季皮炎、顽固性过敏性皮炎、外障眼病、鼻衄,急性口腔炎、牙周炎等也有使用的机会。
3.其他如中暑,糖尿病、胃炎、精神病、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肿瘤发热等,烧伤后剖面灼热而渗出不止,类似于“大热”、“大汗”的表现,可使用本方。
【经验参考】顽固性高热性疾病—直是本方的首击目标,其特征是大汗出而热不退。
如刘渡舟先生以本方治疗两例高热病人,一例是3岁女孩,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亢斥内外,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另一例是48岁男子,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有意思的是本方不仅治疗人类的热病有效,对于动物热病其疗效也令人满意。
白虎汤_??????

白虎汤2篇白虎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疾病。
它由一系列中草药组成,经过特定的煮炖方法煮煮而成。
白虎汤以其独特的功效和疗效在中医领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白虎汤的配方、功效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白虎汤的配方通常包括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高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知母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病症。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白虎汤的苦寒特性,有助于治疗脾胃虚弱等情况。
粳米则是作为辅助药物,能够起到调和药性、增加养分及口味的作用。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清热解毒。
由于配方中的石膏和知母具有清热的药性,白虎汤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消除炎症等病症。
它常用于治疗高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疾病。
此外,白虎汤还具有凉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皮肤疾病,如疮疖、湿疹等。
白虎汤还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知母作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因此,白虎汤在治疗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时,具有显著的疗效。
除此之外,白虎汤还具有清利水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是由于体内湿气和热气所致。
白虎汤中的石膏和知母能够清热利湿,有效地消除体内的湿气和热气,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效果。
因此,白虎汤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水肿等疾病。
白虎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其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各类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白虎汤对于高热、感冒、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炎症等疾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白虎汤是通过饮用煎煮好的药汤来进行治疗的。
在服用白虎汤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中医的用药原则,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然而,正如任何治疗方法一样,白虎汤也有其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白虎汤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该药方。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一、白虎汤的概述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经典方剂,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
它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二、方剂组成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包括:1.石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
2.知母:具有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的作用。
3.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4.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方剂功效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有:1.清热解毒: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热毒。
2.生津止渴:知母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解除口渴的症状。
3.养阴润燥: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因高热而引起的口干舌燥。
4.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四、方剂应用白虎汤适用于以下情况:1.伤寒病初起,表里两虚,症状轻微,如发热、口渴、大汗等。
2.体内有热邪侵袭,导致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3.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五、方剂应用禁忌白虎汤在以下情况下禁用:1.体内有实热或湿热壅盛的情况。
2.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患者。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六、方剂用法与剂量白虎汤的用法与剂量如下:1.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60克,甘草6克。
2.将石膏、知母、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熟成粥状。
3.最后加入甘草煮沸片刻即可。
七、方剂方解1.石膏:清热解毒,降火。
2.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3.粳米:养阴润燥。
4.甘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
八、方剂临床应用白虎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特别是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
它具有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是治疗伤寒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九、方剂注意事项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当使用。
2.注意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30 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
中药白虎汤的功能主治是

中药白虎汤的功能主治是白虎汤一、白虎汤的概述白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它由桂枝、石膏、甘草和芍药四味组成,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白虎汤的具体功能主治。
二、白虎汤的功能与主治白虎汤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白虎汤能够清热解毒,对于热毒壅盛,出现高热、口渴、目赤、咽喉肿痛等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对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病症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利湿退黄:白虎汤能够利湿退黄,对于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病症有疗效。
湿热内蕴是指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经过化生的过程产生的病邪。
白虎汤可以通过利湿的作用,有效减少体内湿气和热邪的积聚,从而达到退黄的效果。
3.疏风发汗:白虎汤有疏风发汗的功效,对于风热表现明显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风热是指热邪与风邪相结合,引起的病邪。
白虎汤可以通过疏风发汗的作用,排出体内的风热,从而减轻相关症状。
4.解表宣肺:白虎汤有解表宣肺的功效,对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外感风热会导致肺部功能异常,通过白虎汤的治疗,可以刺激肺部的正常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5.清肺利咽:白虎汤可清肺利咽,对于口咽部的炎症引起的疼痛、肿胀、出血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白虎汤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伤口的修复。
三、白虎汤的应用范围白虎汤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热性疾病: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
•风热病证:感冒、咽喉肿痛等。
•湿热内蕴症:黄疸、低热不退等。
•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咳嗽等。
需要注意的是,白虎汤属于中药方剂,在使用之前应咨询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四、白虎汤的副作用与禁忌虽然白虎汤对于上述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事项。
1.副作用:白虎汤使用过程中,个别病患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2.禁忌:白虎汤对于阴虚症、血热病等患者禁用。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一、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白虎汤条文是该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白虎汤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二、白虎汤的起源与作用白虎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它主要由黄连、知母、石膏和甘草等草药组成。
《伤寒论》中记载了使用白虎汤来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和效果。
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以及出血不止、尿血等情况。
三、白虎汤的配方与用法根据《伤寒论》中的记载,白虎汤主要由以下几味中药组成:1.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2.知母: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作用。
3.石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4.甘草:有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将以上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汤剂,常见的剂量是黄连6克,知母9克,石膏15克,甘草3克。
将草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四、白虎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白虎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症状,如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
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出血不止、尿血等情况。
但是,由于白虎汤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需要慎用或禁忌使用: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白虎汤。
2.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白虎汤。
3.体质寒凉、容易感冒的人也应慎用。
在使用白虎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并遵医嘱服用。
五、白虎汤的临床应用白虎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它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场景:1.治疗伤寒病:白虎汤是治疗伤寒病的经典方剂之一,它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有效缓解高热、口渴等症状。
2.治疗出血不止:由于白虎汤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在一些出血不止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3.治疗尿血:尿血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白虎汤可以通过凉血止血的作用来缓解尿血情况。
当然,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其他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白虎汤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方剂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白虎汤的条文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剂。
白虎汤的条文内容如下:白虎汤方,治当归汤诸证不中者,以白虎汤下之,慎勿复下。
白虎汤方,石膏难为附子,附子难为石膏,石膏附子咸而各难,石膏辛;附子苦辛。
病人无熟者,先下之,已有熟者,可不下。
渴欲多饮者,食之,不渴者,勿食。
小便数,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治烦热重感,小便不利,属陽明者也。
白虎汤方,治下焦有热,胸腹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胸中有痛,烦冤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烦满而腹痛者也。
白虎汤方,治咽喉乾燥,不得息者也。
白虎汤方,治食欲不振,呕不欲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烦不得卧,口干舌燥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热者也。
白虎汤方,治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小便不利,腹满不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心下有热,胸中窒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胸膈中有热,烦身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少腹有热,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秽热在脐下,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寒者也。
白虎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适用于治疗由于外感而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材,确保药方的准确性。
同时,在服用白虎汤期间,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过多的寒凉食物,以避免影响药效。
总结起来,白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外感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应遵循方剂的条文,确保使用正确的药材和剂量。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注意避免过多寒凉食物的摄入。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正确使用白虎汤,有效治疗伤寒病,恢复健康。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解了小柴胡汤系列,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白虎汤系列。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碎(50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9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阳明热但是没有里实。
脉浮滑,说明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浮是表热,滑是里热。
表热里寒这个历代医家争议比较大。
林亿等主张寒热两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表有寒、里有热;也有说表热里寒应当是白通汤,不是白虎汤;但是现代经方大家都认为表里都热,不要在意那个寒字就好;分析一下方剂:石膏可以清阳明经热;知母能滋肺阴、肾阴,关节炎疼痛、水肿的时候经常用。
但是药太寒了,怕脾胃之气受伤,加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补脾胃的后天化谷之源,同时制约石膏知母的寒性。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又是一条三阳合病,这是三阳合病阳明为主的。
之前在三阳合病少阳为主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中做过对比,具体可以参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篇章。
回到本条。
病机是三阳合病,邪热比较严重。
腹满、身重、口不仁、谵语、遗尿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少阳有热。
同样是三阳经都有热邪,三阳经气不利。
邪气跨越表里,封闭内外,气血流通不畅,所以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些症状。
和其他的三阳合病最主要的不同是本条阳明经热最严重。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都反应患者阳明经热邪很严重,因为阳明经上行于脸部,阳明有热,会有脸部出油的现象;味觉也会变迟钝;谵语是阳明有热;热邪逼迫膀胱,就会不能控制小便。
如果误用汗法,会导致患者伤津液,出现说胡话,比谵语还严重;如果泻下,会伤胃阳和胃阴,津液不足,导致患者只有头上出汗,手脚冰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汤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味辛廿,大寒。
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
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
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
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
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余师愚《疫疹一得》:“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
……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
”李梃《医学入门·本草》:“以味甘,能缓脾生津止渴;以味辛,能解肌热出汗,上行至头;以气寒,能清肺润肺制火,除三焦大热。
凡伤风、伤寒、时行,头目昏眩,寒热,气逆喘急,腹痛,及中喝壮热烦躁,日哺潮盛,小便卒数如淋。
惟胃虚寒人禁服。
”2.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味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 用于温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的气分实热证,有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竹叶配伍有协同之效。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有清泄肺火,滋阴润肺之效。
常与贝母同用以增强清肺润燥之功,如《医方集解》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者,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既能清泄肺胃之火,又能滋养肺肾之阴,故宜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同山药、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历代医家论述:《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日华子本草》:“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李杲《用药法象》:“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水,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李时珍《本草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又谓:“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李中梓《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
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消烁之虞也。
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烁灼者,方可暂用。
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身矣。
盖苦寒之味,行d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张景岳《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意。
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即是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
继自月.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
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贾所学《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谓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谓清痰,专为滋阴。
”陈士铎《本草新编》:“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
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人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
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
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
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
足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3.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味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 益气补中,清热解滚,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 用于多种气虚证,如心气虚之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证。
本品能补心气,心气虚、心阳不振、心悸、脉结代等让,常用为要药。
每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因其味甘益脾,凡治脾胃虚弱或中阳不振的方剂常用为辅助药,如四君子汤、理中汤。
有较广泛的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
治疗疮肿诸毒,占方多大量单用,内服或外敷。
后世多配伍应用,如治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
有祛痰止咳之功,其性子和,可用于多种气喘咳嗽。
但须作相应的配伍,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热痰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嗽,配干姜、细辛等。
用于腹中挛急疼痛,与芍药配伍,能显著增强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能缓和某些药物峻烈之性,如调胃承气汤,于大黄、芒硝等泻药中配入甘草,既可使泻下力趋于温和,并避免大黄等药对大肠刺激而产生腹痛。
可调和诸药,故在许多处方中均配伍甘草,并能起到矫味作用。
历代医家论述:《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4.粳米始载于《别录》,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味甘,平。
归脾、胃经。
[功能] 益气生津,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 用于气津两伤之证,如白虎汤、附子粳米汤、麦门冬汤均用粳米益气生津,并缓和药性。
用于治霍乱狂闷,烦渴,:止泻无度,气欲绝者,常与淡竹沥配伍,如《圣济总录》竹沥饮。
用于治赤痢热躁,具有止泻痢之功,如《普济方》用粳米服之。
《圣济总录》外用于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
历代医家论述:《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孟洗《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兰茂《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陈嘉谟《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
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人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李时珍《本草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炒米汤:益胃除湿。
”缪希雍《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
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
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人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糖尿病、大叶性肺炎等病。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邪从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皆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用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借苦寒润燥以滋阴。
用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共为佐使。
四药共用,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诸证皆可相应顿挫。
第四节白虎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热证的代表方。
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主张重用方能生效。
使用本方应该注意: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者;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投。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
其病机要点有:①阳明经热邪炽盛,或气分热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