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分析课件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味辛廿,大寒。
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条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
石膏90克,知母3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加人参15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阳合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其原文曰阳明病,然其后文所言之种种症状及治法,皆三阳合病之症治,而非阳明病之症治也,故当为传抄之误也。
本条与后文栀子豉汤条、猪苓汤条,皆为三阳合病之救误法也。
)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证浅解:此节所言者,即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或从桂枝汤证,或从麻黄汤证转,或不药而人体自我抵抗后自转及其相关症治也。
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病理。
此二汤为胃肠热化而设(其重点在胃,为胃病而肠不病或轻病),为凉和胃肠之方,与桂枝汤刚好相反。
人病者,失于寒则当温,失于热则当凉,取其平也,即人体机能之正常状态标准也。
此篇将最全面的解读:白虎汤

此篇将最全面的解读:白虎汤【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此方本列于太阳篇中,而又曰治阳明腑症者,盖以太阳之邪,服桂枝汤大发汗,表邪既解,而阳明之血液已伤,阳明乃气多血多之腑,今血液骤伤,阳明之内热立作。
若不急用白虎以清热,人参以养血液,邪火益盛,即有不可扑灭之势,故白虎又是阳阴之腑方也。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1、治上消证。
夫上消者,渴而多饮也。
由邪火在胃,血液大伤,血为阴,阴伤而引水以救者,阴与阴相亲也。
白虎汤力能灭火以有阴,故治之而愈。
2、治心下一寸间发生疮疾,红肿痛甚。
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
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故发生疮疾。
白虎汤专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3、治牙龈红肿痛甚,饮冷。
夫牙龈乃阳明所主,今胃火聚于上,故见红肿痛甚,又见饮冷,知其邪火伤阴。
白虎汤力能清胃之热,故治之而愈(笔者常用此方加地骨皮、延胡索治之,效果更佳)。
4、治两乳红肿痛甚。
两乳乃阳明脉过之所,今见红肿痛甚,是胃中之邪热壅滞所致也。
白虎汤专清胃热,热邪去而肿自消,故治之而愈(加蒲公英、延胡索,效果更佳)。
5、治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阳并病。
谵语者,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遗尿者,邪热合于太阳之腑也。
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
白虎汤力能清热,一热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通亦多,伤寒书言之甚详,其中尚有背寒一证,亦用之。
学者当辨而明之。
【阐释】白虎汤《伤寒论》原文共三条,分见于太阳、阳明及厥阴三篇。
其治疗目标是壮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无表证。
因热甚伤津灼阴,故汗渴饮冷。
但邪初入阳明,热而未实,急需灭火清热以救阴,故以本方治之。
方中石奇、知母,寒凉性降,能清热解渴,止汗宁烦,粳米、甘草甘平,益气和中,合而收到清热益气,保胃生津之效,适用范围,亦较广泛。
郑氏推广以治上消、胸疮、乳肿及三阳并病四症,以其皆由胃火旺极伤阴而致,故治之而愈。
《伤寒察论》三阳合病条已言及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诸证象,郑氏具体指明其邪热分别入于太阳、阳明、少阳之腑,白虎汤力能清热,热一清而病立解。
白虎汤浅析

白虎汤浅析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所谓“白虎”,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而持另一种观点的则认为:“张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而命名。
”笔者认为,无论两者说法如何,其白虎之功效无非是清里热,使热退而清凉升,是清阳明经腑热之祖方。
一、《伤寒论》中白虎汤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白虎汤主之”共有三次。
其一,载于太阳病篇:“伤寒,脉浮滑,此为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该条文已经出现便有一些异议,林亿提出:“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
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后世张锡纯则是从阳明经腑证来论证这则条文:“其脉浮而滑,滑则为热入里矣,乃滑而兼浮,其热未尽入里,半在阳明之腑,半在阳明之经也。
在经为表,在腑为里,故曰表有热,里有寒。
《内经》云,热病皆伤寒之类也。
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
此所谓里有寒者,盖云伤寒之热邪以如里也。
”[1]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从古至今流传而未经改动是有其道理的,林亿等人虽以经解经,但其理解尚不如张氏深入透彻,因此笔者对张氏的观点颇以为然。
其二,载于阳明病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笔者认为本条乃三阳合病,是以阳明外连太阳,内连少阳,阳明之病为中坚。
是以用白虎汤以清其中坚之炽盛之邪热。
其三,载于厥阴病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本条是言里热炽盛之热厥证。
其脉滑而四肢厥逆者,因病入厥阴风木之脏,肝失疏泄,热郁肝中,不得疏泄,是以热深而厥亦深,治以白虎汤热消而厥亦消。
二、白虎汤方解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气分热盛之“辛凉重剂”一一白虎汤

气分热盛之“辛凉重剂”一一白虎汤【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
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
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
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增。
石膏与知母性味辛寒,恐伤胃气,所以用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为佐使药,使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用大寒之药无伤胃气之虑。
《伤寒来苏集》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
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60g 知母20g 甘草10g 粳米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分热盛,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证析】此为治疗气分热盛主方。
伤寒邪传阳明之经,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气分,已无表证,故不恶寒而但见高热;热蒸津液外越散热,故汗出;热盛伤津,汗出耗液,引水自救,故口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有力。
【病机】气分热盛。
【治法】清热生津法。
【方义】此种热在气分、津液耗伤之证,当从撤热保津论治。
纯热无积,自然不宜攻下;津液已伤,亦忌苦寒,虑其苦极化燥,更损阴津;唯宜辛寒清热,甘寒生津,于证始愜。
本方所用石膏,性味辛寒,擅清气分之热,达热出表;辅以知母,增强清热效力并滋受损阴津,二药共用,能呈清热除烦之效,高热、汗出、烦渴即可随之解除。
佐以甘草、梗米调护胃气,使大凉之剂不致损伤胃气,成为有利无弊。
药仅四味而清热生津之法备,配伍允称完善。
【应用】
1.用方指征高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者,可用此方
2.使用注意①发热无汗,表证未解,不宜使用;②脉浮弦而细,或沉,或口不渴,无里热证象者,不宜使用;③血虚阳浮,证类白虎汤,宜投当归补血汤以固护浮越之阳,误用此方,祸不旋踵;④阴盛格阳,投此犹如雪上加霜,危亡立至。
【歌括】
白虎膏知草米行,辛寒清热且生津,
热渴汗出脉洪数,气分热盛此能清。
61.白虎汤药方详解研讨

61.白虎汤药方详解研讨61.白虎汤药方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白虎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组成;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加减;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牙龈炎等具有气分热盛之证者,以及糖尿病、老年口腔干燥症、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脑卒中、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性心肌炎、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登革热、风湿性关节炎、不明原因高热等辨证属于里热炽盛的多种疾病。
1.温热 2.中暑 3。
发热 4.晕厥 5.出血 1.肺炎 2.流感 3。
流行性乙型脑炎4.流行性出血热 5.糖尿病 6.皮肤科疾病[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础方、常用方。
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白虎汤 (《伤寒论》)[组成] 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47页PPT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治后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禁治)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使用禁忌
使用禁忌:(170):脉浮发热无 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后 世总结“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 可用麻黄。”无汗说明表有寒,白 虎易冰覆寒邪。
以下四方之间的关系,对发热者怎样把握。
麻黄汤
大青龙汤
麻杏石 白虎汤 甘汤
本方既能清解暑热,又能益气生津,用于暑热仍盛,气津 两伤之证,是甘寒清暑益气的代表方。方中知母、竹叶、 西瓜翠衣、荷梗、黄连清透暑热邪气,西洋参、石斛、麦 冬、粳米皆清补之品,益气生津而不碍邪。与白虎加人参 汤比较,本方清泄暑热力量稍缓,而益气生津力量较优, 可作为暑病“继用甘寒”的代表方。 本方在临床使用中当权衡暑热和津气耗伤的轻重而灵活运 用。暑热较重者,应加重清透暑热药的用量,或再加石膏、 金银花清暑涤热;津气耗伤较重者,应加重益气生津药的 力量。
白虎汤+何人饮(首乌,人参,苡仁米,当归, 常山,陈皮,神曲)。化脓性脑膜炎:白虎汤+ 公英,地丁。流感:见白虎汤证(高热汗出)白 虎汤+连翘,葛根,桑皮,瓜蒌仁。流行性出血 热:白虎汤+生地,玄参,连翘,板兰根。提示: 反对中药过渡提纯,中医研究院-青蒿素抗疟原 虫的研究,后抗青蒿素疟原虫的研究;58年痢疾 大流行:原三棵针提取的黄连素无效,黄连却有 效。-中药提炼太纯,效果反而越差。
②见脉微细,但欲寐。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以阳明热症为主。腹 满-热邪壅滞阳明经脉,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 身重-论中多归于热病,为热邪壅滞经脉使人体气 机壅滞,身重是经脉气机不畅之象,如(6),伤 阴热甚者如(219)。
后世多归于湿热。“口不仁,面垢”-阳明病邪热 充斥内外,面部失于荣养。“谵语”-阳明经上达 心,上扰心神。“遗尿”-热盛神昏所致。“发汗 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的“额上生 汗”为阳气上脱的表现。阳气上脱的汗:汗出如油, 粘而不流,临终者,汗久留不走。里热迫津之汗: 濈然汗出,汗如流水不断。用清法&下法的关键是: 全身毒热+大便情况综合判断。
伤寒——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误 治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伤
寒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变
证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生石膏一两,辛寒入肺胃二经,清热解 肌,达热出表。 知母五钱,苦寒入肺胃二经,清热养阴。
粳米一合,甘草三钱,保养胃气,合石 膏又甘寒生津。
总之,肺胃同病。
加减
1.热盛津伤重,加芦根、石斛、银花。 2.热津气伤,背微恶寒,加人参。 3.肺热壅盛,加杏仁、姜皮、银花、
鱼腥草等。
注意事项
1.生石膏量不可过用,以免伤胃阳,出现 食呆,流涎。
白虎汤+人参汤去知母+竹叶,半夏,麦冬。清热 力<白虎加人参汤,养阴和胃作用↑
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余热在胃。(397)伤寒 解后,虚羸(形伤)少气(气伤),气逆欲吐(余 热在胃),不闻荤腥。清余热育气阴,和胃降逆。
应用:消渴(中消,渴而能饮),神经性多饮多尿 症(竹叶石膏汤去夏+生地,知母,天花粉,五味 子),牙龈肿痛,胃热盛者(除外龋齿,感染,牙 周炎)。
二、仲景用白虎汤。三条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此表无寒, 里有热……。“表无寒”说明无白虎汤禁 忌,“里有热”为白虎汤适应症。脉浮, 浮主热,里有热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而 浮。
-在《伤寒论》中有五处。后世《濒湖脉 学》改为洪。
白虎汤证
2.汗出:(26)大汗出后。阳明病法(理)多汗。 3.脉:(26)脉洪大,似宽阔的河水来势猛,来盛
去衰,表示邪盛于渴,(26)大烦渴不 解;(168)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 数升〔此为论中口渴最重的一条〕。(169) 口燥渴。(170)渴欲饮水。(222)渴欲饮 水,口干舌燥。提示白虎加人参汤口渴之
服药法
白虎汤前人多认为有甘寒养胃的作用。但 是事实上毕竟寒凉伤正。因此,最好饭后 服。
症状
病症分析
壮热,面赤
大汗,渴喜冷饮,苔 黄燥,脉洪数
肺胃热盛,循经上面 及全身,蒸腾内外
热盛于里,气血涌盛, 逼津外泄,热邪伤 津
心烦
无形之热,扰及心神
喘气急
热邪迫肺
白虎汤。(引《温病条辨》“辛凉重剂, 非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所能胜任”。)
1 表证误用清热药 2 阴津耗伤,可以采用“以汤沃之” 3 阴虚阳亢发热,纯属内伤发热。应改用六
味地黄丸。
治暑之法,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 泄酸敛是什么意思?甘寒指的是什么?
新加香薷饮和霍香正气散分别治疗哪种暑 症?白虎汤类方呢?
什么叫白虎四大?
什么叫白虎四禁?
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西洋参三钱(9克),石斛三钱(9克),麦冬二钱(6 克),黄连八分(2克),竹叶三钱(9克),荷梗三钱 (9克),知母三钱(9克),甘草一钱(3克),粳米三 钱(9克),西瓜翠衣四钱(15克)。水煎服。
医案选讲
症状
汪××,男,54岁。患感冒发热。于 1971年6月12日入××医院,在治疗中 身热逐步上升……曾屡进西药退热剂, 旋退旋起,8天后仍继续发烧达38.8℃, 6月22日由中医治疗。
现症: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 大,舌苔薄黄。
治疗
认为温热已入阳明经,内外虽俱大热,但 尚在气分,不宜投芩连苦寒之剂,因疏白 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克,知母12 克,粳米12克,炙甘草9克,鲜茅根30克(后 下),鲜芦根30克,连翘12克。水煎,米熟 汤成,温服。
杂病:糖尿病(多以为辛寒不可轻易用) 诊断教研室第一任老师姜幼仁,用白虎加 人参汤治胃热津气两伤,服两个月血糖下 降至正常。
郝用白虎汤类方治糖尿病,神经性多饮多 尿症,尿崩症(效差,垂体病变?),高 血压。糖尿病可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益 胃汤,生脉饮-胃热津气两伤,以口渴为 主症者。
五、竹叶石膏汤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176)
脉: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伤寒
病机 主证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2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 论》中白虎汤证见上述2个脉象。未见《方剂学》所讲的“脉 洪大”,此为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证。)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授课提纲
一、组成与方义 二、仲景使用白虎汤的经验 三、白虎汤的使用禁忌 四、仲景关于白虎汤的加减应用 五、白虎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六、临床应用释疑
一、组成与方义
知母六两 生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2000ml), 煮米熟,日三服。
换算:一次量知母30g石膏83g甘草 10g粳米40g
辛寒清热代表方。
简单方解
石膏……辛甘大寒; 知母……润-生津液,合用清热而不伤津。 粳米,甘草补中气护胃气,防寒凉伤阳。
(粳米:旱稻-无利尿作用;大米:水稻- 有利尿作用。二者均补中气。 俗谚云:吃稻米尿〔念suī〕多,烧稻米灰 多。 扩展:几乎所有利尿药都长在水多潮湿地, 其不腐烂而能生长,因为有抗水作用,我们 用以利尿。)故白虎汤粳米代以稻米,利尿 伤津,不宜。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219)
证见 三 阳 合 病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不渴者,不可与也”——发热不渴为湿热证或营分证,用 白虎汤冰伏湿邪。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属热而汗不出,表 寒里热,外感寒邪,内有暑热,用之表闭病深。另津液大伤, 无源作汗,养阴生津为主,不单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若邪热 郁闭而无汗,用之汗出里热外达。
思考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如果用白虎汤之后 体温不降,考虑哪几种情况?
重,热甚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
引水自救,而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故饮 不解渴(饮入之水不能及时化津)。
综上,渴,汗,发热,脉象四大症应为白 虎加人参汤的症候。
5.其他临床表现: 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病机:汗出汗孔开张,不胜风 袭;热盛耗气,气不固表。提 示正衰的临床特征。
禁忌
同前白虎汤的无汗不可用。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
汤加板兰根,大青叶,竹茹。必要时加银翘散。发 热重+芩连清热,再重…白虎汤+承气汤。 肺炎(双球菌感染,耐药不敏感),中毒性肺炎: 白虎汤+犀角(水牛角),生地,丹皮,菖蒲,连 翘,也可用于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 急性风湿热:白虎汤+桂枝,苍术,表现在关节痛, 心慌心悸的心脏病亦可。疟疾热多寒少: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综合此五条见下面症候
1.发热:(168)热结在里(热源在里),表里俱 热(弥散周身,充斥内外)。比较大承气,调味承 气,小承气汤的发热(参见《伤寒论》类方比较 表)。(169)无大热-热郁于里,未结实,心烦 (里热甚,热扰心神)。
2.本方证不可用苦寒,因为热炽津伤,非 热郁化火,苦燥更伤阴。
3.白虎汤禁忌范围之外不可用
白虎四禁
《温病条辨》:“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阴虚外感, 虽热象亦不可用。脉浮——外感,脉弦细——阴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