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白虎汤的组成和运用

白虎汤药物组成及功效张仲景说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的,即从里到外,由外到里都热透了,病人在身热(多是高热)的同时,出汗,不怕冷反怕热,口干舌燥,欲饮水、脉大有力。
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阳明大热气阴两伤者,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前已述,此略。
竹叶石膏汤:热病后期,余热不尽,气阴不足者,本方去知母,加竹叶、麦冬、人参、半夏,名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本证特点是身热(多是低热)不退,汗出(有汗而热不退),气短、心烦,口渴,恶心呕吐,虚烦不眠,舌红少苔,或见舌苔花剥、地图舌。
本方的特色药物:竹叶、麦冬、人参。
方中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作用。
入心、胃经,治疗心火亢盛、口舌生疮、舌尖麻、疼;心火下移小肠的小肠火,小便淋疼等。
心火、小肠火不甚者,可用鲜竹叶泡水渴,一次一大撮,一天三次。
麦冬甘,微寒,特点是养阴生津,入肺、心、胃经,所以擅长养肺阴、心阴、胃阴,用于肺燥咳嗽、胃阴虚口渴、心阴虚的心烦失眠。
人参,大补元气,又能养阴,前已述,此略。
竹叶石膏汤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热病的恢复期,如甲流,在极期阶段高热之后,低热不退,困倦乏力,食欲不振,或有恶心,口渴,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者,当服此方。
还可治疗无名低热,如低热久久不退,乏力、口渴、心悸,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者,本方有良好效果。
一女,20岁,病低烧半年余,找不到原因,每于疲劳后自觉发热,体温在37.1°C~37.3°C 之间,舌淡,脉弱。
先用黄芪建中汤治疗2周,发热退,体温连续一周正常,但停药一周后,发热又起,体温仍徘徊在37.3°C左右,舌苔表现为地图舌,此余热不尽,气阴两虚,用竹叶石膏汤原方,服三剂,发热即止,巩固10天。
后停药后,发烧一直未再起。
白虎汤治急症临床经验举隅

白虎汤治急症临床经验举隅白虎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经证之正剂,后世温病学派发展为治疗气分热证,现用治感染性疾病,疗效肯定。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谨守病机,将其化载用于诸科急症,亦获良效,爰举例如下。
1.经行鼻衄陈某,女,16岁,学生,1995年5月22日初诊。
患者经行鼻衄2年,自14岁初潮以来,每于经行前2—3d鼻衄,其势汹涌,颜色鲜红,量约300ml,其后月经方至、量少。
平素嗜食辛辣。
曾经多方求治,屡服中西医药物而效果不显。
刻诊:面色潮红,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滑数。
拟清热降逆之法。
处方:生石膏45g(先煎),知母10g,代赭石30g,炙甘草5g,怀牛膝10g,生地12g,赤芍10g,丹皮10g,麦冬10g,制大黄10g,茜草15g,白茅根10g,红枣5枚。
嘱经前l周煎服3剂。
隔月复诊,鼻衄明显减少,经量增多,原方再进3剂。
次月再诊,鼻衄已无,月事按时下,上方继进3剂。
随访1年未发。
按:经行鼻衄又称“倒经”,祖国医学多从肝经郁热、肺肾阴虚辨治。
女子行经,冲气旺盛,血海充盈,方可以时下;冲脉既属肝肾又为阳明,阳明多气多血,经脉上行鼻之交颤。
患者嗜食辛辣,阳明胃热,内蕴冲任,血热气逆,从清道而出,发为经行鼻衄。
方投白虎恰中病机,直达病所。
石膏配代赫石,为锡纯清热而镇冲气之义;辅以生地、丹皮、牛膝、大黄、茅根等凉血降火,共奏热清血凉、气顺逆降之效。
2.呃逆任某,男,48岁,工人,1994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素喜饮酒。
2日前劳动汗出,微有呃逆,经他院针刺内关等穴、投以泄热通腑之方治疗后呃逆加重遂转本院。
刻诊:呃逆频作,呃声高亢,坐而不能言语,口干口臭,渴喜冷饮,心烦不眠,胃脘灼热,时时呕恶,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
辨证为胃火炽盛,胃气上逆,误下伤津。
治宜清胃泄热,生津降逆。
处方: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炙甘草5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枇杷叶10g(包煎),制牛夏10g,姜竹茹10g,陈皮10g,枳实6s02剂水煎,每日1剂,少量频服。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的心得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语言不利,食不知味)面垢,谵语贵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是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以及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喝烦热而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语言不利,食不知味)面垢,谵语贵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是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以及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喝烦热而渴等症。
由汉至清代,千余年来,医家遵仲景之书为鼻祖,由於该方药筒效宏,治病广泛颇为后世医家所选用,目前有临中堪称之为广大普清热剂(杀菌剂、消炎剂)。
《方剂学》以之为清气分热的首方,并誉为清热剂的三大基础方之一。
一、配伍严紧,药简效宏:自虎汤是由:生石膏一两((50g) )、知母五钱(18g)、生甘草三钱(6g)、白粳米六合,(9g)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药(辛甘苦)三味组成。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入肺胃二经,善清阳明里热而透邪外达,且能上透清窍而止头痛,以除阳明气分之热为主。
故为君药。
知母味苦性寒、质润,性寒以清其热,质润以滋其燥,功善清热养阴生津以助石膏清热除烦,又能使壮热灼伤之胃阴得以滋养,是为臣药。
二药相辅相成新如姊妹,相须为用既能大清阳明内蕴之热,又能养阴除烦止渴。
炙甘草、粳米养胃生津,使大寒之剂无殒脾胃之弊。
白虎汤加减可以治疗的十种病

白虎汤加减可以治疗的十种病白虎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
历代中医奉之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
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后世医家在白虎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使其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近年来,在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科室均有广泛应用,现分述如下,以供通道参考。
1 临床研究1.1 病毒性感冒方文献选用白虎汤加味治疗病毒性感冒20 例,观察退热效果。
根据病情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1〜2剂观察其疗效。
结果在20 例中,热退、身凉、脉静,诸症消失者18 例,无效2 例,治愈率为90% 。
表明白虎汤加味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显著。
苏思杰运用自拟银翘白虎汤与青霉素分别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20 例。
结果青霉素与银翘白虎汤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用加减银翘合白虎汤治疗可以取得与青霉素类似的疗效。
此外尚可用于支原体肺炎等。
1.2 糖尿病石青将10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 例采用西药常治疗;治疗组55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白虎汤(处方:知母、石膏、西洋参、鬼箭羽、葛根、丹参、山楂、生黄芪、山药、全蝎、甘草)。
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血糖、血脂下降及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白虎汤具有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能有效治疗2 型糖尿病。
苏占国等用白虎汤加味,重用生石膏,加入清热生津之药玄参、乌梅、生地黄、石斛、五味子等配合耳针治疗5 例尿崩症。
14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每1 个疗程后行生化检查并测定电解质。
发现每个疗程后患者的血钾浓度均有所增高,患者尿蛋白(+〜+++)降为(---- ++) ,5例中有1例一切恢复正常,其余4 例患者症状亦改善明显。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
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
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
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
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
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
人参白虎汤有什么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人参白虎汤有什么用?
导语:因为科技的不断壮大,现在的人们都非常会保养,大多数的人家都有人参、鹿茸等等的一些野生植物,这些吃了都可以养生,延长寿命,还可以美容
因为科技的不断壮大,现在的人们都非常会保养,大多数的人家都有人参、鹿茸等等的一些野生植物,这些吃了都可以养生,延长寿命,还可以美容等等的功效。
而这些营养物质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的人会把野生植物放在汤里,变得更有营养,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叫做人参白虎的汤类。
组成: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见《伤寒论》原方组成和用法: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
、气短肢软、脉大无力、汗出、背微恶寒。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
有报道本方合黄连阿胶汤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本方治疗口咽干燥症有良效,并对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小儿急性吐泻、带状疱疹等见气阴虚而发·热者都有较好疗效。
实例:
知母 18 克、石膏 30克、甘草 6克、粳米 12克、人参 9克、麻黄根 9克(此方为贺定胜所用药,治内热、汗出如流珠者)
白虎汤是清热药。
善于清六腑之邪气。
人参是补虚药。
善于补五脏之虚损。
身体强壮的人,容易得气分病,也就是阳病,实证。
为六腑之病也。
属白虎汤症。
一般不用人参,因为人参补药。
白虎汤临床应用及禁忌证探析

他 强 调 “辨 证 立 方 ,皆 有 一 定 之 法 度 可 寻 ,其 惟 法 度
也 ,又 非 以 己 意 为 之 准 ,而 惟 以 见 证 之 是 否 为 去 取 ,
故 能 无 不 当 ,若 操 左 券 。”其 治 癫 狂 喜 用 木 通 、川I黄 连
清 热 泻 火 ;鲜 竹 沥 、川I贝母 、天 竺 黄 、化 橘 红 、竹 茹 、蒌
江 苏 中 医 药 2002年 第 23卷 第 10期
Hale Waihona Puke 维普资讯 · 5 ·
白虎 汤 临 床 应 用 及 禁 忌 证 探 析
广 州 医学 院 第 二 附属 医院 (510260) 金 文 君
探 析 白虎 汤 临床 应 用 及 禁 忌证 。根 据 临床 应 用 白虎 汤 的 范 围及 经验 ,分 析 清 代 温病 学 家 吴瑭 白虎 “四 禁 ”。 指 出 只要 抓 住 里 热 炽盛 ,白虎 汤 可 以广 泛 运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不 必 受 吴 瑭 白虎 “四 禁 ”所 束 缚 。 吴瑭 四 禁 的 不 妥 在 于 每 禁 只提 一 个 症 状 ,而 没 有 把 着 眼 点 放 在 证 上 ,因 为 单 一 的 症 状 或 体 征 不 能 代 表 疾病 的 本 质 —— 证 。 白虎 汤 四禁 的提 法 混 淆 了症 与证 的 关 系。 白虎 汤 为 达 热 出 表 、清 气分 热 的 主 方 ,其 禁 忌 证 应 是 “若 非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不 可 与 也 。”
朔 白虎 汤 里热炽盛证 禁忌证
白虎 汤 是 东 汉 张 仲 景 创 制 ,治 疗 阳 明 热 证 的 经 方 ,为 历 代 医家 喜 用 。可 是 明 清 著 名 温 病 学 家 吴 瑭 在 《温 病 条 辨 》中 提 出 白虎 汤 “四 禁 ”,给 这 一 名 方 带 来 了划 分 禁 忌 证 与 适 应 证 界 限 的 疑 惑 ,束 缚 了 临 床 医 家 的手 脚 。 为 了更 好 地 发 挥 这 一 古 方 在 临 床 上 的 作 用 ,并 进 一 步 提 高 中 医 理 论 的 科 学 性 ,克 服 中 医 理 论 的 歧 义 性 ,必 须 对 这 一 名 方 的 临 床 应 用 及 禁 忌 证 进 行 分 析 与 探 讨 。因此 ,笔 者 从 白虎 汤 证 治 的 临 床 实 践 出 发 ,对 吴 瑭 关 于 白 虎 汤 “四 禁 ”提 法 提 出不 同看 法 , 并 指 出 白虎 四 禁 提 法 之 不 妥 ,在 于 混 淆 症 与 证 的 关 系 ,以供 同 行 参 考 。 1 白 虎 汤 适 用 于 里 热 炽 盛 证 ,可 广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中药方剂】白虎汤

【中药方剂】白虎汤【方剂名】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即阳明气分热盛证。
里热炽盛,向外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脉洪大为里热炽盛之象。
治宜直清里热,除烦生津。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证自愈。
白虎为西方金神,用以名汤,比喻其清热之力浩大。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等属气分热盛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脉洪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中为何配伍粳米?本方主治阳明胃经热盛,粳米为谷物,具有甘缓留中之能,使方中石膏、知母寒凉苦降之力“不速下行”而“留连于胃中”,以保证药力留驻中焦,以最大限度发挥本方的“清中”的作用。
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中粳米可使药液质地黏稠,浓度增大,有利于方中石膏等有效微细颗粒尽可能悬浮于药液中,从而大大地提高方中药物的溶解度,以增强本方的退热效应。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仲景用白虎汤。三条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此表无寒, 里有热……。“表无寒”说明无白虎汤禁 忌,“里有热”为白虎汤适应症。脉浮, 浮主热,里有热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而 浮。
-在《伤寒论》中有五处。后世《濒湖脉 学》改为洪。
白虎汤证
寒邪闭表里热,烦 邪热壅
证
躁
肺
候
纯表寒
表寒>里热
里热>表 纯里热 寒
用 只用麻黄不 药 用石膏
麻黄>石膏(鸡子 石膏>麻 大,古为柴鸡子, 黄
小于今日鸡蛋)
由纯表寒→纯里热过渡的四个阶段
只用石 膏
如肺炎的演变
发热初起-麻黄汤, 肺炎早期未实变-大青龙汤→ 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白虎
汤(报道治疗大叶性肺炎)→ 承气汤证(有报道)
重,热甚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
引水自救,而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故饮 不解渴(饮入之水不能及时化津)。
综上,渴,汗,发热,脉象四大症应为白 虎加人参汤的症候。
5.其他临床表现: 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甘肃中医学院 赵鲲鹏
授课提纲
一、组成与方义 二、仲景使用白虎汤的经验 三、白虎汤的使用禁忌 四、仲景关于白虎汤的加减应用 五、白虎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六、临床应用释疑
一、组成与方义
知母六两 生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2000ml), 煮米熟,日三服。
三、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人参。 人参-益气生津。〔仲景用的人参,据考
为山西上党地区一种五加科植物养阴效果 优良(已绝迹),而今党参为桔梗科。 今人参易“上火”。仲景时代的人参主用 于生津,介于西洋参,人参之间的药物。 气虚应用生晒参。〕 共5条原文。 (26)(168)(169)(170) (222)
厥-邪热内伏,使阳气内郁造成的,《伤寒论》名之热厥, 即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有发热又四肢厥冷,不能辨其 是①热厥②真阳衰微,阴盛格阳,需从病史上辨。
从症状上
①见舌红口渴苔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且“厥深者,热 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热邪闭郁与厥成正相关的表现。 (儿童见此症多轻,清热多效。成人多感染中毒性休克,应 重视。)里热未成实,白虎汤证。成实者:“厥应下之”。 参见《可下篇》宜大柴胡大承气汤,通过清里热,通畅气机, 改善机体功能,治疗休克。
②见脉微细,但欲寐。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以阳明热症为主。腹 满-热邪壅滞阳明经脉,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 身重-论中多归于热病,为热邪壅滞经脉使人体气 机壅滞,身重是经脉气机不畅之象,如(6),伤 阴热甚者如(219)。
后世多归于湿热。“口不仁,面垢”-阳明病邪热 充斥内外,面部失于荣养。“谵语”-阳明经上达 心,上扰心神。“遗尿”-热盛神昏所致。“发汗 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的“额上生 汗”为阳气上脱的表现。阳气上脱的汗:汗出如油, 粘而不流,临终者,汗久留不走。里热迫津之汗: 濈然汗出,汗如流水不断。用清法&下法的关键是: 全身毒热+大便情况综合判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伤寒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综合此五条见下面症候
1.发热:(168)热结在里(热源在里),表里俱 热(弥散周身,充斥内外)。比较大承气,调味承 气,小承气汤的发热(参见《伤寒论》类方比较 表)。(169)无大热-热郁于里,未结实,心烦 (里热甚,热扰心神)。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219)
证见 三 阳 合 病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禁治)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使用禁忌
使用禁忌:(170):脉浮发热无 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后 世总结“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 可用麻黄。”无汗说明表有寒,白 虎易冰覆寒邪。
以下四方之间的关系,对发热者怎样把握。
麻黄汤
大青龙汤
麻杏石 白虎汤 甘汤
2.汗出:(26)大汗出后。阳明病法(理)多汗。 3.脉:(26)脉洪大,似宽阔的河水来势猛,来盛
去衰,表示邪盛于顶峰,正气(气阴)已转衰。纠 正《方剂学》的误导。
4.渴:五条均提到了渴,(26)大烦渴不 解;(168)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 数升〔此为论中口渴最重的一条〕。(169) 口燥渴。(170)渴欲饮水。(222)渴欲饮 水,口干舌燥。提示白虎加人参汤口渴之
换算:一次量知母30g石膏83g甘草 10g粳米40g
辛寒清热代表方。
简单方解
石膏……辛甘大寒; 知母……润-生津液,合用清热而不伤津。 粳米,甘草补中气护胃气,防寒凉伤阳。
(粳米:旱稻-无利尿作用;大米:水稻- 有利尿作用。二者均补中气。 俗谚云:吃稻米尿〔念suī〕多,烧稻米灰 多。 扩展:几乎所有利尿药都长在水多潮湿地, 其不腐烂而能生长,因为有抗水作用,我们 用以利尿。)故白虎汤粳米代以稻米,利尿 伤津,不宜。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176)
脉: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伤寒
病机 主证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烦 渴喜冷饮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2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 论》中白虎汤证见上述2个脉象。未见《方剂学》所讲的“脉 洪大”,此为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证。)
伤寒——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误 治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伤
寒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变
证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