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合集下载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邪引发的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而真武汤则是古代名医张仲景根据桂枝汤加减而成,用于治疗风寒郁结、表里不和所引起的高热、寒战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桂枝汤合真武汤的方解、药性及作用。

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的组成主要包括桂枝、白芷、生姜、大枣、甘草、茅根等中草药。

这六味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

桂枝具有发散表邪、温经止血的作用;白芷能开窍散逆、辛温解表;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止呕的作用;大枣和甘草有调理脾胃、和解药性的作用;茅根能祛风散寒、解毒散结。

药性:
桂枝汤合真武汤具有辛温开散、祛风解表、和解药性的特点。

在治疗风寒表邪引发的症状时,可以迅速发散邪气、恢复气机,从而达到解表清热、祛风散寒的效果。

同时,它还能调和脾胃、协调表里关系,有助于整体疗效的提升。

作用:
桂枝汤合真武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咽痛等症状。

它能迅速发散邪气,缓解症状,恢复体内正常气机,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它还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身体调理有一定帮助。

总之,桂枝汤合真武汤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风寒引发的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师指导进行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合真武汤方剂的特点和作用。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红枣20g、生姜3片。

6碗水煮成2碗,分2次饮。

上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有效抵御病毒的,是人体免疫力。

最好的预防方是桂枝汤。

桂枝汤,正是为增强免疫力而设计!桂枝汤的精华,就是行阳!此“阳”即为人体免疫力。

桂枝汤是这样设计的:桂枝——辛温发表,行阳。

能够激发免疫系统的运转,促进动脉血管流速。

白芍——酸苦涌泄,敛阴。

能够加强静脉血管的回流,加强新陈代谢。

炙甘草、红枣、生姜——保护肠胃,增强免疫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的源头在肠胃。

桂枝与白芍,一阴一阳,一个发出去,一个收回来,促进人体气机流转,阴阳互动,从而调动起人体的免疫系统良性循环。

而炙甘草、红枣、生姜居中调度,从肠胃源源不断提供免疫力,从而让人体全身处于“行阳”的状态,处在最佳的免疫状态。

所谓寒热、燥湿、虚实、都是中医认为的“邪”,一旦出现寒、或者热,或者湿、或者燥,我们说这个人就已经得病了。

得了热病就用寒药治,得了寒病,就用热药治。

所以,如果用到去热的药,去湿的药,那是得了病才用的。

“平人无寒热”,正常人没有寒也没有热,没有燥也没有湿。

所以用清热、驱寒、去湿这些方法都不是预防的方法。

真正的预防是“行阳”。

行阳就是调节阴阳平衡。

就是在身体内加派巡逻队,加强护卫的意思。

你的身体就不会出现“邪”的情况。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 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 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 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 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 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 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 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 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 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 胃之效。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 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 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 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 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 行瘀,补中等。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 (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 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 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 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 纯辛温。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人到中老年,很多疾病就会找上身。

一刮风下雨,有的人就会膝关节就会痛,痛得厉害的上下楼都得一步一步挪,外看关节处并没有红肿,但里面却疼痛难忍。

这个小病不死人,但让人有恐慌感,觉得自己会不会有一天再也不能走路了。

那么这是什么病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的症状就是膝盖处疼痛,外观不红肿,不敢着地,迈步走路统统加重,怕风,风吹后膝关节疼痛加重,两腿或者单腿沉重,晚间入睡时也疼痛。

舌淡苔白滑。

患上膝关节炎的原因一般是表虚,风湿邪气阻碍气血运行所致,过去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会患上这个疾病,但现在这疾病正在年轻化,中青年人不得不防。

膝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主要采用祛风除湿,解肌通络的方法,排除体内风湿,打通经脉才能治好。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加减方是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药方如下:
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9枚、怀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威灵仙6克、丝瓜络9克、木瓜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熬4付。

如果弯腰闪腰了,腰痛如折,那么拿掉威灵仙,加制附子15克、肉桂6克、生姜加到20克。

大便不通加生白术60克。

由于加入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药店熬,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半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4付之后,驱邪外出,黄芪20克、防风12克、桂枝6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木瓜10克、苏叶10克、法半夏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熬5付。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探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歌诀: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见咳症,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理气化痰、消胀除满。

此两味加于桂枝汤中,故治桂枝汤证兼见咳逆喘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当其反复发作时,表现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治疗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析:微喘是气上冲的证候。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有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常出现本方证。

要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辨证要点】咳喘,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

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荣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方服二剂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加龙牡敛,惊悸梦遗不得眠,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又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梦交失精等。

【仲景论述解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

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外为阳,内为阴。

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

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

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

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

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

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

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

中者指中于肌腠内。

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

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

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

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

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

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

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

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

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

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

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

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

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

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

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

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

本条可分二段讲解: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

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

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

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

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

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

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

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

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

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

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

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

言外之意是病在外。

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

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

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

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

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

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

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

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

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

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

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

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