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1-12T16:26:3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刘煜[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

刘煜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210008摘要: 白虎汤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现代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如外感高热、烧烫伤高热、夏季热、中暑等。

笔者常以此方为治疗高热病症的首选经方。

关键词:白虎汤;外感高热;烧伤;夏季热;中暑;1外感高热张某,男,19岁,学生。

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8℃~40.2℃,伴有头痛、身痛、汗出、口渴欲饮。

自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诸症不解,夜间体温39.5℃来急诊求治。

血常规示:11.0*10^9/L。

查体:神清,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脑膜刺激征阴性。

患者体温39.5℃,头痛连及颈项,汗出,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脉洪大有力。

脉症合参,辨属阳明气分热盛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生甘草9g,防风10g,芍药10g,粳米9g。

煎后代茶频服,服药后2h,体温降至38.7℃,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5℃,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自觉口渴减轻,汗出减少,无头痛、身痛。

按:本例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脉象洪大,是典型的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寒邪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可见烦渴喜冷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

脉洪大,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诸症皆除。

2烧烫伤高热王某,男,45岁,工人。

因工作时掉入热水池中烫伤3小时入院,总面积85%(浅二度20%,深二度45% ,三度20%)。

白虎汤:解热退烧

白虎汤:解热退烧

白虎汤:解热退烧一个解热退烧的经典方,四味中药,表里双解,收藏备用!中医养生 2023-01-07 09:00 发表于云南土豆微信中医的特色是对症用药,辨证施治,更是以简单的配方、出众的疗效让人拍案叫绝。

而临床退热的方剂也有很多,白虎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单看这名字,就觉得这是一剂猛药。

那么,这方剂到底猛不猛呢?我们还是看了再做评价吧。

白虎汤出处白虎汤,为清热剂之首,是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成功之作。

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白虎汤的组成功效白虎汤由石膏50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等组成,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现代常用于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热、伤寒、副伤寒、中暑、糖尿病等的治疗。

白虎汤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事项: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历代对于白虎汤的评价白虎汤的功效显著,历代对于白虎汤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

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这样叙述到:“其中有内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

明代缪希雍更是以白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大量使用石膏来治疗瘟疫。

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将白虎汤列为气分大热的代表方。

白虎汤配伍特点本方适用于阴阳气分热盛证,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为使用依据。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能大清阳明气分之热,且清中有透,寒而不遏,甘寒相合,又能生津止渴,故重用为君。

白虎汤方证和使用,受凉感冒高热

白虎汤方证和使用,受凉感冒高热

白虎汤方证和使用,受凉感冒高热
今年很多孩子受凉感冒上来就是高热,并且剧烈咳嗽,
因为症状严重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时间去了医院,但是今年的常规治疗效果并不太好。

今年从多雨暑湿的夏天直接到了比较冷的秋天,所以孩子们体内的寒湿之气比较重,但是很多家长一看孩子发烧就直接用了清热的药物,导致大量的寒痰出不来,所以就有了很多肺炎。

有一些孩子有明显的受凉史,这样的孩子就直接用了麻黄汤原方。

多数孩子一副药病症就能好转百分之七十。

另外有一些孩子,因为经过了很多治疗,所以病情有点复杂,寒热错综复杂,但大多都是痰出不来,伴有口渴,
所以就用退热第一方白虎汤,因为有口渴,所以就用了白虎加参汤。

因为既有寒又有热就用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方,效果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多数孩子一剂知二剂愈。

患者,男,15岁。

主诉:高热,咳嗽五天。

五天前放学回家,头疼发热体温38.9度,妈妈自行服了小柴胡,第二天体温还是较高,在家自行艾灸,并用了葛根(孩子妈妈也是医生),效果不佳,这种状态持续了五天。

妈妈微信求助,并拍来孩子舌苔。

照片看舌质红,舌苔厚白黄相间。

刻下症:发热,体温在39度左右,咳嗽,鼻黄涕,也会有一些清鼻涕,头疼头晕,纳差,大便可,小便略黄。

方药
生石膏18g,党参9g,知母12g,生甘草6g,大米一把,杏仁9g,生麻黄3g。

两剂,水煎服。

第二天妈妈发来信息,高兴的说,第1付药吃了两顿就退烧了,头疼头晕也好的,咳嗽也大减,还有少许鼻涕。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18 15:47:26 / 个人分类:师承教育《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味简练,组方严密,是临床常用方剂。

凡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当其出现阳明气分热盛之症,皆可酌情运用。

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方义分析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

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

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

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

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和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只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真无尚之良方也”。

郭可明以花粉易知母,因为知母甘寒性降,与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

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味甘而不伤胃。

以山药易粳米,粳米固中气、护脾胃,防止石膏性沉下降,作用不及淮山药,山药性平味甘,白色入肺,味甘归脾,汁液稠黏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要药,滋阴养液之品。

郭可明认为,外感热病初期恶寒发热,表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可酌加薄荷、蝉蜕、连翘、银花、牛蒡子等药;咽痛红肿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剧烈加菊花、桑叶、丹皮,且须重用石膏;舌质深红,舌苔白黄微干,有入营之势,可加生地、玄参、丹皮;热势甚高,渐欲神昏者,可加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暑热内陷,热极生风,发现抽搐,可加入羚羊角、犀角、钩藤、蜈蚣、全蝎、石决明等以镇肝熄风;热人心包,昏蒙谵语,可加入莲子心、鲜生地、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等,并选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心开窍;痰盛者,加天竺黄、竹沥汁、胆南星等。

如热病后期津液耗伤,可加用鲜生地、鲜石斛、玄参、沙参、麦冬、玉竹等以滋阴养液。

白虎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虎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虎汤的功效与作用白虎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剂,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它的名字源于《内经》中的一句话:“太阳病,白虎发热汤主之”,意指白虎汤是用来治疗太阳病的方剂。

白虎汤主要由花粉苦参、石膏、栀子组成,是一种热清解表、清热祛湿的方剂。

下面将从白虎汤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白虎汤的功效1、清热解毒白虎汤以石膏为主要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作用,是治疗外感性发热病的首选药物。

它可以用来治疗病邪外袭、体内出现症状如发热、口渴、目赤等情况的疾病。

白虎汤通过石膏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缓解病人的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2、解表散寒白虎汤以花粉苦参为主要药物,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花粉苦参性寒,可以清热解毒,又能解除表寒的症状,有助于提高体内的阳气,改善人体的免疫力。

在临床应用中,花粉苦参常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等症状,能够缓解病人的不适感,使体温恢复正常。

3、利尿排湿白虎汤中的栀子有着利尿排湿的作用。

栀子性寒凉,味苦涩,具有清热除湿、利尿消肿的作用。

通过栀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改善水肿症状,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废物的排除。

白虎汤中的栀子能够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治疗外感疾病白虎汤是治疗外感疾病的常用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由于石膏、花粉苦参和栀子的组合作用,白虎汤能够清热解毒、散寒和祛湿,有助于提高体内阳气,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具有镇痛作用。

在临床上,白虎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病的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能够加快病人康复的速度。

二、白虎汤的作用1、清热祛湿白虎汤是一种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方剂。

它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药物石膏和清热解表的药物花粉苦参,来促使体内湿热归于正常范围,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白虎汤还能够通过栀子的利尿排湿的作用,来促使体内多余的湿气得到排除,改善水肿症状。

白虎汤_??????

白虎汤_??????

白虎汤2篇白虎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疾病。

它由一系列中草药组成,经过特定的煮炖方法煮煮而成。

白虎汤以其独特的功效和疗效在中医领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白虎汤的配方、功效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白虎汤的配方通常包括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高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知母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病症。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白虎汤的苦寒特性,有助于治疗脾胃虚弱等情况。

粳米则是作为辅助药物,能够起到调和药性、增加养分及口味的作用。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清热解毒。

由于配方中的石膏和知母具有清热的药性,白虎汤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消除炎症等病症。

它常用于治疗高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疾病。

此外,白虎汤还具有凉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皮肤疾病,如疮疖、湿疹等。

白虎汤还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知母作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因此,白虎汤在治疗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时,具有显著的疗效。

除此之外,白虎汤还具有清利水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是由于体内湿气和热气所致。

白虎汤中的石膏和知母能够清热利湿,有效地消除体内的湿气和热气,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效果。

因此,白虎汤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水肿等疾病。

白虎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其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各类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白虎汤对于高热、感冒、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炎症等疾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白虎汤是通过饮用煎煮好的药汤来进行治疗的。

在服用白虎汤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中医的用药原则,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然而,正如任何治疗方法一样,白虎汤也有其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白虎汤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该药方。

白虎汤 清除高热不可少

白虎汤 清除高热不可少

白虎汤清除高热不可少
白虎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高热头痛、口干舌燥、面红发热、舌苔黄,还可用于胃火亢盛导致的牙痛等。

近代还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等急性传染病或细菌感染性炎症属气分实热期。

本方以石膏为君,辛甘大寒,辛解肌热,寒清胃火,能生津止渴,泻肺热而除烦渴。

知母为臣,苦寒质润,一可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可以借润燥来滋阴生津。

君臣相配,辛寒甘润,清气分热而透解肌热,并能养阴生津。

因此,石膏、知母是本方的核心。

甘草、粳米为佐使,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服后不会损伤脾胃。

本方宜水煎服,一日2次。

亦有特殊服法:如病在上呼吸道,每服一口,缓慢咽下,使药力常在上焦;高热严重者,可频服代茶,或昼夜相继,使药性持续发挥作用。

本方深受历代医家重视,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扩大了应用范围。

1.对于夏季中暑、津气不足、身体烦渴以及肺热伤津、上消(消渴病)多饮,本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益气生
津。

2.身热,骨节疼痛,伴恶心欲吐,本方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现代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关节肿痛。

3.发热持续不断,胸痞口渴、身重足冷,本方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现代亦用于风湿热日久不退。

4.胃火炽热,高热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本方加大黄、玄明粉(白虎承气汤)。

5.胃热阴虚,烦热口渴,头痛牙疼,口舌糜烂,本方加熟地、麦冬、牛膝,去甘草、粳米(玉女煎)。

加味白虎汤治疗高热64例

加味白虎汤治疗高热64例

加味白虎汤治疗高热64例标签:白虎汤;高热;中医药疗法中圖分类号:R254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甘草、知母、粳米组成。

功能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严格掌握“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之白虎汤证治要点,随症加减使用,治疗高热6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6~62岁,平均21.7岁;病程3~16天;体温均>39℃。

其中伤寒、副伤寒19例,肺炎16例,夏季热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风湿热9例,其它8例。

2、治疗方法处方:生石膏60~100g,甘草10g,知母15g,粳米20g(小儿减量)。

随症加减:按照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加减,伴有表证者加连翘、银花、大青叶;湿热内阻加苍术、滑石;热人营血加羚羊角、水牛角;津气两伤加西洋参、天花粉、芦根;热盛引动肝风加钩藤、广地龙;阳明实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湿热蕴结于筋骨,表现为关节肿痛加苍术、桂枝。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显效:体温降至37.0℃以下,且无反复;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有效:体温降至38.0℃以下,但时有反复,理化检查指标接近正常;无效:体温>39.0℃,理化检查指标经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64例中,显效5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4、病案举例病案一:李某,女,56岁,因发热10余日而就诊。

症见:高烧(体温39.4℃)、烦渴多饮、大便干、舌红少津、脉洪大。

中医辨证为阳明经热证,治宜辛寒清热,投以加味白虎汤,药用:生石膏100g(先煎),知母20g,甘草10g,粳米20g,天花粉15g,连翘20g,大枣15g,服用2剂后,体温降至38.5℃,再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

此例患者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规范治疗10日痊愈。

病案二:张某,男,4岁,患者因“发热、咳嗽4天”而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12T16:26:3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刘煜[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

刘煜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210008
摘要: 白虎汤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现代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如外感高热、烧烫伤高热、夏季热、中暑等。

笔者常以此方为治疗高热病症的首选经方。

关键词:白虎汤;外感高热;烧伤;夏季热;中暑;
1外感高热
张某,男,19岁,学生。

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8℃~40.2℃,伴有头痛、身痛、汗出、口渴欲饮。

自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诸症不解,夜间体温39.5℃来急诊求治。

血常规示:11.0*10^9/L。

查体:神清,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脑膜刺激征阴性。

患者体温39.5℃,头痛连及颈项,汗出,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脉洪大有力。

脉症合参,辨属阳明气分热盛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生甘草9g,防风10g,芍药10g,粳米9g。

煎后代茶频服,服药后2h,体温降至38.7℃,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5℃,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自觉口渴减轻,汗出减少,无头痛、身痛。

按:本例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脉象洪大,是典型的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寒邪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可见烦渴喜冷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

脉洪大,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诸症皆除。

2烧烫伤高热
王某,男,45岁,工人。

因工作时掉入热水池中烫伤3小时入院,总面积85%(浅二度20%,深二度45% ,三度20%)。

伤后五天,患者创面渗出较多,高热,偶见神昏谵语,烦躁,夜不能寐,口渴,不思饮食,大便4天不行,舌苔黑燥,脉数,心率130次/分-160次/分,体温39.0℃-40.2℃,辨证为阳明经腑热盛。

治则:清热生津,通腑泻热。

方用生石膏80g,知母15g,厚朴、大黄、枳实各9g,黄芩、金银花、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

服药1剂后,大便通,烦躁缓解,体温维持在38.5℃,稍能进食。

3剂后,二便顺畅,神清,夜寐安,饮食正常,体温波动在36.9℃-37.7℃。

原方去厚朴、大黄、枳实,加人参4g,麦门冬15g,黄芪8g,以生津育阴,托腐生肌,继服5剂后舌红苔润,体温未有较大波动。

按:重度烧烫伤患者,损伤创面大且深,早期火毒内攻,迫津外泄,渗出较多,持续时间久,最终气津两伤。

患者烦渴,舌苔黑燥,大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故采用白虎汤清阳明经之邪热,并配乘气汤泄阳明之腑实证。

3小儿夏季热
李某,男,18个月。

患儿父母诉其入夏发热不退20天,曾于村中卫生室用抗生素、美林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起热,患儿体温波动在37.5℃-39.1℃。

来诊时见:患儿面色无华,神疲,手足心热,无汗,体温38.9℃,舌红苔黄燥,脉数。

患儿父母诉其口渴多饮、多尿,大便干结。

辨证属暑伤肺胃。

治则养阴生津,清热益气。

予以白虎汤加减:先以生石膏40g,粳米20g煎汤300ml,再入知母、蝉衣、生甘草各5g,太子参8g,黄芪5g,地骨皮5g,白薇3g。

服用1剂后,患儿体温降至38.2℃,手足热退,多尿有所改善。

进服3剂患儿体温降至37.1℃,午后偶有38.2℃左右,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

嘱其再服7剂,停药后患儿未在发热,胃纳可,无多饮多尿,大便通畅。

按:夏季热多见于三岁一下小儿。

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

肺合皮毛腠理,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无以输布,故见少汗甚或汗闭。

汗与小便,异物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又伤津,故有多饮。

方中予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去阳明气分邪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蝉衣宣散风热;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太子参、黄芪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诸药共奏其效。

4 中暑
王某,女,20岁。

患者2014年08月来诊,诉前日外出游玩回家后发热,神疲乏力,心中不舒,口渴,汗少,小便黄。

来诊时体温38.8℃,舌红苔黄,脉浮数无力。

诊断为暑热病,证属:暑伤气津。

治宜清热益气生津,予以白虎汤加味:石膏80g,知母10g,天花粉10g,白茅根10g,麦门冬10g,西洋参8g,粳米20g,生甘草6g,药后热退,口渴缓解,3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夜间偶有低热,原方再加地骨皮8g,白薇5g,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方中生石膏辛寒,清泄暑热;知母苦润,清热养阴;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等清热益气生津;甘草、粳米益气和胃,养阴生津;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共奏清泄里热而保津液之效。

暑温高热退后,常有低热、自汗、脉虚无力等证候,邪热已轻而津伤较甚,可予以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地骨皮、白薇继服益气生津清余热。

5讨论
高热急症多由外感六淫、疫毒之邪而起,可见于温病各阶段和伤寒三阳病中,但其中以邪在气分和邪犯阳明最为多见。

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常以白虎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应用于诸如急性传染及感染性、新陈代谢性、关节性疾病的高热病症治疗。

白虎汤[1]药效及临床运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热、抑菌、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

在免疫方面白虎汤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再次免疫的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能显著减轻幼鼠脾脏的重量[2]。

于强等[3]研究表明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可分别有效降低阳明热证、实证患者血浆内毒素( ET)、TNF-A、IL-6、IL-10水平。

夏怡[4]等人以干酵母及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对石膏、白虎汤、去石膏白虎汤,以及煅石膏和CaSO4?2H20分别代替石膏入白虎汤的退热作用进行药效学观察,以证实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功效。

张锡纯认为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

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

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

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