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临床应用黄芪建中汤验案举隅
黄芪建中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黄芪建中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9克,饴糖45克(分冲)。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汤。
【方歌】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方解】本方是在小建中汤中再加黄芪,其适应证为小建中汤又见黄芪证者。
按:黄芪味甘,微温,益卫固表,利水消肿。
所以能固表者,因饮食入胃后,经消化吸收变为精气、卫气。
如人体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失润,邪气乘虚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盗汗,甚则痈疽败疮等证。
黄芪能补虚益精而使表实,表固则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汤中更能补中益气、固表。
【仲景论述解析】《金匮要略·血痹虚病》笫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解析:里急,为里急腹中痛的简词。
虚劳病,如果见里急腹中痛,而且还见诸不足的表里证者,则宣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解析:男子黄,这里多指女劳疸病。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记载:“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黄疸多伴有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中气虚,这种黄疸病宜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按:本条所述小便自利,是由于中气虚所致,即所谓上虚不能制下的原因,与甘草干姜汤方证类同,可互参。
有的注家认为,虚劳小建中汤是指小建中汤。
但从桂枝加黄芪汤有治黄疸、黄汗作用来分析,则说明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
小建中汤没有黄芪就没有祛黄作用,所以虚劳小建中汤应是黄芪建中汤较为合理。
【临证思考】20世纪60年代曾报道,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有效,一西学中者借名老中医撰文说胃溃疡多数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刊出后全国哗然,纷纷指出其错误,溃疡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其说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是不符合实际、不科学的。
不可否认有的胃溃疡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但一定要看有黄芪建中汤方证时才能应用。
梁氏黄芪建中汤的研究进展

梁氏黄芪建中汤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2-24T14:38:18.3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期作者:庄杰1,黎欢欢1,梁超2[导读] 梁超主任医师,学贯中西,将西医消化和中医脾胃融合,创立新型脾胃病庄杰1,黎欢欢1,梁超2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摘要】梁超主任医师,学贯中西,将西医消化和中医脾胃融合,创立新型脾胃病。
本文结合古今文献记载,分析其中药物,谨从梁超医师在治疗脾胃病时的思路,概述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中的运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临床运用1.古籍记载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方子是由黄芪、桂枝(肉桂)、白芍、大枣、生姜、饴糖、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
其中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乃黄芪建中汤立方的宗旨。
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说:“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
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
”而《金匮要略方义》说:“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
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
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2.药物研究黄耆:《本经》曰“黄耆,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常用于脾胃虚弱方剂之中,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应用。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桂枝:《本经》:“桂枝,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本经中的桂枝指的是肉桂,“补中益气”实为补益阳气,肉桂则能振奋人体阳气。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临床观察

学 位 论 文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临床观察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ive on Huang qi jian zhong tang jia wei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iarrhea (SpleenYang Qi Deficiency )周爽指导教师姓名:梁超 主任中医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 专 业 名 称:中医内科论文提交时间:2018年4月 论文答辩时间:2018年5月二○一八年五月中文摘要研究目的:通过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研究方法: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科门诊符合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诊断,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味,对照组给予思密达联合金双歧,两组疗程均为4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复发率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1)有效率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两组在改善主症及次症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ρ<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主症及次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3)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3月后随访,治疗组5例复发,复发率为20%,对照组12例复发,复发率为52.1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安全性: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研究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能有效改善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能降低临床复发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功能性腹泻;脾阳气虚型;临床观察AbstractObjective:The clinical study of functional diarrhea (Spleen Yang Qi Deficiency ) treated by Huangqi Jianzhong Tang jia wei is used to observe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and to provide new clinical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All the 60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functional diarrhea (Spleen Yang Qi Deficiency ) at the senior cadr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30 cases. Among them,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Huangqi Jianzhong Tang jia wei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mecta combined with gold bifurcatio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was 4 weeks.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scores of TCM symptoms, recurrence rate, and safe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Results:(1) Effectiveness analysi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ρ<0.05), 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 secondary symptoms,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ρ<0.05), there a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uggesting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in improving the main symptoms and secondary sympto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3)After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the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in 5 patient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20%. In the control group, 12 patients relapsedwith a recurrence rate of 52.17%. The relaps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ymptoms and secondary symptom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0.05).Conclusion:Huangqi Jianzhong Ta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iarrhea (Spleen Yang Qi Deficiency ), has good safety, it can reduce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 and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Keywords:Huangqi Jianzhong Tang; Functional diarrhea;Spleen Yang Qi Deficiency ; Clinical observation英文缩略词表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名称 Ach Acetylcholine 乙酰胆碱 CCK Cholecystokinin 缩胆囊素 FDi Functional Diarrhea 功能性腹泻 5‐HT 5‐Hydroxytryptamine 5‐羟色胺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肠易激综合征 MT Melationin 褪黑素PG Prostaglandin 前列腺素 PPI Proton pump inhibitors 质子泵抑制剂 VI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血管活性肠肽目录目录 (5)引言 (7)1.选题背景 (7)2.技术路线 (9)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0)1.研究对象 (10)1.1病例选择 (10)1.2诊断标准 (10)1.3纳入标准 (11)1.4排除标准 (12)1.5剔除标准 (12)1.6脱落标准 (12)1.7中止标准 (12)2.研究方法 (13)2.1病例分组 (13)2.2治疗方案 (13)2.3注意事项 (14)2.4临床观察指标 (14)2.5疗效评定标准 (15)2.6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16)2.7安全性评价 (17)2.8依从性评价 (17)2.9统计分析方法 (18)3.研究结果 (18)3.1治疗前观察 (18)3.2治疗前后主次症状疗效比较 (21)3.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2)3.4安全性评定结果 (23)3.5临床结果 (23)4.三个月后随访情况 (24)第二部分讨论 (25)1.现代医学对FDi的认识 (25)1.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5)1.2 FDi的西医治疗 (28)2.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31)2.1病名的认识 (31)2.2病因病机认识 (31)2.3中医辨证分型 (33)2.4中医对FDi治疗的认识 (33)2.5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阳气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理论依据 (36)2.6加味黄芪建中汤方解 (37)2.7具体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7)2.8总结 (42)2.9问题与展望 (42)致 谢 (43)参考文献 (44)附录一:综述 (48)功能性腹泻的中医及西医治疗现状 (48)参考文献 (63)附录二:功能性腹泻临床症状积分评定表 (66)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8)声明与授权书 (69)引言1.选题背景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i),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将其归属于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onal disorders,FGIDs)。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

全 部 愈 合 , 了 便 于 久 服 , 止 复 发 , 汤 剂 易 为 为 防 将
散 剂 , 方 如 下 : 黄 芪 2 g, 白术 、 芍 、 归 处 生 0 生 白 当
侵 扰 . 则 诸 邪 胶 结 而 成 难 解 之 势 , 使 病 情 加 久 故
重 , 绵 难 愈 。可 见 , 理 气 机 是 消减 上 述 致 病 因 缠 调 素的中心环节 。 观 升 降 散 组 方 具 升 清 降 浊 之 功 , 无 寒 热 偏 又 性 而 平 调 阴 阳 , 调 畅 气 血 , 绝 痰 热 、 浊 等 致 能 杜 瘀 病 之 源 , 在 临 证 中凡 见 以气 郁 、 阻 、 滞 为 主 故 痰 淤 所 致 的抑 郁 症 、 神 分 裂 症 、 痫 等疾 病 , 紧 抓 精 癫 常 气 机 失 调 这 一 关 键 病 理 , 以 调 理 气 机 升 降 为 主 治
毒 ” 致 的 标 征 , 方 如 下 : 黄 芪 l g 金 银 花 所 组 生 O, 9 , 枝 、 风 、 香 、 药 、 贝 母 各 5 生 白术 、 g桂 防 乳 没 浙 g, 赤 芍 、 芍 、 花 粉 、 皮 、 甘 草 各 6 , 山 甲 白 天 陈 生 g穿
4 g。
1 瘘管
草 各 l g, 姜 6 蜂 蜜 ( O 生 g, 同煎 ) 0 。 煎 服 上方 5 2 ml
维普资讯
陕西 中医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7期 中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旦 气 机 失 畅 , 津 停 成 一 则 痰 , 滞 成 瘀 , 痰 浊 、 血 的 形 成 既 可 使 气 机 阻 血 而 瘀 滞进 一 步 加 重 , 易 蕴 热生 风 , 而致 使 元 神 之 腑 又 因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举隅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举隅作者:胡巧云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对胃脘痛、汗症、心悸、黄疸4例典型病例治疗。
结果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治疗,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结论拓宽了黄芪建中汤的运用范围,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治疗体会黄芪建中汤为治虚劳里急的主要方剂,是由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七味中药组成,功能温中补虚,加减运用得当,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相应病症。
我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此方治疗了几例常见病,疗效显著。
1 胃脘痛患者女,50岁,农民,2008年10月就诊,患者因胃脘疼痛伴泛吐清水3 d,之主诉入院,3 d前,因饮食不当出现胃脘疼痛,以隐痛为主,喜暖喜压,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无力,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效果不显著,故来我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属胃脘痛,辨症为胃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原则,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处方为黄芪20 g、桂枝15 g、甘草3 g、大枣5枚、白芍15 g、生姜10 g、饴糖10个、香附子10 g、陈皮15 g、共服药3剂,痊愈。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大多因气滞,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所引起,本例因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寒气凝滞,故胃脘隐痛,中阳不运,水饮停骤,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致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黄芪、饴糖补虚寒,实腠通络为主,桂枝、生姜、大枣之辛甘以宣上焦阳气为辅,芍药之苦泻,于土中泻木,使土木无忤,精气以渐而复为佐药,合而为使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虚症自除。
2 汗证患者,李,女,53岁,教师,于2009年7月就诊,自述间断汗出、恶风一年,易感冒,神疲乏力,周身酸痛,面色恍白少华,经多家县级医院及西安交大一附院诊治,效果不显著,故来我院中医治疗,查舌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辨证为汗证,属肺卫不固,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虚软沉迟 , 以证测机 , 以为 胃府虚 寒 、 阳气失于舒 展之故 , 内
经所 谓“ 寒则气 收 ” 寒 者热 之” 。“ 温养 中气 , 舞 中阳。投 鼓 以黄芪建中汤助脾 胃之阳 , 病证相 和 , 治之则见效果。
便 溏薄 , 行三 四次 , 日 间杂冻腻 , 便时腹痛 隐隐 。遂来 求诊于
中医 。诊见面色 咣 白无 华 , 脉来 细数 , 病涉 损途 , 不可小 视 , 子病及母 , 养失 固 , 天亦受 损 , 也不 足 , 后 先 精 治从 中焦后天
虚发 热之侯 , 如景 岳 云 :气 本属 阳, 诚 “ 阳气不 足 , 则寒 从 中
生, 寒从 中生 , 则阳无依存而浮散于外。 此例 系属气虚发热 , ”
久而久之 , 累及 阴液 , 用生脉 散暂扶其 阴 , 此为治标 之法 , 治
不 中本 , 微和 阴以济 阳而 已。用 黄芪 建中汤 固根本 , 中气 足
则虚热 自退。 13 胃脘 痛 . 患者男 ,8岁。 胃脘疼 痛时发 , 4 反复 三年多 ,
虚劳古有五劳七 伤 , 五脏及 气血 阴 阳分 , 而大 抵不 按 然
外乎 阳虚 、 阴虚及阴阳俱虚三种类型 , 临床辨 证应用本 方 , 阳
1g 炒陈皮 1g 老苏梗 1 g水煎服 。患者连服 5剂 , 5, 0, 0, 胃痛大 减, 以后坚 守原 方出 , 其痛遂止 。 胃疼痛 , 绵绵不休 , 喜食 暖物 , 食则稍减 , 按之痛衰 , 白 面 畏冷 , 神疲懒言 , 冷便 , 则 口出冷 , 甚 四肢不 湿 , 舌淡苔 白, 脉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黄芪建中汤治愈阳虚感冒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黄芪建中汤治愈阳虚感冒黄芪建中汤治愈阳虚感冒刘启良,主治医师(四川蒲江朝阳湖镇卫生院)。
主治:感冒。
处方:炙黄芪30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大枣15克,白芍20克,饴糖30克,熟附子30克,干姜10克,白术20克,潞党参30克,龙骨、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水煎服,1日3次,两日1剂。
疗效:詹×,男,33岁,已婚.1989年4月6日就诊。
自述:反复感冒四年余,夏令发作频数,常无故自汗,动则益甚,不耐风寒时感头项强痛,腰臀酸楚。
曾多处求医服中、西药,仅能缓解,而无长效。
近年病势有增,神衰日趋,绵缠难愈,甚为痛苦。
刻诊症见:素体虚弱,微汗恶风,面带垢晦,白光白不华,神疲倦怠,舌边尖红,苦薄白滑,脉象濡缓,按之不鼓。
辨证:视其病情,以病失治,阳虚气馁,腠理失固,屏障失司,营卫失调,汗液外越,外邪易侵,损其脏器,致病非愈矣。
治宜辛甘化阳,苦甘化阴,标本同治。
选以上方治疗,服药2剂后,诸证明显好转,药证相符,继服3剂,阳复阴生,面色红润,动作轻捷,谢告病愈,年余未再复感。
按语:本病例夏令易感冒,常无故自汗,乃是阳虚不能固摄于外,卫愈虚,汗愈泄,互为因果,损及于脏,以致摘疾不愈。
投仲景黄芪建中汤、四逆汤以调和营卫,扶正固表,补土生金,温补心肾;加龙骨,牡蛎,黄豆,浮小麦潜阳固涩养心止汗:方中附子温通十二经,搜剔"沉寒瘸疾。
全方功专力宏,达正充邪自祛,四年之疾,悉除而愈。
周慎斋云:“诸证不愈,必导致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以矣。
万物从土而生,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
治病不愈,导致脾胃而愈者颇多。
”根据这一旨意基础,治疗本病例之疾、确获得满意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黄芪建中汤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验案举隅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D e c .2023,V o l .31N o .24җ基金项目: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21034622):文静,E -m a i l :471116743@q q.c o m 第一作者:董旭亮,E -m a i l :807601658@q q .c o m 黄芪建中汤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验案举隅җ董旭亮12王昊1,2,文静3,指导老师:徐基平1,2(1.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衡阳421001;2.徐基平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湖南衡阳421001;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0)ʌ摘要ɔ 该文从方剂来源㊁方药释义㊁名家论述㊁研究进展等方面对黄芪建中汤进行解读,并分享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验案5则㊂ʌ关键词ɔ 恶性肿瘤;黄芪建中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白细胞减少症;胃肠神经官能症;肌肉痉挛;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中图分类号:R 249;R 273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2431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西医治疗以手术㊁放疗㊁化疗㊁靶向治疗㊁免疫治疗㊁内分泌治疗等为主,这些治疗方法在抑制肿瘤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㊂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㊁术后康复㊁体质调理等方面具有优势㊂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功效为温中补虚㊁缓急止痛,笔者将其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亦取得较好的疗效㊂本文简要阐述黄芪建中汤的相关研究,并分享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验案5则㊂1 方剂解读1.1 方剂来源 ‘金匮要略“记载黄芪建中汤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㊂此方由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㊁饴糖组成,主治 虚劳里急,诸不足 ㊂所谓 里急 ,指里虚腹中急痛; 诸不足 ,指阴阳气血俱虚[1]㊂‘灵枢㊃终始“曰: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㊂ 指出建中汤类方立法处方之本㊂1.2 方药释义 黄芪建中汤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㊂该方虽以甘温补脾为主,但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助阳,故能调和阴阳㊂饴糖㊁甘草㊁大枣之甘可缓急,桂枝㊁生姜之辛可通阳调卫,芍药酸以和营止痛,黄芪甘温以补中缓急㊂全方有益气建中㊁调补阴阳的功效㊂1.3 名家论述 魏荔彤曰: 气虚甚,加黄芪,津枯甚,加人参,以治虚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㊂故名其方为建中,正所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荣卫,布于肢体也㊂ [2]233尤怡曰: 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㊂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㊁悸㊁喘㊁喝㊁失精㊁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㊂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有专长也㊂ [3]喻昌云:‘内经“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立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㊂ [2]339-340国医大师李士懋[4]提出: 虚劳诸不足,概指阴阳㊁气血㊁心㊁肝㊁脾㊁肺㊁肾俱虚者㊂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㊂所以诸不足者,取之于中,建起中州,饮食得进,精微化生,以灌四旁,诸脏皆得脾阴,则正气渐复㊂ 黄煌[5]认为,虚劳是慢性衰弱性疾病,里急指腹痛呈痉挛性,诸不足指表里俱虚,故应有自汗恶风㊁身体重或轻度水肿㊁大便不实等证,故本方证可以解释为 桂枝体质 的慢性腹痛伴黄芪证者,或 黄芪体质 伴慢性腹痛者㊂连建伟[6]认为, 里急 是腹中拘急作痛, 诸不足是各种虚弱病证,用黄芪建中汤主之,即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黄芪,不仅增强补气作用,并且能助小建中汤补益脾胃㊁温中散寒止痛,因脾胃虚弱往往会引起腹痛㊂1.4 研究进展(1)药理研究 白敏等[7]综述黄芪建中汤的相关研究,总结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6味中药中含有大量多糖类㊁皂苷类㊁黄酮类㊁生物碱类㊁萜类㊁挥发油类及酚类等成分,以及少量氨基酸类㊁有机酸及其酯类㊁香精油类㊁维生素类㊁香豆素类㊁鞣质类等成分㊂黄芪具有抗氧化㊁抗肿瘤㊁降糖㊁抗菌㊁抗病毒㊁抗纤维化㊁抗肿瘤㊁强心㊁调节免疫㊁调节内分泌紊乱㊁心血管保护㊁神经保护㊁骨骼保护㊁改善疲劳等作用[8-10]㊂桂枝具有抑菌㊁抗炎㊁抗过敏㊁抗肿瘤㊁抗病毒㊁利尿㊁扩张血管㊁促进发汗㊁降压等作用[11]㊂大枣7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D e c.2023,V o l.31N o.24具有护肝保肝㊁抗氧化㊁抗衰老㊁抗疲劳㊁降血脂㊁调节血糖㊁抗炎㊁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作用[12]㊂白芍具有护肝保肝㊁抗心肌损伤㊁抗炎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㊁提高免疫功能㊁镇痛㊁调节神经功能等作用[13]㊂炙甘草具有抗氧化㊁抗炎㊁调节免疫㊁抗溃疡㊁解毒抗癌㊁抗肝纤维化等作用[14]㊂生姜具有抗氧化㊁抗炎㊁抗肿瘤㊁抗动脉粥样硬化㊁抑菌等作用[15]㊂(2)实验研究目前关于黄芪建中汤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㊁慢性萎缩性胃炎(C A G)等㊂宋厚盼等[16]采用 苦寒泻下+劳倦过度 法联合阿司匹林㊁无水乙醇构建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D U)大鼠模型,结果发现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D U大鼠具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前列腺素E2(P G E2)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㊁白细胞介素-10(I L-10)等炎症介质水平,抑制R a f/M E K/E R 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㊂在C A G研究方面,张锐等[17]发现加味黄芪建中汤可通过降低C A G模型大鼠胃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 C N A)㊁细胞周期蛋白E(C y c l i nE)表达水平,抑制G1/S期转换,调节胃黏膜细胞的异常增殖,这可能是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C A G的关键机制之一㊂(3)临床研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㊁肠易激综合征㊁消化性溃疡)㊁循环系统疾病(如心绞痛㊁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症)㊁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㊁慢性疲劳综合征)及神经系统疾病(直立性调节障碍㊁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疗效显著[18]㊂李泰城[19]在西药基础上采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结果提示黄芪建中汤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㊂在肿瘤治疗方面,杨晓晴[20]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发现应用黄芪建中汤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的观察组在降低癌胚抗原(C E A)㊁糖类抗原19-9(C A19-9)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㊂此外,王强主任医师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低血压取得较好疗效[21];周冠华等[22]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近期心因性再住院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㊂2验案举隅2.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男,60岁,2021年6月1日初诊㊂主诉:肺癌术后1个月余㊂刻下症:恶风,自汗,易感冒,全身乏力,精神差,纳寐差,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㊂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㊂中医诊断:汗证,证属营卫失和㊂治宜调和营卫㊁固表敛汗,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味㊂处方:黄芪㊁煅龙骨(先煎)㊁煅牡蛎(先煎)㊁浮小麦各30g,桂枝㊁白芍㊁白术各15g,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㊁防风各10g㊂7剂,每日1剂,水煎取300m L,分早㊁晚两次温服,每次150m L㊂患者服药7剂后自汗痊愈㊂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㊂按语:汗液是五液之一,为津液代谢的产物㊂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㊁营卫不和㊁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㊂本案患者在恶性肿瘤术后出现恶风㊁自汗㊁易受风寒等不适,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手术伤及气血,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免疫功能下降㊂诸多医家多以八珍汤㊁十全大补汤㊁人参养荣汤等进行术后调理㊂笔者则根据患者汗出㊁恶风㊁全身乏力等特点,辨为营卫不和证,选取黄芪建中汤合玉屏风散益气扶正㊁调和营卫,同时加煅龙骨㊁煅牡蛎㊁浮小麦收敛止汗,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增加免疫力㊂张云等[23]也认为黄芪建中汤可促进胃癌患者术后康复㊂2.2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男,65岁,2021年7月10日初诊㊂主诉:胃癌化疗1个周期后10d㊂刻下症:全身乏力,头晕,腰膝酸痛,夜尿频多,精神差,纳寐差,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㊂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3.0ˑ109/L㊂西医诊断:白细胞减少症㊂中医诊断:虚劳,证属脾肾亏虚㊂治宜补益脾肾㊁建中实卫,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味㊂处方:黄芪㊁仙鹤草各30g,大枣20g,白芍㊁仙茅㊁淫羊藿各15g,桂枝㊁炙甘草㊁生姜各10g㊂5剂,每日1剂,水煎取300m L,分早㊁晚两次温服,每次150m L㊂患者服药5剂后白细胞恢复正常,继续下1个周期的化疗,此后每次化疗后皆以本方进行调理,顺利完成化疗㊂按语:虽然肿瘤治疗方法日新月异,但是化疗仍占据重要地位㊂白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ˑ109/L㊂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释放粒细胞,但并不能增加骨髓造血能力,中医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㊂本案患者有全身乏力㊁头晕㊁腰膝酸痛㊁夜尿频多等临床表现,辨证为脾肾亏虚,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味可增加骨髓造血功能,在升高白细胞方面取得8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D e c .2023,V o l .31N o .24较好的治疗效果㊂2.3 胃肠神经官能症 患者,男,65岁,2021年7月15日初诊㊂主诉:结肠癌术后化疗1个周期后10余日㊂刻下症:全身乏力,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疼痛与饮食无关,精神差,纳寐一般,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㊂体格检查:腹部平坦,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㊁脾肋下未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㊂西医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㊂中医诊断:腹痛,证属中气不足㊁经脉失养㊂治宜补益中焦㊁缓急止痛,方取黄芪建中汤㊂处方:黄芪㊁白芍各30g ,桂枝15g,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各10g ㊂7剂,每日1剂,水煎取300m L ,分早㊁晚两次温服,每次150m L ㊂患者服药7剂后,腹痛症状改善,继服7剂,腹痛痊愈㊂两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㊂按语:腹痛指胃脘以下㊁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多因脏腑气机不利㊁经脉失养所致㊂本案患者为腹部肿瘤术后出现疼痛,腹部体格检查排除急腹症可能,根据患者腹部隐痛㊁喜温喜按㊁与饮食无关㊁全身乏力的特点,辨证为中气不足㊁经脉失养所致虚痛,采用黄芪建中汤补益中焦㊁调补气血㊁濡养机体,达止痛之目的㊂2.4 肌肉痉挛 患者,女,60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㊂主诉:乳腺癌术后化疗6个周期后1年余㊂刻下症:时发小腿部抽筋,全身乏力,精神一般,纳寐一般,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㊂患者正在服用阿那曲唑㊁钙尔奇㊂西医诊断:肌肉痉挛㊂中医诊断:痉病,证属气血不足㊁筋失所养㊂治宜补益气血㊁濡养筋脉,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味㊂处方:白芍45g ,黄芪㊁补骨脂㊁鸡血藤各30g ,桂枝15g ,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各10g ,土鳖虫6g ㊂10剂,每日1剂,水煎取300m L ,分早㊁晚两次温服,每次150m L ㊂患者服药10剂后,抽筋症状消失㊂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㊂按语:抽筋属于中医 痉病 范畴㊂吴鞠通谓 痉者,筋病也 ,肝主筋,故中医治疗痉病从肝入手,但筋也需要气血的濡养,若气血不能濡养筋脉,则可能导致痉病㊂本案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化疗后,患者正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骨质疏松,故配合服用钙剂㊂若患者中气不足导致吸收有碍,则缺钙症状在所难免㊂本案患者频发抽筋,考虑为缺钙所致㊂根据患者全身乏力㊁舌淡红㊁苔薄白㊁脉细等证候特点,考虑由于中气不足,筋脉失其濡养,导致痉病㊂治病求本,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疏通经络为辅,所以方取黄芪建中汤补益气血为主,同时稍佐活血之品疏经通络㊂2.5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C I P N ) 患者,女,66岁,2021年5月10日初诊㊂主诉:胃癌术后化疗4个周期后10d㊂刻下症:全身乏力,四肢末端麻木,遇冷加重,精神差,纳寐差,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㊂西医诊断: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㊂中医诊断:痹证,证属中气不足㊁气血不通㊂治宜补气养血㊁活血通络,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味㊂处方:黄芪㊁丹参㊁鸡血藤各30g ,桂枝㊁白芍㊁当归各15g ,炙甘草㊁生姜㊁大枣各10g ,通草3g ㊂10剂,每日1剂,水煎取300m L ,分早㊁晚两次温服,每次150m L ㊂患者服药10剂后,手足麻木症状改善,继续服药20余剂后症状消失㊂两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㊂按语:C I P N 是化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末梢感觉异常,包括烧灼感㊁痒感㊁尖锐痛感㊁麻木和平衡减弱等[24]㊂C I P N 属于中医痹证 厥证 等范畴㊂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化疗伤及脾胃,导致气血不足㊁四肢失于濡养所致㊂本案患者为胃癌多周期化疗后,考虑中气不足,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濡养四肢,同时气虚亦导致四肢血运不畅,因此出现四肢末端麻木遇冷则重㊁全身乏力等症状㊂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味以补益气血㊁活血通络,增加机体对四肢末梢的气血灌注,从而显著改善C I P N ㊂3 小结百病不已,宜从中治 ,黄芪建中汤作为补益中焦的代表方剂,在临床应用广泛㊂笔者通过方剂来源㊁方药释义㊁名家论述㊁研究进展等方面对黄芪建中汤进行解读,发现该方对多种疑难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将其运用于恶性肿瘤并发症的治疗,疗效显著㊂黄芪建中汤虽然可以治阴阳两虚的证候,但因本方偏于甘温,阴虚内热明显㊁舌红㊁脉数者不宜应用㊂望临床医师多关注黄芪建中汤的妙用,在药物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准确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㊂参考文献[1]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56-157.[2]吴谦.医宗金鉴[M ].刘国正,刘振远,王树芬,等,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9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D e c.2023,V o l.31N o.24[3]王玉兴.金匮要略三家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05.[4]李士懋,田淑霄.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我们常用方的理解和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2. [5]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2.[6]连建伟.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7]白敏,段永强,巩子汉,等.经方黄芪建中汤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0):145-148.[8]于玲,王知斌,王秋红,等.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8,35(2):104-108. [9]马秀,刘少静,张婉莹,等.黄芪多糖的分离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8):50-53. [10]马园园,王静,罗琼,等.黄芪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7):153-157. [11]许源,宿树兰,王团结,等.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4):674-678.[12]汪晶.基于文献挖掘的大枣现代研究分析[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1,18(9):20-23.[13]吴玲芳,王晓晴,陈香茗,等.白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20,47(3):175-187. [14]李冀,李想,曹明明,等.甘草药理作用及药对配伍比例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7):83-87. [15]周鹏发,李万志,文喜艳.生姜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21,40(1):93-96. [16]宋厚盼,陈小娟,曾梅艳,等.基于R a f/M E K/E R K信号通路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大鼠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机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8): 1093-1100.[17]张锐,曹瑞岗,李永乐,等.名医验方加味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调控[J].江西中医药,2019,50(5):66-69.[18]许文倩,胡英还,秦雪梅,等.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19(1):66-71. [19]李泰城.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3): 165-167.[20]杨晓晴.黄芪建中汤联合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6):91-93.[21]魏旭慧,孙海姣,王泽华,等.王强主任医师黄芪建中汤治疗低血压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1):65-67.[22]周冠华,陈竞纬.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6):62-65.[23]张云,龚航军,韩刚,等.黄芪建中汤加速腹腔镜远端胃癌手术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0,27(2):247-249.[24]马凯丽,程志祥.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3):218-220,224.(收稿日期:2022-08-24)[编辑:郝利珍]җ基金项目:六安市中医院2023年度院级科研课题(六中医 2023 28号)通信作者:张和俊,E-m a i l:1500405248@q q.c o m第一作者:谢红秀,E-m a i l:290751900@q q.c o m张和俊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验案举隅җ谢红秀12张和俊2(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市中医院,安徽六安237000)ʌ摘要ɔ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疾病,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㊂该文通过回顾张和俊主任医师有效防治寒凝血瘀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病案1则,介绍张和俊主任医师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因病机认识㊁治法与方药选择的经验特色㊂ʌ关键词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痛经;月经病;癥瘕;积聚;不孕;消癥饮;寒凝血瘀;张和俊中图分类号:R249;R271.9文献标识码:B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2432子宫内膜异位症(e n d o m e t r i o s i s,E MT)主要表现为疼痛㊁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㊂‘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3版)“推荐Ⅰ~Ⅱ期E MT可选用药物治疗,而Ⅲ~Ⅳ期E MT首选手术治疗,但患病年龄小㊁既往内异症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史㊁分期重㊁痛经严重㊁初次手术治疗不彻底㊁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 I E)㊁术后未予药物巩固治疗㊁合并子宫腺肌病等均01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12月第31卷第24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小建中汤加黄芪 而成,方 药 组 成 为 黄 芪、芍 药、桂 枝、炙 甘 草、生 姜、大 枣、饴糖。《绛雪园古方选注》云: “建中者,建中气也 ……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 之阴。芍药、甘 草 有 戍 己 相 须 之 妙,胶 饴 为 稼 穑 之 甘, 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 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故黄芪建中汤具 有温通血脉、和 里 缓 急、调 和 阴 阳 之 功,此 外 通 过 调 理 中焦,则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化生有源。
2 周,诸症基本消失。2 个月后,复查胃镜示上消化道 无异常发现。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胃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由外邪 犯胃、饮食不 节、情 志 不 畅 和 脾 胃 素 虚 等 引 起,本 例 乃 因脾胃虚寒所致。《内经》谓: “虚则补之。”故治以温中 补虚,投以黄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补虚缓中。 1. 2 眩晕案 杜某,女,27 岁。
梁师运用本方,常用药量及加减有以下特点: ①黄 芪用量宜大,以加大其补气健脾之力; 常用剂量为 3060g,最多可用至 120g; 补气时常与党参同用,用量多在 20-40g。②用干姜代生姜,以加强温中之效。③不用饴 糖,而以大量 黄 芪 及 党 参 代 之 甘 温,并 常 辅 以 白 术、枳 壳、法半夏、槟 榔、紫 苏 叶 加 强 脾 之 运 化,使 补 而 不 滞。 如见阳虚明显,加用制附片以温阳补虚; 如见腹中冷痛 剧烈,加用川椒目、吴茱萸以温中止痛; 如伴肠鸣泄泻, 则加四苓散以祛湿止泻; 如伴见便秘,可 入 枳 实 消 痞 丸,其中生白术宜大剂量,枳实易为枳壳,并佐以当归、 桃仁以行气健脾,养 血 通 便; 如 伴 见 口 苦、吐 酸、苔 厚 腻,则加黄连、藿香以清热化湿; 如伴见手脚心发热、汗 出,此乃食积化热,加用建神曲、炒麦芽、葛根以清热消 食; 如伴见咽喉痰阻感,加用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 如 阴血亏虚明显,伍当归、枸杞子以补血养阴; 如伴见失 眠、易惊,加用龙骨、牡蛎以安神定惊[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年第 45 卷第 8 期 SH. J. TCM Aug.,2011; Vol. 45 No. 8
·53·
梁超临床应用黄芪建中汤验案举隅
胡业建1 指导: 梁 超2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HU Ye-jian Instructor: LIANG Chao
1.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患者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减轻,再服 2 周后症状基 本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 眩晕的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脾胃 虚弱,健运失常,气血化生不足,气血虚不能上荣于脑, 则脑失所养,清 阳 不 展,发 为 眩 晕,正 所 谓“无 虚 不 作 眩”。脾运失常,致 水 饮 停 聚,清 阳 不 升,清 窍 失 养,故 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所谓“无痰不作眩”。故选用黄芪 建中汤治疗脾虚夹痰湿之眩晕,药证相合,病邪自退。 1. 3 疲劳综合征案 张某,男,42 岁。
导师梁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 任医师,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梁教授擅长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由阴阳失调、气血 化生不足所致病证,每收良效,兹举验案并分析如下。 1 病案例举
1. 1 胃溃疡案 李某,男,57 岁。 患者反复左上腹疼痛 3 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
溃疡。就诊时症见: 左上腹疼痛,腹胀; 嗳气,泛酸,大 便溏,乏力;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证属中焦虚寒,治 宜温中补虚,方予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 60g,党 参 30g,桂枝 15g,白芍药 30g,白术 20g,干姜 10g,茯苓 15g,枳壳 20g,紫苏叶 15g,法半夏 15g,槟榔 15g,大枣 20g,炙甘草 10g。7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按 导师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当责之于心 脾,乃脾气虚 弱、心 血 不 足 所 致[1]。 病 者 面 色 少 华、神 倦纳差、背凉,且 舌 淡 青、脉 细,均 为 脾 阳 不 足、气 血 亏 虚之象,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获良效。 1. 4 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陈某,女,30 岁。
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2 年,伴见疲乏,心 慌 气 短,畏寒,怕热,纳差; 白带多,大便稍干; 舌红、苔薄白, 脉沉细。证属脾肾亏虚、虚火上炎,治以温补脾肾( 俾 阴霾消,而火归其位) ,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 芪 60g,桂枝 15g,白芍药 15g,大枣 20g,炙甘草 10g,党 参 50g,生白术 20g,干姜 10g,枳壳 20g,制附片( 先煎) 15g,建神曲 15g,柴胡 10g,葛根 30g。7 剂。每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服。
患者诉疲乏1 年余,现面色少华,畏寒,气短; 颈强, 纳差,口臭,大便不畅; 舌淡青、苔薄白,脉沉细。证属 脾阳不足、气血亏虚,治宜温中健脾、益气养血,方用黄 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 60g,桂枝 15g,白芍药 15g, 党参 20g,白术 20g,枳壳 15g,干姜 10g,槟榔 15g,炒麦
参考文献:
[1] 刘雅雯,梁超. 梁超副主任医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经验[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 15) : 1275-1277.
[2] 刘艾然,潘海燕.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经验[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22( 3) : 164
编辑:刘 芳 收稿日期: 2011-03-20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临床经验; 梁超
【中图分类号】 R249. 2 / . 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1334( 2011) 08-0053-02
Exam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angqi Jianzhong Decoction”by Professor Liang Chao
复诊: 脘腹疼痛大减,余症亦减轻; 再服 7 剂,诸症 明显减轻,遂将黄芪减为 40g,枳壳、白术减为 15g; 再服
[作者简介] 胡业建,男,硕士生,主要从事脾 胃 病 的 中 医 证 治 规 律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梁超,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E-mail: 31356092@ qq. com
·5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年第 45 卷第 8 期 SH. J. TCM Aug.,2011; Vol. 45 No. 8
芽 20,紫苏叶 15g,大枣 20g,炙甘草 10g。7 剂。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同时嘱患者饮食起居有规律,适 当锻炼。
患者服药 7 剂后疲乏减轻; 再服原方 7 剂,疲乏、 纳差、怕冷等症明显缓解。上方去党参,黄芪减为 30g, 再服 2 周,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2 辨治体会
梁师认为,建立中州,补益脾土,使气血生化有源, 是治疗诸虚劳损之关键。气血阴阳诸不足可涉及多个 脏腑,临床表现多样,辨证时关键抓住虚 证 的 表 现 特 点,结合面色 无 华、舌 质 淡 嫩、脉 象 弦 涩 或 无 力 等 征 象
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才能取得良效[2]。《灵枢·终始第 九》谓: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 者,可 将 以 甘 药。”指 出 阴 阳 俱 虚 当 以 甘 补 为 主 治 疗。 黄芪建 中 汤 是 张 仲 景 治 疗 虚 劳 证 的 名 方。《金 匮 要 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谓: “虚劳里急,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临床亦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中气 不足所致的气虚便秘、痛经和表虚自汗等病证,随症化 裁,疗效显著。
患者头昏反复发作 3 年,有旋转感,遇劳则发,持 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偶有恶心感,心慌气短,背凉,神疲 乏力; 胃中嘈杂,便溏; 舌淡、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 弱。证属脾虚夹 痰 湿,治 宜 补 脾 益 气、祛 痰 化 湿,方 予 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 60g,党参 30g,桂枝 15g, 白芍药 15g,白术 20g,茯苓 15g,枳壳 20g,葛根 30g,制 附片( 先煎) 15g,藿香 15g,大枣 30g,炙甘草 10g。7 剂。 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患者服上方 7 剂,口腔溃疡面明显缩小,心慌气短 减轻; 又服原方 7 剂,诸症明显减轻,乃去柴胡,再服 7 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清代医家尤在泾谓: “盖土温则火敛,人多不 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 寒中。脾胃虚 衰 之 火 被 迫 上 炎,作 为 口 疮。”故 投 以 黄 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火归其位,治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