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胃脘痛在临又称为胃痛,主要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出现的疼痛,所以又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口痛等.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胃脘痛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在年老体弱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主要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临经常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进行治疗,但疗程较长,长期治疗时疗效欠佳.为了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我院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6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 例,男32 例,女28例,年龄25岁~70 岁,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 1 年~ 10 年,平均(3.21.5)年.根据西医诊断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2 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3 例,复合型溃疡9 例.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诊断分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和排除标准1.2.1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第七版《实用内科学》中有关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①患者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疼痛明显、泛吐清水、精神疲倦乏力、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沉细.②患者反复发病,经常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劳累受寒等.③进行胃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炎症病变或出现溃疡等影像学表现.1.2.2 排除标准①胃肠部恶性肿瘤患者;②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其他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胰腺炎等;③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1.3 方法1.3.1 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芪20 g,大枣10~15 个,白芍10 g,桂枝10 g,生姜10 g,甘草10 g,饴糖50 g.根据临床症状,经常泛吐清水且量较多者加用陈皮5 g,茯苓5 g,半夏5 g,脾胃寒凝严重者可加党参10 g,附子2 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天服用 1 剂,分 2 次服用,早晚各服1 次.治疗期间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 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1.3.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食疗方法治疗,食疗方法为:对患者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进行规范,饮食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为主,且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禁食过冷、过热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饮用含碳酸气体较多以及冰冻饮料.同时每天少食多餐,每天饮食次数以4~5 次为宜;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保持情致舒畅,避免受寒等.以 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1.4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1.4.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消失;好转: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或疼痛时间明显减少、泛吐清水次数明显减少,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明显减轻;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无好转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 好转)/ 总例数100%.1.4.2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3 个月后观察2 组患者复发情况,并对2 组间数据进行比较.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2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23 例,好转 6 例,无效 1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治愈12 例,好转10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1,P0.05).说明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黄芪建中汤.2.2 2 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3 个月后对2 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复发 2 例,复发率为 6.7%.对照组患者复发9 例,复发率为3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45,P0.05).3 讨论黄芪建中汤方剂来源于《金匮要略》,主要由黄芪、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和桂枝等药物组成.方剂中黄芪药性甘温,为君药,可温补脾胃阳气,与饴糖合用重在温中益气、缓解胃脘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乏倦,有助于温补阳气.桂枝辛温解表,可散寒温阳、升阳举陷,生姜和大枣温胃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健脾益胃之功,达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目的.食疗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由于脾胃阳气不足、寒气侵犯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退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食疗,主要以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软食为主,以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同时少量多餐并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对脾胃的伤害和负担,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综上所述,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蔡志成.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2 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9.。
黄芪建中汤合埋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

黄芪建中汤合埋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
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解: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
泛吐清水较多者,可
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埋线疗法:是将一些异种组织埋伏体内,利用人体对其产生的排斥反应,对穴位产生生物化学
刺激来治疗胃脘痛的一种方法。
穴位:中脘透下脘,胃俞透脾俞(双),足三里(双),气海。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建中汤加减关于《黄芪建中汤加减》,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今许多中药房都并不是信息保密情况了,古时候许多中药世家都是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祖传秘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资源共享时期的来临,方子发布可以尽快治疗大家的病症。
黄芪建中汤是一个医治肠胃不适的药方,假如要想用这一药方来治疗胃病得话,能够依据病症的状况开展黄芪建中汤交互,来做到对症治疗的实际效果。
一、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一剂药方,来源于《金匮要略》,秘方关键有黄芩、桂枝、赤芍、姜片等,重在温养脾胃,是医治阴虚内热性胃痛的主方。
用以气虚里寒,肚子里拘急疼痛,喜温慰,盗汗,脉虚。
又有胃痛治不立即或治比不上法,产生热寒错杂者,普遍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肚子里雷星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沉数,可与《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针对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造成的消化不良,消化吸收智障人士皆可可用。
但务必详辨其热寒之偏胜,而调节姜、连使用量之轻和重,恰如其分,才可以做到预估的功效。
方歌: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里加黄芩,是提高养血建中之手,阳生阴长,诸虚不够之证自除。
方义:己方以黄芩、红枣、甘草健脾养血,桂枝、姜片温阳散寒,赤芍轻重缓急止疼,麦芽糖健脾轻重缓急。
重在温养脾胃,是医治阴虚内热性胃痛的主方。
用以气虚里寒,肚子里拘急疼痛,喜温慰,盗汗,脉虚。
二、黄芪建中汤的使用方法使用量构成:黄芩15g、红枣10个、赤芍15g、桂枝、姜片、甘草各10g,麦芽糖50g。
使用方法:黄芩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麦芽糖待融化后食用。
交互:若泛酸者,可去麦芽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加上瓦楞子。
泛吐冷水较多则,可加炮姜、茯苓、半夏、薏苡仁等以温胃化饮。
如阳阴虚内热甚而痛甚,能用大建中汤创建肾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湿邪自散,诸症悉除。
如寒象不显著,以脾胃虚寒主导者,能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补血脾,理气和胃。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发表时间:2018-03-13T12:14:4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张志文[导读]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剑阁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307)【摘要】目的:探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辨治方案。
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然后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维U颠茄铝胶囊等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止痛。
而治疗组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脾胃症寒型;胃痛;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325-01 胃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被称作胃脘痛。
而脾胃虚寒型胃痛则是胃痛的一种证型。
脾胃虚寒型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1]。
对于胃痛疾病的治疗,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
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现将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于28~55岁,平均年龄在44.5岁,病程则为4d~20个月,平均为16月。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于29~53岁,平均年龄在43.5岁,病程则为4d~21个月,平均为15.5月。
两组的数据具有对比性。
两组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孙建光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病验案

脘胀 满不 适 5个月 余 。患者 5个 月前 无 明显诱 因 出 现 胃脘胀 满不 适 ,自服 奥美 拉 唑 等药 效 果不 佳 。行 胃镜 示 :非 萎 缩 性 胃炎 。现 症 见 :胃脘 胀 满 不 适 、 自觉冷痛 ,泛 酸烧 心 ,伴有 干 呕 ,口干 口苦 ,平 素
的思维 ,辨 病与辨证相结合 ,起到温 胃散寒 ,缓 急止 痛之功效 ,疗效颇佳 。
【 关键词 】 黄芪建 中汤 ;脾 胃虚寒 ;慢性 胃炎 ;验案
【 中图分类号 】R 2 4 9 . 2 1 . 7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7 )1 0 — 0 o 7 7 — 0 2
2 方 药分 析
气 要 药 ;桂 枝 甘 温 ,能 温 通 经 脉 、散 寒 止 痛 ;白 芍 养 血 敛 阴 、柔 肝 止 痛 ;原 方 中含 有 饴 糖 ,饴 糖 甘温 ,归 脾 胃经 ,具 有 补 益 中气 ,缓 急 止 痛 的 功 效 ,现在 常用 红 糖 代 替 ,孙 教 授 ,故 去之 ;百合 甘 寒 ,
能 人 胃经 ;乌 药 辛 温 ,可入 脾 经 ,孙 建 光 教 授 常 以百合 、乌 药 为 药 对 ,既 能 清 胃之 虚 热 ,又 能 温 胃散寒 ,行 气止 痛 。
3 病 案举例
董某 ,女 ,3 5岁 ,2 0 1 6年 1 2月 6 日初诊 。 胃
黄 芪建 中汤 是 以桂 枝 汤 为 基 础 方 ,倍 芍 药 重 用 饴糖 组 为 小 建 中 汤 ,加 黄 芪 一 两 半 而 成 ,桂 枝 汤 外证解 肌 和 营 ,内 证 化 气 调 阴 阳 ,小 建 中 汤 虽 与 之组 方 相 似 ,但 意 在 温 中 补 脾 ,缓 急 止 痛 ,黄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机理,同时开展大 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
03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回顾性分析
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
02
文献综述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西医认识
西炎、胃溃疡等慢性胃病,其 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 护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识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在中医中通常被视 为脾胃虚弱、寒邪内侵等导致的气滞 血瘀和胃痛,治疗上需温中散寒、行 气止痛。
黄芪建中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痛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的临床研究
汇报人:
2023-12-07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认为其与脾胃虚寒有密切关 系。
02
西医治疗胃脘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多。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胃脘痛的主要病因,因此提出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组平均疼痛减轻程度为(78.3±11.2)%,对照 组为(62.5±10.8)%。
安全性评价
药物过敏
黄芪建中汤组无药物过 敏反应发生。
肝功能异常
黄芪建中汤组有1例出 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为3.3%。
肾功能异常
黄芪建中汤组无肾功能 异常发生。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饱胀、纳呆、恶心、呕吐、口干、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痰饮蕴结”范畴,主要病机是脾胃气虚,水湿内停,痰浊阻滞。
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结合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进行分析。
一、黄芪建中汤的配方与药理作用黄芪建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健脾作用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生津润肺,健脾益胃的作用;人参具有益气生津、振奋脾胃、收敛止泻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温胃,利水消肿的作用;甘草具有和中健脾、止痛、润肠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是一种能够温中健脾,益气养阴,升发清阳的方剂。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原理与方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药物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上,借助穴位对药物的导引、穴位的气血调畅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疗法。
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可以选择于足三里穴、中脘穴、太冲穴等胃经相关穴位进行贴敷。
三、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显著。
黄芪建中汤能够温中健脾,益气养阴,升发清阳,有利于调理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对足三里穴、中脘穴、太冲穴等胃经穴位进行贴敷,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机,加速病理性瘀滞的消除,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症状。
四、注意事项1. 本治疗方案需在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用量与疗程。
2. 在服用黄芪建中汤期间,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以减轻对的胃肠道的刺激。
3. 贴敷的药物应定期更换,以保证治疗效果。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具有明显的疗效,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名医心悟经验体会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名医心悟经验体会刘茜檬导读:以前刘医生治疗过一个高高瘦瘦,面色萎黄的患者,患胃痛多年,检查十二指肠溃疡,胃脘喜温喜按,脉弦,用黄芪建中汤而愈。
还有数年前,外公在家里看诊了一个男老师的胃病,胃痛,脉弦无力,喜按,属虚寒性胃痛,外公用的黄芪建中汤加了一两味消食药,神曲之类。
当时中药柜里没有饴糖,于是嘱咐母亲临时去集市购买,母亲买了一斤饴糖(买的就是走街串巷卖的那种叮叮糖),给了患者半斤,剩下的半斤弄成小碎块给贪嘴的我吃了,然后我上火了,长了一个超大的火泡儿这几天隔壁隔壁诊室的一个高高瘦瘦的医生同道患耳鸣,自服黄芪建中汤耳鸣消失。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分享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的经验体会。
一、原方导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组成】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补气温中,和里缓急。
【主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证,见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按揉,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或虚劳心悸,心烦不宁,面色无华,阳气偏虚者。
现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二、名医心悟※秦伯未心悟秦老善于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并总结了临证加减的方法。
秦老认为,溃疡病属中医“胃痛”范畴,根本上是一个脾胃虚寒证。
溃疡病所见疼痛,多为久痛,发作在空腹,得食痛减,并有喜按喜温等特点,多属于胃痛中虚寒一类。
溃疡病人易见面色萎黄不华,全身疲乏困倦,行动感觉气短,比常人怕冷,手足不温,口淡或多清水,口不作渴,渴也不能多饮,饮喜热汤,以及大便多溏薄、舌质较淡等,多辨为脾胃虚寒证,基本治法是温养中焦,常选黄芪建中汤为主方,根据表现的不同兼症进行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3-13T12:14:4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张志文
[导读]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剑阁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307)
【摘要】目的:探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辨治方案。
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然后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维U颠茄铝胶囊等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止痛。
而治疗组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脾胃症寒型;胃痛;中医辨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325-01 胃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被称作胃脘痛。
而脾胃虚寒型胃痛则是胃痛的一种证型。
脾胃虚寒型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1]。
对于胃痛疾病的治疗,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
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现将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于28~55岁,平均年龄在44.5岁,病程则为4d~20个月,平均为16月。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于29~53岁,平均年龄在43.5岁,病程则为4d~21个月,平均为15.5月。
两组的数据具有对比性。
两组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并结合维U颠茄铝胶囊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而治疗组皆采用中医辩证疗法开展治疗,主要是采取温中健脾的治疗原则,具体方药为:18g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桂枝、6g干姜、15g白芍、5枚大枣、8g炙甘草,每天一剂用水煎服。
并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辩证加减,对于泛吐清水者,可加用陈皮、半夏、茯苓以温胃化饮;对于阳虚内寒比较严重者,可以用大建中汤化裁,或者加用荜茇、肉桂、附子等开展治疗;对于存在泛酸症状的患者,可以加用海螵蛸、煅瓦楞、黄连汁炒吴萸开展治疗;对于寒邪客胃的患者,合良附丸,疼痛停止后应用香砂六君子丸进行调理[2]。
1.3 疗效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治愈的标准是胃痛的症状消失,X线检查也完全愈合,无复发现象[3]。
而好转则为胃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经X射线检查其病症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则为未达到好转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其数据差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其具体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临床上胃痛的一种常见证型,多由过食生冷、寒凉药物、寒邪客胃日久,从而耗伤中阳所致。
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贪凉饮冷,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还越来越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脾胃虚寒型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西医治疗法多采用泮托拉唑胶囊及维U颠茄铝胶囊等药物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和解痉止痛。
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则是采用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认为胃病日久,会累及到脾阳,导致脾胃阳虚,患者便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尤其是在遇到饥饿或者寒冷时,疼痛会进一步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
治疗首选方法为温中健脾,故在方药组成中,用干姜温胃,桂枝助阳,合黄芪、炙甘草甘温益气建中,更有大枣、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得白芍平肝止痛、益阴血,从而使本方温而不伤阴液,白芍和炙甘草配伍更能温中缓急止痛[3]。
对于胃痛患者来说,其各种证型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作用,其中虚寒、阴虚、气滞、久痛不愈等会导致血瘀,寒瘀可以化火,积久便生湿热;寒凝及气滞使食物在中脘停滞,若是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但是若是能够在发病之初就及时为患者应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治疗,大多可以治愈,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特点,为其应用中医辨证疗法开展治疗,不仅仅能够加速病情的消退,又有利于提升其机体免疫力,对于其机体生理机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兴建.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6):489.
[2]吴大斌,韦娟姿.温胃健脾法加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59例[J].河南中医,2015,32(1):66-67.
[3]黄梅,刘琼,韩华龙.温胃止痛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5例[J].河南中医,2013,33(10):1697-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