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1教学内容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200ml 上前5味,以水1400ra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温服200ml,日服三次。
(功效}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脉沉涩或缓弱;虚寒腹痛,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按之则适或减,心悸而烦,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脉沉涩虚弱无力;产后或经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欲按,心悸多梦,手足心热,脉沉涩无力。
(临证加减) 1。
本方加减治胃脘痛:药用饴糖18g,芍药12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9g,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去渣后加饴糖溶化,温服。
寒重加蜀椒;气滞加广木香;便溏加白术;体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产后体衰,腹痛不止加当归;便血加地榆、槐花;呕血加白芨、侧柏叶;吐酸加瓦楞子、乌贼骨。
本组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国医论坛,1988,c+,:22] 2.本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药用桂枝、饴糖、黄芪、丹皮、麦芽各lOg,白芍、板蓝根各25g,干姜、甘草、薄荷各6g,肉桂粉3g(冲服),白术、茯苓各15g。
每日工剂,连服工0剂后,隔日1剂,疗程半年。
[中级医刊,1990,c2s,:6] 3.本方加味治疗蛔虫性腹痛:以小建中汤加川椒、乌梅,服药2剂时腹痛消失,或有蛔虫排出。
[江西医药,1964,c4,;203] 4。
本方加川椒、乌梅、雷丸、使君子治蛔虫腹痛.5.本方加乌贼骨、公丁香、制附子治十二指肠溃疡(虚寒者)。
6.本方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治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鱼鳔胶、熟地、当归、丹参、生黄芪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7。
本方加制附子,小茴香治痛经(虚寒者)。
8。
本方加白头翁、川连治寒热交错痢疾。
9.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0.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麦门冬、半夏、去饴糖。
治疗虚劳胃疼的高效经方-小建中汤

治疗虚劳胃疼的高效经方-小建中汤
经典原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方证特点:
消瘦、乏力、腹中痛、心中悸而烦,或衄,或手足烦热,或失精,或咽干口燥者。
适用于以消瘦、慢性腹痛、大便干结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加减:
(1)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貌,加黄芪15g。
(2)食欲不振,面色憔悴,加人参10g 或党参15g。
(3)面色黄,皮肤干燥,或痛经,或产后瘦弱,加当归15g。
(4)腹痛剧烈见有鼓包者,可合大建中汤。
人群特点:
体型消瘦,胸廓扁平,皮肤发黄或白色无光泽,手掌发黄,头发黄细软、稀少,但性格开朗,神情淡定;
腹部扁平,腹壁薄而紧张,腹直肌表面浮起,按之无底力,且压痛不明显,但也有表现为没有腹肌紧张而全腹柔软无力者;
脐腹部慢性疼痛,多为阵发性,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
食量小,进食慢,好甜食,易饥饿,饥饿时易烦躁,易激惹;
易疲劳,易肢体酸痛,易心悸,易烘热出汗,或手脚心干热,易口干燥、小便频数等;
脉弱,或浮大重按无力;
舌质柔嫩,舌苔薄白;
体质形成的原因与营养不良、饥饿、疲劳有关,儿童多见。
经方62:小建中汤|腹痛、虚劳里急之消化溃疡、小儿夜尿、痛经

经方62:小建中汤|腹痛、虚劳里急之消化溃疡、小儿夜尿、痛经小建中汤之原方原量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为经典的虚弱体质调理、使人强壮方,解痉止痛方。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小建中汤推荐量(克):原方原量:桂枝45,炙甘草30,大枣45,芍药90,生姜45,饴糖200毫升。
常规标准量:桂枝9,炙甘草6,大枣9,芍药18,生姜9,饴糖40毫升。
小建中汤常用量——经方中医程医生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此方组成之演变,可以认为一开始是芍药甘草汤,加味桂枝、生姜、大枣而成桂枝汤。
桂枝汤再加倍其中的芍药用量,成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即成为小建中汤。
2.此方命名,是以其作用而言的。
古人称脾胃为中州。
胃的作用是腐熟水谷,即指消化。
脾的作用是运化水湿,即指吸收。
脾胃之位置在大腹,所以凡是能治疗腹中痛之方,皆可叫做建中汤。
建中者,即建立脾胃的意思。
如此方、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
由于大建中汤之作用力量勇猛,故称之为大。
而此方作用和缓,故名之为小建中汤。
——日本汉方家把小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合方,称之为中建中汤。
3.方证:此方方证条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二书,其主要内容如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三)。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十八)。
综合以上条文,可以重新定义如下:腹中急痛,心中烦悸,四肢痛,食欲不振,遗精,阳脉涩,阴脉弦者,小建中汤主之,4.药证: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主要以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为主。
芍药配甘草,是缓急止痛之基本方,如本方。
饴糖的制作饴糖:有滋补、缓急的作用。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2:00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讲小建中汤
家里有瘦小孩的朋友注意了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3:20
如果他们不肯吃饭~没胃口~经常感冒~肚子经常疼
这个汤很管用
小建中汤的作用 1:针对腹痛; 2:小朋友挑食; 3:加黄芪可以迅速补气; 4:加当归可迅速补血。
基本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4:40
其实这个汤是桂枝汤基础上加到白芍和增加麦芽糖
也就是说这个汤是由桂枝汤的处方变化而来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5:48
大家记住麦芽糖就叫饴糖,买不到就用蜂蜜,或者红糖都可以代替。
加大白芍就是为了能最好的帮助金降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7:00
再加上桂枝轻升肝经,人的身体内整个循环系统就会很畅通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8:05
小建中汤主要是治疗孩子不喜欢吃饭,吸收消化系统很差,人很虚
弱,经常肚子痛。
各种肚子痛是轻按痛重按不痛那种,简单说就是气痛,肺实痛小建中,就是改善脾胃吸收、消化系统。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39:08
桂枝是热的
但是由于有白芍来克制他
而且小建中里的白芍比他多一倍
所以他有止痛效果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41:33
大家有空去买刘渡舟的书看看
光靠我一个人~我不是万能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4:47:33
小孩子喝这个汤从没胃口喝了有胃口~就不用喝了
以后每个月可以给他喝一两次
大人也一样。
温里剂—小建中汤(方剂学课件)

伍、临 床 应 用
本方是治疗中焦虚寒,里急腹中痛的常用方。以腹中时时
01
拘急疼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本方为强壮的健胃剂, 02 临 床 常 用 于 虚 寒 性 溃 疡 病 、 急 慢 性 胃 肠 炎 、 胃 痉 挛 、 胃 下 垂 、
第六章
第二节 小建中汤
温里剂
壹 、小 建 中 汤
《伤寒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壹 、小 建 中 汤
组成
1
饴糖、桂枝、芍药 生姜、大枣、甘草
功效
2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壹 小建中汤 1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2 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3 神疲乏力,肢体酸软 4 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5 手足烦热,口燥咽干 6 舌淡苔白,脉细弦
陆 作业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均治中焦虚寒证,两方如何区别运用?
柒 小结
小建中汤为治疗虚劳里急的常用方剂。 临床以腹中挛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 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捌 、方 歌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
01
桂枝助阳气驱寒邪、芍药缓肝止痛为臣
02
生姜温中散寒、大枣益气补脾为佐
03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叁 方义分析
桂枝 --辛
生姜 饴糖 --甘 大枣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芍药 --酸
重在治脾,温中补虚以祛寒邪 二者合用,平调阴阳,调和肝脾 重在治肝,养阴生津以缓急止痛
肆、制 方 特 色
1 气血阴阳俱不足,取治于中,遣药于甘,旨在建中焦阳气;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少阳二十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1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
少阳为三阳之始,阳气未盛,故脉弦细;少阳经脉,自头走足,病则经气逆升,壅于头上,故善头痛;少阳从相火化气,病则相火郁蒸,故头发热。
此是太阳外感,内传少阳,柴胡汤证,和解则已。
少阳之病,不可发汗,误汗亡津,土燥谵语,则坏入阳明,此属胃也。
若胃和则愈,若胃燥不和,相火上逆,则心生烦,木燥风冲,必作悸动。
法详下章。
2太阳内传少阳,少阳禁汗,一汗即坏。
重点,此入阳明,为少阳火旺,而阳明土燥也。
本条误坏,坏入阳明,注意区别,上篇的贼克戊土,呕利亡津,欲传阳明。
虽皆是坏入阳明,一定认识到两者的区别。
本篇不仅坏病入阳明,还坏入太阴等各种杂证。
若胃燥不和,不能升降,甲木相火旺则烦,乙木之风冲则悸。
此悸动非心脏之病,在西医多言心脏病,此乃坏病土燥,甲乙二木,风火相煽而烦悸也。
论;少阳禁汗,柴胡汤之柴胡,是有微解表作用的,表不解也是加桂枝,通经解肌之用,本非发汗之剂。
黄师解柴胡未言此胡能发汗,张锡纯解柴胡有微发表发汗之力。
少阳二十五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直接上条,此是少阳坏病,救逆之方。
上条误治胃燥不和,心中烦而悸者,小建中汤,胶饴、甘草、大枣,补脾精而生胃液,生姜、桂枝、芍药,疏甲木而清相火。
本方核心在胶饴与芍药,胶饴滋生胃液,以和土燥;芍药寒凉,重用六两,专泻相火之旺,此证用之,典型的斧底抽薪之药。
芍药,即泻甲木上逆之相火,又滋乙木而止冲悸。
芍药疏木,胶饴补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典型的建中之方。
2胆胃两经,痞塞心胁,阻碍厥阴升达之路,风木郁冲,振摇不已,是发动悸心悸。
论;悸者,皆是乙木之下冲,非西医之心病,病不要被西化,中医也不分科。
太阳有误汗之悸,下条也是坏病,火逆之悸,后边还有心下停水之悸,《金匮》还有痰饮之悸,虚劳之悸,悸皆是乙木之郁冲,但导致木冲心悸的原因却不同,一定当知。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伤寒论》)一、组成芍药六两,酒炒(18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10克)、大枣十二枚,擘(四枚)、饴糖一升(30克)。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二、三服(现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恰糖,分二次温服)。
三、歌括1.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2.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3.当归建中汤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四、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五、主治虚劳里急。
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痠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六、方解虚劳里急而腹中痛,温按则减,是劳伤内损,中气虚寒,肝来乘脾之故。
脾为生化之源,散精归肺,主肌肉四肢。
脾虚气寒则生化之源不健,气血俱乏,营卫失调,所以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心为脾母,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若脾虚累及于心,则见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是以治当补脾为主,温建中阳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本方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
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
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亦为佐药。
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里急腹痛、手足烦热、心悸虚烦可除。
在临床运用时,务必注意方中各药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符立法本意。
《伤寒论》用本方治疗“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亦皆因中阳已虚,所以先治其里,温建中阳,调和营卫,虚者复而表亦可解,是仲景辨证论治,不拘于先表后里之又一范例。
中焦王者:最全面的讲解“小建中汤”!

中焦王者:最全⾯的讲解“⼩建中汤”!⼩建中汤⽅:桂枝三两(去⽪)⽢草三两(炙)⼤枣⼗⼆枚芍药六两⽣姜⼆两胶饴⼀升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消解,温服⼀升,⽇三服。
[呕家不可⽤建中汤,以甜故也。
1,原⽂《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瘥者,⼩柴胡汤主之。
⽅五⼗⼀。
(⽤前⽅。
)2,原⽂《伤寒论102条》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五⼗⼆。
(⽤前第五⼗⼀⽅。
)3,原⽂《⾦匮要略*⾎痹虚劳病》虚劳⾥急①,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烦热,咽⼲⼝燥,⼩建中汤主之。
(⼗三)4,原⽂《⾦匮要略*黄疸病》男⼦黄,⼩便⾃利,当与虚劳⼩建中汤。
[⽅见虚劳中。
](⼆⼗⼆)5,原⽂《⾦匮要略*妇⼈杂病》妇⼈腹中痛,⼩建中汤主之。
(⼗⼋)⼩建中汤⽅:【⽅诀】⼩建中汤芍药多,桂姜⽢草⼤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痛效⽆过【功⽤】温中补虚,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虚怯少⽓;或⼼中悸动,虚烦不宁,⾯⾊⽆华;或伴四肢酸楚,⼿⾜烦热,咽⼲⼝燥。
⾆淡苔⽩,脉细弦。
(本⽅常⽤于胃及⼗⼆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障碍性贫⾎、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法】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消解。
温服⼀升,⽇三服(现代⽤法:⽔煎取汁,兑⼊饴糖,⽂⽕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论】本⽅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
⽅中重⽤饴糖温中补虚,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草调中益⽓。
诸药合⽤,共奏温养中⽓,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阴虚⽕旺之胃院疼痛忌⽤。
【临床应⽤】临床化裁⽤于治疗胃及⼗⼆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障碍性贫⾎(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虚寒,阴阳⽓⾎失调者。
【⽅解】本⽅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臣
• 性味归经:辛、甘,温, • 入肺、心、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 • 经脉,助阳化气。 • 1、用于风寒表证。 •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 3、用于痰饮、蓄水证。
白芍--臣
• 性味:苦、酸、微寒 • 归经:肝,脾 •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 •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 《金匮要略心典》所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
气,求中气之立者,必建中也”。
• 《灵枢*终始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 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组成与用法
桂枝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炙甘草二两(6g) 大枣12枚(6枚)
小建中汤1
出处
•《金匮要略》: •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痉挛,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血痹虚劳病 篇》。
•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黄疸病篇》。
•3“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妇人杂病篇》。
• 《伤寒论》: • 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
•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 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 嗽。
大枣
•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 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方解
饴糖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阳气,祛寒邪 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温胃散寒
补益脾胃
• 《证治准绳》亦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之”,
胶饴
饴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 •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 •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主要含 •麦芽糖,并含维生素B •和铁等。 •药用以软饴糖为好。味甘,性 •温。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溶化饮,入汤药, 噙咽,或入糖果等。脾胃湿 •热、中满呕哕者不宜。
之(102)。 • 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之”(100)。
主治病机
“中焦虚寒,气血双亏,以正虚为本,邪 扰为标”
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
神疲乏力,虚怯少气
面色无华
症
状
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
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 脉细弦
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炙甘草
甘草
• 性味甘,平。 •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 •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 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 毒性、烈性。 •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生姜
• 性味辛,微温。
• 归经归肺、脾、胃经。
方剂鉴别
理中丸 小建中汤
运化失常 中 统血失职 焦 虚 寒 肝脾失和
温燥补益 脾胃为主
甘温为主 调理肝脾
病案举例
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 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 中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六钱 生姜五片 大枣十二枚
生草二钱 饴糖一两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生姜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饴糖--君
• 《医方集解》:“此糖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 枝芍药汤而名建中汤。今人用建中者,绝不用 饴糖,失仲景之遗意矣”
• 李培生教授云:“区饴糖为主,大甘而温,温 中健脾建立中气,并用桂枝,生姜辛温配甘味 药以甘辛化阳,重用芍药,苦酸,配甘味药, 以酸甘化阳。”
• 《编注》:“建中汤之桂枝行阳,芍药收阴, 一阴一阳,调和营卫,以甘草、饴糖一阴一阳, 补和营卫,枣,姜一阴一阳。宣通营卫,营卫 冲和,灌溉脏腑,而脏腑受济,则诸需恢复也”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
慢性胃炎、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 不和者。
2.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
疼痛忌用。
《伤寒论》:“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运用:
• 本方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凡 临床上出现以腹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 舌淡、脉弱或 弦细等为主要表现者,即 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证加减)
• 《伤寒蕴要全书》“凡阳虚自汗加黄芪二钱名 黄芪建中痛加当归身二钱名当归 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