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小建中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共同组成。

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有健脾益气,化生气血的作用。

为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的变方,外可调营卫,内可调阴阳。

用本方加减治疗胃痛,失眠焦虑,小儿湿疹等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1 胃脘痛1.1 典型案例:李玉,女,30岁,胃脘痛,食冷重三年,畏寒,手足心时热。

多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此证为脾胃阴阳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化生气血,拟以小建中汤加味。

1.2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山药30g、知母20g、黄芪30g、内金20g、元胡15g、枳实15g、甘草15g、干姜10g、蒲黄15g,7付。

服药后明显减轻,又服5付症状完全消失。

1.3 按语:小建中汤为补益脾胃之祖方,具有益气生血,调和阴阳的功能。

加元胡,枳实行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黄芪补气,知母清退虚热,内金健胃消食。

1.4 加减:失眠多梦者加远志,畏寒怕冷者加附子,返酸者加海蛤粉或海螵蛸,口中异味者加蒲公英,大便溏加牡蛎,腹胀加厚朴。

1.5 功效:小建中汤有温养脾胃,调和阴阳之功,对脾胃虚寒,及阴阳两虚的的脾虚劳证所引起的胃脘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2 失眠焦虑2.1 典型案例:吴凤兰,女,35岁,失眠焦虑入寐难多梦一年,多思虑,寒热不适,大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此证为阴阳失和,以小建中汤调和阴阳,益气健脾养血,以养心神。

2.2 方药:桂枝10g、白芍20g、远志20g、黄芪30g、山药30g、柏子仁30g、合欢花20g、甘松15g。

服方5付后好转,又服十付,症状消失。

2.3 按语:《类证治裁》“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说明了失眠乃阴阳不和所致,又言思虑伤脾。

而小建中汤内调阴阳,健脾益气,配远志柏子仁安神养心,甘松、合欢花行气解郁疏肝,黄芪、山药补气益肾。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建军中汤加加减对阴阳不和失眠的患者疗效显著,在此不一一列举。

浅谈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浅谈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浅谈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与体会发表时间:2016-07-26T10:26:29.2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期作者:王启鹏[导读] 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重用饴糖,以补中气养津液。

王启鹏(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长田坎村卫生室四川广安 638600)【摘要】王某(我四叔)素有“胃炎,心脏病”,每次发病必须住院心悸心跳才能控制。

这次因感冒引发旧疾,感心跳心烦,因距医院较远,很是着急。

我试着用中医给他治疗。

记得《伤寒论》[1]中有:“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遂与大剂小建中汤服之,服后一小时许,腹中雷鸣,汗出满身,心跳心烦嘎然而止,感冒亦愈。

又照方服药数剂,自己感到旧病好了许多,住院次数减少了。

我惊叹仲景经方之神奇。

【关键词】小建中汤;理中汤;胆经;中气;圆运动。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83-02《金匮要略》[2]论述小建中汤有三:(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3)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论小建中汤有二:《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综上所述,小建中汤虚劳八症中,当以腹中痛为主。

这些证候的产生,皆源于脾胃虚损。

本病阴阳不足的关键是中气不建,所以治疗应建运中气。

故尤在泾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故方用小建中汤。

又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1],印象最深的是彭氏用圆运动的升降原理诠释小建中汤,将小建中汤的底蕴彻底搜出。

彭氏强调中气的作用与胆经关系甚为密切。

胆为奇恒之腑,乃秉大气的木气而生,与肝互为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它们的实体藏器均在身体右侧,肝经的作用在左主升,胆经的作用在右主降。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调脾胃补气血疗效非凡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调脾胃补气血疗效非凡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调脾胃补气血疗效非凡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个调脾胃补气血的千古名方。

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建是建立的意思,中是中焦中气,小建中汤是建立恢复中气的意思。

脾胃又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建中汤帮助人体建立中气之后,气血也会补足。

小建中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大枣4枚,炙甘草10g,饴糖(麦芽糖)50g。

小建中汤适合的人群:•①虚弱众生。

•②皮肤发黄。

•③一动就汗出就疲劳。

•④平时胃口还比较差。

•⑤吃东西量比较少,不多。

•⑥面色一般,光泽不明显。

•⑦慢性病后期消瘦掉肉。

•⑧体魄小,体魄差。

这些常见的表现,几乎是一喝小建中汤就管用,就见效。

儿童如果体质虚弱,有个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孩子吃东西容易吃伤胃,而小建中汤既能缓急又能补胃。

有好多孩子即挑食又偏食,还爱吃零食,你就给他喝小建中汤,它里面就有糖,甘甜的,它既可以补脾胃,瘦巴巴的小孩可以吃得圆鼓起来。

有些人看到食物都没欲望了——喝小建中汤,因为脾主欲。

脾虚就喝小建中汤,补中益气,儿童面黄肌瘦无力、疲倦看是很难治,其实就是补中气,气血上升了就好了。

一般一年吃上两三次,小建中汤一次的话,用个3到5剂,凡事记住喝小建中汤,春夏秋冬节令交换的时候喝最好。

现代研究发现就是在这个节气交换的时候,老年人体质最弱。

那么就在节气交换的时候来两剂小建中汤。

凡是四五十岁以上几乎都可以喝,节气交换的时候,喝了它,爆热你不会中暑,爆冷,你不会低头,小建中汤功劳也。

【原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证提要】消瘦,乏力,腹中痛,心中悸而烦,或衄,或手足烦热,或失精,或咽干口燥者。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等。

小建中汤:一味张仲景的名方,重建中气,可治脾胃虚寒、胃中隐痛,慢性胃炎

小建中汤:一味张仲景的名方,重建中气,可治脾胃虚寒、胃中隐痛,慢性胃炎

小建中汤:一味张仲景的名方,重建中气,可治脾胃虚寒、胃中隐痛,慢性胃炎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张仲景用于重建中气的方子,它能化解脾胃虚寒、胃中隐痛,慢性胃炎、自汗、血管神经性腹痛。

什么是重建中气?中气者,人脾胃之气也。

脾胃位于中焦,故而叫做中气。

重建中气,就是在脾胃之气严重受损之际,想办法使之重新被建立、稳固。

什么样的方有这等能耐?这就是张仲景的“小建中汤”。

其构成: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水煎,取药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临证常有加减。

这个小建中汤啊,可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如果一个人,中焦之气虚寒,出现了寒证、痛症,用之最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中气”。

来,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你就知道了。

之前有一个男性患者,年纪当时才42岁。

这个人啊,其实胃痛已经反复发作5年了。

他曾到医院去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

最近这段日子,该患的病情加重,胃中疼痛发作频繁,尤其是饥饿的时候,痛感更为强烈。

另外浑身怕冷、畏寒,口中渴,但是不想喝水,大便溏薄。

可能是由于胃疼所致吧,这个人连走路都费劲了,觉得下肢无力,甚至有些瘫软。

曾经,有医家认为,此人一定是脾阳不足所致。

但是,应用了一些补益脾阳的药,效果不好。

尤其是痛感,用药后几乎没有改善。

怎么办?这个人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来看诊中医。

医家在了解情况后,又仔细询问患者的全身状态,得知他常微微出汗,恶风。

看脉象,偏细缓,舌淡苔白。

医家寻思良久,提笔写了一张配伍,但见——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分冲)。

结果如何?患者连服6剂之后,胃部疼痛现象消失,便溏之感缓解。

接着,效不更方,再用数剂。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来,我给你说说。

其实,这个患者,就属于典型的中焦脾胃之气虚寒。

你看,此人在胃痛的同时,畏寒怕冷,这是不是阳气亏少?大便溏,是不是中阳不足,运化失常?口渴,是不是因为阳气不足,津液不得输布?津液滞留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所以尽管口渴,你给他喝水,人家却不想喝。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小建中汤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的诊治中。

它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黄芩、木香、红花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解表祛湿,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小建中汤的配方组成、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建中汤的配方组成小建中汤由六味药物组成,其配方如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黄芩10克、木香10克、红花6克。

二、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1.治疗慢性胃炎小建中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增强胃肠道的气血运行,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胃肠道的痉挛,改善胃酸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功能,有效地缓解胃肠道的炎症和疼痛症状,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

2.治疗风寒感冒小建中汤具有解表祛湿的功效,可以促进表层的气血运行,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从而对寒性感冒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可缓解感冒的头痛、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复发。

3.治疗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小建中汤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

特别是对于寒凝型的痛经,小建中汤更是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效缓解经期疼痛、腰酸腰痛等症状。

三、小建中汤的适应症小建中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1.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2.风寒感冒、鼻塞、咳嗽、发热等症状。

3.痛经、腰酸腰痛、经期不调等妇科疾病。

四、小建中汤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小建中汤因为是一种中药方剂,故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具体如下:副作用小建中汤副作用相比于现代西药而言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轻微的过敏反应上,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

禁忌症小建中汤对于孕妇不适用,可以引起胎动差,导致早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情况。

同时对于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不宜使用。

小结综上所述,小建中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温中散寒、解表祛湿、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在治疗慢性胃炎、风寒感冒、痛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儿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的案例

儿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的案例

儿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的案例儿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的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脾胃的健康问题,在儿童中尤为常见。

脾胃是我们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器官,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压力过大、过度用眼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脾胃功能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问题,小建中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调理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儿童脾胃功能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建中汤是一味温补养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党参等多种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能够补脾养胃、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失调所带来的不适。

小建中汤不仅药味独特,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儿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

小明,一个11岁的男孩,近几年出现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疲劳等问题。

经过检查,他被诊断出脾胃功能失调。

在经过与小明父母的交流后,我向他们推荐了小建中汤来调理小明的脾胃功能。

小明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并按照我给出的用药方法开始给小明服用小建中汤。

他们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连续使用了一个月。

在用药期间,小明的饮食习惯也得到了调整,增加了摄入高蛋白质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此外,他们还提醒小明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用眼等不良生活习惯。

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小明的脾胃功能明显改善。

他的食欲逐渐增加,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他不再频繁出现消化不良和疲劳的情况。

小明的父母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

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小建中汤对儿童脾胃功能调理的良好效果。

小建中汤通过补益脾胃、调整气血的运行,帮助儿童恢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增强了消化吸收能力。

同时,小明的父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这对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儿童脾胃功能调理不仅仅只有依靠中药,饮食结构的调整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独特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中,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是两个常见的中药方剂,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病症治疗中。

本文将就这两种药方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小建中汤是一种温中通络的药方,主要由黄芪、陈皮、升麻等中药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调畅气机的功效。

临床上,小建中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

例如,对于中年女性群体中常见的虚寒体质引起的月经不调问题,小建中汤可以通过温中散寒的作用调理身体,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

此外,小建中汤还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膀胱炎的治疗。

中药成分中的黄芪和升麻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够有效清除病原体,缓解炎症。

因此,在临床上,小建中汤作为辅助治疗膀胱炎的药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小建中汤不同,小柴胡汤是一种解表药方。

它主要由柴胡、生姜、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和解郁利气的功效。

该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上治疗伤寒、感冒、发热等病症。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时,重要的一点是药方的煎煮方式。

由于方剂中的柴胡及其它成分的性质不同,需要先煎柴胡,然后再加入其他药材进行煎煮。

这样做可以确保药方对病症的治疗效果和疗程的稳定性。

近年来,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对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情绪低落、易怒等症状的调理具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小柴胡汤还被用作肝胆疾病的辅助治疗,可通过清热解毒、调和气机的作用缓解疾病症状。

然而,尽管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在中医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治疗中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是对药方的煎煮技巧的要求。

中药煎煮的温度和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煮药时应掌握好火候,避免出现过煎或者不煎的情况。

其次,在应用药方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确保药方的选择和剂量适合患者,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服用药方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增强治疗效果。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脾胃调,百病消!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脾胃调,百病消!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脾胃调,百病消!你有没有这种情况?经常感觉浑身无力,腹部冷痛,体虚气短,失眠多梦,并且呢手脚心发热,心烦气躁失眠多梦,食欲差,并且呢大便不成形,比较黏腻等症状。

出现这些情况大多是因为你的脾胃出现了问题。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能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精微,来滋养我们的全身,如果我们的脾胃出现问题了,那以脾胃为中心的心、肝、肺、肾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中医认为:中焦虚寒,就是脾胃阳虚了,也就是火不足了,阳气的温煦能力下降,就会出现脘腹拘急疼痛、时轻时重。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气血化源匮乏,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生化乏源,则阴阳俱虚。

阳气亏虚,不能够温煦精神,所以就会出现神疲乏力、心慌心悸,心烦失眠等症状;阴液亏虚,中焦失去濡养,那就会出现烦热、口燥咽干、手脚心发热等症状;以上我讲了这么多啊,其主要病机还是以中焦虚寒、肝脾失和为首要。

我们应先温中健脾为主,调和肝脾的关系、滋阴养阳,使气足,肝柔,脾健,阴阳调和,这样才能够把病症消除。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小建中汤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看。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由桂枝、炙甘草、大枣、生姜、芍药、饴糖六味药组成。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解读一下这六味药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啊,是饴糖,饴糖味甘性温,质地较润,主入脾经,可补益脾气,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接着就是桂枝和芍药了,桂枝辛温散寒,能把脾胃里的寒气给消散了,并且桂枝是往上走的,把阳气带到心上,助心火,心火下行可温暖脾胃;芍药苦酸,微寒,一可柔肝止痛,可助饴糖换机止痛之功,二可柔肝敛阴,三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使阴阳平衡。

接着呢就是大枣和生姜,生姜散寒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它最擅长的工作就是驱寒了,能够把外驱表寒,内驱脾胃之寒;大枣健脾养胃,养血安神,增强脾胃功能。

两者搭配起到健脾暖胃,调和气血的作用。

最后一味呢就是炙甘草了,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张彬学号:1532118053 专业:中医内科(脾胃)小建中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摘要: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

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

全方阴阳双调,使脾气恢复,中气自立,故名小建中汤[1]。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2]: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 条)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 条)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 条) 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 条) 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 条) 。

该方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健脾。

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

通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方法,建立起中焦之气,使补益之品达其病所起到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补益心脾,调和阴阳的作用[3]。

在现代临床中,小建中汤不仅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失眠、室性早搏等。

结合近年来,国内医家对小建中汤方进行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现对其临床应用总结四点如下。

1 温补脾胃治疗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4]。

其病机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脉络凝滞所致。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及运化水谷。

若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引发腹痛; 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出现腹痛。

治当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味辛性温,有补中益气之功,可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又因其辛能散,温能通,对慢性消化性溃疡尤其久病入络者犹为适宜[5]。

酸苦微寒之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平之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腹痛;辛温之生姜与甘温之大枣,可调和营卫,加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诸药合用,使中气自立,营卫调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脏腑得以温养,脉络气血流畅,腹痛乃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微寒、味酸,可以缓解因溃疡而引发的疼痛(有研究显示,白芍具有阻止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功能)[6]; 生姜、桂枝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饴糖具有强壮和缓解疼痛作用; 甘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7]。

诸药合用可治疗腹痛及减少腹痛复发率。

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肠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若出现虚寒腹痛症状者,均可参照该法进行辨证论治。

徐震[8]对脾胃虚寒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予加味小建中汤:胶饴30 g,党参15 g,桂枝10 g,芍药20 g,生姜9 g,大枣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 mg/d,螺杆菌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0.5g/d。

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

而且1年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

万毓华[9]等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消炎、抗Hp治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辩证加减治疗,泛酸者可去饴糖,加黄连、乌贼骨、炒吴茱萸;胃脘冷痛,里寒较甚者可加理中丸;腹胀明显者可加陈皮、砂仁。

治疗 4 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半年后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半年后的疾病复发率。

梁超[10]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溃疡。

处方: 黄芪60g,党参30g,桂枝15g,白芍药30g,白术20g,干姜10g,茯苓15g,枳壳20g,紫苏叶15g,法半夏15g,槟榔15g,大枣20g,炙甘草10g。

胃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本例乃因脾胃虚寒所致。

《内经》谓: “虚则补之。

”故治以温中补虚,投以黄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补虚缓中。

2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4]。

以起病缓慢,病情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为特征。

其病机多由劳倦内伤,中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甘温除热,即“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是指以甘温之剂治疗发热属于气虚或阳虚的一种治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视为甘温除热的先声。

本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理论,实践于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等方,完善于李东垣的脾胃学说。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营养人体五脏六腑,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健运失职,升降失调,气血生化匮乏,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发热。

治当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小建中汤中饴糖甘温建中,补益虚劳; 芍药甘酸,养血敛阴; 桂枝辛甘温通; 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益气健脾,诸药配伍,以其甘温之性益气健脾,调和阴阳,从根本消除“阴火”之源。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肿瘤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若出现上述病症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胡英[11]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人进行了观察,该病以发热、咳嗽、咽痛、痰白质粘、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 例,对照组40 例。

治疗组给予小建中汤加减( 饴糖30g,芍药9g,桂枝6g,柴胡6g,枳壳6g,连翘10g,金银花10g,生甘草3g,生姜3 片,大枣3 枚) 治疗,水煎服,日1 剂,分两次温服; 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类药物,7天为1 疗程,服用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78%; 对照组总有效率34%。

李玉清[12]认为白芍与甘草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白芍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血、破瘀,从而消除肿大的淋巴结;小建中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恢复食欲,增强后天之本。

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补液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口服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鹿秀岭等[13]认为甘温之小建中汤不仅治寒,而重在“建中”,建中就是建后天之本,甘温祛寒, 辛温宣通, 甘酸缓急化阴, 甘温除热, 为治疗气虚发热之祖方。

兹以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病案为例说明之,患者午后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行,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

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2 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

7天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 剂巩固疗效。

3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不寐,是指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4]。

《类证治裁》: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 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说明失眠乃阴阳不和所致。

其病机为精血不足,阴阳失调,神不安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人之阴阳的基础。

若虚劳日久,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而致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阴虚不受阳纳,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阴阳不和,夜难入寐; 又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虚弱,生化乏源,阴阳不相维系,形成失眠。

治当调和阴阳,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若脾胃之气得以复调,中焦阳气得以四运,阴阳之气得以调和,则不寐自除。

《心典》谓: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小建中汤的精妙之处在于: 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敛阴之用,方中芍药酸甘敛阴,阴收则阳附也; 饴糖甘温建中,中土润则万物生也; 两药合用酸甘化阴,调和阴阳; 桂枝辛温通阳,与饴糖合用,辛甘化阳; 生姜、大枣辛甘相和,健脾益胃,调和营卫;炙甘草益气健脾。

诸药配伍,温中补虚之中,蕴有重建脾胃,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阴阳协调,则不寐自愈。

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若出现阴阳失和所致不寐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王伟[14]用建中汤加减治疗失眠:黄芪45g,桂枝15g,赤芍2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1块。

3剂。

后期处小柴胡汤加减调理6剂,诸症均消,痊愈,随访半月未复发。

戴基海等[15]治疗失眠少寐,舌红苔薄或少苔者用建中汤加酸枣仁,远志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或合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如少寐多梦,舌淡或淡红苔薄者,说明血虚,加何首乌,当归,远志,以养血安神。

吕沛宛[16]予以桂枝15g,芍药30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黄芪15g,党参10g,柴胡8g,黄芩3g,清半夏8g,夜交藤3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服药两剂后,诉寐可,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今用桂枝芍药益阴和阳,调补营卫,柴胡黄芩疏通三焦气道,党参黄芪帅血运行,半夏夜交藤导盛阳之气以交于阴分,养心通络,阴阳和得,而失眠之证愈也。

4 补益心脾治疗心悸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2]。

其病机多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

心中悸而烦是本症的特点, 然悸与烦证, 又有虚实之分, 本证即非水气凌心之心悸, 亦非热扰胸膈之烦,更不是少阳胆火炽盛之烦悸证, 此乃里虚邪扰, 气血不足, 心无所主则悸, 神志不宁则烦。

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四肢百骸皆赖其输化精微以滋养。

心神赖心血滋养,心血源于脾气,若心脾虚弱,主轴不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不能濡养心神,心失所养,加之气虚不能运血,心气虚不能与邪相抗,则心中悸动不安。

治当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小建中汤中,桂枝辛甘温通,温助心阳,通利血脉; 白芍敛阴缓急,行血宣痹; 饴糖甘温质润,温补心脾; 炙甘草益气养心复脉,专补心脾之气。

诸药配伍,共奏温阳通脉,补益心脾之功,中气充则化源足,五脏皆可得养; 气血足则邪自除,心室趋于安宁。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凡属心脾两虚所致心悸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罗陆一[17]对病毒性心肌炎症见胸闷、脘痞满、困倦肢软、乏力、气短、心悸, 少气懒言, 神疲,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弱。

辩证:心悸。

表证仍在, 但正气不足, 脾气虚弱, 邪气内传, 阴火上炎而致,故用小建中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