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虎汤临床应用的认识
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之发热疗效观察

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之发热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时温病和卫气同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却因病因疾对症而治。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被认为对这类疾病有显著疗效。
对于这种中药方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对四时温病卫气同病发热的治疗效果,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配方及药性,结合四时温病和卫气同病的特点,我们希望揭示该中药方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可以为四时温病卫气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发热疾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为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探讨在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发热过程中,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效果。
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一些患者身上并不总是有效。
如何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是一种中医药方,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发热疾病。
其在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发热的效果和作用机理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和证实。
本研究旨在探索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在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发热中的疗效,并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对四时温病卫气同病发热的治疗效果,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在治疗发热疾病中的意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2. 正文2.1 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的配方及药性柴葛解肌汤合白虎汤加味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四时温病卫气同病的中药方剂。
它是在传统的柴葛解肌汤和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药材进行加味而成的。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认识及临床用药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认识及临床用药体会消渴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懂”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
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钠轻孰重为主次,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瘴》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但在治疗上不宜绝对划分,因虽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
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即是此意。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古今录验方》中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临床突出特点为高血糖、尿糖阳性,病程长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而病情控制不良或遇各种应激情况时又随时可发生各种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禀赋不足我国对消渴病的认识较早,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
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二、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素问。
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47页PPT

白虎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解热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解热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在感染生物体时释放的毒素,在感染病变过程中,内毒素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和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包括发热、休克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因此,内毒素在临床治疗中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探讨内毒素性发热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虎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较好的解热和镇静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热性疾病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减轻内毒素性发热小鼠体温升高等症状,但具体解热机制尚未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解热的作用机制,为白虎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内毒素性发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选用家兔作为实验动物,体重在2-3kg之间。
全部动物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只动物。
2.制备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模型:采用葡萄球菌内毒素制备法,使家兔体内注射一定量的内毒素制备内毒素性发热模型。
3.分组及处理:将模型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是白虎汤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
白虎汤组每只家兔给予白虎汤药液治疗,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处理2次,每次间隔4小时,记录家兔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变化。
4.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每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方差分析。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确定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解热机制,探讨白虎汤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新的解热治疗方法,为内毒素性发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黄煌教授临证思维特点探析温兴韬1,杨大华2(1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安徽郎溪242100;2江苏省东海县温泉医院,江苏东海222300)关键词:临床经验;思维特点;经方;方证;药证中图号:R25文献标识码:A笔者在南京进修期间,有幸随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侍诊。
兹就本人侍诊的切身体会,对黄老师的临证思维特点作一探析。
1以经方为本,注重加减黄老师用经方注重灵活加减。
他说经方的结构非常严谨,药味稍变或只是剂量稍变则主治功效即随之而变,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3剂仅剂量稍变则主治功效便不同。
经方的加减包含着很深的学问,仲景原文中对小柴胡汤、四逆散、小青龙汤等方的加减变化作了很详尽的描述,示后人以规矩法则。
只有真正掌握经方加减的规律,才能正确运用经方,并能在临床适时地根据具体病证而创制新方,不至于陷于一知半解地套用经方。
如原文中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虽多,但柴胡、甘草始终未减,可知柴胡、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抓住这一特点,才能更进一步掌握该方的加减变化及临床运用。
又如,桂枝汤或加黄芪或加大黄,而无黄芪、大黄同用之方;白虎汤可加人参而不配黄芪等。
他认为这是经方加减的上乘境界,是深入研究运用经方的关键所在。
2坚持六经辨证黄老师认为中医的辨证体系虽多,但对学习运用经方来说,还是六经辨证最为适用。
六经辨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据证用药,不揣度用药,即所谓“有是证用是药”。
经文中多半是对病证的直接描述,几个典型症状的组合便予以某方某药,或据某一症而加或减某药。
如仲景使用附子多见脉微细,但四逆散证亦可见此脉,不可因此而用附子。
亦不可一见项背强便加葛根,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可机械地去理解。
再如经文中常提到悸,而仲景或用黄连,或用龙骨牡蛎,或用桂枝、茯苓,都应仔细区别。
临证应特别重视经文中所描述的各种症状,如恶风、汗出、心下痞、少腹不仁、心悸、脐下悸、气上冲胸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否对西医的治疗往往并无甚意义,而对正确应用经方却有着极大的价值,这是决定经方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认识三个承气汤应用区别

认识三个承气汤应用区别千古名方不传之秘: 承气汤!承气汤是中医中的一个名方,且有一系列的承气汤,比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都是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在中医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汤是如何“承气”的?预知详情?且看正文解疑!关于承气汤的命名,自古至今大多数医家以五行学说的“亢则害,承乃制”来做解释,即如果某一脏腑之气过于亢盛,就由其接下来我克或者克我的脏腑对其进行制约,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其实承气汤以清泻药物泻下肠道实热或者燥屎,跟五行的生克制化没有任何关系。
倒是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的“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几近本意。
从承气汤证的病理来看,是邪热燥屎结滞于阳明大肠,而阳明大肠无论经络走行、所处部位、器官顺序、功能特点等,都在胃的下游,而且承气汤证的燥屎也是结滞在胃的下游大肠。
虽然原文中有“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说法,但很明显这个燥屎是在大肠,胃中是断然不会有燥屎的。
六腑之气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
胃气既然已经将糟粕下传到了大肠,而因邪热燥屎致大肠不能继续传导下行,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中断,此时就需要人为地帮助大肠,完成承接胃气下降的功能,使传导之职得以延续。
所以“承气”,即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这也是“调胃承气汤”之所以加上“调胃”二字的奥妙所在。
承气汤已经很明显地指出来是为了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而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
而调胃承气汤证明显是邪热在阳明胃,它既不是阳明无形邪热在气分的白虎汤证,也不是阳明有形燥屎内结的大承气汤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阳明胃的邪热证,热已入腑,在欲形成燥屎而尚未形成之际,邪热尚在胃。
在将要下传大肠而尚未传变的关口,既有邪热将要传到大肠形成腑实燥屎的趋势,又有邪热还在阳明胃,这时唯恐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所以方名叫“调胃承气汤”。
经方的临床应用

02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于中,辛开苦降清利湿热)
03
薏苡竹叶汤(湿热郁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04
枳实导滞丸(湿热结滞,导滞通下)
05
三仁汤(湿遏热蕴,宣化泄热)
06
甘露消毒丹(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
07
茯苓皮汤(水湿困滞,淡渗分利)
湿热内蕴(阳明、太阴):
01
小和解攻下)
四逆辈
中焦虚寒(太阴寒):
小青龙汤(表寒内饮,散寒化饮)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解表清里)
藿香正气散(寒湿着表犯里,化湿解表和中)
防风通圣散(表里俱实,解表清热通下)
葛根汤(表寒邪陷,解表和里)
五苓散(气滞水停,通阳化气行水)
01
02
03
04
05
06
表里同病(合并病):
栀子豉汤(热郁胸膈,清宣郁热)
1/ 麻黄汤向桂枝汤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01
2/ 桂枝汤向银翘散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栝蒌桂枝汤;
02
3/ 表里同病阳虚湿滞,或温散或温通,可以考虑用桂枝人参汤、五苓散(或藿香正气散);
03
4/ 太阳向少阳的转化途中,可以考虑用柴胡桂枝汤(或三仁汤);
01
5/ 表邪未尽而里热或里实已现,可以考虑用葛根汤、白虎加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或藿朴夏苓汤);
05
蒿芩清胆汤(邪留三焦,分消走泄)
02
柴胡桂枝汤(少阳兼表,和解散表)
04
达原饮(邪伏膜原,宣透膜原)
邪在少阳(膜原):
黄连阿胶汤(阴虚火炽,育阴清热)
01
猪苓汤(水热互结,养阴清利)
02
青蒿鳖甲汤(邪留阴分,滋阴透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先生力倡 气化 论 ,其深谙 气 机升 降 出入之 理 ,治病 善 于 调 畅 气 机 。 1.1 升陷汤 中以黄芪 为君 药 ,升补 虚陷之 大气 ,配升麻 、柴 胡 、 桔 梗 诸 药 升 提 ,以 知母 凉 润 之 性 ,以 制 黄 芪 之 热 ,主 治 大 气 虚 陷 之 证 。且 黄芪 、知 母 二药 合用 ,大 具 阳 升 阴 应 云 行 雨 施 之 妙 。 1.2 自拟 升 降 汤 中 ,以 野 党 参 、生 黄 芪 、白术 健 中 升 脾 ;广 陈 皮 、川厚 朴 、生 内 金 、生 姜 和 中 降 胃 ;知 母 反 佐 ;川 芎 疏 肝 助 脾 升 ,白 芍 敛 阴 助 胃降 ;桂 枝 “善 和脾 胃 ,使 脾 气 之 陷 者 上 升 ,胃气 之 逆 者 下 降 。 “此 实 为 升 降并 调 之 良方 。 1.3 党 参 与 代 赭 石 并 用 :“参 赭 并 用 ,不 但 能 纳 气 归 原 也 ,设 于 逆气上干 ,填 塞胸 臆 ,或兼 呕吐 ,其 证之上盛 下虚者 ,皆可 ,赭并
张 锡纯 用药 经验 浅 析
蒙 景琢 徐 丽 丽
关键 词 :张锡 纯 ;Or降并用 ;攻补兼施 ;寒热并 用
中 :B
文 章 编 号 :1006一( ̄3"/9(2010)19—0055—02
近代名医张锡纯先 生是一位学验俱 丰 的实 践医学 大师 ,其 “祖《内经》而师 仲景”,其所著《医学衷 中参西 录》集其行 医五 十 年 的学术思想 和经 验 。本 文仅 就其 学术 思想影 响下 的用 药经 验 加 以 浅 析 ,以期 对 临 床 医 师 处 方 用 药 有 所 启 迪 。 1升 降 并 用 、倡 调 气 机
张 锡 纯 先 生 汲 取 前 人 活血 化瘀 方 的 经 验 ,认 为 人 的 气 血 以 流 通 为 贵 ,故 于 补剂 之 中 常 加 以 活 血 化 瘀 、消导 之 剂 。 2.1 参芪 补 剂 之 中 合 以 三 棱 、莪 术 、内 金 :“参 芪 补 气 顾 护 正 气 ,得 三棱 、莪 术 以 流 通 之 ,补 而 不 滞 ,元 气 愈 旺 ,愈 能 鼓 舞 三 棱 、莪术之力 ,以消癞瘕 ,此其所 以效 也。”“三棱 、莪 术与 参 、术 、 芪诸 药 并用 ,大 能 开 胃进 食 。”“无 论 脏 腑 何 处 有 积 ,鸡 内 金 皆 能 消之 ,加鸡 内金于补药之 中 ,以化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 。”
白虎 汤 (包 括 白虎 加 入 人 参 汤 )应 用 于 温 病 的 机 会 更 多 ,在 温病 中,不论 风温 、春温 、暑湿 、秋温 、冬 温等 ,只要邪热 阳明气
*鄂 尔 多 斯 市 中 医 院 (017000) 2010年 8月 23日收 稿
分 ,表 现 状 热 、汗 多 、脉 洪 大 等 四大 症 均 可 考 虑 使 用 白 虎 汤 或 白 虎 加 入 人 参 汤 。如 见 阳 明热 胜 引 动 肝 风 ,可 用 白虎 加 羚 羊 钩 藤 汤 以冀清 胃热息肝风 :如见气营两燔 可用加 减玉女 煎 ,以石膏 、 知母清气风之 热 ,经 玄参 、麦 冬 、生地 凉营养 阴 ;如见 气 血两 燔 兼见发斑者 宜用 化 斑汤 (白虎汤 加犀 角 、玄 参 )以 白虎 汤清 胃 热 ,加犀角 、玄参 以清 血热 。这 些方 剂都 是在 白虎 汤基 础 上加 减 ,也说 明了温病类是在《伤寒论》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
(下 转 第 70页 )
白虎汤 由 石 膏 、知 母 、粳 米 、甘 草 四 昧组 成 。石 膏 辛 、甘 、 寒、质重气轻 主降 ,寒胜热 ,甘入脾 ,辛宣散 ,善排 除 内蕴 之热 由 毛孔 而出。知母苦 寒滋 阴 ,佐 石 膏清 热除 烦 ,又可 防范 阳 明之 热耗 损真 阴。粳米 甘寒 能养 胃阴 ,取其 汁浆 浓郁 以缓 石膏之 沉 降 ,并制知母之 苦寒 ,使之 与 胃相宜不 致伤 胃。甘草甘平 ,取 其 甘缓 养 阴 以和 诸 药 。 至 于 白虎 加 入 人 参 汤 ,则 津 液 耗 损 更 甚 而 施 ,乃清热 与益气生津并顾之方 。
2010年第 19期
55
对 白虎汤 临 床 应 用的 认 识
关 键 词 :白虎 汤 ;对 症 加 减 ;石 膏 具 体 用 法 中图分 类号 :R259
谢 咏 梅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0979(2010)19—0055一O1
凡 里 有 燥 热 ,大 伤 津 液 ,诊 其 脉 洪 或 滑 数 ,人 汗 出 、烦 渴 、口 舌 干 燥 或 舌 有 芒 刺 ,无 表 症 者 ,为 本 方 适 应 症 。 许 多 热 性 病 ,常 见 此 脉 症 。辨 证 确 实 ,用 无 不 效 。 白 虎 汤 被 称 为 “寒 剂 之 祖 方 ”。而 后 来 的 桂 枝 白虎 汤 、苍 术 白 虎 汤 、化 斑 汤 ,甚 至 有 的 学 者认为温病 中辛 凉解 肌法 、甘 寒清 热法 等都 是继 承仲景 《伤寒 论》白虎汤的基础方发展 起来 的。《伤寒论》白虎汤主症 归纳起 来有 :大热 、大 渴 、汗 多、脉洪大等 四大症 (但不必 全见 ),而 以热 厥 、神 昏、谵语 等为 副症 。在 特殊情 况 下 由于阳 明热 郁则 反见 无 汗 ,甚 至 反 而 有 恶 寒 等 症 候 出现 。故 掌 握 白 虎 汤 的 临 床 应 用 ,仍 然 要 四 症 合 参 ,辨 证 分 析 。
*宁夏永 宁县闽宁镇卫 生院(75o1o6) 2010年 8月 2日收 稿
用之”张锡纯先生对平降镇逆 之法 使用颇有 心得 ,气 逆之证 如 肺 气贲 郁 、肝气 冲逆 、胃气上逆等 当以沉 降重镇 为治 时 ,尤崇 赭 石 。如建瓴 汤、镇 肝熄风汤重镇潜降之 品 ,方义 自明 。 1.4 苏 子 与人 参 并 用 :“苏 子 与 人 参 并 用 ,又 能 降 逆 气 之 因 虚 而逆 ,平其逆气 ,则 喘与嗽不治 自愈矣。” 1.5 牛蒡子与山药并用 :“牛蒡 子与 山药并用 ,最 善止嗽 ,牛 蒡 子体滑气香 ,能润肺 又能 利肺 ,与 山药 、玄参 并用 ,大 能止 嗽定 喘 ,以 成 安 肺 之 功 ,故 加 之 以为 佐 使 也 。” 2 攻 补兼 施 。寓 攻 于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