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二十四课太阳病篇合 病(二)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

郝万山讲伤寒论07—太阳病概说(2)第07 讲太阳病概说(2)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24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4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24条诸家解说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

这个桂枝汤证不是不烦,烦得并不厉害,吃了桂枝汤了,汗出身和,应该不烦了。

而这里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烦而表又不解。

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说肌不和了,在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

辅助治疗的这个方法,这也不可不知的。

本来这个病人他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这个作用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哎!用针灸,刺完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

那么这种事在临床上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古人这么说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烦者,热也。

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

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

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

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

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解矣。

方有执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

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反烦。

反者、转也,言转加热闷也。

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风府穴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张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

魏荔彤曰:恐误认此为已传之躁烦,故标出以示人。

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前条治中风之始,此条治中风之变。

《伤寒论通解》第二十四课:太阳病篇合 病(二)

《伤寒论通解》第二十四课:太阳病篇合    病(二)

• 先调整语序,修改一下: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若)续 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 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 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 不得越,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 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当汗不 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 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 “发其汗”结果?——“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 明”。 • 误治:汗不得法。 • “彻”,《字书》:“去也”,《说文解字》: “彻,通也”。 • 汗法一定要以“通透”为准。 • 1.全身微汗出;2.汗出不间断,呈持续状态,约 两小时。 • “因转属阳明”: • 药物发汗,汗出不通透,热郁体内,损伤津液, 多传阳明。 • “阳明”: • 1.阳明病; • 2.“阳热”证候——更加恰当。
《<伤寒论>通解》 第二十四课:太阳病篇 合 病(二)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 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宋25)
• • • •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生姜一两六铢,切 甘草一两二铢,炙 麻黄十六铢,去节 大枣五枚,擘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 臣,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 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 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 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 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 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 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 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 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 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2)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

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

「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

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变证治则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变证治则

身瞤动:阳虚不能温养肢体,水气浸渍肌肉
温阳镇水
方药:
附子: 温肾阳,化水气
白术: 健脾散水
茯苓: 淡渗利水
生姜: 温阳散水
芍药: 利小便而通脾络
5.阴阳两虚证
手足厥寒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 阴
吐逆
甘 草

咽中干
干 姜

烦躁
芍 厥愈 药

草 汤
小便数 脚挛急



虚 复
误用桂枝汤
谵语
调胃承气汤
心烦
感 外
饴糖: 桂枝: 芍药(倍用): 桂枝、生姜: 大枣、甘草:
建补中焦,调养脾胃 甘温相得,温中补虚
益阴养血,调和脾络 温阳散寒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调补气血。
3.脾虚证
注意:
腹满虽为实象,但临床多见因虚致实者。 即使没有中焦虚损的征象,治疗中也须稍 佐扶助中气的药物。类似的还有半夏泻心 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等。
主治阳明气分热证 “大烦渴不解”
《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说文》“烦,热头痛也。”
“脉洪大”
与25条相参照,俱为来盛去衰的勾脉, 提示气津两伤。
麻黄汤
寒闭体表 麻黄三两
大青龙汤 表闭阳郁 麻黄六两 石膏50g
麻杏甘石汤 肺热咳喘 麻黄四两 石膏八两
白虎汤
阳明热证
石膏一斤
(一)热证——黄芩汤证
栀子豉汤证
虚烦,心中懊恼 胸中窒 心中结痛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气结不通
胸膈热郁气滞影响 心中,气结不通
栀子:清热除烦, 善于下行
豆豉:气味清浮, 长于宣透
栀子甘草豉汤证 兼少气
气虚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