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精)

保胃气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10-08-08 15:57:00 ] 作者:王捷虹编辑:studa20【摘要】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医治法;《伤寒论》;保胃气“胃气”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玉机真臧论篇》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强调了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可见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何谓“胃气”?广义的胃气是指人的正气,即指后天元气。
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
本文所论胃气是指狭义的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发病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胃气直接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影响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内经》这种保胃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无处不重视保胃气,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这可从以下四方面得以体现。
1 遣方用药,保胃为先《伤寒论》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张仲景从理法到方药,不论补正气还是祛邪气,处处以脾胃为本,保胃气扶正的思想贯穿其中,诸般治法均无损胃气。
例如,被列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虽然是调和营卫,治太阳表虚之方,但方中用姜、桂之辛,合草、枣之甘,则辛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阳气;用芍药之酸,伍草、枣之甘,则酸甘合化以生胃中之阴津。
又如,小柴胡汤主治邪入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方中柴胡透半表半里之邪于外,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于内,生姜、半夏和胃,而加人参、大枣、甘草以益气和胃,故为保胃气、扶正祛邪的又一名方。
治阳明经证的白虎汤,用以清充斥内外之无形燥热,张仲景一方面以辛甘大寒的石膏和苦寒质润的知母清其热邪,达到清而不伤胃气,寒而不致留邪;另一方面又以炙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又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之弊。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
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
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
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
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
当即,就是必然的。
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
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
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
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
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
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
大家要推理啊。
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
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
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
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
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
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
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
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桂附理中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一、思路与方法(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
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
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
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
彭子叫作“阳根”。
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
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
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
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破格救心汤(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
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
太阳病条文最多。
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
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
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学伤寒要由博返约。
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
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
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
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
保胃气存津液—解锁伤寒论的密钥,陈修园这句话饱含深意

保胃气存津液—解锁伤寒论的密钥,陈修园这句话饱含深意临床越久,对胃气的认识越深入,就越能理解陈修园这六个字高度精炼了仲景的精神。
当学习伤寒论开始屡投屡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医术不得了,实际上这是仲景的医术,还不是自己的医术,当临床投药开始不中的时候,这时候实际上自己的医术开始增长了,这句话有点绕。
各位可以思考下,刚开始临床的时候,是不是接诊的都是一些简单的疾病,一个小年轻刚上临床,也就是治个小感冒吧,没有人敢找你治疗什么重症吧,而恰恰仲景伤寒论治感冒,那叫一个快,稳准狠,只要看准了,一投即中,一般很多案例甚至2剂药之内就会康复,这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的医术似乎可以藐视天下大医?等过个2-3年,你的医术见长,名声也有了一些,渐渐地就会遇到一些困难的病例,这时候是不是投药有时候中,有时候不中?等你开始遇到屡投不中的案例时,你医术增长的关键点来了,如果这时候刚好看到陈修园这句话,逐步就会开始领悟仲景整个伤寒论的架构,会考虑每个方剂仲景立方的本意,等真正明白胃气的重要性的时候,就差不多临床十年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感冒,你会发现有的病人一投即中,甚至你可以把药开到一剂,把握度已经完全在自己把控之内,一剂之内必好,而有的病人,诊断没有问题,但是投药就是效果很差,即便你注意到了病人体虚,调整了用药,可是效果还是达不到。
为什么?无他,胃气太差。
这个问题在慢性疾病中的反应特征更加明显,比如乙肝患者的身体恢复,这类群体的用药效果普遍比其他人群差好几倍,普遍的存在:胃气弱,伤津少气,身体温热极度恶寒,乙肝携带者是有抗体的,说明身体免疫系统是可以识别乙肝病毒的,也就是说身体是可以杀死乙肝病毒,为何乙肝病人很不容易康复?胃气太差,津液还被病毒产生的热烧掉一部分,自身维持运转都困难,怎么发起剿灭病毒的战争?这就像抗日战争一样,一个农业国家的生产力,无力抵抗工业国家的侵略,而身体的生产基础是胃,胃为后天之本,你无论怎么做,身体生产不出来足够的原料,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
_伤寒论_胃气观点探析

论_伤寒论_顾护调养中之胃气观_杨莹

LI Bin,SUN Yu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 :In Qing Dynasty,doctor YE Tian-shi used Wei,Qi,Ying and blood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discourse in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and Nanjing as the foundation. He summarize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by the concept of Wei,Qi,Ying and blood and proposed four stage methods of treatment. Thus,he formed the science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ei,Qi,Ying and blood.
的辨证思想,是仲师“和阴阳”、 “护胃气”之具体体
收稿日期 :2012-02-11 基金项目 :西安医学院课题(2009FZ9) 作者简介 :杨莹(1977-),女,陕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中医。
120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8 Aug .,2012
刍议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之形成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2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5)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1)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4)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7)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1)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知生脉才知死病脉

《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知生脉才知死病脉“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
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
薄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
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
这十一个脏腑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
平脉篇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
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
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惰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
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比如雄黄外包白丝。
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
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
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
如果有胃气就好。
没有就不好。
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
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
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
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
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
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
13
• 人体,以“中极”为“零刻线”。 • 平衡对应: • 上下对应(头与小腹), • 同则对应(右手与右足), • 左右对应(左手与右足)。 • “脑与小腹相表里”。
14
四、胃气的判断 食欲与消化、脉象
5
• “胃气”,是“显大道,寒温制化有 道”。
• 说明具有水火双重性。
• “胃气”如“显大道”,此也是“二 合为一”。
6
• 胃气作用: • 从阴气讲,体现荣养,维持形态,也是
“阴成形”。 • 从阳气讲,体现“消谷”。 • 中焦“消谷”如同“烹饪”,也需要
“水”。化物。 • 胃中津液,是消谷的根本。
3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内经出现“胃气”这个名词达次 • 李东垣专注《脾胃论》 • 西医解剖学的出现,使得“胃气”变成“器官
化” • “胃气”,是什么? • 正所谓:大道至简,本于阴阳。
4
一、胃气的特征:津液
• “胃气”,“阴阳沖气”而成。 • “气”又是什么? • “精微物质”,非常抽象。 • 《说文解字》:“气,云气也”。 • 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气态。 • 在人体,胃气的存在形式,是津液。
饭后温服。
17
• 二诊:年月日中午 • 电话来告:患儿服药后大便已解,腹痛、
呃逆已除,食欲渐佳。
18
• 按语:临床上误区,不辨证,使用 “藿香正气水”。
• 小孩,认为积食,大山楂丸或者保和 丸之类。
• 不是盲目与经验。
19
• 发病初,与“藿香正气水”,吐止痛剧, 考虑:方证是否对应。
• 寒热辨证,仔细分清。 • 有热证,用“藿香正气水”,以热增热。 • 从病位来看,中上两焦。
• “食欲”: • 一、食欲不振 • 二、“消谷善饥” • “消化”: • 一、胃胀。 • 二、“完谷不化”,或大便不成形、溏泄 • “脉象”:考察“胃”、“神”、“根”。 • 脉无力,或脉管硬。
15
五、病案分析
• 女,岁,居北京 • 初诊:年月日 • 主诉:胃痛天 • 病史简要:患儿天前因饮食不当而出现胃脘部不
适,渐而隐痛,伴有呕吐,在某医处就诊,给予 “藿香正气水”治疗,服用之后,呕吐止,但是 胃痛加重,为求治疗,故来就诊。 • 刻诊:胃脘痛,按之甚,伴呃逆、口臭,纳差, 大便天未解,小便偏黄。 • 舌象:舌质尖偏红,苔中部厚腻而白,少津 • 脉象:脉寸关滑数,关偏弦
16
• 辨证:少阳病 • 处方:小前胡汤去生姜,加天花粉 • 前胡 黄芩 半夏 党参 • 大枣个 炙甘草 天花粉 • 剂,一剂一天,水煎取汁毫升,分成三次,
属少阳病。
22
• 少阳病,则使用和法,调和寒热为主,主方是小 前胡汤。
• 上中焦热——前胡、黄芩; • 中焦痰湿——半夏; • 胃气损耗——党参、炙甘草。 • 少阳病证候病理: • 邪结胸胁——半夏、党参。 • 上中通达,津液得下,胃气自和。 • 去生姜,热证明显; • 加天花粉,去胃中热邪,滋养胃家津液,大便自
下。 • 注意:关于用药,以《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则 能升、能散
• “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则 可降、可收。
• 金木二气,“一分为二”,是胃气的 运动状态。断则人死。
10
11
• 所以,胃气升降有序,是“护生之本,决不可断” • 《内经》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
气立孤危”。
12
三、胃气的立极:平衡
大家好
1
《<伤寒论>通解》 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2
《胃气论》原文
• 胃气者,中极也,机枢之要。阴阳沖气, 沖乃和,是为动,是故木气生于东方,其 性温;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金木者, 水火之变,亦其渐也,与土同居,岂能断 哉!是故,胃气者,亦显大道,寒温制化 有道也。
• 胃气者,居中而主后天,饮食入则化,有 如烹饪。土气沖,升降有序则运,故清浊 自分,出入自律,故源源不断也。此乃后 天之源,护生之本,决不可断也。
20
• 患儿表现“胃痛、呕吐、呃逆”,涉及胃 气理论。
• 病因:饮食不当。 • 胃气寒热平衡打破,多寒热错杂证候。 • 温燥药物,耗胃中津液,致使肠道津液不
足,所以“大便天未解”。
21
• 患儿已以阳热证候为主。 • 胃气生热则消谷,胃中有寒则纳差。 • “纳差”,“苔中部厚腻而白”——
“寒”。 • 此患儿是寒热错杂证,阳热证为主、明显,
7
• 胃气寒温制化失衡,多是寒热错杂的疾病。 但是,也会有纯热证,或者纯寒证。
• 例如:阳明病,“胃气生热”,则是“不 恶寒、反恶热”。
• “完谷不化”,“胃气”寒多见,但“胃 气”热,也见。最典型方证:调胃承气汤 与生姜泻心汤。
8
二、胃气的运动:升降
• 胃气论,又称为“中焦”论。 • 组成:胃中津液,“金”与“木”。 • 金木是运动方式: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