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紧急避难所在哪

合集下载

居民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与使用预案

居民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与使用预案

居民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与使用预案一、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城市居民小区中,为了应对地震风险,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需要合理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制定相应的使用预案。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原则1. 选择合适的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小区内部,远离高楼大厦、电线杆等可能存在倒塌风险的物体;2. 坚固和稳定性:场所本身应具备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建议选择具备防震设计的地下室或地下通道;3. 容量适度:根据小区居民数量合理设计容量,确保能够容纳全部居民;4. 通风和照明: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与照明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5. 安全出口:设置多个安全出口,确保紧急情况下居民的安全疏散。

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预案1. 检查场所:定期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场所的通风、照明设备等正常运行;2. 保持清洁:保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垃圾清理;3. 安全疏散:地震发生时,居民应尽快有序地前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按照工作人员的引导进行安全疏散;4. 集中管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由专职人员进行管理,确保场所的使用秩序和安全;5. 提供必要物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基本的生活物资,如水、食物、药品等,以满足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基本需求。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与教育1. 宣传意识:通过小区广播、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提高居民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和意识;2. 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紧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3. 信息发布:及时向居民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和相关避难场所的使用情况。

五、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小区物业或相关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与使用预案,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定期组织演练和检查,不断完善应急避难工作。

六、结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与使用预案对于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城市综合防灾能⼒、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作能⼒的重要举措。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所多⽤。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政区划、⼈⼝分布、⼈⼝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15万平⽅⽶以上,可容纳10万⼈(⼈均居住⾯积⼤于1.5平⽅⽶)以上。

⼆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1.5-5万平⽅⽶,可容纳1万⼈以上。

主要为重⼤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般规模在2千平⽅⽶以上,可容纳1千⼈以上。

主要⽤于发⽣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时到2⼩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防⼯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体滑坡、泥⽯流等⾃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且平坦空旷,易于排⽔、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层建筑物、⾼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使用说明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使用说明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使用说明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预料各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好提前预防和应对准备。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居民在遭遇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避难地点,其位置和使用说明对每一个小区居民而言都至关重要。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知识吧。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场所位置的安全性。

应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如高压线、天然气管线等,尽量选址在开敞、平坦的空地。

场所的可达性。

应该方便居民前往,紧邻主要出入口或者容易找到的位置。

场所的稳固性。

应选择结构牢固、抗灾能力强的建筑物或场地,如体育馆、广场等。

配套设施的完备性。

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居民,并配备必要的照明、供水、卫生等设施。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小区管理处会选定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在小区内醒目位置设置标识,提醒居民熟悉位置。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流程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居民应当迅速前往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并遵循以下使用流程:保持冷静,迅速撤离到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

沿着标识或广播引导的方向前往,不要擅自选择其他路径。

到达场所后,请与现场工作人员配合,按要求有序进入,并妥善安置好自己和家人。

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请遵守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和要求,保持秩序,配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待到危险解除或接到撤离通知后,方可有序离开应急避难场所。

离开时请仔细检查,确保家人和财物安全。

如遇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等,请立即向现场工作人员报告,接受专业救助。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是维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熟悉场所位置,掌握使用流程。

只有大家共同做好预防准备,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有序的小区环境,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深圳南山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信息.doc

深圳南山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信息.doc
16
南山区
明珠街社区工作站
绿景公寓首层
17
南山区
光华街社区工作站
华侨城光华街9栋首层
18
南山区
南山第二实验学校
华侨城香山西街6号
19
南山区
海滨实验小学深圳湾部
深湾一路和白石三道交界处
20
南山区
华侨城小学
侨城东街2号
21
南山区
蛇口大厦
石云路44号
22
南山区
蛇口学校
蛇口花果路2号
23
南山区
太子湾学校
蛇口海昌街153号
8
南山区
阳光小学
桂庙路108号
9
南山区
港湾小学
前海自贸区怡海大道5388号
10
南山区
丽湖学校
西丽湖路4223-8号
11
南山区
白芒小学
西丽白芒村北80号
12
南山区
大磡小学
西丽大磡福利农场内200米
13
南山区
南山区文理集团科创学校
西丽石鼓路23号
14
南山区
西丽二小
西丽南路11号
15
南山区
松坪小学
宝深路松坪村北区小区内
32
南山区
塘朗社区工作站
塘长路塘朗新村1号2楼
33
南山区
桃源村工作站
桃源村94栋2楼
34
南山区
塘朗小学
学苑大道1129号
35
南山区
南科大实验一小
学苑大道1998号崇文花园
36
南山区
桃源小学
龙珠大道桃源村内
37
南山区
平山小学
平山一路58号

应急避险场所分布图

应急避险场所分布图

应急避险场所分布图第一章:概述 (2)1.1 应急避险场所的定义 (2)1.2 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要性 (2)第二章:国家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3)2.1 东部地区应急避险场所 (3)2.2 中部地区应急避险场所 (3)2.3 西部地区应急避险场所 (4)第三章:城市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4)3.1 一线城市应急避险场所 (4)3.2 二线城市应急避险场所 (4)3.3 三线城市应急避险场所 (5)第四章:公园及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5)4.1 城市公园应急避险场所 (5)4.2 绿地应急避险场所 (6)第五章:校园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7)5.1 高校应急避险场所 (7)5.1.1 室内应急避险场所 (7)5.1.2 室外应急避险场所 (7)5.2 中小学应急避险场所 (7)5.2.1 室内应急避险场所 (7)5.2.2 室外应急避险场所 (7)第六章:体育场馆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8)6.1 室内体育场馆应急避险场所 (8)6.1.1 市级室内体育场馆 (8)6.1.2 区县级室内体育场馆 (8)6.1.3 社区室内体育场馆 (8)6.2 户外体育场馆应急避险场所 (8)6.2.1 市级户外体育场馆 (8)6.2.2 区县级户外体育场馆 (9)6.2.3 社区户外体育场馆 (9)第七章:广场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9)7.1 市级广场应急避险场所 (9)7.1.1 市中心广场 (9)7.1.2 城市公园 (9)7.1.3 体育场馆 (10)7.2 区级广场应急避险场所 (10)7.2.1 区广场 (10)7.2.2 商业广场 (10)7.2.3 社区广场 (10)第八章:乡村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10)8.1 村庄应急避险场所 (10)8.1.1 村庄应急避险场所的选址原则 (11)8.1.2 村庄应急避险场所的类型 (11)8.1.3 村庄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11)8.2 乡村公园应急避险场所 (11)8.2.1 乡村公园应急避险场所的选址原则 (11)8.2.2 乡村公园应急避险场所的类型 (12)8.2.3 乡村公园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12)第九章:特殊地形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12)9.1 山区应急避险场所 (12)9.2 河谷应急避险场所 (13)9.3 海滨应急避险场所 (13)第十章:公共场所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13)10.1 商场应急避险场所 (13)10.1.1 商场内部应急避险场所 (13)10.1.2 商场周边应急避险场所 (14)10.2 交通枢纽应急避险场所 (14)10.2.1 交通枢纽内部应急避险场所 (14)10.2.2 交通枢纽周边应急避险场所 (14)第十一章: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分布 (14)11.1 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14)11.2 洪涝应急避险场所 (15)11.3 台风应急避险场所 (15)第十二章:应急预案与疏散路线 (16)12.1 应急预案制定 (16)12.2 疏散路线规划 (16)12.3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与维护 (17)第一章:概述1.1 应急避险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险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为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深圳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一览表

深圳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一览表

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一览表更新时间:2016年2月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表

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表
九大中心
东区九大中心广场
罗源县
凤蝶广场
四坊街凤蝶广场
罗源县
民族中心田径场
西外路
永泰县
江滨公园
龙峰路
永泰县
影剧院广场
南湖路
永泰县
永泰一中运动场
城龙头新村
平潭综合实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
平潭一中
潭城镇北街40号
平潭综合实验区
海滨中学
城关翠园北路西侧
平潭综合实验区
新世纪学校
城关海坛东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
平潭海岛国家森林公园
龙江文化广场
江滨路(西门车场旁)
福清市
虎溪公园
虎溪路
福清市
洪春松涛园
洪宽大道与洪宽二路交叉口
长乐市
长山湖公园
航城街道人民会堂西侧
长乐市
爱心公园
吴航街道爱心路1号
长乐市
南山公园
吴航街道南山路
长乐市
体育中心
吴航街道郑和东路
长乐市
吴航中学
吴航街道东鹤路
长乐市
儿童公园
航城街道大同路
闽侯县
江滨市民广场
甘蔗街道江滨路
台江区
滨江休闲广场
台江区江滨路68号
台江区
南公园
台江区国货西路309号
台江区
白马河公园
台江区交通西路至工业路段
台江区
亚峰公园
台江区鳌峰路(万达广场对面)
台江区
鳌峰公园
台江区鳌峰路192号
仓山区
金山文体中心
仓山区闽江大道旁
仓山区
市体育学校
仓山区上三路238号
仓山区
榕城广场
仓山区金榕南路
仓山区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及使用指南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及使用指南

小区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及使用指南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小区作为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要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您的生命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要求选择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是确保居民安全撤离的关键所在。

根据相关规定,小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地理位置优越:选址应远离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如洪涝、地震等灾害易发区域,同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等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

建筑结构牢固:应选择钢筋混凝土等抗灾能力强的建筑作为避难场所,避免使用临时搭建的棚屋或简易房屋。

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如饮用水、简易炊事设备、临时床铺等,并设有固定的应急电源和通信设备。

面积适当:根据小区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大小,以确保足够的容纳能力。

通常每人需要2-3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便于疏散: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要宽敞,并设有指示标志,便于居民快速疏散到场所内。

同时要考虑车辆和行人的疏散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小区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预案制度: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措施、保障措施等内容,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

配备必要物资:根据小区人口规模,提前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干粮、医疗用品、帐篷、毛毯等应急物资,并定期检查更新。

加强日常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保持场所的整洁和设备的完好,确保随时可用。

开展培训演练:定期组织居民进行应急避难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遇险时能够迅速撤离到指定场所。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强化协调配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居民的应急避难注意事项面对各种灾害,居民自身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也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区紧急避难所在哪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
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
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
传应急逃生知识。

小区紧急避难所一般都设在绿地、广场、公园、体育场等开阔的
地方,而且都会设立应急避难所指示牌,平时使市民熟悉防灾、避难、救灾程序。

一旦有应急情况,配备必要的救助器材,就能引导市民有序、快速地进入应急避难所。

城市社区避难设施的建设要求有哪些呢?
1、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构成应包括避难建筑、避难场地和应急设施。

2、避难建筑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设置应急避难的生活服务用房和辅助用房。

其中:
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应急避难室、医疗救护室、物资储备室。

辅助用房可包括值班室、公共厕所。

3、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应包括应急避难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医疗救护区、应急公厕、应急供电、应急供水等用地。

4、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设施应包括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广播等设施。

5、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条件:
a、应选择地形较为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场地;
b、宜与城市应急疏散道路相连,利于人员和车辆进出;
c、应便于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接入的地段;
四、应处于周边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的垮塌影响范围之外。

6、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街区公园、街区广场、社区绿地、社区服务中心、中小学校等公共设施,并应按照避难要求进行改造建设,使之符合避难场地和避难建筑的要求。

7、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应以避难人员步行10~15分钟能到达避难场所入口为原则确定,且不宜超过1000米。

8、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内应有两条及以上方向不同的安全通道与外部相通,其中主通道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4米,次通道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2.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