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论文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在于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散文本是一个情感细腻的文体,而简媜在《只缘身在此山中》中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其细腻的情感。
她在文中描述自然景色的时候,用词简练而又富有情感:“天空依然明亮,但江水已泛蓝,前三天的雨,把南方所有的天明都濡湿了。
”这样的描述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简媜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整篇散文都充满了温情和韵味,让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典雅的文风。
《只缘身在此山中》采用了优美的语言和典雅的文风,这与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相得益彰。
简媜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寓意象征,使得整篇散文显得深邃而又富有诗意。
她在文中写到:“春前匆匆,唯楚有松,婉如孤云冉冉而舞。
及至梅尔盛裔,大地为之震荡,棠梨林樱乱。
及至容冬,忽然自我的糅萃成雪,因风而飞,光华无尽。
”这样优美而又充满寓意的语言,使得整篇散文都显得典雅而又独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简媜散文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色,主要体现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优美的语言和典雅的文风、精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对文学形式的掌控等方面。
这些美学特色使得整篇散文都显得富有韵味和情趣,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美学特色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文学范本,对于散文的写作和阅读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简媜的硕果。
生命求索—简媜散文研究

生命求索—简媜散文研究生命求索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其中不乏诸如艰辛、波折、甚至是痛苦的经历。
然而,在这样的追求中也常常会掏出我们内在深处那份真正的力量。
因此,本篇论文将以中国著名文学家简媜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关于生命求索的观点和表现。
一、简媜的散文创建背景和文学风格二、简媜散文中生命观的体现三、简媜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与阐释四、简媜散文中对人生经验的理解五、简媜散文中关于爱与生命的渴望六、简媜对文化传承和乡土情怀的表达七、简媜散文中关于自我革命与成长的思考八、简媜的散文在当代社会的启示九、简媜的作品研究展望及其价值简媜散文在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作品中阐述的生命观、人性观和文化传承观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和价值。
1. 简媜的散文创建背景和文学风格该提纲主要是介绍简媜散文的来源和特征,从中了解其发展脉络和写作风格,这对于理解简媜作品的背景也很重要。
2. 简媜散文中生命观的体现生命观是简媜散文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她提倡在生命的过程中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通过这些经验塑造坚韧的人格和意志,并且值得借鉴。
3. 简媜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与阐释简媜很善于观察人性,散文中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从中可以看到她对人性本质的探究和思考,这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4. 简媜散文中对人生经验的理解简媜散文中通过对人生经验的剖析,使读者受益匪浅,也为人们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些经验值得每一个人去认真探究和领悟,从而走出自己的路来。
5. 简媜散文中关于爱与生命的渴望这个提纲主要是介绍简媜作品中对爱和生命的渴求,她认为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生命也应该怀揣着一份坚定的追求和目标,这样才能将生命寄托于更远大的理念。
6. 简媜对文化传承和乡土情怀的表达考虑到简媜散文中大量引用了民间故事、传说和乡土文化,因此对这个方面的关注有一定的必要性。
简帧优秀的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简帧优秀的散文篇一:简媜散文创作中的禅味浅谈简媜散文创作中的禅味【摘要】简媜是台湾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的风格兼具女性的柔情缱绻,又呈现刚剑雄浑的阳刚之美。
所关注的题材也不仅仅是女性自身,而是由女性自身出发,描绘大千世界此心所悟的独特感受,坚持自我的性别典型,不断追踪寻觅。
本文从简媜散文中独特的禅味出发,诠释简媜散文中的的独特气质。
【关键词】简媜;女性;禅台湾有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女性作家们组成了台湾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温柔婉约如席慕容,典丽优雅如张晓风,也有清水芙蓉如朱天心,朱天文。
简媜便是这一批台湾女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她的风格兼具女性的柔情缱绻,又呈现刚剑雄浑的阳刚之美。
所关注的题材也不仅仅是女性自身,而是由女性自身出发,描绘大千世界此心所悟的独特感受,坚持自我的性别典型,不断追踪寻觅,以其不畏缩,不犹豫的写作态度,带着对生命意义的诗性思考,开创了台湾女性文学写作的新篇章。
简媜,8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是台湾“新十二散文大家之一”,著有《水问》,《梦游书》,《只缘身在此山中》,《女儿红》,《胭脂盆地》等散文集多部。
本文从简媜散文中独特的禅味出发,诠释简媜散文中的的独特气质。
简媜认为,写作如雪泥鸿迹,无处追寻,人世应该也以洗练的笔风,过滤种种凡尘杂质,写出清明如雪的文字。
简媜一种简练隽永,篇二:简媜散文好段此去,此去经年,千山万水,永不相离,生老病死,永不相弃。
而是不是今日的下弦曾是十五的月圆?是不是眼前的沧海曾是无际的桑田?是不是来自于生的终归于死,痴守于爱的终将成恨?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将淡,情到深处情转薄?<水问>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是了,那段年岁里最大的主题是爱。
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时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忍着,二年,忍着,三年,忍到傅钟敲响骊音,浪淘尽路断梦断,各自成为对方生命史册里的风流人物,便罢.<水问>序他是得了又失去的人,还是从来未得到,寻找分内的人?若他得过完好的却失散了了,有什么比无尽的飘泊更能保存那一份完好呢?若他未得,有什么比无尽的流浪更能印证一无所有的清白呢?<喝眼前的酒>如果,子夜想歌,有什么比叹息更畅怀?子夜想醉,有什么比忘川之水更能断愁?<一口闲钟>有些滋味,哪怕小到风怎样爬梳发丝,雨怎样沁润龟裂的嘴唇,都必须等到相当的年岁之后,才能玩味其中的深奥.如此说来,当时的经验相对于往后的记忆,就显得粗糙了;当刻信以为真的悲欢与哀乐,经过沉之后再回想,恐怕会变得恍惚.犹如一只蝶穿壁飞过,也许留下美丽的图像,也许遗下一股淡香——那是振翅之时无意间漏出的花粉.也许什么也没有,因为忘记曾经有一蝶飞过眼前.<姜母茶>等待令人老吗?还是曾经过于绚烂的年华在抵挡不住一些风霜雨露之后,所有的华采都灭了,她仍旧回到年华之前那一个素朴的女身,只是回不去当初了无鸿爪的雪地。
论简媜《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情禅意

把缘 比作 云巢进 出的朝阳 ,比作千手观音 ,带给人希望。平 实 的语言 ,却饱含深情 ,韵 味十足 ,富含诗情画意 。 简娘的行文表达方式可谓是匠心独运 ,既没有撇开散文 写作 的要素 、特点 ,又 能打破常规 ,创造别具 一格 的语 体。 散文诗化 ,却不觉 繁琐 ,反 而使 文章更有张力 ,赋予无限的 想像 空间。散文诗话首先体现在她将古典的诗词与优美 的现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1 1 月中 第3 2 期总第5 7 8 期
论简姨 《 ’ 只缘身在此 山中 》的诗情禅意
和
( 大理 学院
乔
大理 6 7 1 0 0 3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学院,云 南
简娘 原名 简敏 娘 ,1 9 6 1 年 出生在 台湾宜兰县 的冬 山。 她是 台湾 最没有争 议的实力派女作家 ,是台湾散文第三代传 人 ,是 台湾十大 散文家之 一 , 《台湾文学经典 》最年轻 的人 选者 。《只缘 身在此 山中 》是简 娘专事写作 以来结集 出版 的 第二本 书,是作者 离开佛光 山后 完成的著作。作者通过佛光 山里所见 到的景色结合出世僧人的感人身世 ,讲述深厚 的人 生哲理 。手法上结合 了诗歌 的特点 ,使文章变得更有韵味。
耐 人 寻 味 的 诗 意 创 作 简姨在评 价 自己的散 文语 言时曾说 : “ 我的文字 当中吸 收了蛮多 诗的成份 ,这是中文系本身的一个养分 ,一个重要 的养 分。 ”学中文 出身的她 , 自身钟爱古典 文学 ,天生 拥有 颗诗心 ,她 的许 多作 品中都融人 了诗的一些特征 ,诗情画 意 的文字 ,散文诗化 的写作 手法 ,韵味无 穷的诗意空间这些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散文,被人们誉为"全盛时期的优美散文"之一。
其中的简媜散文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备受赞誉。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真挚、艺术表达和意境造型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特色进行详细的阐述。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之一是情感真挚。
在《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她用深沉的情感将自然景观和人的心灵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
她写道:"人生在世,不过如此耳。
有山有水,有那自然天成的好风光,相应地,不妨带笑看之。
"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使得简媜的散文更加饱满、动人。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还体现在艺术表达方面。
她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使散文具有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在描写水墨山水时,她用"云卷云舒,朝梁暮晦;水寒水暖,原宦原野"等修辞手法,使得山水之美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描写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时,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悦与感慨。
这些艺术表达手法使得简媜的散文更加富有魅力,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还体现在意境造型方面。
她借助奇峰怪石、浓密的树林、静谧的湖水等自然景观,创造出了一种幽静、宁和、清新的意境。
她将自己融人到山水之间,与自然融合,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和谐。
这种意境造型,使得简媜的散文具有了超脱尘世、超然物外的韵味,给人直击心灵的愉悦。
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真挚、艺术表达和意境造型等方面。
她以真挚的情感、艺术的表达和丰富的意境,将大自然的美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之中,创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艺术。
这种美学特色使得她的散文成为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

论《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
简媜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的散文《只缘身在此山中》获得过多项大奖,广受读者喜爱。
这篇散文中,简媜描述了她在山中的生活,深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了一种真挚的感受,充满了人文关怀,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本文将探讨《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简媜散文的美学特色。
一、深情的描写
散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充满了深情的描写。
简媜生活在山中,她走过每一条山路,仔细观察每一朵花草,体验大自然给她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她用诗意的语言,深情地描绘了山峰、水流、日出、林间、鸟叫等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自然之中。
例如:太阳深处,一朵云彩微微升起。
它极其柔美,像一只羽毛上的光晕;给这个夏日的早晨带来了无穷的温婉。
这样的描写带有情感的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简媜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抒情的叙述
散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有着抒情的叙述。
在散文中,简媜不局限于对外在景色的描绘,而是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例如:我往往一边走,一边想,想着我与山水共存的那种感觉。
想着静坐在山前,俯视山下的大小事务,从此更好地思考一切。
这种抒情的叙述,使简媜的散文充满了情感的味道、生活的气息。
三、温馨的叙述
散文中,简媜描绘了她与山中居民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充满了温馨和人情味。
例如:在山中看病,可以向山区的老姥姥或是山路边的庙神求助。
医生还挂着一块小牌,写着:别紧张,放松,肚子空空就来,医生开灵药。
这种温馨的叙述,散发出一份人文关怀,让读者感受到简媜对生活的关注。
简媜散文精选5篇(3)

简媜散文精选5篇(3)天空大大方方地蓝着,在无际的绿稻平原之上。
就像夜晚灯下变化多端的蓝色晶体,总让人觉得神秘。
可是还不至于深不可测到像一本有字天书。
天书有的有字,有的没字,对我而言,无字天书是比较好懂而内容丰富些。
读有字天书需要一等的智慧,读无字天书,则需要一等的心情。
那天下午,我读的是一本全开蓝底没有封面的无字天书。
踩着脚踏车,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反正没有字里行间。
书名叫“天空”。
蓝色令我心旷神怡,让我想笑。
而远远天边堆垛的云朵,则让我向往,让我想跑。
蓝的天空与白的云,向来是大自然最活泼、亮丽的打扮,像个热爱自由的少年,当然,也十分热情。
每次看到那么亮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在平原之上耳语时,我的心情就倏地〔倏地:突然地。
〕开朗起来。
抖落凡间俗事,不再关心计较杂务总总,只是想笑、想跑、想攀登那仰之弥高的云之山峦。
对我而言,我最向往的山峰,即是最高的山峰,与实际高度无关。
云,即是高高的山峰,高到只能用眼睛去攀登。
我向往有一天能躺在云峦那柔柔的曲线里睡一个宁静的午觉。
这说来可笑,但我无法禁止自己在看到云朵时不兴起这样的念头。
于是,望天的脸庞虽是充满喜悦与笑容,望云的眼神,则是永远不见答案的天问。
那天,看不见阳光,天空是带着神秘的温柔。
而云,那真是诱惑。
一团团地,像一头撞进太阳的怀里般,沾着粒粒金粉。
天边成群的云山云海,则干脆把太阳搂入软绵绵的怀里,云端四周就多了一层薄纱似的淡金黄色的镶边。
只看见太阳赤裸的脚趾在云中伸动,看不见他那张陶醉的得意脸蛋。
一切变得神秘,令人愉快的神秘。
我骑车弯进路头,那样的下午只能用来唱歌,歌词里有阳光、绿叶、飞鸟,车轮碾歪碎石的声音是伴奏,风在和音。
我弯进路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看那么宽阔的石子路直直地延伸着看不见尽头,只中间打了几个小折。
看蓝得水水的天,看一团白云恰好在远远的路边的一家农舍的竹丛上头,好像不小心被竹子钩住跑不掉似的,我爱这样宽阔的平野任我一个人乱闯的那种感觉,我爱心房的栅栏一下子撞破了,兴奋的触须痒遍全身的那种激情,我爱这广阔天地只属于我一人的狂想,我也爱风在耳边激动地呼啸,把我的头发梳成虬结的团线的那种痛快。
简媜散文精选5篇(2)

简媜散文精选5篇(2)路经女五,不自主地想去一○六室,看看碧惠、阿燕、惠绵和阿但,若她们不在,就留张窝心的纸条:“来访未遇,甚怅。
你们日夜思念的简留。
”一开门,“嘿!简来得正好,要不要去吃傻瓜面?”我怔了一下,突然被那种热络冲昏了头,怎么搅的,是我要找她们,还是她们要找我?当你满头大汗地去追逐一个愈来愈远的时,或是有人力竭声嘶地呼唤你,而你不想回应他时,那都是极不愉快的。
但当你终于知道,在路的那一端有一个多么亲切的人正向你走来,而你也几乎要跑着去迎接他时,你会突然觉得,世界待你这么好,你会领会出一份“颠”的快乐,在崎岖的路上。
那晚,我深深地有这种感觉。
一群女孩子勾肩搭背实在不成体统,但是我们不在乎,也就管他那么多别人爱怎么想是他们家的事。
月亮真美,这么美的夜晚如果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就俗了。
我们叫了两大盘小菜。
我一直不认为食物的味道与否嘴巴有绝对的鉴评力。
那两盘小菜,摆在那样的晚上,那样的朋友面前,要比摆在任何晚上,任何人面前,更好吃,对我而言。
我挟起一小截卤透的豆干请了请月亮,感想她今晚圆得如此可爱。
付钱的时候,她们又跟老板娘闲话一回,嬉笑一回,问候一回,不晓得老板娘要不要收干女儿,我在想,否则想自荐。
走过另一家面摊时,我们缩头缩尾地快快走过,看看空了那么多张桌子,心里觉得不好意思。
女孩子家的心思都很细,吃了别家不吃这家,有点罪的感觉。
自己第一次进去这家吃面时,只有我一个客人,老板娘端过面之后,就坐在桌角边,一面包馄饨,一面听收音机唱茉莉花,我觉得她实在很有情调,做她的丈夫一定真好。
但愿下次我仍旧一个人去吃面,而仍旧只有我一个客人,她便能悠闲地又唱起歌来,像个满足的小妇人……我几乎要陶醉在那般有情的幻想里。
至于我没能去的任一个晚上,但愿她高朋满座。
我们这群无药可救的女孩子,吃完傻瓜面竟然还不满足,依照惯例,又去骚扰卖傻瓜水果的老夫妇。
老婆婆笑嘻嘻地招呼我们,好像我们是她真正盼望的客人一般。
其实早已不是客,彼此熟悉了,就不是她给你一片西瓜,你付她一张钞票那么单纯的行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兴趣小组作业学院:人文学院姓名:田晓艳年级:2010级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2010242289触摸灵魂的疼痛——评简媜散文集《女儿红》摘要:伤痛是简媜散文集《女儿红》的一个文眼, 写到了女性作为母者的疼痛, 作为女人的伤痕, 也写出了女性作为人的生命体验。
这些痛苦的经验都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 来源于灵魂的无处安放, 从而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 简媜; 《女儿红》; 伤痛; 灵魂; 生命在《红色的疼痛——序<女儿红>》中, 简媜说: “一半壮士一半地母, 我是这么看世间女儿的。
”壮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况味不言而喻,地母是不同的意象, 温暖、宽厚、愉快。
虽然有着地母般的宽厚深广,女性仍然难免壮士般的孤寂与落寞,“女性各有各的艰难行旅, 她们没有外援, 只能自己做自己的领航”。
简媜有感于女性自古以来的不平等遭遇, 用如剑般锋利的笔, 剖开女性的生命与灵魂, “潜入内在去揪出淤伤与痛楚”。
“伤痛”成为散文集《女儿红》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词, 写到了女性作为母者的疼痛, 作为女人的伤痕, 也写出了女性作为人的生命困窘。
母亲, 是女性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 是自她腹中孕育而出的另一个生命喊出的神圣称谓。
母亲因于血缘关系, 但绝不仅仅是血缘的牵连, 更多是一种情感灌注, 深厚、无私、富有牺牲精神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神圣的情感。
《母者》一篇就出现了三位让人感动不已的母亲。
第一位母亲是属于“次等公民”的寡妇, 为了染上恶疾的女儿能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又不减温婉善良”, 跪伏在朝拜的路上无比虔诚。
第二位母亲离家外出帮佣, 思子心切, 竟至半夜起身亲吻主人家孩子的脚。
仅仅做了三天, 她便忍受不了思子之苦辞职离去了。
第三位母亲, 和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打“长期抗战”, 自己的衣服像“梅干菜”, 儿子最后穿的寿衣还要亲手缝改至满意。
因为儿子早走,还怕他在阴间因为不孝被打。
《一袭旧衣》中也有一位守寡的母亲, 坚毅、朴实地支撑着家境。
这些母亲都是可敬可佩的, 也是世人迫不及待要赞美和推崇的。
但简媜眼光独特又深刻, 看到了母爱的另外一面,看到了母亲的神圣光辉往往掩盖了伟大背后难言的伤痛, “幸福, 来自给予, 悲痛亦然。
”选择成为母亲, 就是走上了“世间充满痛苦的那条路”, 苦厄缠身且不能绝望。
种种施向肉身的苦难都有办法承受, 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爱已医治不了所爱的”, 尤其是面对死亡的时候。
面对那个用爱也拯救不了的痛苦结果, 母亲受到的伤害在精神层面,无法医治。
母亲, 其实并不是一个性别意识特别强的词, 更多的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所包蕴的情感基本上被定型。
伟大又神圣的“母亲”二字, 往往使众人, 使女性自己, 忽略了上天赐给她们的第一身份: 女性。
波伏娃认为根本不存在母性的“本能”,“母亲的态度, 取决于她的整体处境以及她对此的反应”。
母亲把孩子当作“第二自我”, 在一定意义上是体现在母亲的教育中。
对渐渐长大的子女而言, 尤其是女儿,母亲不仅给了母爱的呵护, 往往还混杂着来自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影响, 尤其是母亲的情爱经验(占很大比重的又是家庭生活),母亲也会有意无意地把女儿当作另外的女性。
像《一袭旧衣》那样比较温暖和正面的信仰爱情的母亲角色在《女儿红》中并不多,《女儿红》关注更多的是母女两代人的千丝万缕的悲剧宿命。
尤其女儿不够幸福的爱情往往受母亲不够完整的感情经历的影响。
当年“她”母亲用一把剪刀来保证她的女性身份(《女性刀》) , 痴痴地剪裁, 忘记了给丈夫送伞, 引来丈夫极大的不满。
现在的“她”能为女儿做的也只是削铅笔屑和削芦笋皮。
当年母亲那把掷向父亲的剪刀, 没有掷中父亲的身体,却掷中了她的婚姻。
《在密室中看海》的母亲,美丽、聪慧, 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
然而一个女人的寂寞和伤痛不能瞒过朝夕相处的女儿, 母亲也不能不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或明或暗地带上这些经验。
母女姊妹间的爱恨情仇, 纠缠不休。
母亲即使生命已逝, 也仍如幽灵般将一对孪生女儿缠成了“爱侣”。
母亲, 亦是女性,不管她遭遇了何种感情, 不管她如何应对, 一切都深刻地绵延了下来, 造成两代人相连的伤疤。
女性既然生为女性, 肯定有与男人不同的性别认知。
“她”(《口红咒》) 外表丑陋, 脾气古怪,年华已老仍没有结婚, 靠着老母亲从兄弟手里讨生活。
这样一个心理已然不正常的女性, 仍然用满满一抽屉的口红突兀地证明着女性的身份。
口红可以说是为女性专用的化妆品,一抹口红就可以证明女性的身份。
那个拥有家庭和钱财的嫂子,也抵挡不了口红的诱惑, 一胳膊的口红触目惊心。
女性有着自己独立和独特的个人情感世界,保持着女人的命定身份。
母亲作为一个女人的幸福和伤痛往往都来自那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
母亲和父亲的感情应该体现着世界上另一种纯洁美丽的感情:女人和男人间的爱情。
爱情的合法结果是婚姻。
爱情和婚姻都是女性作为至高目标不懈追求的。
在男性和女性的关系这个亘古难题中, 情爱在女性身上划出的伤痕应该更多。
女性到底应该如何自处? 千百年来, 中国女性悲剧一个很大的来源就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压制。
性是女性所受压迫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
按说这个话题一直是中国所谓礼法社会的禁忌, 但是由于男性掌握着话语权力, 他们可以半公开或公开地大放厥词, 女性则不然, 除非能不顾忌所谓名声。
然而名声的败坏是父权社会中的女性所承受不起的, 能从精神上根本性地摧毁一个女人。
一个纯洁的少女平白无故地就丧生在男性的性语言暴力中( 《哭泣的坛》) , 事业上的女强人也要靠抹杀记忆磨灭一次强奸的后遗症( 《腐橘》)。
男性的霸权就如一个腐烂的橘子, 无所不在地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侵害着女性的感官和心灵, 使女性受到太多的压制, 丧失了自我, 对男人无条件地依附, 逃不出男人和男人背后那个社会制定的不平等规矩。
《末班车上的女性》中那个被谈论的女性就是个例子。
女性的受伤看起来是因为不懂得使用自己的权利,实质却是因为在爱情或婚姻中丢失了自己, 几个婚姻不幸福的女性谈论来谈论去都离不开男人,“一把诡异的魔火, 把四个女性焚成男人”。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男性社会不公的谴责上, 作者笔锋未免会走偏。
可贵的是, 简媜也注意到了女性自己应担的责任, 大部分女性还是没有学会如何在一个男性社会中安然自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状况在好转, 也只是好转。
过去, 你跳进河里成为女鬼; 今天, 她在路边的长椅上坐成女鬼。
现代的生活不代表现代的女性意识。
“她”(《忧郁猎人》) 等待着一个不知是否会来的男人, 问着另一个男人: “你,会来吗?”从一个男人到另外一个男人, 女性那么容易地就把自己放弃了。
情人,或言第三者, 是女性在爱情中最不堪的一个称谓,自以为牺牲了一切, 就可以与爱人心心相印, 蓦然发现根本进入不到他的“记忆房间”。
《雪夜, 无尽的阅读》也是一个疼痛到无奈的故事, 寻找真爱的年轻女子却等候着一个并不懂她、并不爱她的已婚男人。
捡拾别人家剩菜残羹的少女老了,才终于找回了原应在爱的圣坛被供奉的尊严。
当女性主动把自己定位在情人的角色上时, 可以说她无耻,但不能否认她找不到真爱的苦楚。
七个过眼烟云般的男人留下十四只拖鞋, 谱成一曲《拖鞋志》, 陪伴一个心思精亮的伤心女人, 不是不爱, 只是从来没有被爱过。
简媜写女性从男性那里得来的疼痛, 不是女性的哭泣控诉, 也不是对男人的鞭挞, 简媜并没有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男人身上, 也不以男人的经纬去丈量、剖读女性, “她们即是自身的经纬, 无须外借”。
[1]女性置身于爱情的痛楚中, 很多体验都是自我的, 与男人有关, 又与男人无关。
简媜有自己的爱情观, 这集中体现在了《四月裂帛》里。
《四月裂帛》里的故事都是伤感的, 不同的故事,表达了相类似的爱情观。
对真爱的信仰和追求是一成不变的, 爱是心灵的相通和灵魂的交流, 已经不那么计较所谓的合理结果。
爱是平等的, 在爱情中应保持彼此的独立和尊严, 保持灵魂的完整和独特, 不仅是女人, 男人也不能轻易为爱舍弃自我。
“我理解的所谓女性意识, 不是对男性造成威胁, 而是要寻找如何让女性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的主义与看法”。
所以, “揪出淤伤与痛楚”不是为了展览, 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惟有自疗,女性才能做自己的主人”[2]。
基于此, 简媜非常关注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自主性, 注重女性非凡的潜力。
在无休止的吵架中, 除了沉湎于伤痛, 女性也应该看看映在玻璃上的完美夕阳。
离婚了,也可以温和沉静地打理一家小店, 平静地放弃已经变苦的柠檬红茶(《密探》)。
对于女性而言, 关于爱情的回忆也并不都是痛苦的, 有时间回“当年旧巷”看看, 面对有缺憾的初恋流露出笑意, 继续现在的生活。
除了孩子和男人, 女性生命中还有另外的女性存在。
简媜曾说她在很多篇章中提过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支援, 认为女性之间应该作朋友, 而不是敌人。
《女儿状》写的是两个小女孩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少年时因为是女孩子丧失了向上的机会,同样身为女性如何能不再相知相惜? 《温泉乡的歌手》用细微的笔触勾勒了两个女性朋友“我都在”的友谊, 多年的不往来不能阻断心的相知。
这是女性间应该有的相扶相持的友谊典范, 彼此是彼此自疗和能量发挥的守护者, 互相支援彼此的生命力, 有相依为命的温暖和无奈。
近些年, 随着经济和观念的变化, 女性也走进社会, 和男人一样,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受到都市文明的侵害, 感受作为一个人的各种生命体验。
简媜关注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独立和完整, 直至女性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和完整, 这也是对生命的领会和体悟。
《在密室里看海》中一对孪生姐妹, 从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长大后不得不在“乱草石砾地翻‘我’的踪迹”。
《自画像》里才华横溢的女画家被一位父亲以一种商业成功的方式买断了艺术的时间, 画了无数逼真的肖像后枯对画布十天, 不能为清晰的梦境落笔, 自杀是成全自我的最后方式。
简媜很明显不满于现代都市中人性和人情的异化和失落, 多落笔于此。
个人生存空间的逼仄,“我”的自愿和被迫退位是都市社会中非常普遍和严重的问题。
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某个夏天在后阳台》里的“她”有童年天天被挤到床角的经验, 但恐怕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一块私有地, 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无人争抢的“后阳台”; 或者在垃圾箱边捡回那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孪体人, 共同分担疲惫。
在全是灰尘的世界里忙忙碌碌, 很多人有时间打理自己, 仿佛我是隶属于其他, 比如工作, 比如有门牌号码的家, 比如身份证,就是不属于“我”。
人被严重物化, 离开了那些外在的证明, 我就不再知道我是谁。
“我”要到无人相识的宾馆中恢复“不隶属于任何存有”的状态。
甚至于, 我根本不能拯救那个关在水牢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