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文学常识技巧
【精品】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巧记高考古典文学常识的方法技巧

巧记高考古典文学常识的方法技巧高考古典文学常识的掌握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做好阅读题目非常重要。
然而,古典文学常识庞大且繁杂,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头痛,下面我将分享几种巧记古典文学常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脉络。
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点和代表作品。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列举每个时期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对于记忆和理解古典文学有很大帮助。
二、了解古典文学的传统艺术形式古代文学常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音乐、绘画、戏曲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对古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到元曲的特点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而以诗歌为基础;又例如,李白的诗歌常常配以音乐演唱等等。
三、重点记忆古文名句古文常有许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代表着古代文学的精髓和思想。
通过研读、背诵这些名句,对于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和应对阅读题目有巨大帮助。
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进行反复背诵,可以使用关键词联想法等方法进行记忆。
四、了解古代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五、多读古典文学经典作品通过阅读古典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可以选择一些权威的教材或者评注版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注重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情节等内容,多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成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多做习题和模拟题练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运用古典文学的常识。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高考题目进行练习,注重理解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分析和推理答案的依据,逐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总而言之,掌握古典文学常识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高中语文】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高中语文】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一、穿针引线法只要文学中有一串空间和常识,如果文学中没有一串常识就很好。
例如,要记住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来梳理各个朝代的文学现象。
请参见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先秦尚书散文——唐六代陶渊明八首宋诗名家——明初(宋连、刘基、高旗)三位诗文大师——明代中叶唐和宋派(桂有光)——明末公安派(三元)-清代桐城派(姚奈、方宝、刘达)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三、一点成就一点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
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
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
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快速文学常识知识点的记忆好办法

快速文学常识知识点的记忆好办法
记忆文学常识知识点的好办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快速记忆的技巧和
策略,帮助您有效地掌握文学常识知识。
1.使用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利用个人生活经验或者其他与知识
点相关的内容来形成关联,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与一些作家相关的
知识点可以与该作家的作品、时代背景、生平等进行联想,以加深记忆。
2.利用图像记忆法:将文学常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在脑海中
形成生动的场景。
比如,对于一个文学作品的情节,可以将其绘制成图画,并与关键词关联起来,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住。
3.制作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将不同的知识点以概念和关联的方式
整理出来。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清文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同时也
便于回顾和复习。
4.留下关键词和关联:在阅读和学习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关键
词和关联点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回顾。
这些关键词和关联可以作为提示,
帮助快速回忆相应的知识点。
5.创造记忆场景:将文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绑定,形成
记忆的场景。
例如,将一些作品的情节与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相对应,这样
可以更加生动地回忆起相应的知识。
6.制作闪卡:将文学知识点写在卡片上,每个卡片上只写一个知识点,并且可以在卡片的另一侧写上关联的内容或提示。
通过反复翻阅和回忆卡
片上的知识点,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出自()A. 叶圣陶B. 文天祥C. 郭沫若D. 鲁迅【答案】 D【解析】【分析】出自近代鲁迅的《自嘲》。
全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故答案为:D【点评】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代的散曲。
B.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是小说。
C. “三十而立”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四十不惑”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D.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答案】 C【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三十而立”指所成就的年龄。
“四十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关注课本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B.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周敦颐,他们皆属“唐宋八大家”,题中的“铭”与“说”在古代都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
C. 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屈原就用了大量的独白表达了对风、雷、电的赞颂。
D. 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与德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人物前后态度行为的转变折射社会现实,前者反映人情冷暖,后者体现家国情怀。
中考复习:文学常识(一)

课前热身
2、①古人常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你知道除此 之外,“国家”还有哪些代称吗?请例: 。 神州、四海、江山、九州…… ②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 试和殿试三级。《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是参加 乡试 得中“亚元”的,这一级别考试的第一名 被称为“ 解元 ”。 ③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如用“垂髫” 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 豆蔻 四岁的少年,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用 ,男子 弱冠 而立 二十岁用 ,男子三十岁用 。
课前热身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 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 B.《孔乙己》、《背影》、《听潮》、《白杨礼赞》 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C.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竞选州长》 的作者分别是莫泊桑、契诃夫、马克·吐温。 D. 茅盾、朱自清和老舍都是现代作家。
文学常识(二)
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
要点、考点聚焦
在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有关文体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将相关知识 前后勾连进行训练。
课前热身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孔乙己》通过对咸亨酒店各种人物及丁举人的描 写,揭示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范进中举》通过 对胡屠户、张乡绅、邻居等一群人物的描写,揭示了范 进所处的社会环境。 B.《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采用夹叙夹议的 写法,有力抨击了封建势力,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层层论述,得出了结 论即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中“说”、“记”都 是一种文体,如同现在的抒情散文。
如何巧妙的记忆文学常识

如何巧妙的记忆文学常识记忆文学常识的关键是掌握一些巧妙的记忆技巧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巧妙地记忆文学常识。
1.制作记忆卡片:将重要的文学名著点和知识点写在纸卡片上,可以用颜色、图表或者关键词等方式进行标记和梳理,然后翻阅这些卡片时,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动作来巩固记忆。
3.制定学习计划:事先规划好学习进度和内容,将文学常识分成小块进行学习,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时间,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掌握记忆。
4.创造场景:将文学常识融入到一个有趣的场景中,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你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想象成一部电影,将自己代入到电影中去,这样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记忆文学常识。
6.复述和讲解:将学习到的文学常识通过复述和讲解的方式进行巩固记忆。
可以找一个朋友或者家人来当听众,向他们解释和讲述所学的文学常识,这样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7.多种方式学习:使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阅读、写作、绘画、讨论等。
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可以激发不同的感官,帮助记忆更加深入。
8.创意记忆法:运用一些创意记忆法,例如将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编成一首歌曲、一幅图画或者一个小故事,利用创意的方式来巩固记忆。
9.时不时复习:不仅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还要注重复习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回顾和复习所学的文学常识,能够帮助巩固和加深记忆。
10.自我测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自我测试,例如做一些题目、写一篇文章或者参加一个小组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记忆能力。
记忆文学常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上方法只是提供了一些指导,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相信你能够巧妙记忆文学常识,并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记文学常识技巧
导读:【摘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识记文学常识技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更加轻松的学习,下面编者为大家整理有关语文学习方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
想能力的提高。
三、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
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
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
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四、口诀法
我们平时背诵诗文时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背起来较慢,诗词因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诵得多。
我们可以把要识记的文学常识编成“口诀”,这些口诀要讲究押韵,也应该是浓缩的文学常识,记上两句,就应该记忆了许多知识。
另外,在口诀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
看下面的例子:文学常识,并不难记,中有妙诀,帮你记清。
先说国内,作家作
品。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
《论语》《孟子》,四书列名。
老庄无为,《道德》《逍遥》。
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
刘向司马,《战》《楚》《史记》。
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
父有乐府,《神龟》《蒿》《观》。
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
《鲁迅全集》,著作颇丰。
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
中学课本,除了《祝福》,皆入《呐喊》。
散文一部,《朝花夕拾》,另加《野草》,略带诗体。
杂文十六,《热风》与《坟》,《华盖》二集,《而已》《三闲》,再多《二心》,《南腔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三《且》二《集》,文学花边。
……
这些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