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合集下载

重修《苏州市志》的探索与思考

重修《苏州市志》的探索与思考
修 志 理 念

总结上 届 修 志经验 。 出分 册 出版 构想 提
理 论 是行 动 的先 导 , 笔者 在 《 ( 州 市志 ) 从 苏 的得
失谈 续 修 志 书》 见 《 国地 方志 ) 0 1 第 三期 ) ( 中 20年 总
对“ 续修 ” 的理 解 , 者 认 为 , 理 解 为“ 续 修 笔 应 继 志 ” 继 续 对 志 书进 行 修 订 补 正 ” 有 关 论 述 见《 或“ ( 续 修 漫谈 》 见《 苏地 方 志7 0 4 第 四期) , 江 7 0年 2 。大 家熟悉
或 少 的不 满 而 予 以重 修 的 , 当然也 有 因时 隔太 久 , 旧
鉴 于上 届 修 志周 期过 长 、虚 设 层 次 多 、横 分 过
细 、 济篇 幅 过 重 、 注 出处 、 订 欠 少 、 头过 大 阅 经 不 考 部
读 不 便 等 诸 多 不足 , 人 认 为“ 修 ” 先 要 解 放 思 本 续 首
召 开 , 志 着我 省 新 一 轮修 志 的全 面 启 动 。 此后 , 标 苏
州 市 的“ 修 ” 由务 虚 转 入 了“ 实” 确 定 新 一 轮 续 也 务 , 修 志 的总 体 思路 已经提 到 了议 事 日程 。 现 就 我们 的 探 索和 思考作 些 归纳 。

获得 较好 的社会 效 益和 经济 效 益。 二 、 新体 昧 “ 修
出 , 短 出书 周 期 ( 必等 全 部 志稿 完 成 )2 有 利 于 缩 不 ;、 向 市里 交代 和 申请 经 费 ; 、 强 业务 人 员的成 就 感 ; 3增 4 便 于 携 带和 阅读 , 增 加 志 书 的读 者 群 ; 、 以灵 、 能 5可 活 掌握 印 数 , “ 点 ” 有 卖 的分 册 可 以先 出 、 印 , 之 多 反 就慢 出 、 印。读 者 可 以只购 某 一分 册 , 可配 套 购 少 也 齐 或 干脆 选 购 专供 收藏 、 并编 号 限量 发 行 的精 装 合

26916879_用志说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州

26916879_用志说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州

058 MODERN SUZHOU特别策划SPECIAL 苏州从哪来?过去有哪些精彩?有多少谜团?到如今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地方?长期以来,对于历史谜团,总会有人去探索、去追寻。

关于苏州的故事,你以前听说过的,还有很多根本没有听说过的,都可以在志书《志说苏州》中寻得答案。

作者陈其弟介绍:《志说苏州》其实就是一本苏州故事集,讲故事需要吸引人的情节。

有人说当今是个读图时代,可以“文字不够图来凑”,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插入一些图照。

可我认为,一本不是“画册”的书,就得有点自信,只要“有料”,文章同样可以不朽。

因此,本书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篇章,比如苏州第一个状元的考证,王羲之墓的真假,“红蝇赶散”之谜用志说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州亦安冉等等,都是“独家刊布”,没有人云亦云。

《志说苏州》纵横开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排方式大体按照事件发生或主人公所在的历史时间作为先后次序编排。

而对于同一时间段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略有编排上的“随意性”,不再刻意按照人物的“生年”或“卒年”排。

就地点而言,往往是先苏州城里,再城外,乃至县级市(区)的乡镇。

一起打开这本书,一览苏州这座城的古往今来,去感受志书的魅力,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苏州。

故事是否有趣?要看了书才知道对话修志人陈其弟现代苏州:请说一说您写《志说苏州》的缘起?陈其弟:《志说苏州》中所收录的文章,多数是我历年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的。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结集出版的一本文集。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么个书名?那是因为我从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起,一直从事着修志工作,在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是“择一事终一生”。

我的这些文章每篇都离不开地方志,是用地方志的资源,从一个修志人的角度解读苏州,试图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苏州。

现代苏州:书中的很多章节和大家印象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苏州印象有区别,可以从文化学者的角度,谈谈苏州的“另一面”吗?陈其弟: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苏州似乎就是“小桥流水人家”。

让“吴郡文献传之不绝”——《洪武苏州府志》再版

让“吴郡文献传之不绝”——《洪武苏州府志》再版

让“吴郡文献传之不绝”——《洪武苏州府志》再版《洪武苏州府志》由(明)卢熊著,陈其弟点校,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2022年6月,广陵书社出版。

苏州是方志之乡。

历史上曾有多部著名志书,在方志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明代洪武初年卢熊编著的《苏州府志》,是第一部以“苏州”为名的府志。

志设50卷,有图和山、川、水利、乡都、坊市、桥梁、园第、官宇、户口、税赋、风俗、人物、土产、古迹、异闻、杂志、集文等。

明代宋濂为这部志书写了序,给予很高评价。

清人钱大昕也对此志书作出极高评价。

民国傅增湘特地为志书撰写跋。

由于只有2个刻本和2个抄本,很少流传,知之甚少。

《洪武苏州府志》点校本依据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的《洪武苏州府志》刻本(缩微还原复印本)为底本,和《中国方志丛书》本作参校本,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充分发挥了知古鉴今、资治育人的作用。

旧志整理正当时——写在《洪武苏州府志》再版之际文 | 陈其弟在《洪武苏州府志》修订本即将付印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包括方志系统在内的“工作主管部门加强本领域古籍工作”“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提高普及出版质量”,看来《洪武苏州府志》的修订再版适逢其时,是新时代“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而微。

回想1995年1月,苏州完成出版首轮《苏州市志》之当年,主编室为了让经过千辛万苦搜集来的修志资料不致再次散失,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修志队伍不致因为无主体工作而解散,依然决定申请筹建苏州市方志馆,希望通过“苏州市方志馆”这块牌子保留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这个机构。

所幸年底获市编办批准。

2015年出版的《洪武苏州府志》线装本1函10册筹备之初,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获得市财政80万筹建经费,购置大量的新旧志书作为馆藏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

经查阅各种文献目录、各大图书馆的收藏信息,发现除了80年代为苏州建成2500年整理的《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等唐宋旧志外,有一部明代洪武年间编修的《苏州府志》尚存于世。

《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明苏州都邑志。

研究性学习资料:苏州地名研究

研究性学习资料:苏州地名研究

研究性学习资料:苏州地名研究一、苏州地名的人文内涵是故事,文脉,也是遗产有这样的感受:在一条改造后连接了几十条老街巷的巨长马路上找目的地,相比从前每一小段路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名称来指代,要难找得多,因此,为了指代清楚,老苏州们往往会这样补充说:“从前干将坊那一段”,或“从前松鹤板场那里”……就像一个新地名不会很快就被人们熟记一样,苏州的老地名,因为曾经很多老故事的载体,是苏州古城文化的记忆库,也不会随着老街巷的一旦消解,就很快淡出记忆但,这种隽永的人文现象,毕竟在随着老地名的越来越少,而渐渐模糊;毕竟因为从前的老街巷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而渐行渐远如果我们珍惜,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的新住宅区名好吗;如果我们喜爱,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周围的绿地名称好吗因为,苏州的老地名,连接着一座千年古城的文脉,是另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编辑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关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扇文化、服饰文化、烟具文化,似乎什么都可以挂上“文化”两字,其实苏州很多的老地名、历史地名,倒是最应归入“地名文化”之列的,因为它有内涵、有底蕴,与苏州的地方历史文化直接相关,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与苏州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阊门内至德庙桥,系因筑于泰伯庙前而得名,泰伯乃奔吴始祖。

孔子曾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纪念性建筑尚有阊胥路南泰让桥、乐桥东让王庙。

锦帆路乃吴宫子城围城河“锦帆泾”遗址,因吴王曾在此泛锦以游而得名;干将坊则因其正东有干将墓、干将门(即相门)而得名;胥门内伍子胥弄则因伍员居宅而名;阊门内专诸巷则系巷内原有刺杀王僚的勇士专诸墓之故而命名;城西木渎则因吴王建造姑苏台时运木,木塞于渎而得名;灵岩山下直达胥口的河流,俗称箭泾,亦称采香泾,乃因吴王种香于香山,令美女往来采香而得名;横塘境内的越来溪,分明在告知后人,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的越王勾践,是从这里进攻吴国,最后复仇灭吴。

明清苏州旧抚、藩、臬、府、县治所一览

明清苏州旧抚、藩、臬、府、县治所一览

明清苏州旧抚、藩、臬、府、县治所一览与国内许多古城相比,苏州古城有许多独特之处,譬如:明清府城多为一县附郭,最多也不过两县附郭,只有苏州府城则是罕见的三县附郭,府衙和三个县衙都在城内,江苏巡抚衙门也在城内。

形成奇特的三县分治的府城。

(三县分别为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明清苏州旧抚、藩、臬、府、县治所一览:旧抚署(巡抚府):旧址宋时称南宫坊,清时称抚辕前,今称书院巷,为卫生学校地。

明永乐、宣德年间,抚署建在南宫坊鹤山书院,书院则向东南隅移建。

清顺治二年(1654),明巡抚署毁,巡抚土国宝购朱明寺旧址的许宅改建为抚署(清时称朱明寺前,今景德路中间一段、王天井巷西侧一带)。

顺治九年,抚署暂驻府学明伦堂,后在抚辕前的抚署旧址重建新抚台。

咸丰十年(1860)又毁。

同治五年重建。

宣统二年(1911),抚署改都督府,不久又称江苏都督府。

民国三年,苏常道署设在旧抚署。

旧藩署(布政使):旧址清时称王衙前,今为十八中学地。

康熙元年(1662),购吴县升平桥西北、明王鏊别墅建藩署。

咸丰十年(1860)毁。

同治四年重建。

旧臬署(江苏提刑按察使):旧址在今歌薰桥、道前街市区机关办公地一带。

清雍正八年(1730),由吴县东兵备道署改建。

咸丰十年(1860)毁。

同治六年(1867)重建。

宣统二年(1910),提刑按察使改提法使,为提法使治所。

旧府署:旧址在府前街,今道前街东面一段,曾为吴县第一招待所址。

明太祖吴元年(1367),建新府治。

清时苏州府治残毁,后重修。

民国十七年,苏州市政府署设在旧苏州府署。

民国十九年,苏州市撤消,吴县县政府迁入。

民国二十二年,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内。

民国二十七年,伪吴县知事公署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址。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的吴县县政府仍在府前街址。

1949年苏州解放时,苏州市人民政府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址。

旧县署:一、吴县署旧址清时称吴县前,今称古吴路。

明洪武元年(1368),吴县县治移大太平桥西北。

昆山历代旧志简述

昆山历代旧志简述

昆山历代旧志简述昆山县志昆山历史上不算三国·吴顾启期纂的《娄地记》(古娄县,今属昆山市),共修过22部县志,最早的3部:项公泽修淳祐《玉峰志》、谢公应修咸淳《玉峰续志》、杨譓纂至正《昆山郡志》(已收入《宋元方志丛刊》)。

明代所修8部志书已佚其五,分别是由殷奎、范能、蒋明、季篪所修的4部《昆山志》和王同祖所修《昆山续志》8卷。

现存3部是弘治间顾潜《昆山县志》、嘉靖间方鹏《昆山县志》16卷、万历间周世昌《重修昆山县志》8卷,其中方鹏志是流传最广、版本最完善的一部县志。

清代10部志书已佚4种:徐开禧《昆山志稿》、唐德宜《昆新志稿》16卷、戴镕《昆新志稿》9卷、周奕钫《昆山续志》16卷。

现存康熙《昆山县志稿》,先后由董正位和杭允景修于康熙九年和康熙二十二年,一般分别称为“董志”和“杭志”,著录分别为20卷和22卷,其实是同一部志书。

在康熙十四年七月,志书尚未脱稿之时,董正位因故被劾离任,尽管书稿由叶奕苞编成,但未能付梓。

杭允景任昆山令后,命人重录了一部,即为“杭志”,虽改为22卷,内容上却未作改动。

1994年5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昆山市地方志编委会、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地方志研究室联合点校本。

此外还有乾隆《昆山新阳合志》,顾惇量纂;道光《昆新两县志》,张鸿、来汝缘修;光绪间金吴澜、李福沂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和顾国珍编《昆新乡土地理志》。

民国年间有断代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连德英、赖丰熙修《昆新两县续补合志》,该志上续光绪志并补其之漏,是昆山县旧志的最后一部。

冢墓祠堂志冢墓志中以清潘道根辑《昆山先贤冢墓志》4卷附录1卷为典型,收录100余名上自唐代、下迄清道光年间有关昆山人物冢墓的资料,1人1文,每文内容一般包括墓所、墓主家世与生平简介、墓志铭铭文等,这些都是研究古代世家大族和人物的第一手资料,为他载所罕见。

/ w9人物志张大复《皇明昆山人物传》10卷,起洪武至万历,共300余人;后又官于是土者15人附之,名曰《昆山名宦传》1卷,亦作《玉峰名宦传》,其间父子祖孙以类附传,略如史体;另有方鹏《昆山人物志》10卷、刘象春《玉山人文小传》(一作昆山)、叶均禧《昆山续人物传》7卷、叶沄《昆山人物续考》、唐德咸《昆山人物志》、龚埏《昆山人物纪略》12卷、潘道根《昆山名家诗人小传》6卷。

《江苏旧方志提要》再补

《江苏旧方志提要》再补
《 苏 水 利 图说》 清李 庆云 、 师 辙撰 江 蒋
继 续 留意江苏 旧志 , 得《 要》 载 旧志 1 种 , 又 提 不 0余 仍 循 《 要》 例 , 绍 如 下 , 江 苏 旧志 研 究者 提 供 线 提 体 介 为
索。
曾任 江 苏候补 道 , 海塘 总办 督 办塘 工 。该 为 刊本 , 1卷 , 共 图凡 2 8幅 , 图附说 明。 图 每
五年 (8 9 , 1 8 ) 附塘 员表 ; 3奏 疏 , 为 同治七 年 三月 卷 首
曾国藩 、 日昌奏 华 亭海 塘 椿 石坍 损 备 工 , 分 年 次 丁 请 第修 复 折 ,迄 于 光 绪 十 四年 十 二 月 曾国荃 奏 光 绪 十 二 、 三年 估 修 太仓 、 洋 、 山各 州县 海塘 、 出 险 十 镇 宝 续
《 苏各 县志 摘 抄》 不 著编 者姓 氏 , 江 明 抄本 , 录均 明万历 以前 南直 隶各 邑方 志。 所
册 录上元 县 志版 籍 、 田赋各 条 , 余 3册 录 其
费 。海塘 筑修 事 关 民 田保 障 , 清会 典 工部 事例 中海 然
塘 项 记载 详 浙略 苏 , 苏 自雍 正 三年 ( 7 5 至道 光十 江 12 ) 五年 ( 8 5 百余年 中仅 数 条 该 志前 无 凭籍 , 13 ) 自同治
制 , 明文 字简 明。卷 末殿 李 庆云 跋 文 . 说 文
《 江苏海 塘 新志》 清蒋 师辙撰 。 师辙 , 元( 蒋 上 今
南京 ) , 人 拔贡 , 官安徽 无 为州 知州 。该 志 为光 绪年 间 江苏 官刻本 。凡 8卷 : 1图 , 总 图 1幅、 县全 图 卷 列 州
6幅 , 工段 图 附各 州 县 图后 ; 2表 , 官表 分 5栏 : 卷 职 总督 ( 曾国藩 ) 巡抚 ( 丁 日昌) 水 利督 办 官 、 始 、 始 、 办工 各 员 、 任 守牧 令 , 间从 同治 七 年 ( 8 8 至 光绪 十 现 时 1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有朵幽香的奇葩———方志。

顾名思义,它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著作,古人称之为“郡国之书”,现代人称之为“一地之百科全书”。

据统计,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现存的各种旧方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志书)有8500种左右,共11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左右。

方志如一根红线,将历史的轨迹串连、贯通起来,为人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利用历史提供了宝贵素材。

浙江大学教授、著名方志学专家仓修良先生认为,方志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点。

苏州是我国方志发源地之一,素有“方志之乡”美誉。

在历史上,苏州曾编修了390余部旧志,其中有府志、州志、乡镇志、寺庙道观志、园林山水志、人物风俗志,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性杂志等,可谓各种类型的志书应有尽有,总数约占全省旧志的三分之一。

影响比较大的苏州旧志,有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清代习寯等
的《苏州府志》和徐崧和张大纯辑的《百城烟水》。

吴中方志之作,虽起源甚早,但均亡佚无存,今存仅以唐代陆广微(唐僖宗时在世,苏州人,生平事迹未详)所撰的《吴地记》为最早。

《吴地记》不分门类,而所载唐代苏州的时事甚详。

书中记述唐时苏州及所领七县的沿革、掌故;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坛庙、风物土产、名人墓葬、署廨以及户口登降、城邑迁改。

读此书可了解唐时苏州经济状态的变迁、寺庙等的建置兴废,亦可了解吴地文化的变化。

此书虽经后人重辑,亦偶有他人之作窜入,体制也非完备,但作为史书旁支,仍保存了不少社会的真实史料,并为其后修志与史、文作注等广泛引用。

宋代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县人)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吴郡即苏州的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中卷记载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下卷记载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等,三卷共28门,前有自序、目录,后有后序和跋。

因之前有李宗谔等撰有《图经》,故承续名为续记。

虽说是“续”,但门目齐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风”。

此书是宋代苏州方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图经,而且全国现存两宋的图经,完整的只有两部,此为其中一部。

因此,它有助于今天去辨认宋代图经
的体式,为研究方志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依据。

书中所记述的种种史实,一直为以后的方志所征引。

宋代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所撰的《吴郡志》,是一部以苏州(当时的建置为平江府)兼及所属诸县为记述对象,并以“志”命名而流传迄今的宋代唯一的方志,也是全国现存的数十种宋志之一。

此志体例和《吴郡图经续记》同一类型,其间的渊源,脉络清楚。

全志所设门目有沿革、户口、租税、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坊市、古迹、牧守、官吏、祠庙、园亭、山、桥梁、川、水利、人物、冢墓、异闻、考证、杂志等共三十九门五十卷,卷前有序,卷后有跋。

书中所记苏州城垣的规模和园林第宅的分布及其变迁,北宋时苏州的兴办教育,县吏的俸禄、科举中式后金花榜贴的格式,不见于正史,土特物产,吴中风情,兴修水利的实验与经验总结等,也都是少见的。

有些引文原书已不传或文已夺佚,也有的与现传本文字有异。

凡此等等,为各种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此志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之善本”。

它奠定了中国方志最基本的体例,对后世苏州的志书有很大影响,明代的洪武、正德两志,体例都脱胎于此,清人修志,也总要追溯到它。

明代洪武年间卢熊(字公武,苏州吴县人)所撰的《苏州府志》,五十卷图一卷。

全志前有图一卷,所设门目有沿革、疆域、园第、漕运、兵卫、风俗、人物、方技、古迹、
考证、集文等,卷前有宋濂《序》。

体例上依类联属,把各自的效用,逻辑地集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就其参阅的典籍,粗略地统计,单是注明出处的就有130多种,用力之勤,可想而知。

书中所征引的资料,有些原书已失传,因而史料价值很高。

此志《四库全书》未收,却一向为人称道。

与作者有同朝之好的宋濂在该志《序》中,历陈宋元以前的修志状况后说:“入国朝,吴县教谕卢熊,闵前志之乖纷,以为苟不合而一之,恐不足示来者。

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族别类分。

……成书五十卷,于是数百里之内,二千载之间,其事可按书而得矣”。

清代乾隆年间习寯(字载展,号谧斋,苏州吴县人)等人编纂的《苏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乾隆13年刻本)。

全志设卷首图,卷目有分野、建置沿革、风俗、城池、山、水、户口、田赋、公署、学校、军制、乡都、津梁、第宅园林、职官、人物、祥异、记兵、杂记等,卷前有安宁、雅尔哈善、傅椿的《序》和《修志凡例》。

此志不仅依据府旧志,渊源正史,旁及古今群籍,下及各县志,碑刻、文集,取材广泛而又严谨。

在方法上也有特点,《凡例》中称:“每事每条,概系以书名。

或一书中原文有不备者,有错误者,则参以他书,合成一篇。

仍注明某书,参某书,或某书,某书合纂。

”以往的方志乃至史籍,在记述星野时,大都是转相抄袭,多无新意。

而此志《分野》,列有《苏州府极度昼夜长
短日出入朦胧影刻分表》和《星纪宫星宿图》,较为精密。

清代徐崧(字松之、号臞庵居士,苏州吴江人)和张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即今江苏苏州人)所辑的《百城烟水》,共九卷。

此书是一部苏州地方文献专集,记述当
时苏州府及其所属州县的山川形势、寺观名刹、园林宅第、名胜古迹;并在各条目下辑录了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诗家的登临怀古之作;亦间接记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遗闻、社会人事、风土人情。

设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吴江县、常熟县、昆山县、嘉定县、太仓州、崇明县等等门目,书前有序言、凡例,编辑体例参仿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及明代陈循《寰宇通志》。

此书内容丰赡,熔方志、游记、诗集于
一炉,体例新颖,文采亦佳,极负一时之盛名。

清人朱彝尊《日下旧闻》曾采摭其书,后人纂修苏州地方史志,考证文化故实,亦往往征引其事,由此可见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明代永乐间的《苏州府志》(《永乐大典》辑出本、正德年间的《姑苏志》,隆庆年间的《吴中人物志》;清代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道光年间的《苏州府志》,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光绪年间的《吴郡志略》和《苏州小志》
等都有影响。

历史上苏州各市(县)也都修志书。

根据初步统计,常熟修旧志27部,昆山修旧志22部,太仓修旧志16部,吴江修旧志14部。

这些都是苏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
研究苏州的珍贵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