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题库--综合读图题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绘褶皱的描绘包含以下内容:褶皱名称 ( 地名加褶皱种类 ) 、散布地址及范围、延长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色、与四周其他结构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 见附图 3) 。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长;核部由下石炭统构成,宽约500m,长约 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 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 NW315°∠ 60° -55 °,东南翼是 SE135°-∠ 40°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为宽阔褶皱。
枢纽向 NE、SW两头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此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结。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以后,早侏罗以前。
2、断层的描绘一条断层的描绘内容一般包含:断层名称 ( 地名 +断层种类,或用断层编号) 、地点、延伸方向、经过主要地址、延长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限错开等特色;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他结构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域地质图( 附图 5) 西部的纵断层,描绘以下:“奇峰 - 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头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偏向 NW,倾角 20°-30 。
上盘 ( 即上涨盘 ) 为构成奇峰 - 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降落盘 ) 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好的向斜。
上涨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讲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与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不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地质工程专业地质构造读图经典例题及其分析(114)

第 1 页 共 6 页
1、分析构造现象,确定构造形成的大致时间.
2
分析地质图,画出倾斜岩层的产状,说明图中存在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3、分析君山地质图
①说明地质图中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特征。
②说明图中出露的褶曲类型及形成时代。
③说明图中存在的不整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4、分析地质图,判定断层性质。
第 2 页共 6 页
5
、分析下图中的断层性质,形成时代并说明判断依据
分析地质图,判断断层性质,不整合类型,断层及不整合的形成时间
第 3 页共 6 页
第 4 页 共 6 页
7、分析地质图,并在图上画出P 1顶面产状三要素
王村地区地质图
8综合分析地质图,说明各地质构造的产状及类型.
9读图、作图题
1、标出节理的类型;
2、求铅直、水平断距(m)。
第1题图Array第2题图
10分析题
附图为凤凰山地质图,分析并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图内褶皱类型和形成时代;
2、分析断层F1、F2的性质,判断其形成时间。
3、分析经历了几次构造运动。
第 5 页共 6 页
第 6 页共 6 页。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word版本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龄背斜为例讲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 5 00m,长约2 7 5 0 m,平而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 : 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四北翼是NW315。
Z60°—55°,东南翼是S E13 5°— Z40°— 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而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四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与英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晩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一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与雨邯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不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 mo断层而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一寸唸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与上右一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 0 0 m a 断层总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