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文史典籍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
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
40.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 要事,
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极大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实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
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
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卒” 。
2019年届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doc

2019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 ,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 ,侍郎为次官。
2.赠 ,文中指追赠 ,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6.从事 ,古代官名 ,亦称从事掾 ,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7.领 ,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假”“判”“守”“夺”“摄”等 ,其中 ,“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 ,指高位兼低职;“夺” ,指免除官职。
8.下车 , 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 ,表示“暂时代理” ,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 , 表示“暂时代理” ,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 的简称 ,夏朝始设 ,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 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13“.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类训练(古诗文部分)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 10. B (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
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 “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 B项断句正确)
•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 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 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 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 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 水,为赋以吊屈原。
• 贾生认为从汉朝兴起到孝文皇帝已经二十余年了,天下太平安和, 所以应当更改正月初一的日子,改换服色,制定新的制度,确定 官名,再兴礼乐。就全部起草厘定这些事情们的礼仪模式和相关 法度,颜色推崇黄色,印章官名更改为五个字,重新确定官职名 称的时候,全部更换秦时的法度。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让,还没 有来得及实施。各种律令的更定,等到诸列侯全部就国之后,他 们说都是自从贾谊发起的这些事。在这时候,天子廷议让贾谊担 任公卿。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担心害怕他,就诽谤贾 谊说:“贾谊是洛阳的人,年纪轻,学识浅,只想揽权任事,必定 会使各种朝事复杂混乱。”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24】文学名著、文学常识(含解析)

专题24文学名著或文学常识[:1.(2018·天津卷)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②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解析】选B。
A项,是指韩愈。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掷地有声。
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
B项,是指司马迁,写了司马迁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迁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
C项,是指屈原,上联“三户”指楚,下联“九歌”指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
D项,是指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2.(2018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3分)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识记能力。
对于客观题来说,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对文学名著有更加深入全面的把握,对主要情节要烂熟于心。
高考试卷中设置主观题对文学名著进行考查,一般有三种题型:一是要点识记题,即要求记住名著中的一些要点;二是故事情节概括题,即对名著中某个故事情节做简要的梳理、概括,可以针对全书,可以针对某章节,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设题;三是人物形象描述题,即针对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描述,考查的对象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文史典籍(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文史典籍一、选择类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2.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鸿门宴》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
其中“本纪”记述的是历代帝王的言行政绩。
D.根据我国古代室内宴席的座次礼仪,《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人物地位由尊到卑的顺序是: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社稷,社,谷神;稷,土神。
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也指国家的代称。
C.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呼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在文中可译为“您”。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时少年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文史典籍

文体典籍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答:“主持编写”误,应为“独立完成”;“司马光编写”误,应为“司马光主持编写”。
2.《史记》、《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答:《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说法错误,应为“《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3.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4.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5.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6.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7.《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共20篇,与《孟子》《大学》《礼记》并称为“四书”。
()答:“四书"不包括《礼记》,应将其改为《中庸》。
8.“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10.“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
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1.《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12.“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1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典籍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
答:“主持编写”误,应为“独立完成”;“司马光编写”误,应为“司马光主持编写”。
2.《史记》、《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
答:《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说法错误,应为“《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3.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
4.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
5.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
6.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
7.《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共20篇,与《孟子》《大学》《礼记》并称为“四书”。
()
答:“四书"不包括《礼记》,应将其改为《中庸》。
8.“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
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
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
10.“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
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
11.《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
12.“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
1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答:“纪传体”改“编年体”
14.“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答:“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错误,无“肱股之臣”。
()
,包括奏、议、疏、表等。
16.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
17.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
18.史臣曰,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样,都是为了颂扬人物而进行的篇末评论,这种评论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但都属于“论赞”。
()
答:篇末评论有褒有贬。
19.《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
20.《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
21.《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
答: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2.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
23.《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史编订的,它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
()
24.檄,即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政府公告或者文书。
()
25.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
26.檄,指檄文,是古代用于晓谕、征税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
答:“征税”不属于檄文的功能范畴。
27.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
27.“中旨”指明代皇帝自宫廷发出而不正常通过内阁,直接交付有关机关执行的谕旨。
()
28.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文中的“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书。
()
29.“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
答:“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30.《汉书》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与《隋史》《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
答:《隋史》应为《史记》
31.《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
32.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
33.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
34.“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
答:《论语》不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部儒家经典。
34.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35.“儒术”指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四书五经”是中国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修科目。
()
36.《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37.“沂水之滨”是关于孔子的典故。
他编撰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答:《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38.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
39.“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
答: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40.表是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自表” 指自己上表呈请。
()
41.《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
42.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査儒家经义。
()
43.《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乐》并为儒家“五经”。
()
答:《乐》应为《春秋》
44.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45.《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
46.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
其中,“赠序”的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
《赠医者汤伯高序》就属于赠序。
()
47.疏:是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疏、章、奏、议、表都是奏章,其名称不同,功能也不同。
()
48.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
()
49.儒学:指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古代影响巨大。
()
50.《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
51.《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