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水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利
2000年前的汉代。特
工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程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龙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人们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为生。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2. 自给自足: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的农产品才能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 重视水利: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资源,例如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灌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4. 经济区域分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工。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是小麦和谷物的主要产区,这种区域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交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 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起点,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农作物,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铁器、种田套、犁等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3. 农业经济的繁荣: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农业经济的衰退:随着宋朝以后,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人口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张,土地的争夺激烈,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高中历史必修二: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赋税: 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 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秦始皇“泰半之赋”) 沉重的赋 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税和力役 徭役: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 征战、戍边、守地
古神 代农 中氏 国在 农神 业话 的传 地说 位中 如的 何地 ?位 说 明 了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zxxkw
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耕作方式的演进:
骨
耜
石
斧
远 古
刀耕火种 (火耕)
古 代
以牛田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的革新:
磨制石斧
石锄
骨耜
春秋战国铁农具
汉曲柄锄
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zxxkw
唐代曲辕犁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威远中学 彭义 学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名人 中国农业的始祖 肩披树叶,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 名片 神农氏
头生双角, 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 (炎帝) 手捧五谷。
经济形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筒车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 力 水 车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 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春秋战 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 君主土地私有制
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附庸)
翻车→风力水车
改良培育作物
芍陂、都江堰、坎井儿 引进高产作物
工具 革新
水利 灌溉
耕作 技术
作物 改良
骨器木器→铁器 耦犁→曲辕犁
代田法、耕耙耱 稻麦轮作、施肥
古代农民的状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论贵粟疏》汉·晁错
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 基础。
(2)局限性:
①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易破产。 ②规模小,难以扩大生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有: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 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 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 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 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五色养生粥
待の要撞破城门,将后面の木军撕碎.尪军攻势爆涨/面对尪军那等疯狂の攻势,斗志本就低靡の;木军,精神终于开始支撑否住咯,壹个个都现出咯畏惧退缩之势.连诸葛亮也神色惊变,口中蓦然道:"为何主公还未率军杀到,莫非途中有变?""快叫赵王殿下来城门御敌/"有些凌乱の诸葛亮,无奈之 下,只得急是派人支会木元霸,令他来增援他所防守の那壹城门.手下战旗兵匆匆而去,却已经来否及咯.木存孝和罗士信已经冲到咯城门之外,指挥着士卒,疯狂の砍撞城墙.世人虽否知木存孝神力,但只罗士信神力,有咯罗士信在前方,无数白袍军仿佛有咯精神支柱壹般,壹群群如浪涛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黍
稷
麦
粟
稻
猪
马
牛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骨
耜
石
斧
曲 辕
犁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D
2、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 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 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B
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 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徭 役 田 赋 人 头 税 田 赋
兵 役
抑 制(均田、限田) 兼 并
地主
地 租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自耕农
沦为
佃农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自耕农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传说
大禹治水(防洪和灌溉)
战国 秦
汉代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力 ②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的发展
③农民不同程度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 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3)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积极性
我们该如何评价小 农经济呢?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5、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图一是石器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第二种方式更进步 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变迁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井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国有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商周)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 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 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重点难点问题: 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素有利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那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做的呢? 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但 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 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古代农民的地位和处境
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封 建 国 家
轻 徭 薄 赋
羊
狗
鸡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耕作技术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的革命; (发达地区)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分散性: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1、 《国语· 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 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 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B
立井水车(北) 高转筒车(南)、京杭大运河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汉代的井渠法
关中农民:“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 区
灌溉工具的进步一
戽(hù )斗是古 代最常见的提 水器具,在木 桶、柳条筐系 上绳子,两人 相对而立,用 手牵拉绳子, 从低处戽水上 岸。
灌溉工具的进步二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 溉机械之一。《后汉书》 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 钧加以完善。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器
铁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农业动力: 人力
畜力
(春秋战国)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