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东莞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

东莞市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文本委托单位: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东莞市虎门港管理委员会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〇一五年八月项目名称:东莞市沙田虎门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4-2030)委托单位: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东莞市虎门港管理委员会规划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单位资质:国家发改委工咨甲22320070005号环境保护部国环评甲字第2801号编制单位法人代表:吴国增(所长/研究员)技术指导:温勇(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杜建伟(高级工程师,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项赟(助理研究员,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项目组主要成员:1. 杜建伟(硕士、高级工程师)2. 项赟(硕士、助理研究员)3. 张明杨(博士、工程师)4. 雷伟香(硕士、工程师)5. 郭慧鑫(硕士、工程师)6. 杨丽丽(硕士、工程师)7. 任秀文(博士、高级工程师)8. 吴仁人(博士、高级工程师)9. 李铭珊(工程师)10、王云(研究生)目录一、区域概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地质地貌 (1)(三)气候水文 (1)(四)行政区划 (2)(五)人口状况 (2)(六)资源利用状况 (2)(七)经济概况 (3)二、生态环境现状与压力分析 (4)(一)水环境问题突出 (4)1、水环境质量现状 (4)2、水污染源现状与预测 (4)3、存在的主要问题 (8)(二)大气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9)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9)2、大气污染源现状与预测 (10)3、存在的主要问题 (15)(三)生态安全体系有待完善 (16)1、生态环境现状 (16)2、存在的主要问题 (16)(四)噪声污染严重 (18)1、功能区噪声监测现状 (18)2、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现状 (18)3、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现状 (19)(五)固废处理存在环境风险 (19)1、固体废物来源与管理情况 (19)2、固废产生量预测 (22)3、存在的主要问题 (24)(六)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25)1、辐射来源及现状 (25)2、环境辐射管理控制方案 (26)3、核辐射管理对策及建议 (26)4、建立核与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26)(七)资源压力日益凸显 (27)1、土地资源现状与压力 (27)2、水资源现状与压力 (28)3、能源消耗情况 (28)三、规划的目标及指标 (30)(一)总体目标 (30)(二)分阶段规划目标 (30)(三)规划重点 (31)四、环境功能区划与容量总量分析 (34)(一)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总量控制 (34)1、水环境功能区划 (34)2、水质目标 (34)3、水环境容量与污染总量减排 (35)(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与总量控制 (35)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35)2、大气环境容量 (36)3、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36)(三)声环境功能区划 (37)1、声环境功能区划 (37)2、区划说明 (37)(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分级控制 (38)1、生态功能区划 (38)2、生态分级控制区划分 (40)五、主要任务与行动计划 (42)(一)水环境保护规划 (42)1、目标 (42)2、主要任务 (42)3、行动计划 (44)(二)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45)1、目标 (45)2、主要任务 (45)3、行动计划 (68)(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3)1、目标 (73)2、主要任务 (73)3、行动计划 (77)(四)声环境保护规划 (81)1、目标 (81)2、主要任务 (82)3、行动计划 (87)(五)固废管理规划 (89)1、目标 (89)2、主要任务 (90)3、行动计划 (94)(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97)1、目标 (97)2、主要任务 (97)3、行动计划 (105)(七)规划实施期环境监测 (108)1、环境监测目的 (108)2、环境监测方案 (108)六、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及管理 (110)(一)重点工程 (110)(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 (111)1. 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原则与步骤 (111)2. 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职责 (111)(三)可达性分析 (111)七、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113)(一)组织保障 (113)1、建立长效的组织机构 (113)2、明确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 (113)3、加强规划实施的合作协调 (113)(二)制度保障 (114)1、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114)2、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114)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14)(三)资金保障 (115)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15)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115)(四)技术保障 (115)1、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115)2、建立环境信息网络 (115)(五)能力保障 (116)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16)2、环境执法和监理能力建设 (116)3、环保机构与环境宣教能力建设 (117)(六)社会保障 (117)1、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117)2、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117)附表1 沙田镇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119)附表2 沙田虎门港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122)附表3 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规划 (125)附表4 固体废物整治重点工程规划 (126)表附5 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127)附表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131)一、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沙田镇、虎门港位于东莞市西南部,东江南支流出海口与狮子洋交汇处,西面濒临狮子洋,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望;东面与厚街镇、虎门镇毗邻;北面与麻涌镇、红梅镇、道滘镇以河为界;南面接虎门港威远岛。
生态园的规划方案-更新版

生态园的规划方案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低下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地,它是人工修建的自然环境,通过创造和维护优良的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美丽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减缓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生态园的目标生态园的核心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多种生态系统和文明都融入到这个绿色空间中。
生态园的主要目标包括: - 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提供城市的绿色景观和公共空间 - 为周围社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改善空气和水质 - 增加城市的环境可持续性,减少生态灾害的风险生态园的规划生态园的规划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的融合。
它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生态系统式的城市规划,通过创建和管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为公众提供绿地应有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功能。
以下是生态园规划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生态景观包括景观、水域、植被、地形、土壤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比如街道和广场。
一个好的生态景观会鼓励生态多样性,比如创造水生生态系统、森林和花园。
生态景观应该创造出美丽和有文化的区域,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交活动。
地形与水域创建和管理可以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是规划过程的核心。
生态园的景观应该包括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比如水域、山脉、河谷、森林、湿地和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通过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性、美丽的景观,同时维护了环境的健康。
著名建筑著名建筑物是保护历史遗迹、提高景区价值,以及增加游客和本地人的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规划生态园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同时也要在旁边创造自然情境,使建筑物更惹人喜欢。
游客服务提供适于游客的设施和服务在旅游业中是至关重要的。
化身自然世界的生态园不仅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新开放的公共空间,更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带来了娱乐机会。
生态园的游客服务应该考虑创造积极的教学保护环境,包括环境解释中心、入口区域、公厕、餐饮等设施。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专家评审稿东莞生态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 (1)第 1 章. 规划背景及范围 (1)第 2 章. 现状概况 (2)第 3 章. 园区发展策略 (4)第 4 章. 发展定位与规划规模 (6)第 5 章. 生态环境恢复规划 (7)第 6 章. 产业发展策略 (13)第7 章. 用地布局规划 (19)第8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3)第9 章. 综合交通规划 (24)第10 章. 景观系统规划 (28)第11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9)第12 章. 环境保护规划 (34)第13 章. 环卫工程规划 (36)第14 章. 给水工程规划 (38)第15 章. 雨水工程规划 (39)第16 章. 污水工程规划 (40)第17 章. 电力工程规划 (42)第18 章. 通信工程规划 (46)第19 章. 燃气工程规划 (49)第20 章. 近期建设规划 (51)第21 章. 开发模式 (53)前言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是在“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规划”即生态园(新区)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成。
六镇协调规划中主要从东莞市域甚至更大区域层面上,初步确定生态园的定位及“生态优先、以水为源”的规划构想,同时通过对六镇生态安全、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的整合,解决了生态园同周边镇区的衔接。
东莞生态园将建成以生态为主的综合园区,打造成松山湖配套园区,成为东莞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为原则,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生态园的规划目标主要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区。
东莞生态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项目。
东莞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以两级管理区的模式,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利用,实现东莞镇区高标准的城市化目标。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

东莞稻田公园规划方案1. 引言稻田公园是位于东莞市的一座城市公园,以其美丽的稻田景观和丰富的休闲设施而受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公园的吸引力和功能,我们制定了本规划方案,以解决现有公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2. 目标和愿景稻田公园的目标是成为东莞市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之一,提供独特的稻田体验和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和改进,实现以下愿景:•扩大稻田面积,增加稻田景观的美观性;•提供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3. 规划方案3.1 稻田景观改进为了增加稻田景观的美观性和吸引力,我们建议在公园扩大稻田面积,并改进水稻种植技术。
具体措施包括:•扩大稻田面积,增加稻田的数量和面积;•优化稻田的排水系统,确保稻田水位适宜;•引进高产和优质的稻种,改善水稻品质;•利用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稻田,提高生产效率。
3.2 休闲娱乐设施改进为了提供更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我们建议增加以下设施:•儿童游乐区: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滑梯等;•健身区:增设户外健身器材,供居民锻炼身体;•自行车道:设立专门的自行车道,方便骑行爱好者;•演艺区:为公园提供一个室外表演场地,举办各种文艺表演活动。
3.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本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设置废物处理设施,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肥料;•投放环保宣传牌,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引进自然渗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
3.4 社区互动与交流为了加强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改进:•举办社区活动,如农夫市集、庆典等,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建立社区农田合作社,让居民参与稻田的种植和管理;•开展生态游学活动,向学生和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供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让社区居民参与公园管理和规划决策。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https://img.taocdn.com/s3/m/a9d7e0d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1.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东莞林业“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以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作支撑,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资源保护为依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建农田林网、红树林等。
“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目标,还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继续保持林业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业现状1、森林面积和蓄积现状至2010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465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066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长安镇人民政府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调整完善背景和原因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国家宏观背景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广东省大力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长安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调整完善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坚持严守底线、保护资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坚持合理配置、节约集约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坚持突出重点、城乡统筹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坚持多方衔接、标准先行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法律法规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政策文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技术规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相关规划及其他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规划调整完善的期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长安镇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社会经济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现行规划编制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主要指标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耕地保有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建设用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建设用地复垦区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与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与城镇总体规划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与环境规划相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与交通、水利设施等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估报告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错误!未指定书签。
东莞新世界公园规划方案

东莞新世界公园规划方案简介东莞新世界公园是东莞市政府的重点打造项目,位于东莞市莞城区,总规划面积为约2500亩,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本文将介绍东莞新世界公园的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东莞新世界公园以绿色生态、文化休闲为主题,注重功能的多元化和活动的多样性,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的一体化空间,成为东莞城市综合体中的绿色生态核心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世界公园”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规划布局东莞新世界公园的规划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生态湿地区域、文化娱乐区域和商业综合区域。
生态湿地区域生态湿地区域包括中央湖区、水生态公园、生态河道和湿地公园等。
规划以自然湿地景观为基础,打造一个集自然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文化娱乐区域文化娱乐区域设有主题公园、游乐设施、表演场馆和传统文化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
其中主题公园包括欢乐世界、童话世界、科技世界等,各类娱乐设施包括过山车、旋转木马等均有涵盖。
在表演场馆方面,公园规划了大型演艺中心以及各种大小的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多种场馆,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需求。
商业综合区域商业综合区域包括购物中心、餐饮空间以及商务办公楼等,主要为游客提供便利的购物和美食体验,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
商业综合区域还规划了星级宾馆等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住宿环境。
设计特色东莞新世界公园以绿色、环保、科技、互动为主题,采用智慧城市、智慧公园的概念,注重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将园区的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智能化升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园内吸引人眼球的表演设备和艺术装置将会占据公园每一角落,颜值高的游玩设备也会引来不少游客。
除此之外,公园将会建设多个主题景点,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场景活动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环保意识东莞新世界公园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视也体现在了园区的设计和建设中。
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送审稿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广州地理研究所2010年12月项目名称: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委托单位: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莞生态园管委会设计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全国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证书:020007领导小组:项目主管:吕鹏东莞市国土资源局规保科科长张虹鸥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项目负责:钟新基教授技术负责:钟新基教授黃卫平高级工程师制图负责:丘健妮助理研究员项目成员:目录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 (1)一、规划总则 (2)(一)规划范围 (2)(二)规划期限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编制原则 (4)(五)规划目标 (4)二、园区概况 (6)(一)区位概况 (6)(二)自然资源概况 (6)(三)社会经济概况 (7)(四)生态环境概况 (7)三、土地利用现状 (8)四、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 (10)(一)园区发展定位 (10)(二)园区发展规模 (10)(三)整体空间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选择 (10)(四)土地利用目标 (11)(五)土地利用原则 (12)五、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规划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二)土地利用布局规划 (20)六、空间管制 (22)一、空间管制原则、目标及管制架构 (22)二、一级土地利用空间控制区及管制规则 (24)三、二级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区及管制规则 (26)七、土地用途分区 (33)(一)分区原则 (33)(二)用途管制分区 (34)八、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和补充耕地 (39)(一)中心片区建设 (39)(二)研发区建设 (39)(三)工业区的建设 (40)(四)交通用地 (40)(五)市政设施 (40)(六)生态建设 (40)(七)耕地补充措施 (40)九、土地整治 (42)(一)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方针 (42)(二)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目标 (42)(三)土地整治(土地“四整四聚”)措施 (42)十、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一)环境保护规划 (45)(二)生态保护规划 (45)(三)绿地系统规划 (46)(四)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47)十一、实施规划的措施 (48)(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 (48)(二)加强规划执行力度,落实规划目标 (49)(三)利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50)(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51)(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大社会监督监管力度 (51)附表 (53)附表1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4)附表2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耕地补充平衡表 (55)附表3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一级土地利用空间控制区划分表 (55)附表4东莞生态园(寮步镇)2010-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表 (56)附表5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规划用地用途管制分区 (56)附表6东莞生态园2010-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57)附图1.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2.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2020年)3.东莞生态园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2010-2020年)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一、规划背景及编制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参加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改造方面的工作,阐述了东莞生态园麦屋当前的现状和不规范的地方及提出了改造保护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规划;生态园;现状;价值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 combination in the dongguan ecolog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of wheat house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dongguan ecology park house whea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standard pla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protection planning measures.
keywords: planning; ecology pa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
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
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城市主干道6号路,东南侧有次干道2号路,规划轻轨r5线从麦屋村南侧通过,设有麦屋站点,接驳r2、r3号线,从而衔接广深惠和港澳的轨道交通线。
未来交通便捷,区位十分优越。
生
态园的建设,将形成以生态园为辐射源,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生态园将与莞城、同沙以及松山湖形成“四位一体”的构架。
2 现状分析
2.1 经济社会状况
规划区现状以居住为主,现有人口约400人(包括麦屋、孙屋),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麦屋和孙屋新村内,以从事种植和养殖为主,只有几十个高龄原住民还住在古村老宅当中,这些原住民是古村历史的见证人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由于古村基本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渐渐地古村成为空心村,加之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和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得古村的保护水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现状古村没有发展旅游的经济基础,内部及周围的配套设施是空白,缺乏餐饮、游憩、休闲、商业等设施,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游人数量较少,大部分是摄影、写生等专业人士过来采风,远远谈不上形成旅游经济的支撑。
古村潜在的人文旅游与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有条件成为生态园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的景点。
2.2 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现状建设用地12.2公顷,占总用地的17.2%。
其中村镇居住用地为7.6公顷,主要包括古村和新村村民住宅用地,约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10.7%,但新村内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偏高,大多数建筑在五层以下,居住环境较差;现状公共设施用地0.1公顷,
主要为宗教活动场所用地;村外围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养殖场和印化厂),面积3.9公顷,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5.5%,土地经济效益较低,并且与规划用地功能需求不相适应,规划将置换出去。
规划区内,现状水域面积18.9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6.5%;耕地面积为21.1公顷,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9.6%;林地用地面积为15.1公顷,园地用地面积为3.9公顷,分别占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1.2%和5.5%。
表1现状土地利用一览表
2.3 道路交通现状
广深快速铁路从麦屋村南部通过,造成规划区与外部一定程度的隔离。
现状麦屋村和孙屋村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是通过一条宽约5米水泥村道,结合跨铁路桥通往茶山镇等地。
在麦屋古村和新村在外围建有环村路,大部分路面硬化,通过环村路向外延伸出多条村道分别通往孙屋古村和新村、水田阡陌以及桑基鱼塘等。
古村内部交通:古村内交通主要通过巷道和支巷来解决,巷道铺砌麻石和红石,但由于少人居住和行走,少量巷道已杂草丛生,亟待整治和维修。
新村内部交通:新村道路和巷道已基本实现硬地化,但路幅较为狭窄,多数路面局部有破损,有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
2.4 建筑现状分析
1)建筑质量分析
古村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砖木或混合类建筑,以传统的泥土、青砖、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典型的传统建筑结构--穿斗结构。
除了宗祠(家祠)建筑、更楼(碉楼)、麦日桃故居及少量民居等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外,多数民居由于无人居住导致年久失修,木质腐朽或墙体屋面有一定的变形或受损,建筑质量一般,个别建筑毁坏严重,已成危房。
古村另有一定量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修建的砖混结构民居,质量较为一般。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村民住宅多为近年修建的2至4层砖混结构建筑,有少量的4至6层混凝土结构,总体建筑质量较好。
村外围有一定量的工业建筑,以简易的养殖建筑为主,质量较差。
2)建筑类型分析
古村内建筑:多数为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另有宗祠建筑、更楼(碉楼)建筑、宗教庙宇建筑等,种类齐全,少而精致,体现了明显广府传统建筑地域特征,通风、阴凉、防潮、防晒、务实、质朴,还有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兼容并蓄。
新村及周边建筑:新村主要是现代方头方脑的盒状居住建筑,布置密集,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无明显特色;村外围有少量的简易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建筑。
3)建筑风貌分析
古村内建筑:古村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以低层建筑为主,具有明显的广府建筑特色。
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外封闭内开
敞,红砂岩为基,水磨青砖为墙,在建筑的大门、屋脊、山墙、屋檐等配以类型丰富多彩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和彩绘、白描等装饰。
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传统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另外,古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民国和解放后修建的民居,建筑无明显的广府特色,但总体布局和风貌与古村格局、风貌相融洽。
新村内建筑:新村作为村民现有的居住之地,多为多层的砖混或砼结构建筑,由于缺乏规划设计私自修建,虽建成时间较短质量较好,但建筑形态各异,外观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秩序感。
与旁边的古村缺少整体空间上的联系,不相协调。
周边建筑:外围简易的养殖场和单调的工业厂房建筑风貌亦是不佳,略显突兀,与整体环境不能溶为一体,对古村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2.5 公共及市政设施现状
公共配套:除洪圣古庙宗教设施、麦屋新村的饮食小店外,无其他公共配套设施;
给水:现状古村用水取自村中水井;新村住户用水来自茶山镇自来水厂;
排水:古村巷道旁建有石砌排水沟,新村也建有简易的排水沟,都无排水管道设施,雨、污合流,直接排入排水沟,再由排水沟排入周边水塘,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
电力通信:规划区供电电源由茶山镇供电所负责,供电线路
沿入村路旁架空敷设至村头西南侧的变电房,通信线路也由茶山镇架空引入。
村内居民配电线路和通信线路接线较为凌乱,主要是沿村民住宅墙壁和水泥杆架空敷设,存在安全隐患,破坏空间景观;
环卫设施:村旁风水边有简易的垃圾屋,无收运设施,对风水塘产生一定污染。
乱倒垃圾现象严重,缺乏垃圾桶等收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