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合集下载

1《中国考古》(第一章)

1《中国考古》(第一章)
基本层位单元:在田野考古中,按土质土色不能进一步区 分的单位或堆积成分,包括:地层、各类遗迹的继续分层。
一个单位可以再分若干层位单元,基本层位单元的划分, 有利于对地层或以及单位做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产生、形成、 变化、消亡的过程。
4. 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顺序中所处的特定 位置。 层位关系:指在堆积间不同基本层位单元之间 的关系,只指示堆积形成的先后顺序,包括叠 压或打破,用“→”表示。
2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 联系的。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人活动的地面上形成的, 弄清灰坑等遗迹开口的层面和墙体等遗迹基底在哪个 层面,才能确定遗迹形成于哪一个地层所代表的时代。
3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 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人类活动和自然力往 往能大面积的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经形成的地层和 遗迹堆积。
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 包含物确定的。
8、堆积有原生堆积与再生堆积之分。
6. 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重要性
首先, 在纵向(时间传承)研究方面,地层学为 指导可以使我们获得由层位关系的资料,从而为遗存 相对年代早晚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在横向的研究方面,以地层学为指导,可 以使我们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从而为确定遗存之 间的横向关系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要明确考古地层学的基本任务:土质 土色区分堆积、叠压打破区分早晚,以达到用地层学 的研究结论重建时空框架的目的。
➢局限性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 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 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北大考古学导论笔记

北大考古学导论笔记

考古学导论笔记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

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

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金石学”ARCHEOLOGY希腊文“Αρχαιολογíα”,由“áρχαīоs”和“λóγοs”二字构成,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antiquaty 苏联《考古学通论》(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认为:“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

后来夏鼐的定义也很流行,夏鼐(1984):“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

以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说:“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严文明将考古学的定义表达为“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

简单来说,考古学就是利用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1.1845年德贝郡古墓发掘2路易斯安那土墩墓(1850画)误为1784年杰斐逊发掘3.谢里曼(1840年)发掘特洛伊4。

罗塞塔石碑1802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uolaSautuola 5.乌尔城兹格拉特神庙(3000BC)1919-1924发掘6。

1879西班牙Saut之女发现7.汤姆森在丹麦国家博物馆(1846),此前(1836)发表“北方古物指南”8.惠勒1944发掘印度南部9。

卡特发掘图坦卡门墓(1922)1、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外国人在中国的探险。

2、中国政府聘用外国学者或中外合作发掘,包仰韶和周口店。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1.为什么先秦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锡大概在百分之五到二十之间,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其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又保持较好的韧度,表面光泽明亮。

青铜合金的配置比例一方面体现了古人科技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各种金属原材料的使用也反映出不同风格阶段社会需要的变化。

青铜器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不是在改变生产力,而是在确立生产关系上,并由此形成古代青铜器独立的造型体系。

在北宋以来的金石学中,商周青铜器通称为“彝器”,就是礼器。

青铜器从它的功用可分为三大类:日用器、乐器和兵器。

商周贵族统治集团用青铜器来祭祀、享受和征战,体现了统治的特权。

这三大类器物都可以用在宗庙活动中,构成了巫史文化和史官文化的主旋律。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

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01第一章 《考古学》 马工程

01第一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并不断有新的突破
四、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新迹象: 1. 以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为代表的古代社会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 2. 考古学是中外学术交流中开展较早且受国外影响较大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转型的阶段 转型:研究的重心由以年代学为主的文化史研究转向全面研究古代社会
的方面
思考题: 1. 试述“三期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述新考古学的形成与影响。 3. 试比较当代西方的主要考古学流派。 4. 比较和总结宋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金石学的成就。 5. 梳理和评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20世纪20-40年代
的考古工作及其成就。 6. 概述1950年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现状。
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假说-验证法” 类比 计算机运用
新考古学的影响 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 倡导实证研究方法 局限性:过高估计考古资料的信息
含量和考古学家的释读能力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
“后过程考古学”对新考古学进行反思,理论界形成多种声音并存局面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河南、辽宁、甘肃、青海、山西、北京周口店、大连、新疆、安阳
李济
梁思永
1935年安阳殷墟发掘队成员
安阳后冈遗址“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具体时间,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把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仰韶文化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二是把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第一次正式发掘安阳殷墟
(四)田野发掘活动的出现与进展
赫库拉尼姆和庞贝遗址的发掘,利用发掘成果研究古代建筑相关文献
“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美国总统T.杰弗逊 弗吉尼尼亚州土墩墓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古 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体 制,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 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和普遍 奴隶制。
1.1 农业革命的发生
在大约距今1.1万年,最后 一个冰河期结束,气候逐渐 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 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 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 时代。
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 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 城市的王家大道将城市区域 分为一个个住宅区,国家机 关集中在一个市区,另有手 工业区、商业区和外国人居 住区。
2.2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 夏王朝吞并了周围的氏族和部落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被吞
并的各个部落,变成了夏王朝的集体奴隶,世代延续, “子孙为 隶”。以后他们逐渐成为夏代社会中主要的农村居民,被称为 “众”。 • 到了商代,这种农村居民仍被称为 “众”。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他 们没有任何权利,被迫以大部分时间为奴隶主从事各种农田劳动, 还必须为奴隶主承担各种劳役,有时还被征集入伍,在奴隶主贵族 的带领下征伐周围的方国。但 “众”是本族、本土的奴隶,多年来 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生活 在奴隶状态下的农民,即 “普遍奴隶”。奴隶除来源于战俘外,也 有一些平民因犯罪而沦为 “罪隶”。
• 僧侣和武士两个高级瓦尔那共同组成孔雀王朝的专制统治支柱。 国王是最高行政代表、最高军事统帅,还亲自处理重大司法案 件,国王开始被神化。
• 国王之下,中央设有负责专门事务的文武大臣,地方则有省长 总督,而且多由王族成员和国王亲信担任。
• 国王从统治阶层选拔官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地方官吏, 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分配,同时管理渔 猎、林木、采矿等;第二类是城市官员,主管工商业、外侨外 商、人口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征收城市的什一税等;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别掌管海陆部队,以及骑兵、象兵和后 勤辎重等。

考古学导论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导论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等。
现场记录
对发掘过程进行详细记 录,包括土层厚度、遗 迹特征、遗物位置等信
息。
样品采集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如土样、人骨、动植物 遗存等,进行后续分析。
室内分析与鉴定
01
02
03
04
文物分类
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类型、材质、年代等信
息进行归类。
文物鉴定
通过对比已知标准、技术手段 等,对文物进行年代、材质、
服务社会发展
考古学研究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为政府制定相 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考古学的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
教育价值
考古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历史学、人类 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丰富 学术成果和知识体系。
考古学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教育领域,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考古学的特性
实证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可靠 的实证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 和发掘获取的资料是研究的基
础。
系统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 方法和程序,从发掘到分析都 需要系统的组织和规划。
综合性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 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地质 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等 。
跨学科性
考古学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 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
数据处理
对获取的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 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综合分析
将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结果与田野考 古发掘和室内分析鉴定结果相结合, 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年代测定
碳14测年法
利用放射性碳14测定文物年代的方法,适用于 有机物文物。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的结合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夏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遗存, 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它与依靠文 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的狭义历史学的最 重要的不同点。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 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 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但是,两 者的关系虽很密切,却是各自独立的。
(1910—1985)
夏鼐,原名作铭,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 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撰有《碳-14测定 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 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
二重证据法有几个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它是20世纪初中西学 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
2.对传统学术的继承性。乾嘉考史名家 钱大昕利用碑刻史料与历史文献互相比勘 解释对考证元史问题等项得到创获,可视 为“二重证据法”的萌发。
3.对西方新理念、新方法的融合性。
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王国维提供 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 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 考古材料的运用,和“审查史料”(即强 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 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 方法),给他以深刻的启发。
陈寅恪将王国维的学术方法总结为:一曰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 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第一种 即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 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学术巨擘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 巨子,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古史新证》、 《殷周制度论》、 《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流沙坠简》等60余种。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一、绪论讨论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怪圈,一个怪圈是生硬的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套入考古学中;另一个怪圈是一厢情愿的以为中国考古学便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回到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便一直关注着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并且高度评价了考古学中关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

而考古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吸收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例如对于所有制形式研究的利用,物质基础发展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的思考。

正如杨建华先生所总结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对前阶段社会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相关证据,是对这些证据的提炼和理论性的概括升华,反过来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很多观点又用于指导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工作。

在《外国考古学史》一书中,杨先生把马克思主义对于考古学的影响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苏联考古学;另一方面是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运用。

二、相关研究和启示陈淳先生编著的《考古学理论》一书,同样也是从苏联考古学和西方考古学两个系统讨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考古学的关系。

尤其是在西方考古学系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作为对新考古学功能主义阐释方式的一种补充或反思而发展起来的。

从新考古学入手,将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置于了一个批判和改进的状态,强调意识形态在考古学中的解释,利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部分观点论证阶级社会的演变问题,试图从背景研究修正考古学的方法。

作者没有给马克思主义考古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更多的是给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划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讨论相关的问题。

比较新考古学和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前者是从物质文化的证据来得出社会适应适应外部环境中的运转动力不同,后者乃是借以寻找文化与社会中的不平等来了解人们是如何用物质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并询问表面看来平等的葬俗是否会掩饰社会潜在的不平等状况。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是透过物质遗存来窥探古代人附加于其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寻找本身是极具建设性的,前提是我们能够跳出技术决定论这一固有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以三期说为基础的新分期框架
J. 伊 文 思
E.A.I.H. 拉 尔 泰
J. 卢 伯 克
G.de 莫 尔 蒂 耶
H.M.威斯特洛普 E.皮埃特 O.蒙特柳斯 J.J.A.沃尔索
E.泰勒:人类历史发展的蒙昧、野蛮和文明三阶段 L.H.摩尔根充实这种“三期说”,被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接受
(四)田野发掘活动的出现与进展
赫库拉尼姆和庞贝遗址的发掘,利用发掘成果研究古代建筑相关文献
“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美国总统T.杰弗逊 弗吉尼尼亚州土墩墓
(五)认识石器
“雷电和某种雾状体与金属物质的混合物” 石器与人类骨骼的共存关系
(六)从灾变论到均变论
不同岩层叠压现象逐渐形成
确认远古人类的存在
古遗址(包括城址)、古墓葬和石窟寺进行考察和发掘 2. 日本学者在东北和台湾地区的考古活动 3. 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安特生在渑池仰韶村
辽宁大连四平山35号积石冢
二、诞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21-1949年) (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期(1921-1931年) 考古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组,李济为首任组长 北平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专门 从事新生代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集古录》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金石学专著 《考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宋代学者成就: 收录古代各种金石文物,并使之成为专门学问 创造传拓铭文和绘制图像方法,保留珍贵资料 考释和研究时代、真伪、文字、内容,修正经史记载 确定一批古代器物的名称
《考古图》
元明两代:《河朔访古记》《古玉图》 清代鼎盛:罗振玉 王国维
(一)新考古学及其影响
利用新的方法研究考古资料,能够解释文化发展过程并找到历史发展规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考古学转向对史前社会适应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
L.R.宾福德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D.克拉克
《分析考古学》
L.R.宾福德
研究中心:文化的全面复原和解释 研究内涵扩大到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社会结构等人类活动的主要方面 重视系统论:只有在系统的参照系中,才能对考古现象做出完整的解释 《考古学系统论与中美洲早期历史》标志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形成
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假说-验“物”转向“人” 倡导实证研究方法 局限性:过高估计考古资料的信息
含量和考古学家的释读能力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
“后过程考古学”对新考古学进行反思,理论界形成多种声音并存局面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我们认为,把安特生发现和确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
比较符合中国考古学发展历史的实际
(二)起步和初步发展时期(1931-1949年) 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用火遗迹
北京人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和确立 周口店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夏天抗战爆发,前后连续进行了15次
C.伦福儒 以现代人出现为界的前后两部分
• 揭露考古研究各个阶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 寻找与女性相关材料,分辨其表现
• 考察性别差异问题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 零星发现,产生于宋代,鼎盛于清中后期至民国 北宋刘敞——《先秦古器图碑》 《先秦古器记》
社会考古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 主张用考古资料研究过去的社会组织、社
过去做出考古诠释的方法 会规模、社会结构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V.G.柴尔德
C.伦福儒
“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社会考古学研究》
认知考古学 通过与特定人群有关的一些相互关 联的遗存去了解他们共有的认知图
性别考古学 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 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
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也持续到抗战爆发,前后也进行了15次 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及大片的祭祀遗存 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大量珍贵遗物和有确切单位的甲骨文 培养出一支业务精干、研究水平高超的专业队伍
确立了和殷墟商文化属性上更为接近的新文化——龙山文化 辛村、山彪镇和琉璃阁等重要的两周墓地 北平研究院:燕国都城遗址;宝鸡斗鸡台遗址; 西湖博物馆:良渚文化 西南和西北地区零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日本学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田野考古
《考古学报》《考古》《文物》
(五)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建立 初步建立起距今200万年以来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编年体系 逐步梳理和归纳出距今万年以来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基本架构
和文化谱系 基本建构起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纵横时空关系 围绕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均获得稳步推进
3. 文化区域和谱系研究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论说 建立和完善各地的年代序列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一体化
4. 聚落考古 研究生存经济、人口规模和聚落变化 大平面水平式发掘聚落、营地和工场,
重视居址和居址结构间关系
三、新考古学及以后的考古学(1960年以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界已经不再满足于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 古类型学之上的传统文化史研究 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 阐释考古现象成为主要的研究任务 “过程考古学” 在最初的20年间占据了理论的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新考古学的反思又促使更多的考古学流派出现
金石学
现代考古学
研究目的: 以证经补史
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
研究对象: 零星出土和传世的遗物 科学发掘所得的古代遗存
手段和方法:
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不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学中生长出来
(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895-1921年) 1. 西方学者在西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主要内容是对
并不断有新的突破
四、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新迹象: 1. 以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为代表的古代社会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 2. 考古学是中外学术交流中开展较早且受国外影响较大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转型的阶段 转型:研究的重心由以年代学为主的文化史研究转向全面研究古代社会
的方面
思考题: 1. 试述“三期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述新考古学的形成与影响。 3. 试比较当代西方的主要考古学流派。 4. 比较和总结宋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金石学的成就。 5. 梳理和评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20世纪20-40年代
的考古工作及其成就。 6. 概述1950年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现状。
(七)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
二、考古学的发展和成熟(1840—1960年)
(一)考古学的初步发展(1840—1918年)
达尔文进化论 史前时代
1.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G.菲奥雷利 庞贝古城遗址
H.谢里曼
土丘遗址
A.H.L.-F.皮特-里弗斯 “科学考古学之父”
C.托马斯:北美印第安人才是土墩的建造者 A.马里埃特:开罗博物馆 F.皮特里:细致发掘、记录和及时出版报告
河南、辽宁、甘肃、青海、山西、北京周口店、大连、新疆、安阳
李济
梁思永
1935年安阳殷墟发掘队成员
安阳后冈遗址“三叠层”
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具体时间,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把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仰韶文化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二是把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第一次正式发掘安阳殷墟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 (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收集艺术品;古物研究
J.利兰 W.卡姆登 (二)拿破仑远征埃及
《雅典古物》(1762—1816年,共四卷) 《埃及的描述》 (三)温克尔曼与《古代艺术史》(1764年)
利用不同时期艺术品独特的风格对没有文字参照的雕塑进行断代 “古典考古学之父”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近代以来才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从欧洲和北美地区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欧美考古学简史
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约2000年前的基石 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得到一定进展 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和认识 考古学从古物学的础上发展而来,至19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欧美出现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出现使考古学成为利用实物证据探索古代人类 历史的一门科学
2. 考古类型学的产生 O.蒙特柳斯 《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
欧洲北部的青铜时代分为六个连续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划分为四个时期
O.蒙特柳斯用火车车厢演化来说明类型学原则
W.H.霍尔姆斯,建立了文化区的研究方法
类型学的出现,为建立区域年代序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引发了考古学家对时空范围内文化遗存之间关系的关注 为后来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考古学的成熟(1919—1960年) 1.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
垂直发掘以揭示早晚序列、水平观察以准确记录遗物的分布和对遗 址出土所有遗物予以系统关注
“惠勒方格”
2. 自然科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碳十四测年和树轮测年 钾-氩断代法、古地磁法、热 释光测年 氮分析法、氟分析法和铀分析
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法的发明人W.F.利比
资料发表和研究方面: 《中国考古学报》
撰写出一批重要的早期研究成果
三、发展和壮大时期(1950年-20世纪80年代前期) (一) 考古研究机构的完善和考古队伍的壮大
首先是考古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逐渐完善 其次是人才培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二) 考古管理工作的逐渐规范化 考古管理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相关法规的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三) 田野考古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与发掘水平的提高 (四) 田野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