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4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难忘的泼水节》本节课以泼水节为话题,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整堂课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为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泼水节,并引发他们的兴趣。
我给他们讲了泼水节的起源以及泼水的习俗,然后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泼水节的氛围。
2. 听力训练接下来,我以听力训练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听对话和短文来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我选取了一些与泼水节相关的对话和文章,让学生通过听力理解来获取信息。
同时,我使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口语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口语训练,我设计了一些口语活动。
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泼水节的场景,用英语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还设计了一些问答环节,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4. 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练习,我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我选取了一篇关于泼水节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一些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辅助,提醒他们看清问题的要求,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
5. 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合作学习活动。
如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讨论泼水节的意义和影响以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设计一个泼水节海报或制作一个泼水节视频。
三、教学效果评价在本堂课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
他们在听力训练中能够理解和表达相关的信息,口语活动中能够模拟真实的讨论和对话,阅读活动中能够读懂短文并回答问题,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
2024年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反思

2024年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反思1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4.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场面,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重点)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师在前面加上“难忘的"三个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2.再次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生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认读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归类认读生字。
(翘舌音:驶、盛、祝、寿后鼻音:龙、容、康)(3)重点强调多音字“铺、盛”的读音。
(4)交流识字方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5.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文中介绍的是哪个民族的泼水节?(傣族)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1.默读课文,想一想“难忘的泼水节"发生在哪一年。
(1961年)2.思考:1961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练习说话。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进行体会。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第1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泼水节的热闹场面。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走近周总理,走进傣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喜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引入,走进泼水节。
1.出示课文插图。
我们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你能看着这幅图猜出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并说说理由。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傣族的知识,并从中引出“泼水节”“凤凰花”等生字。
)2.朗读感悟第一段。
(1)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指名读。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火红火红:花的颜色非常鲜艳。
练习:火红火红的()一年一度:每年只有一次,泼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3)指导朗读把傣族人民的高兴、兴奋放进去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3.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师简介。
4.泼水节年年过,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
(板书:难忘的)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读课题)(1)学习“襟”“褂”你发现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特点?(衣字旁)看图了解“对襟白褂”。
(拓展:了解“大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划出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教学生字。
第二段:周恩来总理,读准“恩”。
简介总理。
第四段:(2)咖啡色长裤,看图理解。
(渗透学法:课文中的插图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词语,读懂句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要好好用用这些插图。
)(3)齐读第四段。
第五段:盛满,多音字: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19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问题导入:(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
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
)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
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
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7、议一议,读一读。
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欣赏泼水节同学们,这节语文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想欣赏吗?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吗?设计意图:从欣赏入手,激起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
2.导入新课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聚集地,互相泼水祝福,听傣族人说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
所以,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泼”是今天要学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
泼水节今天课文中描写的这次泼水节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另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记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这次泼水节为什么另傣族人民难忘?它到底特殊在哪?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1、范读课文。
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通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3.检查生字(1)师:这篇课文需要我们认读的生字比较多,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老师想请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考一考对方,如果有不会认的,同桌一定要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他,可以帮他分析字形、给他组个词,认读完的马上坐好。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认读多音字。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识记规律,鼓励自主识字三、深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一)、第一小节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
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录象:欢乐的泼水节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7、小结。
小朋友说得真好。
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
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1、引读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3、出示。
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反思第【1】篇〗《难忘的泼水节》叙述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情景。
通过描写傣族人民欢迎*,*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们,体现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所以讲课时按文章顺序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对人民的关心,与人民的心连心。
学习本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的敬爱。
一、教学效果为了体现“人民的*和人民心连心,*是人民的好*”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契机,通过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体验*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的无限的崇敬。
然后,从*的穿着,可以看到*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伟大而*易近人的优良品质。
特别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可以说孩子们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喷薄而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1、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通过多次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的和蔼可亲,*易近人,感受傣族人民对*的欢迎的激动与热情。
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和傣族人民的心连心的鱼水之情。
2、课堂上我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识字写字仍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学会积累和运用本课生字词。
三、不足之处:1、课上,没有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有些被动,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精选10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及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2、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象。
第一课时看录象,谈话道导入新课放一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盛况的录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初读,读通课文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教教他)再读,理解课文1、再次自读课文,边想边读,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2、学生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3、学习第三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2)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3)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又说明了什么?4)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场面读出来吗?4、看图,理解第四段。
1)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插图)谁来说说“今天”总理的打扮?总理脸上的神情怎样?2)读第四段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3)看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的?5、体会第五段。
1)老师扮演总理,拿着银碗和柏枝向人们泼酒,为人们祝福。
2)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3)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另人难忘的”,有感情的朗读6----8段。
第二课时复习1、用开火车、抽读等方式复习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另人难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叙述了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情景。
通过描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周总理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们,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所以讲课时按文章顺序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心,与人民的心连心。
学习本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周总理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
一、教学效果
为了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契机,通过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周总理。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的崇敬。
然后,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总理伟大而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
特别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可以说孩子们的感情是
水到渠成的,喷薄而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通过多次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欢迎的激动与热情。
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连心的鱼水之情。
2.课堂上我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识字写字仍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学会积累和运用本课生字词。
三、不足之处:
1.课上,没有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有些被动,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不是很到位。
3.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只强调应注意什么,没有把学生可能写错的那个字强调说出来,这样下次还是容易记错。
四、改进措施
在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从教学环节的设定、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把握、字词的处理、课上资料的拓展,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课文内容也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给学生讲好课。
我觉得以后还要多努力,课前还是要多下一些功夫的。
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
教学效果: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
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
“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不体现了傣族人民的高兴心情。
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
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
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
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
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成功之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
让学生自读为主,在此环节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
先是课前收集资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提问题。
小组合作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让
孩子们大胆想象,用换部首、编顺口溜、编故事、猜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
因为是学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不足之处: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改进措施:让学生阅读课辅资料,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的崇敬。
然后,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总理伟大而平易近人。
17《难忘的泼水节》同步练习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敲.门(qi āo qi ào ) 长寿.(sh òu zh òu ) 铺.
满(b ū p ū) 驶.入(ch ǐ sh ǐ ) 一碗.(w ān w ǎn ) 从容.
(r ón g k ōn g ) 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 ) 忘( ) 跑( ) 泼( )
今( ) 思( ) 炮( ) 拨( )
一串串一条条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今年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
向周总理泼水。
六、课文整体梳理。
(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 g
二、令(口令)忘(忘记)跑(跑步)泼(泼水)
今(今天)思(思念)炮(大炮)拨(挑拨)
三、一串串花炮一串串葡萄一条条龙船一条条小鱼
四、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他们一边跑,一边喊。
六、1.× 2.√
七、1.2 2.略 3.②
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