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公转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 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
2. 方法与过程:- 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能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工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 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有其他运动方式。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地球自转:-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24小时)。
- 演示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球公转:-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年)。
- 演示地球仪上地球的公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四季变化的现象。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总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四、拓展知识(10分钟)- 讲解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课堂讲解(10分钟)-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时差、航海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观察并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总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教案【篇一:地球自转公开课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讲授新课师: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会来了。
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从古至今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循环出现。
你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自转。
(板书:地球的自转)(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去探究发现。
)第一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是怎样自转的?我们这里准备的有地球仪,大家先自己模拟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时间1分钟。
注意:找2-3名同学上台来进行展示,并且让大家点评谁的演示是正确的。
然后老师进行正确的地球自转演示。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问题的解答。
当一个问题被解决时,应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加深印象,再次练习。
)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如果仅考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空间位置可以看做是固定不动的。
因此我们在展示自转时应该把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
同时自西向东轻轻转动地球仪。
师:大家现在和我一起拿起手中的地球仪,来熟悉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生1:绕地轴。
生2:自西向东。
生3:24小时(一天)。
师:地球的绕转中心是什么?生:地轴(连接南北两极的轴)第二个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生: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

地球自转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球的自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
(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3. 实验演示地球自转(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让学生参与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讲解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昼夜变化。
(2)讲解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
5.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6. 总结本课(1)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强调地球自转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观察并记录一天内昼夜的变化。
3. 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理教案教案主题: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3.了解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1.班级地理大地球仪。
2.地球自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用太阳模型或灯具。
4.图片和图表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口头介绍地球的自转,并展示地球大地球仪。
2.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夜晚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部分的地球看得到太阳,而另一部分看不到?二、概念解释(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并给出概念解释:“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2.教师用示意图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用实验太阳模型或灯具作为光源,将地球模型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如何产生昼夜变化的效果。
2.学生围绕灯具站成一个圈,其中一个人站在灯具正上方作为地球,其他的学生扮演太阳、地球上男孩、地球上女孩等角色,通过人体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四、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本或地理参考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准备3-5分钟的小组分享。
五、合作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以地球的自转为题目展开小组研究。
2.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地球的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制作展板或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展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所发现的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澄清不理解的地方。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探究其他行星的自转现象,并与地球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观察地球各个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分析其原因。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1.初一上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
(经度时差)(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四、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2.初一上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节。
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要求: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⑶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请大家看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三、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感受昼和夜
⑴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
⑵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看这时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黑夜?
四、学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欢迎同学们解答,老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
生:仍会有昼和夜,但受到阳光照射的一半将永远是白昼,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师:那样地球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讨论交流。
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将很热,未被照亮的部分将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手电筒分别照在地球仪和“透明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纸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将永远是白天,没有黑夜。
生:昼夜的形成和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有必然联系
生:“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坐火车或轮船时的感觉”
生:“火车很平稳,火车的速度很快。
”
师:“你在火车上是怎样感觉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两旁的树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动。
”
师:“如果不看窗外的物体,你还能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吗”
生:“不能。
”
生:“我从钢轨的声音也可判断出来。
”
生:“我有一次随妈妈旅游,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以为在家里的床上呢!”
师:有坐过轮船的同学吗能谈谈感受吗
生:“我坐过轮船,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围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
师:“为什么在火车上不看窗外就几乎感觉不到火车在运动为什么在大海上感觉不到轮船在航行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对比的东西。
”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
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运行的速度非常平稳,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带着在自转,另外,在运行的轨道周围找不到可以对照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它是在运动的。
生:老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师:当然有,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请大家开动脑筋
想一想,有哪些?
生:“昼夜更替。
”
生:“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
生:“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
生:“我们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时,水的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
生:“老师,我这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上面说,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
生:“过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
师:我非常佩服同学们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究精神。
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甚至为之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认识过程学生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曲折过程。
师:我们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断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
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日月星辰将西升东落。
生: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点(A点)。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例如,现在我们南京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生:老师,我认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
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深度,说明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为他敢于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鼓掌。
生:我曾经在书里看过,一个地方看到日出的时刻除了受经度影响外,也与纬度有关,有的时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时候,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出现白昼,可能与这个有关。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深奥,牵扯到高中地理知识,但我相信同学们具有不怕难不服输的勇气,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节课解释给我们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