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神骨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一、【榜首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力,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榜首。

文言解析:俗语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大米,依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掉。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精力状况。

俗语义说:「山岳外表的泥土尽管常常掉落丢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儿所说的「镇石」,适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状况,首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首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人、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涵精力状况,又要调查他们的体势神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首要看他们的精力状况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力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瑰宝物品,调查人们的精力和骨骼,就适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天然能够发现里边的瑰宝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力和骨铬,是观人的榜首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他人而沉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行不辨。

文言解析: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讨、调查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纯洁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纯洁与昏浊是比较简单差异的,但因为纯洁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简单分辩。

要调查一个人是奸邪仍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态两种状况下的体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慈祥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目中无人。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以下是全文及译文:【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等阶层,我们要全面观察他们的体态、骨骼、五官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文人墨客,我们首先要观察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骨骼风貌。

总的来说,观察一个人要直接、简洁,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识人的第一步。

【第二神骨】原文:圣贤者,盖非气质之美,而是学问之深。

故端庄厚重者,圣贤之质;谦和恭敬者,圣贤之情。

观其走路,知其气质;观其言语,知其学问。

译文:圣贤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气质,而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

所以,端庄厚重是圣贤的品质特征;谦和恭敬是圣贤的情感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学问修养。

【第三神骨】原文: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者,气质之精;器者,骨骼之粗。

观神骨,知其气质;观器局,知其骨骼。

译文:形而上的,称为“神”;形而下的,称为“器”。

“神”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精华,“器”是指一个人的骨骼风貌。

观察一个人的神骨,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器局,可以了解他的骨骼特点。

【第四神骨】原文:耳目者,精神之窗户;骨骼者,精神之支架。

窗户明净,精神饱满;支架坚挺,骨骼丰俊。

《冰鉴》原文

《冰鉴》原文

冰鉴(清)曾国藩《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内容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

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

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

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

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

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

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

《冰鉴》题释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

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一章总论神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二章神分清浊邪正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三章“神”存于心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四章观骨察人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五章骨之色与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六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一章总论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二章外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三章内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一章总论容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二章论容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三章论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四章论目鼻口齿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一章总论情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二章论恒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三章论时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四章曾国藩“情态”鉴智慧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一章总论须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二章论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三章论须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四章曾国藩“须眉”鉴智慧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一章总论声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二章论声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三章论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一章总论气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二章气色的类型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三章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四章青色和白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术:以容止观人
曾国藩《冰鉴》里的识人奇术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原文地址: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作者:大宗师曾国藩《冰鉴》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耳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冰鉴赏析第二章如何看神骨

冰鉴赏析第二章如何看神骨

冰鉴赏析第二章如何看神骨大家好,今天继续来讲《冰鉴识人》系列。

以前我就和大家讲过什么叫“神”,什么叫“骨”。

《冰鉴》原典之中是这样讲的:“何为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神并不是指心神,而是指一种神智,一种智慧,一种控制我们人体全身的智能。

你看它这里的意思,我们翻译过来就是讲:稻谷去掉外壳以后没有什么用的谷壳就是谷糠,而稻谷的精华就是大米。

所以“神”就是一个人的精华,一个人最最重要的核心。

我常常跟大家讲,是什么在控制你?控制着你的生长发育,控制着你的心跳,控制着你的一切?是“神”!在道家里面讲的更清楚:是“元神”。

人在投胎的时候是元神跟这个胚胎结合,人一直长到21岁都是你的元神在不断的不断的改造你的身体。

基本上到21岁以后元神就彻底的沉睡了,元神能量全部都化为五脏能量,只留下一点点的神(精气神的神),神光在了。

所以为什么童子功练功容易?因为元神还在,还没有完全分裂为五脏。

这个时候我们给它补充能量,让它再滋养起来,那么要五炁朝元就会容易。

人的真灵就在元神里面——过去所有的记忆、所有的福报、所有学过的技能、学过的知识通通都在元神里面。

所以这是人最最精华的东西,人的天赋力、人的种种种种都在这里。

同时我们所讲的“业”,善业与恶业,过去业力的惯性思维也在这里面。

所以这个是最最重要的。

后面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说:大山的表面有泥土,如遇到泥石流等外力它会经常性的脱落,但是它的主体部分坚硬如钢,是任何风雨都没有办法影响的,这个就是“骨”。

“神”与“形”,一个形体的核心在“骨”上面。

我们外面的肉体容易改变——比如我们可以化妆,我们慢慢的也会老去,会有皱纹。

比如我们看视频、照片都会有外在修饰,现在拍照都有美颜功能,它能够把容颜给美化了,但是“骨”是不变的。

所以要相人,看一个人你要看“神”,还要看“骨”。

骨头是这个形体的精华,“神”是这个人最核心的东西,核心中的核心,可以说就是灵魂。

冰鉴--曾国藩一生识人总结.

冰鉴--曾国藩一生识人总结.

《冰鉴》【清】曾国藩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

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

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

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鉴》神骨原文及译文
作者:曾国藩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
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
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
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
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
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
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
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
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
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
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
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
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
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


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
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
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

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
发中的,待弦而发。

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

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
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
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

两眼处于静态
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
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

具有前两种神
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
于奸邪神情。

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
仔细加以辨别的。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
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

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
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

而精神有余,则是
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

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
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
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
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
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
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
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
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
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
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
技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

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
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分。

如果以上五种骨相
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
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
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
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

俗话说的"少
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

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
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
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

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

然而,如果头
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
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

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
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