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教学设计方案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药》公开课教案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药》教案6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十二?药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分析小说《药》的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2)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
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
《药》则是采用双线结构的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了这样的结构图:由上图所见,双线连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二)如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
主要从两方面:(1)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1、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2、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3、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4、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教学重点】领悟双重主题,把握双线结构、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花环和乌鸦的作用【教学设想】《药》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教读本课有很大的困难,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比较难读,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讲授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单纯的教授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加强班宜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质疑、解疑、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向课文细节品味方面延伸(参考韩军的《我教鲁迅的〈药〉》)平行班可以适当讲授,围绕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重点,突出描写技法和语言品味,尽量让学生多活动,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课后“思考和练习”要有机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以平行班为例【教学方法】1、点拨法《药》是一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小说,为了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课教学不但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采取了避重就轻、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小说情节的交织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点”;而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为失败者的可悲、小说结尾处的“曲笔”等,要“拨”。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3. 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旧社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药》,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认为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药》情节:描述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过程。
人物:对华老栓、夏瑜等人物的描写。
主题: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唤社会变革。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说《药》的基本情节。
答案:略。
2. 请分析小说中的华老栓和夏瑜两个角色形象。
答案:略。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略。
4.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与“药”相关的词汇:药、中草药、西药、中药、西药店、中药店、药方、药店、药品、药物、医院、药房、开药、配药、吃药、喝药、打针等。
2. 学会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有关的图片(比如药片、中药材、药箱等),鼓励学生说出图片名称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跌打药膏包装盒,引导学生看懂药品说明书并能简单翻译其中的内容。
3)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过药物的经历。
2. 学习词汇和语句(20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如中药、西药、药店、药方、药品、药物、医院、药房、配药等。
2) 教师出示一份虚拟的药方,让学生分小组读一遍并提问,如“这个药方是调理什么病的?你们认识这些中药的功效吗?”3)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练习,比如用数字列出自己身体不适时应该就医的先后顺序等。
3. 练习巩固(25分钟)1) 指导学生仿照药方写一份自己的“健康方”,描述自己平时怎样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等。
2) 学生分组,设计以“药”为主题的海报或广告,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召集一组学生,配合教师把一个患病者担架到教室,“医生”向“患者”问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急救”。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出示某个药品包装盒,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如剂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温故知新,提高对药品的认知和用药安全意识。
5. 课堂评价1) 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其他组的海报或广告,为其提供改进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健康与药品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不足。
2) 在家里进行“药品台账”记录,记录近期的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名、剂量、间隔时间等。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 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1. 了解药物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药物分类和药物使用的方法。
3. 培养对药品正确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药物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药物的概念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和作用机理,将药物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别,并对每个类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3. 药物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并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举例子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药物,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步:概念和作用1.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药物的概念和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设计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就药物的概念和作用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
第三步:药物的分类1. 分析西药和中药的区别,包括来源、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帮助学生了解两者的差异。
2. 通过展示西药和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介绍药物分类的具体内容。
3.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药物按照西药和中药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第四步:药物的使用方法1. 分类讲解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关键性。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药物类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反思和评价,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药物样品等。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小组活动的表现,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的教学设计方案
《药》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速读课文,给每一片段拟一标题,再由明线进入暗线,梳理全文结构。
二、高潮在哪一节(
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
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见到花环有何念头(
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
2)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可怜药华夏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下联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