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黑格尔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二)第二阶段: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 质的不同回答。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 路线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情感
驱动
兴趣
诱导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主体的内在尺度
参照
思维定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 (三)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 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 世界的目的。
•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 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 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 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知觉
表象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 硬+……
感觉: 硬! 红! 甜!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ppt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ppt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这三项实践 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造自然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
科学实验的活动
一是改造自然的实践。它 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活动。
生产实 践是人类最 基本的实践 活动,是社 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二是处理社会关 系的实践。它是调整 和改造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关系(包括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思 想关系等)的活动。
性”。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同。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 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 动物不会思维,是先天本能活动。而实践 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 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 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 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为此,人们改造自 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答: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 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同样 不能例外。这同样也体现了实践的社 会性。
课堂小结
• 实践的含义。 • 实践的主要形式:改造自然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的 活动。 •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 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分析: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
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 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 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西经2第456章 27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深刻性,即它是对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的反映。 三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 活动的基本形式
主讲:彭 腾教授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实践本质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西经2第456章
2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西经2第456章 3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 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前提和条件
②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可靠途径
第谷30年观察却没 发现规律。
开普勒在第谷基础上发 现了行星运动规律。
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知行合一。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 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王阳明
❖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
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 动性、创造性。但是它们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精 神的自我创造。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红 花!
其次,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信息过 程,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 正是主体自觉接受、采集、加工、处理、保存、传 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蛇!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 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一、认识主体 二、认识客体 三、认识中介
一、认识主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人本身的 自然力”,尤其是人所独有的感知——思维力,是 人的成熟的自然机体中潜在的特殊才能,是人以观 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内部根据。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第四,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PPT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理 在 事 先
理 念 世 界
朱 熹
绝 对 精 神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认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吾宇 心宙 即便 是是 宇吾 宙心
贝克莱
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
(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 界的本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 和无产阶级 革命时代的 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和 建设时期的马克 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
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整个 世界的最普遍的 问题,是人们对 周围世界的总看 法、总认识。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知识
概括和 社会知识 总结 思维知识
研究世界的本质和 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CHAPTER 06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
新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生 产力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01
03 02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开辟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的提出和实 践。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要点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 本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意味着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除狭义的之外,还包括幻想、想象、 顿悟、直觉和灵感等。
2.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夸大理性的作用,忽视甚
至貶低非理性的作用。
(2)非理性主义:夸大非理性的作用,否 定理性的作用。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选择作用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 基本形式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革和探索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
2、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
实践的基本要素
1、主体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

2、客体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割裂二者的关系导致二种错误 A.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四、认识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模型 2、归纳与演绎 (1)归纳: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 (2)演绎: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 (3)归纳与演绎既对立又统一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学的思维方法消化、 加工感性材料
第谷与开普勒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1)只有实现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
识的目的。
(2)只有实现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并使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把理性认识同主体的 需要結合,确定
切实可行的实践目的;
(3)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三、实践到认识的反复循环与无限发展 1、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实践与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 能动反映 客体
实践
1、认识的反映特性
2、认识的创造特性
3、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的基本形式
1.感性认识
(1)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2)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3)特点:直接性、表面性、生动性(形
象性)
2.理性认识 (1)含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 3.相互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培根:从个别到一般
亚里士多德:从一般到个别
3、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不 同的部分、方面
(2)综合:在思维中把关于对象的各个部 分、方面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 整体认识
(3)分析与综合既对立又统一
4、抽象与具体 (1)抽象:思维中的一种简单规定,这种
四、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 的作用
1.理性与非理性
(1)理性
广义: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
狭义: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 式。
(2)非理性
狭义:主要是指情感、意志、潜意识、欲 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 式。
规定是对象某一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在思维 中的反映
(2)具体: 对抽象基础上各种规定性的综合
感性具体——抽象——思维具体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2、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3、中介 工具
4、目的、手段和结果 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手段是人对外部对象所采用的作用方式 结果是客观化的人的目的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实践 2、改造社会的实践 3、改造人自身的实践
第二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基本是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