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
水稻施硅的作用及施用技术

的 二 氧 化 硅 能 维持 硅 的收 支 平 衡 . 替 硅 肥 。 代 实施 稻 草还 田 . 可 在 相 当 程 度 上缓 解 或 消 除 水 稻 土 壤 供 硅 不 足 。 三 、 肥 的 施 用技 术 硅
般 增 产 幅度 在 l %~ 3 0 1 %左右 。而 且 稻 米 商 品性 好 。
3提高 作物 抗 逆 性 。水 稻 施 硅 肥 后 . 生 的硅 化 细 胞 能 . 产
有 效 地 调 节 叶 片 气 孔 的 开 闭 , 少 水 分 蒸 腾 作 用 . 高 作 物 减 提 的抗 旱 、 干 热 风 和 抗 低 温 能 力 。 抗 4增 强 水 稻 抗 病 虫 害 能 力 。 水 稻 施 硅 肥 后 , 成 硅 化 细 . 形
二 、 肥 的 种 类及 性 质 硅
目前 应 用 农 业 生 产 的硅 肥 种 类 分 缓 效 硅 肥 和 水 溶 性 高
效 硅 素 化 肥 两 大类 。 效 硅 肥 是 利 用 铁 钢 渣 、 磷熔 渣 、 煤 缓 黄 粉
灰 等 工 业 废渣 或 硅 矿 石 , 粗 加 工 磨 细 过 筛 制 成 硅 肥 , 含 经 是 硅 酸 钙 为 主 的 枸 溶性 矿 物 肥 料 。 宜作 基肥 一 次 性 施 人 。水 适 溶 性 高 效 硅 肥 主 要 成 分 是 硅 酸 钠 ,含 水 溶 性 SO 5 %以上 , i: 0 可 作 基 肥 、 肥 和 叶 面 肥 使 用 。 谷 壳 与 稻 草 也 是 硅 的 主 要 来 追 源 。水 稻 吸收 的 硅 素 大 多 集 中在 稻 草 和 稻壳 中 。稻 草 腐 解 出
硅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硅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硅是水稻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
水稻具有很强的吸硅能力,在水稻茎叶中SiO2的含量可达到10—20%,硅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增加水稻生长过程中硅的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根系的氧化力,降低铁锰等的毒害;增强土壤中磷元素的有效性,提高水稻磷素利用率;改善蒸腾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促进茎叶机械强度,株型挺拔,保持良好的收光姿态,提高光能利用率;强化水稻茎杆表皮的硅质化,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和抗倒伏性能和抗逆性[1-5];提高水稻产量。
此外,施硅能够改善稻米品质,还能提高水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一、硅肥的施用方法硅肥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根部施用和叶面喷施。
根据水稻硅素的阶段性吸收特征,又分别可以作为基肥和追肥施用。
由于枸溶性硅肥的缓释性,生产上一般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水溶性硅肥既可以作为基肥,又可以作为追肥施用。
夏圣益等研究认为,在土壤有效硅含量低于100mg/kg的土壤上,于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喷施2次硅肥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只在拔节期喷施1次[6]。
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可增加叶片组织的硅细胞数量,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从而起到增粒增穗作用。
申义珍等研究表明,硅肥基施效果好,可比对照增产9.4%,后期追肥也有一定效果,但施用期推迟,增产效果会变差[7]。
总体而言,水溶性硅肥叶面喷施的方法可节省硅酸盐的用量,减轻肥料损失,在施用时间上,要注重前期的施用,以早日促进水稻细胞的硅质化,提高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和协调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二、水稻对硅肥的吸收过程水稻的生育特点决定了在不同的生长期,水稻对硅的吸收不同。
在水稻吸收硅的数量基本随着生育进程而增加,进入生殖生长期,水稻对硅的吸收量开始增大。
据报道,水稻对硅的吸收,营养生长期为9.1%-9.6%,生殖生长期为65.3%-66.5%,成熟期为23.8%-25.6%。
表明水稻分蘖前吸硅能力较弱,而分蘖后吸硅能力较强,可能是新分蘖增强了整个稻株吸硅的能力,说明生殖生长期是水稻硅素营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满足水稻对硅素的需求,对水稻高产有重要作用。
【多效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硅肥对水稻的作用

【多效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硅肥对水稻的作用水稻是典型的喜硅作物。
硅素可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抗病性。
施用多效硅肥是补充水稻营养的重要途径,可提高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和粒重/叶,改善茎系结构,使水稻机械组织发达,株型挺拔、茎叶直立、茎叶间夹角减少25.4°,增强抗倒伏能力,从而使群体质量明显提高,水稻增产效果突出。
目前,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中,种植户往往重视氮、磷、钾肥的施用,对硅等元素不够重视,加之多年连作的老稻田每年生产的稻谷要从土壤中摄取大量的硅(每产稻谷100 kg从土壤中带走硅22 kg),导致水稻缺硅。
可通过灌溉水补硅和施用硅肥进行土壤补硅。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邳州市铁富镇铁南村进行,土壤类型为壤土,肥力中等。
前茬小麦,单产5 625 kg/hm2。
该试验地2年未施有机肥[1-2]。
1.2试验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88,于6月13日栽插,栽插密度52.5万穴/hm2,基本苗195万株/hm2以上。
1.3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即分别施多效硅肥75 kg/hm2(A)、150 kg/hm2(B)、225 kg/hm2(C),以不施多效硅肥作对照(CK)。
其他施肥和田间作业均同大田。
采用大区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0 m2 [3-4]。
该季于整地前施碳铵1 200 kg/hm2、磷酸二铵262.5 kg/hm2,生育后期施尿素75 kg/hm2作保花肥,全生育期折合施用纯N 297.75 kg/hm2、P2O5 120.75 kg/hm2 [5-7]。
2结果与分析2.1硅肥对水稻分蘖速度、叶色、灌浆的影响施用多效硅肥能增加水稻叶片的光合效能,增加物质积累,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加速水稻生长发育进程,但对水稻返青期影响不大,而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有一定影响,平均比CK提前1~3 d。
根据分蘖期观察,施硅区较CK分蘖速度明显加快,叶色也较CK浓绿。
水稻硅肥正确使用方法

水稻硅肥正确使用方法1. 硅肥主要适用于水稻生育期的早、中、晚期,特别是在水稻孕穗期的施用效果更佳。
2. 施用硅肥前应保证水稻田的基本肥力,如有需要,可先施用底肥进行土壤调理。
3. 硅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类型、水稻品种和生育期来确定。
4. 施用硅肥前,应深耕水稻田并平整土壤,使硅肥能更好地与土壤接触。
5. 硅肥可通过直接施用或溶液喷施的方式进行施用。
直接施用时,可将硅肥均匀撒在水稻植株周围,而溶液喷施时,可将硅肥与水进行充分混合后均匀喷洒在水稻植株上。
6. 硅肥的施用频率应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土壤状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可每隔7-10天施用一次。
7. 施用硅肥后,应及时灌溉,以促进硅肥与土壤的充分接触和水稻根系的吸收。
8. 在施用硅肥的也应注意其他养分的供应,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9. 硅肥的施用应避免与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混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10. 施用硅肥后,应注意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调整施用量和频率。
详细描述:水稻硅肥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吸收硅元素,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施用硅肥前应确保水稻田的基本肥力,如有需要,可先施用底肥进行土壤调理。
然后,应深耕水稻田并平整土壤,使硅肥能更好地与土壤接触。
施用硅肥时可选择直接施用或溶液喷施的方式。
直接施用时,可将硅肥均匀撒在水稻植株周围,而溶液喷施时,可将硅肥与水进行充分混合后均匀喷洒在水稻植株上。
硅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类型、水稻品种和生育期来确定,并注意施用的适当频率。
一般来说,可每隔7-10天施用一次。
施用硅肥后,应及时灌溉,以促进硅肥与土壤的充分接触和水稻根系的吸收。
也应注意其他养分的供应,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施用硅肥时应避免与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混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施用硅肥后,应密切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调整施用量和频率,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水稻苗床床用硅肥用法

水稻苗床床用硅肥用法水稻苗床床用硅肥用法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肥料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农田中。
其中,硅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水稻苗床中使用硅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稻苗床床用硅肥的主要内容。
一、硅肥的基本特点硅肥是一种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硅成分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料。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富含二氧化硅:硅肥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成分,可以提高植物对病虫害和逆境环境的抵抗力。
2.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硅肥可以增加叶片表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3.改善土壤性质:硅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并且具有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
二、硅肥在水稻苗床中的应用1.硅肥的施用时间在水稻苗床中使用硅肥,最好是在播种前或者幼苗期进行施用。
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水稻对病虫害和逆境环境的抵抗力。
2.硅肥的施用方法(1)基肥:将硅肥与底部土壤混合均匀,然后再进行播种。
这样可以使硅肥充分溶解,并且能够与根系接触,促进其吸收。
(2)追肥:在幼苗期进行追肥。
将硅肥溶于水中,然后均匀地喷洒在幼苗周围的土壤上即可。
3.硅肥的注意事项(1)不能与其他化学药剂混合使用,否则会影响其效果。
(2)施用时应注意控制使用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3)施用后注意及时浇水,并且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便更好地促进植物吸收。
总之,在水稻苗床中使用硅肥,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控制使用量,并且注意施肥时间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硅肥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稻施用硅肥的方法

水稻施用硅肥的方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过施用硅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硅肥对水稻的施用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水稻施用硅肥的方法。
首先,土壤施用硅肥是水稻施用硅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硅肥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到植物体内。
因此,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可以直接将硅肥施入土壤中。
土壤施用硅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基质施用、锄培施用和水肥一体化施用。
基质施用是将硅肥混入水稻种子的培养土中,或在播种前将硅肥均匀撒在田间土壤中,然后进行翻耕和整地。
这种方法适合于水稻种植的早期阶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根系发育和硅肥的吸收效果。
锄培施用是将硅肥直接施到已经生长的水稻田中。
在水稻生长的中期和后期,硅的需求量较大,可以将硅肥通过耙锄等工具均匀地撒在水稻田中,然后进行翻耕和耙平。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水稻的茎秆生长和穗粒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肥一体化施用是将硅肥与水肥混合在一起进行施用。
在水稻生长的早期,可以将硅肥加入灌溉水中,在水稻田中进行根部灌溉。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稻对硅肥的吸收效果。
除了土壤施用硅肥,还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硅肥。
水稻的叶面喷施硅肥可以增加硅肥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积累量,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逆境抗性。
叶面喷施硅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水溶液喷施和硅肥颗粒喷施。
水溶液喷施是将硅肥溶解在适量的水中,然后通过喷雾器等工具均匀地喷施在水稻的叶面上。
喷施硅肥的时间和浓度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整,一般可在水稻生长的早中期进行喷施。
硅肥颗粒喷施是将硅肥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稻的叶面上。
硅肥颗粒喷施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硅肥的利用率,减少硅肥的损失。
硅肥颗粒喷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喷施和胶体包裹。
综上所述,水稻施用硅肥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两种方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状况,选择适当的施用方法和时机,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硅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硅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硅是水稻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
水稻具有很强的吸硅能力,在水稻茎叶中SiO2的含量可达到10—20%,硅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增加水稻生长过程中硅的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根系的氧化力,降低铁锰等的毒害;增强土壤中磷元素的有效性,提高水稻磷素利用率;改善蒸腾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促进茎叶机械强度,株型挺拔,保持良好的收光姿态,提高光能利用率;强化水稻茎杆表皮的硅质化,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和抗倒伏性能和抗逆性[1-5];提高水稻产量。
此外,施硅能够改善稻米品质,还能提高水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一、硅肥的施用方法硅肥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根部施用和叶面喷施。
根据水稻硅素的阶段性吸收特征,又分别可以作为基肥和追肥施用。
由于枸溶性硅肥的缓释性,生产上一般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水溶性硅肥既可以作为基肥,又可以作为追肥施用。
夏圣益等研究认为,在土壤有效硅含量低于100 mg/kg的土壤上,于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喷施2次硅肥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只在拔节期喷施1次[6]。
叶面喷施水溶性硅肥,可增加叶片组织的硅细胞数量,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从而起到增粒增穗作用。
申义珍等研究表明,硅肥基施效果好,可比对照增产%,后期追肥也有一定效果,但施用期推迟,增产效果会变差[7]。
总体而言,水溶性硅肥叶面喷施的方法可节省硅酸盐的用量,减轻肥料损失,在施用时间上,要注重前期的施用,以早日促进水稻细胞的硅质化,提高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和协调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二、水稻对硅肥的吸收过程水稻的生育特点决定了在不同的生长期,水稻对硅的吸收不同。
在水稻吸收硅的数量基本随着生育进程而增加,进入生殖生长期,水稻对硅的吸收量开始增大。
据报道,水稻对硅的吸收,营养生长期为%-%,生殖生长期为%-%,成熟期为%-%。
表明水稻分蘖前吸硅能力较弱,而分蘖后吸硅能力较强,可能是新分蘖增强了整个稻株吸硅的能力,说明生殖生长期是水稻硅素营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满足水稻对硅素的需求,对水稻高产有重要作用。
水稻施用硅肥有哪些好处?如何施用硅肥?

水稻施用硅肥有哪些好处?如何施用硅肥?硅元素对于农作物来说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对于水稻来说,却很重要。
水稻是典型的硅酸作物,茎叶中含硅量通常占干物重的10-20%,高产水稻含量尤高,在稻秸秆灰中通常含有的硅。
水稻施加硅肥有利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的实粒数的增加。
水稻施加硅肥后,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对水稻的作用1、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大家都知道,作物是通过叶片光合作用来制造干物质最后形成产量的。
如果把叶片比作植物光合作用的“工厂”,那么,叶绿素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车间”试验表明,水稻田施用硅肥在4-00公斤/公顷施的水平内,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
硅在植物表皮组织沉积,增加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叶片内叶绿体体积,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硅元素能促使叶度角缩小,可使群体光合作用能力增强。
缺硅使部分幼叶失绿,叶片下垂,角度增大,受光姿态恶化,光合作用的效率下降。
2、增加纤维含量,提高抗逆性水稻施加硅肥,在生育后期能明显大幅度提高植株的纤维素含量。
施用硅肥后,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缩短,茎秆、植株体内通气性和根系活力增强,显著地促进根系生长,对预防根系的腐烂和早衰,预防水稻烂根病的发生和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试验表明:硅肥能提高水稻的根系活力,硅肥在2-6公斤/亩施用水平内,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3、促进水稻有效分蘖,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据试验,施用硅肥能使水稻的分蘖期延长,分蘖数及有效分蘖增加,水稻抽穗期提早1天,乳熟期和黄熟期提前,促使水稻早熟。
也有资料表明,施用硅肥使水稻穗粒增大,千粒重增加,植株根系增多,基部植株茎节粗壮,上部叶片功能期延长,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及抗倒伏能力,使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4.95-16.53%。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吸收利用,增加籽粒中的含量,从而提高氮磷钾肥料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上)
(2007-08-05 14:27:19)
转载▼
分类:硅肥的生产和应用
标签:
硅肥
农业
科学技术
蔡德龙
植物营养
一.化学肥料发展历史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根据联合国发表的数据化学肥料对农业生产贡献率在40-60%,我国大概做50%左右。
我国化学肥料利用率在30%,发达国家化学肥料利用率60%。
1.肥料分类
肥料的定义:用以调节植物与土壤间养分供需矛盾,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营养环境的物料。
肥料可以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
(1)直接肥料;含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植物具有直接营养作用的一类肥料。
又可以分为有机肥(绿肥,人粪尿);无机肥料(矿质肥料)两大类。
①有机肥:来源于植物或者动物如粪尿、堆肥、厩肥、绿肥、秸秆肥、城镇垃圾肥、饼肥、沼气肥、腐类植酸肥料等。
②无机肥料(矿质肥料或者叫化学肥料):是标明养分量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
又可以分为单质肥料、复混肥料、缓释肥料。
I.单质肥料是供应一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为主的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钙肥、硅肥、镁肥、硫肥等。
II.复混肥料是含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
III.缓释肥料是某种特有的化合物或者物理状态,能在一定时间内为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肥料。
(2)间接肥料;系用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化学性质、或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为主要功能的肥料。
如石膏、石灰、微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2.化学肥料发展历史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Justus von Liebig May 12,1803–April 18 1873)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提出著名的矿物营养学说,阐明植物是以矿物质作为原始营养给源(以前认为腐殖质是植物唯一的营养给源),植物吸收的矿物质元素,为其生长和形成产量所必需。
当时提出植物需要氮、硫、磷、钾、钙、镁、硅、钠及铁等营养元素,都是以盐的形态从土壤中吸收的。
多数土壤提供的养料不足以维持植物正常生
长,通过施肥可以补充土壤养料不足。
植物的养料必须以施肥的形式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变得贫瘠,这就是著名的“归还学说”奠定了现代化学(肥料)工业基础。
实际上李比西已提出了“最小养分律”,就是通俗说“木桶理论”,它是植物营养元素之间不可代替性的必然结果,其中心思想为植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相对最缺乏的一种营养元素。
如果处于限制因子位置的营养元素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种类营养元素也不能增加产量,为我们平衡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1939年阿农(Arnon,D.I)和史托特(Stour,P.R)提出判断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三条标准为:缺乏该元素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该元素的功能不可替代性;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至1954年已确定16种符合上述标准的高等植物营养元素。
2002年,日本举行的《农业中的硅》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美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爱普斯坦(Emanuel Epstein 1916年出生)作了“植物营养中的硅”的主题报告。
他说:1939年以前,不存在何为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何为营养元素(nutrient)的正式定义(Epstein,1999,2000)。
在1939年,阿农(Arnon)和斯托特(Stout)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了铜可以作为一种“微量营养元素”。
在这一年里,发布了必需元素的正式定义,这一定义几乎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从以下的各项讨论可以得出结论:此种定义应当舍弃。
此种定义为,某一元素可认为是必需元素要具备以下三个标准:(a) 缺乏这种元素将使植物不可能完成其生命周期的生长或再生阶段;(b) 诸如此类的营养素缺乏症是针对这种元素的,而且,通过供应此种元素就能够防止或者纠正此类营养素缺乏症;(c) 此种元素直接参与植物的营养学过程,而且,要把此种元素在改善土壤或其它培养介质的不良微生物条件或者化学条件的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效用严格地区分开来。
定义的第一部分(a)是不正确的,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
显然地,许多植物尽管缺乏某些营养素,它们却仍然能够完成它们生命周期之中的生长或再生过程。
例如,最近许多学者证明,果树中锰的缺乏现象。
所研究的果树毫无疑问缺锰,出现“症候学”方面的证据(果树叶片中锰含量的状况),而且,在添加锰元素之后可出现正向反应。
这些果树长势差、水果产量低。
然而,在这种缺乏营养素的状态之下,这些果树仍然生长了很多年。
就几乎任何一种基本元素以及大量的野生植物和作物而言,我们均可以发现与上相似的实例。
所以,阿农(Arnon)—斯托特(Stout)定义中的标准(a)是无效的。
标准(b)详细地说明了“缺乏状态”是针对这一元素的,即,没有其它的元素能够代替这一元素。
但是,用另一元素代替这一元素意味着我们所探讨的这一元素是“缺乏的”。
因此,标准(b)仅仅是对(a)做重复的说明。
最后,标准(c)说明,就我们所确定的“必需性”内容而言,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而不仅仅是对其生长介质的某些不良条件进行补偿或者改进。
然而,对于发现必需元素的一种解释(Epstein, 2000)使得下面事实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即,许多元素的“必需性”概念是通过在溶液中种植各种实验作物来得以确定的,在这些溶液中,这一元素被严格地排除掉,而且,实验的观察者们对于植物营养过程中这一元素是如何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这样,“必需性”的这些标准都无法维持,应该中断使用这种定义。
因此,Epstein 和Bloom在2003年,设计出一种必需元素或必需营养素的新定义:这两个标准是:(1)某一分子是植物结构或者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固有的内在成分,而这个元素是构成这个分子的一个部分;(2)这种植物严重缺乏这一元素以致(与未缺乏这一元素的同种植物相比)在其生长或再生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异常性。
就第一个标准而言,因为,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所以,氢和氧就是必需元素或者必需营养素。
对于其它许多元素可以做相同的推理,这些元素是:氮(存在于氨基酸等物质之中)、磷(存在于ATP等物质之中)、硫磺(存在于半胱氨酸、蛋氨酸之中)和镁(存在于叶绿素之中)等等。
我们死死抓住这样一个问题(是“必需的”或者不是?)是否有意义?我们是否非要处理这个命题?这一切把我们带入第二个主要的探讨内容之中,即,硅在植物营养中的综合作用,它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他用模糊逻辑分析植物营养中的硅。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模糊逻辑”就开始进入科学技术这一领域。
这一术语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逻辑是模糊的,而是指解决模糊问题的一种逻辑。
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当仅仅把“黑或白”赋予某些事物时,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时,“模糊逻辑”来到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与抽象方法不同)。
通常,事物并非是能够用“黑或白”、“年轻或年老”、“充足或不充足”来进行明确划分的。
而我们经常碰到的事物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程度等级,所以,上述“非1即0”的划分是毫无意义的。
在“模糊逻辑”的领域之中,事物、现象和品质等等都被划分为“组群”,各种元素们都部分地属于这些“组群”,并且,“属于”的程度不同(程度范围从0至1)。
1842年英国发明磷肥;
1861年德国第一个建立了钾肥(氯化钾)工厂;
1913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合成氨工厂;
1844年发现了铁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22年发现确了锰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23年明确了硼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26年明确了锌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31年明确了铜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39年明确了钼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54年明确了氯是植物的必须营养元素;
1955年日本硅肥在肥料法中明确是一种新型肥料;
国外发达国家是磷肥→钾肥→氮肥→微量元素肥料→硅肥→其他肥料。
我国是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硅肥→其他肥料。
1999年9月,《农业中的硅》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美国
2002年9月,《农业中的硅》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
2005年9月,《农业中的硅》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