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儿科名解简答题

1、小儿惊厥: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以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
2、Physiologic anemia:即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利用蛋白量逐渐增加,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降至100g/L,出现轻度贫血。
小儿生理性贫血是指出生后2~3月内小儿普遍发生的一种贫血。
这种贫血不是因为造血物质不足,也不是因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而是小儿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3、Infancy: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岁以前的一段时期。
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此期的特点是体格生长迅速,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
4、差异性青紫5、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6、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1、先天性心脏病?如何分类,每类中举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特殊通道在生后未闭合而形成的先天性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
根据左右心腔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三类: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在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有异常通路,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左右心之间有异常通路,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常见的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
2、简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溺症软骨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
骨是由钙、磷、镁构成的结晶沉着于胶原组成的骨基质上共同构成的,骨基质与骨矿物质之间呈一定比例。
儿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且繁殖生长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胎龄≥37w,<42w,出生体重≥2500g,≤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新生儿溶血HDM:指的是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儿最常见出血性疾病,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瘫: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蛋白质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蛋白质或热能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引起营养缺乏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内,由于摄入奶量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3-4d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7-10d恢复到出生时候体重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了大便次数增加外没有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新生儿脑损伤秋季腹泻:多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6个月-1岁婴儿。
经粪口传播,大便次数增加,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带少量黏液差异性紫绀: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晚期肺动脉超过主动脉压力,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肺动脉血流逆向进入主动脉,出现差异性青紫。
表现为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艾森曼格综合征: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时候,左向右分流变成了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而出现紫绀阵发性缺氧发作: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可突然晕厥。
法四患儿由于肺动脉漏斗狭窄基础上出现该处肌肉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梗阻,脑缺氧加重导致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引起体液总量减少尤其是细胞外液减少,脱水时除了丧失水分外还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丢失早期新生儿:出生一周以内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周---第四周末的新生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加和大变性质发生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6个月-2岁发病率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主要原因之一马牙:口腔上颚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样大小的颗粒,是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稽留形成,数周后可自然消退假月经:部分女婴出生后5-7d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排出非脓性分泌物,为来自母体雌激素中断导致简答题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1.早产2.缺血缺氧3.损伤性4.其他: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等囟门是什么?什么时候闭合?指的是婴幼儿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
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1岁到3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
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基础代谢率: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
活动消耗: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
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排泄消耗: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生长所需: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呈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最新版)目录1.儿科的定义和重要性2.儿科常见名词解释a.新生儿b.婴儿c.幼儿d.学龄前儿童e.学龄儿童3.儿科常见简答题a.如何喂养新生儿?b.婴儿期的常见疾病有哪些?c.幼儿期的发育特点有哪些?d.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e.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及预防方法正文一、儿科的定义和重要性儿科,即儿童医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健康、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儿科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旨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庭和社会培养健康人才。
二、儿科常见名词解释1.新生儿: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出生后满 28 天之前的婴儿。
2.婴儿:出生后至满 1 周岁之前的儿童。
3.幼儿:1 周岁后至满 3 周岁之前的儿童。
4.学龄前儿童:3 周岁后至入学前的儿童,一般指 6 岁以下的儿童。
5.学龄儿童:入学后至青春期的儿童,一般指 6-14 岁之间的儿童。
三、儿科常见简答题1.如何喂养新生儿?新生儿期是婴儿成长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喂养方法对其发育至关重要。
新生儿应采取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可以采取配方奶粉喂养。
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喂养的次数、分量以及喂养的方式,遵循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原则。
2.婴儿期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婴儿期儿童抵抗力较弱,易患各种疾病。
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黄疸、肺炎、腹泻、湿疹等。
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幼儿期的发育特点有哪些?幼儿期儿童生长发育较快,特点如下:身体逐渐坐稳、站立、行走;语言发育迅速,开始学习说话;大脑发育迅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开始与其他幼儿互动。
4.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尊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情感丰富,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5.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及预防方法学龄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近视、龋齿、肥胖等。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维生素D不足造成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2.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胎心或新生儿脑损伤。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家中的临床综合征。
5.潜水反应:缺氧和酸中毒时,机体产生经典的“潜水”反射,机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肺、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收缩,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脑、心和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
6.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7.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8.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因基因异常,导致铜在体内储积,临床上以肝硬化,眼角膜K-F环和椎体外系症状及体征三大表现为特征。
9.风湿热: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病,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可反复发作。
10.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病变。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2-8岁儿童。
1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儿科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1.沟通: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
2.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42周、体重>2500克、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3.脱水热 :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
4.适中温度:系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消耗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5.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6.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并出现发绀及四肢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
7.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每一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满足新生儿的个体化需求,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
8.袋鼠式护理:住院或较早出院的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早期即开始同母亲进行一段时间的皮肤接触,并将此种方式坚持到校正胎龄为40周时。
9.新生儿重症10.监护室: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10.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则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11.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12.小儿腹泻病: 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13.脑性瘫痪: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临床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视觉、听觉或语言功能障碍等。
14.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亦称血管炎综合症。
儿科名词解释考点必考重点全面必考答题

儿科名词解释考点必考重点全面1.骨髓外造血:常于婴幼儿期造血需求增加时出现,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当病因去除后,贫血恢复,上述改变全部恢复正常。
2.生理性体重下降:常见于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等,可出现体重暂时性下降(不超过正常体重的10%),至生后7~10天内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3.生理性贫血:常出现于生后2~3个月时,由于1.生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胎儿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3.生后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导致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都较低,为生理现象,可自然度过。
4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良好,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正常。
5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好,2.多于生后2~3天出现,3.消退时间:足月儿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迟到4周,4.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6病理性黄疸:1.出现早(生后24h内),消退时间晚: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2.病程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3.进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4.直接胆红素>34umol/L,5.黄疸退而复现,具备以上一项者即为病理性黄疸。
7bone age骨龄:指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8高渗性脱水:血钠浓度>150mmol/L时的脱水,失水大于失电解质,表现为细胞内脱水严重,临床特征:1.脱水症状相对较轻,2.高热、口渴明显、皮肤干燥,3.神经系统症状明显,4.见于高热、不显性失水多、医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