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场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用

合集下载

自然电位法

自然电位法

自然电位法自然电位法是一种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从原理、仪器设备、实施步骤和应用案例等方面介绍自然电位法。

一、原理自然电位法是基于电场理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地球上的电场是由地球与大气之间的电荷分布差异所形成的。

地下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和岩石中的矿物质都会影响地下水的导电性,从而改变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

自然电位法利用这种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二、仪器设备自然电位法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电位计、电极和电缆等。

电位计用于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电极则用于感应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电缆用于连接电位计和电极。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辅助设备如地面支架、测量绳索等。

三、实施步骤1. 预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测区,清理测区的杂物和植被,确保测区表面光滑平整。

2. 布设电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和布设方式。

一般情况下,电极间距越大,测量深度越深。

3. 连接仪器:将电位计与电极通过电缆连接起来,并确保连接良好。

4. 测量数据:根据测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需要连续测量一段时间,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5. 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图或剖面图。

四、应用案例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1. 地下水资源调查: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判断地下水体的供水潜力和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体中的污染物扩散情况,评估污染源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3. 工程地质勘察: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勘察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和地下水体的分层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 地热资源勘探: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热水体的分布和性质,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简述
电法勘探是一种基于电磁现象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在地下通入电流,并测量由地下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信息,来获取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电法勘探常用于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地质构造等方面的探测。

电法勘探的原理是根据地下不同物质对电流的传导能力的差异,来推断地下的物质性质和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导电能力高的物质(如矿石、含水层等)对电流的传导能力较好,而电阻较高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等)对电流的传导能力较差。

电法勘探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直流电法通过在地下通入恒定电流,并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来进行勘探。

交流电法则使用交变电流,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强度和相位信息,来推算地下物质的分布状态。

自然电场法则是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场强度和方向来进行勘探。

在进行电法勘探时,需使用电极将电流引入地下,并使用测量电极来测量地下的电位差和电磁场信息。

通常使用的测量电极包括接地电极、测量电极和参考电极。

通过在地表布设不同位置的电极,在地下电势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得到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电法勘探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可靠性。

它在水文地质、矿产勘探、环境工程等领域都
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也需要注意电流的深度侵入限制以及地下导电性的不均匀性等问题,以提高电法勘探的精度和解释能力。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地球|地球|勘探与测绘|1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依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水文地质工作的应用中,需要对地下岩石层在物理方面的差异特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所以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才可以进行地下岩石层水文地质的工作。

在水文地质的一般勘测中,需要依靠一系列物理勘测仪器对地下的岩石层及水文条件进行测定工作,进而对地下岩石层的特性、结构及含水量进行分析与推断。

在勘探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数据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地下岩石层的含水率。

地下岩石层的水资源富含众多的矿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矿化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对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上产生力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探测仪器勘探到岩石层较厚并且没有水资源的情况时,仪器的仪表盘上显示的ps 值应该不低于500Ωm ,远远大于含水地域的数值反应。

其二,地下岩石层的电磁性能。

因为岩石结构之间含有不同数量与类别的金属离子,因此其表现的电磁特性也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大多数岩石浆体中富含大量的金属离子,表现为很强的电磁性能;相反,一些沉积岩中缺乏金属离子,因而在检测中不会有电磁的波动现象。

其三,地下岩石层的放射热性能。

对地下岩石层之间不同种类的岩石来说,其表现的放射性能及热辐射性能都有很大差别,尤其在富水及贫水的岩石之间,变现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一般说来,断裂岩石层周边的贫水地带表现的放射热性能要高于断裂岩石层富水地区,平均在7℃-10℃之间。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分为两个类别:地面物理勘探法及地球物理测井法。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这两个分类可以很好的解决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大多数问题,为水文地质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方便。

2.1地面物理勘探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绝大多数的物理勘探方法是针对地下岩石层、裂缝及空洞的物理特性进行检测,从而分析判断出地下岩石层中是否含有地下水资源或富水岩石。

在水文地质的应用方面,许多勘探应用技术在物理特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并可以稳定的、强烈的进行显示,并不受环境与人为条件的干扰。

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特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与水文学和地质学相结合。

水文地质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而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可以提供丰富的地下信息,为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综合物探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综合测量和分析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电法方法、重力法、磁法以及电磁法等多种方法,并通过采集地下数据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的信息。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1. 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是通过生成和接收地震波来研究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的一种方法。

其主要应用于水文地质中的井旁观测,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可以判断地下含水层的厚度、性质和分布,以及地下水与围岩之间的关系。

2. 电法方法
电法方法是通过在地下介质中加电流,测量地下电位分布来推断地下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方法。

电法方法主要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和自然场电法等多种方法。

通过测定地下电阻率的变化,可以判断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并揭示地下水流场的走向和速度。

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可以提供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储量和质量信息,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物探技术还可以揭示地下介质的构造和性质变化,为地下水的流动和补给提供支撑。

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然电位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

自然电位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

自然电位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自然电位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位差来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

以下是关于自然电位法的50条描述:1. 自然电位法是一种无需人为干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地下水位和地层水电阻率。

2. 自然电位差是由地下水体的电导率差异所引起的。

3.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基于地下水体中的离子浓度差异,因而对地下水体中的溶质扩散和电解质浓度进行了考虑。

4. 自然电位差是地下水体离子浓度分布和电导率分布的结果。

5. 自然电位差可以通过在地表上安装电极并进行测量来确定。

6. 自然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与地下水流动状况有关。

7.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确定区域地下水体的水流路径和水流速度。

8. 自然电位法可以区分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体。

9.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测量地下水渗流方向和坡度。

10. 自然电位差是地下水体中电导率异质性的表现。

11.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评估地下水体的储集性能和水文地质特征。

12. 自然电位法还可用于监测地下水体的变化和污染现象。

13.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精度受到地壳电场、杂散电流和地震干扰的影响。

14. 自然电位法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测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15. 自然电位法适用于均匀和块状地下水体。

16. 自然电位法对于研究地下水体的深部流动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17. 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18.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研究地下水体的动力特性和物理特性。

19. 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结果可以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自然电位差的测量可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自然电位仪器来实现。

22.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结果通常以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表示。

23. 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体的潜水面形态和深度。

24.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研究地下水体与地表水体的相互作用。

25.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和趋势。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法

围岩溶液则因缺氧而具有较多的还原性质,这样 导体上、下部分总是处于不同的溶液中,处于氧化 带中的矿体上部将被氧化,处于还原带中的矿体下 部将被还原,下面以黄铁矿(硫化铁 FeS2)为例, 说明这一电化学过程。 先讨论氧化作用。黄铁矿和水及水中的氧发生作 用而变为亚硫酸铁,化学反应式如下: 2Fe+2S2+2H2O+7O2=2Fe+2SO4+2H2SO4。 亚硫酸铁再被氧化,并和硫酸作用,将生成硫酸铁: 4Fe+2SO4+2H2SO4+O2=2Fe2+3(SO4)3+2H2O。
该区利用自然电场法作为主要的普查手段, 在很短时间内扩大了原已勘探的Ⅰ号矿体的 规模,并发现了十二个自然电场异常,其中 除一个推断为炭质板岩外,其余十一个异常 经钻探验证,有八个异常见矿。图3.3—4给 出了其中两个典型剖面曲线,矿体上对应有 -200~-400mV的异常。
图3.3—4 青海某铜然矿床自然电位综合剖面图 1-超基性岩;2-浮土;3-矿体;4-氧化矿;5-平巷
最后分析矿体氧化—还原电场的特点。从图 3.1—1中可以看出:在氧化带中,矿体带正电荷, 而周围溶液带负电荷;在还原带中,情况相反。 由此可知,在矿体内部电流线是从上向下的,而 在矿体外部电流线是从矿体下部到矿体上部的, 在地面上看,自然电流从四面八方流向导体,因 此离导体越近,电位越低。在矿体正上方的电位 最低,称为自然电位负中心,在硫化金属矿和磁 铁矿体上,可以测到几十到几百mv的负电位异 常;在石墨或石墨化程度较高的岩层上,可以测 到800—900mv甚至更高的负电位异常。
因此,电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是: 导体或溶液具有不均匀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 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而减弱。 如图3.1—1所示,赋存于地下的电子导电矿体, 当其被地下潜水面截过时,往往在其周围形成 稳定的自然电场。其原因是,潜水面以上的围 岩中,由于靠近地表,加上地表水的淋滤渗透 而富含氧,使这里的围岩溶液具有氧化性质。 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孔隙中所含氧气逐渐减 小。当到达潜水面以下时,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地球物理勘查是指利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对地下物质和构造特征进行勘查和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涉及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等,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在水文地质工程领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水文地质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1. 电法勘查电法勘查是利用地下电性异常和电阻率变化对地下构造和地质体进行探测的方法。

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电法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分布状况的判断。

通过电法勘查可以快速获取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包括水层的分布范围、深度、岩性等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钻孔地震勘查钻孔地震勘查是在地下进行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它可以通过在钻孔中进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获取地下介质的声波反射、折射信息。

在水文地质工程中,钻孔地震勘查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获取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信息,包括水层的分布、厚度、孔隙结构等。

3. 重力勘查1. 提高勘察效率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勘察的效率。

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获取的数据可以为水文地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减少重复勘察的工作,降低勘察成本,提高工程的投入产出比。

3. 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可以获取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信息,为水文地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工程施工的方案和技术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5. 为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电法勘探是一种利用地下电阻率、电导率等物理特性来探测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布设电极,施加电流,测量地下的电场分布和电位差,从而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

电法勘探广泛应用于地质、水文、环境等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

电法勘探的原理是利用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和电导率特性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和电导率与其含水量、孔隙度、渗透性、矿物成分等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和电导率分布来推断地下的构造和岩石性质。

电法勘探的原理基于欧姆定律和电场分布规律,通过施加电流产生电场,测量地下的电位差,从而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

电法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自然场法等。

直流电法是通过在地表或井下布设电极,施加直流电流,测量地下的电位差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

交流电法是通过施加交流电流,测量地下的电场分布和相位差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

自然场法是利用地球自然电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勘探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勘探。

电法勘探在地质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矿产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和电导率分布来推断矿体的位置和性质。

同时,电法勘探也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和电导率分布来推断地下水的分布和含量。

此外,电法勘探还可以用于环境勘探,通过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和电导率分布来推断地下的岩土性质和地下构造,为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之,电法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利用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和电导率特性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参数,可以实现对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准确勘探,为地质、水文、环境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在未来的地球物理勘探中,电法勘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认识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电场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摘要:自然电场法是地球物理方法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简便、工作效益高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调查。

本文通过对自然电场法的方法原理介绍,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值得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地球物理自然电场渗漏水文地质调查
1、概述
我国现有大量的水利工程由于经过了多年的运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不仅造成了水库库容损失等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工程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有必要通过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调查,来准确具体确定的渗漏部位,查找地下水渗漏通道,以便对存在渗漏隐患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提供资料和依据。

很多地球物理方法被应用于水文地质调查,如水利部建设了水利工程隐患的试验场,开展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所用这些工作为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指导,但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广泛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自然电场法是地球物理方法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由于其不需要向地下供电,只需直接测量地表两点间的自然电位,易于开展工作,效率也高,所以近年来自然电场法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调查。

2、方法原理
在自然界中,当地下水在裂隙或裂缝中渗流时,固体颗粒表面对
水溶液中的负离子具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因此流动的水中正离子的浓度相对增大,这样固体颗粒表面或带有相反电荷的水溶液在流动过程中要维持动态平衡,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电位差。

这种由水的渗透过滤作用而产生的电场,称为过滤电场(或渗透电场)。

结合地层情况分析可知,副坝坝址区地下存在渗透电场,在地面两点间存在着天然电流场,可通过观测地面两点的自然电位差来测定。

一般来说,渗漏通道形成后产生过滤电场,在其上方呈现出低电位异常(相对于正常场)。

自然电场法包括电位观测法及梯度观测法两种,电位观测法是通过仪器及不极化电极测出某一条剖面或某几条剖面上的电位曲线图,测量时将n极置于无穷远处某一自然电场稳定的区域内,将m 极在剖面上按照一定的距离依次移动,测出该剖面上的自然电位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电位曲线图,可以推测地下水渗流情况。

一般来说,在渗漏通道上方的自然电位曲线呈现出低电位异常。

梯度观测法是将不极化电极m极和n极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沿着剖面线向一个方向依次移动,同时测出其电位差,通过分析实测的点位数据来确定地下水的渗透流向。

由于梯度观测法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实测误差较大,野外一般采用电位观测法进行。

“8”字形电场法是电位观测法中的一种,也称为环形电位观测法,测试时利用仪器和不极化电极在每一测点的8个方向上观测其自然电位值,将观测的电位值△v按一定比例标在图上,用曲线连接起来,成一个椭圆,即“8”字形电位图。

因为在地下水运动方
向上产生的电位差大,所以椭圆的长轴方向即地下水的流向。

将所有测点标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可看出测区不同地段的地下水流向。

综上所述,我们既可以利用自然电场法在地表测出地下水的流向,同时也可以通过利用测试资料来分析地下水的渗漏通道。

所以,自然电场法很早便被应用于水利行业水坝和水库的渗漏探测,也被应用于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3、应用实例
韩家园水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约15km处。

该库始建于1956年,总库容0.046亿m3,经过多年运行,目前水库存在严重的坝基渗漏,需进行除险加固,为了进一步查明副坝坝址区地下水渗漏情况,对副坝坝址区采用了自然电场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3.1工区地形、地质概况
水库位于太行山东麓,地貌单元属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起伏较大。

副坝坝顶高程约115~116m,桩号0+000附近坝肩为基岩大部裸露的剥蚀残丘,约在桩号0+650以后为现代新建生活居住小区。

副坝坝址区地层情况据以往地质勘探资料为:粉质粘土(在局部地段夹有一薄层砾砂)、中砂、卵石、砂岩,层位较连续稳定。

3.2工作布置
本次工作采用自然电场电位观测法,具体布置为:在坝轴线、坝轴线上游60m及坝轴线下游60m各布置1条剖面,点距5m,每条剖面长250m;为了进一步了解副坝坝址区下游地下水流向,还根据现场地表情况,在坝轴线下游进行了20个点的“8”字形电场法观测。

本次测试工作使用仪器为重庆地质仪器厂产ddc 5型电法仪,不极化电极为该厂生产的cu~cuso4不极化电极。

野外工作之前,对仪器、不极化电极均进行了检查,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基点选择在电场稳定、湿润均匀、接地条件良好的地点。

为保证野外数据采集质量,野外观测过程中对于变化较大(突变)的测点实时进行重复观测。

3.3成果分析
由图1可知:每条剖面上都存在2处低电位异常,分别为坝轴线桩号0+650~0+740、桩号0+820~0+890段,坝轴线上游60m桩号0+680~o+720、桩号0+840~0+880段,坝轴线下游60m桩号0+680~0+750、桩号0+830~0+885段,其对应的位置即为坝址区地下水渗漏点,依据各段低电位异常峰值的大小可以明确的看出,在坝轴线剖面上的异常峰值较大,说明在坝轴线上地下水流速较大。

综合3条剖面分析可知,在该段(副坝桩号0+650~0+900段)地下存在2
条集中渗漏带,其位置如图所示。

将“8”字形电场观测法得出的数据分别绘制成“8”字形电位图,为了便于整体分析,将所有的“8”字形电位图按照其大概位置放在一张平面图上,见图2,由图可知,20个“8”字形电场电位图的长轴方向较为一致,均指向e90°,所以判断在该区域内地下水的流向为e90°方向。

4、结语
根据理论及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然电场法虽然是地球物理方法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但用于测定地下水流向的方法理论十分成熟,而且由于易于开展工作,效率也高,所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调查。

(2)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将产生稳定的自然电场,其异常峰值的大小与渗漏通道里的压力有关,对于同一个基点而言,异常值越大,表明地下水的渗漏速度较大。

(3)自然电场法只能确定地下水渗漏方向,通过区域性的勘探,可以初步确定地下水的渗漏通道及集中渗漏带,但对于地下水的具体流速值是无法准确确定的,前人有根据异常峰值得出地下水流速的经验公式,实践证明存在较大的误差。

随着方法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仪器设备的高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测试地下水流速的精密仪器。

(4)自然电场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水渗漏形成电场的电位异常来推断地下水渗流方向的,在不同的季节,在上游库水位不同的情况下,自然电场测试的结果有可能存在不一致,所以,分析利用自然电场成果资料时应结合相关的区域地质资料等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