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DNF及NT

合集下载

大鼠脊髓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

大鼠脊髓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
2 郭畹华.胶质细胞与神经再生.解剖学报, 1993, 24∶424.
3 Hatten M. In Vitro neurite extension by granule neurons is dependent upon astroglica-derive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Dev Biol, 1988, 125∶280-289.
附表 各组间含bFGF细胞数及阳性
细胞灰度比较
组别 阳性细胞数 细胞灰度 P值
正常组 6.3±0.6 125.9±7.3 <0.01
伤后2天组 10.8±0.5 88.0±4.8 <0.01
伤后5天组 13.5±0.7 74.8±6.2 <0.01
伤后12天组 16.0±1.4 67.2±5.8 <0.01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和取材方法:Wister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雌雄不限,随机分成四组:正常组、伤后2天组、5天组、12天组,每组6只。损伤组大鼠以1%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暴露T8脊髓,以锐刀片横行切叮瞥杉顾韬岫仙硕锬P汀:各组物于取材日期重新麻醉,以1%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分别取出损伤上、下距断端0.4~0.7cm两段脊髓,液氮速 冻后连续冰冻切片(20μm),以备HE及免疫组化染色。
2.bFGF在正常脊髓中的分布及其在SCI后的变化:bFGF定位于灰质中星形细胞核和一些灰质神经元胞浆中。脊髓损伤后含bFGF的星形细胞比正常时明显增多,而且着色明显加深。含bFGF的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各组间比较如附表。从表看出,表达bFGF的细胞在SCI后明显增多(P<0.01),并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增多(P<0.01),灰度值逐渐减小也就是说阳性细胞bFGF的含量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增高。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鼠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SCI)的理想对象,因其在生理学、神经科学以及病理学上与人类有很高的相似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人员已认识到,脊髓损伤后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化对损伤的恢复和神经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细胞和其产物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手段诱导脊髓损伤模型。

首先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并记录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

之后在多个时间点(如伤后即刻、伤后1天、3天、7天、14天等)进行取样,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AADC细胞进行定位和计数,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技术测定5-HT的含量。

三、实验结果(一)AADC细胞的分布与变化在正常大鼠脊髓中,AADC细胞主要分布在灰质和白质交界处。

在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伤后即刻,AADC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随着时间推移,AADC细胞的数量逐渐恢复,但始终未能达到正常水平。

此外,AADC细胞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部分AADC细胞向损伤区域迁移。

(二)5-HT的含量变化在脊髓损伤后,5-HT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伤后即刻,5-HT的含量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AADC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其合成过程受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5-HT的含量逐渐恢复并达到正常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恢复过程中,部分大鼠的5-HT含量始终低于正常水平。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大鼠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5-HT的含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与神经递质系统的重塑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

在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可能通过调整其分布和数量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维持神经递质的平衡。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细胞产生5-HT(5-羟色胺)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可能涉及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研究采用不同时间点观察AADC细胞的表达及5-HT含量的变化,以探索大鼠脊髓损伤后恢复过程的生物学特征,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机制。

其中,AADC细胞及其产生的神经递质5-HT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变化情况,对于理解脊髓损伤的恢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模型本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建立脊髓损伤模型。

2. 实验方法(1)模型建立:采用标准的大鼠脊髓夹伤模型进行实验。

(2)时间点设置:分别在损伤后1天、3天、7天、14天、28天进行观察和取样。

(3)AADC细胞及5-HT检测:采用免疫组化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点AADC细胞的表达及5-HT含量。

三、结果1. AADC细胞表达变化在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表达量在早期(1-3天)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至28天时接近正常水平。

2. 5-HT含量变化与AADC细胞表达变化相似,5-HT含量在损伤后也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逐渐上升,至28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3. 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ADC细胞的表达与5-HT含量在脊髓损伤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AADC细胞在产生5-HT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大鼠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表达及5-HT含量均出现明显变化,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AADC 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丙戊酸对面神经切断伤后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丙戊酸对面神经切断伤后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丙戊酸对面神经切断伤后面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由病毒感染、创伤、压迫、手术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中外伤是导致面神经损伤(facial nerve injury)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面瘫的出现对患者的正常交流造成影响,不仅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学习以及工作,严重者甚至损害患者心理健康。

关于面神经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已经证实,面神经损伤后不仅面神经纤维本身出现退行性改变,中枢端的神经元胞体也会发生凋亡,这主要是由轴突逆行性变性引发的程序性凋亡反应引起的,进而影响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

尽管相继发现大量信号通路、基因与神经再生、修复相关,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神经吻合、神经移植、神经导管等技术恢复神经的完整性,还可局部给予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干细胞、电刺激治疗等;虽然这些神经因子与组织工程等治疗性研究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中,但目前并无客观可靠的临床及实验数据支持。

因此,阐明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减少神经元胞体死亡成为治疗面神经损伤的重要研究方向。

但由于以上这些治疗方法仅仅针对受损神经纤维局部进行修复,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位于中枢的神经元胞体,而且这些因子多属于大分子多肽类物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受损神经元,且如果长时间大剂量全身用药,往往可能引起明显的毒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能快速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小分子药物已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广谱抗癫痫、抗惊厥药物,属小分子短链脂肪酸,能够迅速透过大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元,已在临床应用40余年,其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GDNF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变化规律

GDNF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变化规律
3 年8 月第3 6 卷第4 期
G D NF在 大 鼠急性 脊髓 损 伤 中的表达 及 变化 规律
周 成福 , 南 鹏 , 马晓茹。
( 1 . 佳木 斯 大 学 附属 第 一 医院 骨 外科 ,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3 ; 2 . 佳木 斯 大学 基 础 医学 院 ,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
抽 & 无 N 血 g 后 N 注  ̄ 入 ) e ,  ̄ 给 予 橐 霉 素 o 单 肢 鋈 墅 : 坠 光 学 显 微 镜 1 0 O 倍 视 野 下 可 见 正 常 组 免 疫 组 化 切 片 可 见 背 部 去 除 毛 , 常 规 术 妻 , 尊 菌 脊 髓 后 角 组 织 中 G D N F 阳 性 灰 度 值 颜 色 浅 阳 性 率 低, 假 手 术

. .
。 ’


HEI LONGJ I ANG ME DI C I NE AND PHARM ACY Au g . 2 0 1 3 , Vo 1 . 3 6 No . 4
・1 O 7・
度 值 明 显 变 化且 阳性 率 达 到 最 高 值 , 1 2 h 、 2 4 h 、 4 8 h 、 有 所 改变 脊 髓 进行 自我 修 复 。 这 一 变 化 规 律 可 以作 为 临 床 诊 断 脊 髓 损 GD NF 的表 达 呈 现 下 降 趋 势 , 7 2 h几 乎 接 近 对 照 组 。 可 见 脊 伤提 供 帮 组 和 指 导 。 见表1 。 髓 损 伤 后 GD NF的 变 化 2 h脊髓 立 即启 动 应 急 措 施 保 护 损 伤 表1 各 组 大 鼠 不 同 时 间点 GD NF的 灰 度值 ( 士 s )
具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尸< 0 . 0 5 ) 。

BDNF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BDNF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脑 源性神经 营养 因子 ( D F 基因修饰的神经 干细胞 ( S — D F 移植 对脊髓损伤 ( C ) BN) N CB N ) S I 的 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将 10只 S I 2 C 大鼠随机分 为四组各 3 0只 , 假手术组( hm组 ) Sa 仅做椎板 切开术 , 伤后 3d损
te3d a e S I o p w sg e L n r l ai yi rsia ij t n teN C go pw s i n5 I e s e — h f r C u a i n5 o l eb t pn l n ci , h S ru a v Lc l s p n t g r v ma s n na e o ge x lu
伤 组 ( C 组 ) 髓 内注 射 生 理 盐 水 溶 液 5 I , S SI 脊 lN C组 髓 内注 射 移 植 细 胞 密 度 为 2x1 的 N C 悬 液 5 I , S — x / 0 Ss lN C x
BN D F组髓 内注射 N CB N S —D F悬 液 5 l 。采 用免 疫 组织 化 法检 测 1 3 7 1 、8 d脊 髓 组织 B N 、 经 丝蛋 白 、 、 、4 2 D F神 ( F0 ) N 20 表达 ; 行为学评分法判断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 CB N S — D F组 B N D F水平 明显 高于其他三组 , 且 随着 时间延长而增高 ( 0 0 P< . 5或 0 0 ) N CB N . 1 ; S —D F组 N 20水平 、 F0 运动功 能评分 明显高于 S I 、 S C 组 N C组 , 低于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1 5期
BN D F基 因修 饰 的 N C 移 植 对 大 鼠脊髓 损 伤 后 Ss 轴 突再 生 及 后 肢运 动功 能 的影 响

脊髓损伤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BDNFmRNA、GDNFmRNA及PLPmRNA的表达

脊髓损伤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BDNFmRNA、GDNFmRNA及PLPmRNA的表达

E p eso fBDNF,GDNF a d P PmRNA fl wi gB CsTrn pa tt n i t t pn lC r nu y LILe , x rsin o n L ol n MS a s lnai n Raswih S ia o d Ij r o 0 i
维普资讯
中 国康 复 ・2 0 0 7年 l O月 ・ 损 伤 大 鼠骨髓 基 质 细胞 移 植 后 ・ 础 基 研究・
B DNF mRNA、GDNF mRNA 及 P P L mRNA 的表 达
李 雷 吕刚 王 欢 高 红 , , ,

【 键词】 脊髓损伤 ; 关 骨髓 基质 细胞 ; 植 ; 经 营 养 因 子 ; 鞘 前 脂 蛋 白 移 神 髓
【 图 分 类 号 】 R 9 R 8 . 【 献标 识 码】 A 中 4 ; 632 文 【 文章 编 号】 1 0 0 1 2 0 ) 50 9 — 3 0 12 0 ( 0 7 0 —2 5 0
L Ga g.WANG u n ,t 1 De a t n f Orh pa d c ,Th eo d Af iitd H opi l h n e ia i n H a e . a p rme t to e is o eS c n f l e s t ,C iaM d c lUn a a
( 中国 医科 大 学附属 第二 医院 a 骨二科 , . . b 骨科 ,. e 小儿先 天畸 形 实验 室, 阳 1 0 0 ) 沈 1 0 4
【 要 】 目的 : 究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 MS s 移 植 对 大 鼠脊 髓 损 伤 ( C ) 脑 源 性 神 经 营 养 因子 ( D F)胶 质 细 胞 摘 研 B C) S I后 B N 、 源性 神 经 营 养 因子 ( D )髓 鞘 前 脂 蛋 白 ( I ) 因 表 达 的 影 响 , 讨 B C 促 进 S I 复 的 机 制 。方 法 : i a 大 G NF 、 P 基 P 探 MS s C修 Wsr t 鼠4 2只 , 机 分 为 移 植 组 ( 随 A组 ) 对 照 组 ( 和 B组 ) 1 各 8只 , 成 S I 型 , 培 养 的 B C 注 入 移 植 组 损 伤 的 脊 髓 内 ; 制 C模 将 MS s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2024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范文

《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AADC细胞产生5-HT的相关研究》篇一一、引言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康复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

近年来,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与修复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细胞在5-羟色胺(5-HT)合成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内AADC细胞与5-HT 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这一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脊髓损伤的修复机制,并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及分组实验采用成年SD大鼠,共分为三组:对照组(无损伤)、模型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治疗组(脊髓损伤后接受药物治疗)。

(二)脊髓损伤模型建立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分别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如:1天、3天、7天、14天、28天等)取材,利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检测。

(四)检测指标与方法检测指标包括AADC细胞活性、5-HT含量等。

采用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进行检测。

三、结果(一)AADC细胞活性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活性在早期(如1-3天内)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逐渐恢复。

在对照组中,AADC细胞的活性保持稳定。

(二)5-HT含量变化与AADC细胞活性变化相似,脊髓损伤后,5-HT含量在早期出现明显下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

在对照组中,5-HT含量保持稳定。

(三)AADC细胞与5-HT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AADC细胞活性与5-HT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即AADC细胞活性越高,5-HT含量也越高;反之亦然。

这表明AADC细胞在5-HT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脊髓损伤后,AADC细胞的活性及5-HT 含量均出现明显变化。

这一现象可能与神经元再生与修复过程有关。

AADC细胞在5-HT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5-HT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神经元再生与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DNF及NT
[摘要]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

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于伤后24、48、72 h和1周取材。

利用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

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变化。

结果BBB评分显示,C 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在伤后48、72 h和1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脊髓损伤;丙戊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3 [中图分类号] R651.2 [文献标识码] A [":.gerenzongjie.co" ="" class="">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7(c)-0023-03 Effects of valproic acid on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NT-3 in rats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LI Xinzhi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g Province, Chengdu 6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lproic acid (VPA) on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NT-3 in rats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60 adult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C group), spinal cord injury group (SCI group) and VPA treatment group (VPA group).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was made by modified Allen technique. VPA (300 mg/kg) was administrated in rats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mediately after injury and repeated per 12h after injury, while C group and SCI group were received
the same dose of normal saline injection at the same time point.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24, ":.48yuan.co" ="" class="">48, 72 h and 1 week after injury. The behavior scores were evaluated with BBB scale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injury.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NT-3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Results The BBB score indicated that motor function in the C group was normal, and the scores of the VP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CI group at 48, 72 h and 1 week after injur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Valproic aci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Neurotrophin-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神经元无法再生以及继发性损伤,造成":.jx669.coupdate/" ="" class="">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迄今为止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xujingtz.co" ="" class="">方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具有多方面的神经营养效应和神经保护作用[1],而有关VPA对SCI的影响及机制的报道很少。

研究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具有阻止神经元死亡和促进轴突再生的双重作用[2]。

本研究通过探讨VPA对大鼠SCI后BDNF和NT-3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SCI提供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