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朔风一作:逆风)作品注释1、萼(è):花冠外面的绿色被片。

2、朔风:一作:逆风。

指冬天的风,也指寒风、西北风。

作品译文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

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

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作品鉴赏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一海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

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

她素雅高洁,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

后四句重在抒情。

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怅之情。

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

“容易”这里作轻.易讲。

“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雪梅,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借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

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

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赏析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此句写“冷”。

只是“数萼”,方显冷清。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例析: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确: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③用了什么手法。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阅读理解题目】:江城子·癸酉春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炎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

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

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都是有效信息。

(4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

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

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

(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

端须:只该。

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与人的互动。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王初其一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4.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C4.(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伤感江头几树梅,杖藜行及拖回去还去。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春草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去整体表现梅花的?恳请详细分析(5分后)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衬托和图形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牵涉梅花的色香,而著重环境的衬托和感情的图形,从而整体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请问出来衬托和图形手法,能够搞详细分析的。

意思答错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的落点就是思想感情。

提问此题,必须从“梅”的这个意象瞄准,思索“梅”在抒写情感上的促进作用,再融合具体内容的诗句“伤感江头数枝梅”“春草应恨劫成灰”展开认知。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能做简要分析。

意思答对即可。

)2.(四川卷)写作下面的宋诗,提问问题。

(8分后)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苦不堪言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并无睡觉,自把新诗百遍上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融合全诗详细分析。

(4分后)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晏几道(北宋)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

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

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

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1)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2)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

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4分)(1).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

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

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2).(1)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

(2分)(2)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

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余味不尽。

(2分)作品鉴赏此为送别词。

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高常待集》。

简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该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高适曾与李白、杜甫结交,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这首
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

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注释:
(1)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2)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

农历正月初七。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南蕃:蜀
(4)书剑:喻文武。

《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5)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6)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创作背景: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

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

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

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

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

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

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诗歌鉴赏: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

杜二,即杜甫。

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

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

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

“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

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

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预”是参与朝政之意。

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

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

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

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

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