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部编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题及解析

部编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A. 杜甫B. 岳飞C. 诸葛亮D. 刘备【答案】 C【解析】【分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故答案为:C【点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原文: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不是清代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常识的积累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

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属于现当代诗歌。

B.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C.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

D.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均骈散结合,读起来节奏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 C【解析】【分析】“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改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文章”。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学常识⼀、有关名胜古迹的对联1、成都杜甫草堂(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龙腾虎跃⼏诗容;先⽣亦流寓,有长留天地,⽉⽩风清⼀草堂。

2、武汉黄鹤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江东去;窗户间堂堂⽇⽉,尽四时凭眺,⼏曾见黄鹤西来。

3、黄州⾚壁铜琶铁板,⼤江东去;⽉明星稀,乌鹊南飞。

4、九江琵琶亭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荻花瑟瑟,魂消明⽉绕船时。

5、镇江北固⼭多景楼登楼便欲凌云去;临⽔应知得⽉先。

6、桃花源、陶渊明祠(1)、说甚神仙,看千年⽯洞开时,城郭⼈民还是耕⽥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桃花。

(2)、门前学种先⽣柳;岭上长留处⼠坟。

7、⼴州黄花岗七⼗⼆健⼉,酣战春云湛碧⾎;四百兆国⼦,愁看秋⾬湿黄花。

8、杨州梅花岭葬⾐冠有淮南抔⼟,冰⼼铁⾻伴取岭上梅花;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残⽔留得风中劲草。

9、滁州醉翁亭翁去⼋百年,醉乡犹在;⼭⾏六七⾥,亭影不孤。

10、扬州⼆⼗四桥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平分秋⼀⾊;扁⾈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吹到⽉三更。

11、湖南洞庭湖岳阳楼(1)、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宛在;⼦美诗,希⽂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2)、后乐,先忧,范希⽂庶⼏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诗。

(3)、⼀楼何厅,杜少陵五⾔绝唱,范希⽂两字关情,滕⼦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2、信陵君祠有史公作传如⽣,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

13、长沙屈原贾谊⼆公祠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睦⾏地⼤⽂章。

14、陕西苏武庙三千⾥持节孤⾂,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九年托⾝异域,韦鞴毳幕,⼏⼈到此悔封侯。

人教版中考语文对联解题技巧

人教版中考语文对联解题技巧

人教版中考语文对联解题技巧篇一: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对联常识: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应;4.节奏相和;5.平仄相协;6.意义相关.(八下语文) 一下对对子、合体字韵文:云对雾,雪对霜。

和风对细语,朝霞对夕阳。

是对非,长对短。

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

人失足,跌下台。

二上对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

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富,冷对暖。

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古诗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王安石)三下对对子、古诗名句:清对浊廉对贪功对罪正对偏奖对罚优对劣善对恶勤对懒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杂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汪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杜甫)四上:趣味对联(回文、双关、叠字、异音、讥讽)6副,景点对联4副:雾锁山头山锁雾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天连水尾水连天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一位父亲请先生给后来想读书的儿子赠对联:苏东坡给莫干山寺庙势利眼住持题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坐请坐请上坐好读书不好读书茶敬茶敬香茶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山东济南大明湖:江苏苏州沧浪亭:一径竹阴云满地树红树碧高低影四面荷花三面柳清风明月本无价半帘花影月笼沙烟淡烟浓远近秋一城山色半城湖近水遥山皆有情四下古诗名句,唐伯虎与祝枝山、乾隆皇帝与纪晓岚趣巧对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知识

春联的知识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每逢春节都会见到悬挂在门上的对联。

作为一种写在红纸上的对偶诗句,春联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寓意。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传递祝福和美好祝愿的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春联的起源、构成要素和文化意义。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宫中将春节称为“迎春”,而迎春的一种方式就是张贴对联。

当时,对联是由贴在门上的通告改进而来的,它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从此以后,春联逐渐成为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联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子和对仗。

对子是指联中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是相对应的含义。

例如,经典的春联“金榜题名”和“紫气东来”就是一对对子,它们表达着希望孩子们能够考取金榜题名,有好的前途,并且紫气东来则象征着好运降临。

对仗是指对子中句子的韵律和平衡。

对仗有时候是根据声音和字形进行的,有时候是根据意义和形象进行的。

它使得春联具有诗意和美感。

春联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对祝福和美好的表达上,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

首先,春联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面对新的一年,人们希望能够从吉祥的春联中得到寄托和鼓舞,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在春联中得到呈现。

其次,春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勤奋和团结。

很多春联中都能看到对家庭和家人的美好祝福,它提醒了我们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依靠,要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春联也鼓励人们要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创造幸福的未来。

最后,春联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尽管春联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春联的传统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如今,春联不再只是贴在门上,有些人也喜欢在家中的大厅或者房间里贴上春联。

同时,春联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有些人甚至自己设计春联,个性化的呈现出自己的祝福。

这种改变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春联的热爱和创造力。

总之,春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上下联字数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上下联平仄声合律。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尾字用仄声,下联的尾字用平声。

3.上下联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上下联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横批保持从右至左。

横批即如对联的横额,横批从右至左,符合古人书写习惯。

中考对联专题复习

中考对联专题复习

中考对联专题复习[考点导航]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具汉语内涵和神韵的一种文体,具有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知识性广、趣味性浓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联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进入中考试题,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新亮点。

对联能反映时代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它进入中考很好地体现了贴近现实生活的中考命题方向,是语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语文观”的体现。

中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有这几种:1、文联匹配,即根据上(下)联选出下(上)联;2、文联巧对,即根据要求对出下(上)联,有时是自拟一幅对联;3、对联改写,即改正对得不够工整的对联或是改动散句,使之形成一幅对联;4、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结合起来考查;5、对联赏析,即品赏对联的妙处等等。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审美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体现出我们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魅力。

[指点迷津]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种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的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种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2、词性相对,即相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对,如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3、意义相关,即上下联内容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4、结构一致,即句法结构应一致,如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5、情境相同,如上联呈现欢快气氛,则下联也应相同,否则就显得不伦不类。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对联专题

对联专题

七、对联专题专题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

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大语文”观念的深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我国这一传统语言艺术对现代青少年的思维训练、品德教育、审美陶冶的重的重大影响。

近些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一、基础知识(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作对时,首先要考虑这一点。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稍长的对联,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3)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中上联“大漠”“孤烟”是名词,对下联的“长河”“落日”,上联的“直”是形容词,与下联的形容词“圆”相对。

(4)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大漠”与“长河”,“孤烟”与“落日”都是偏正结构。

再如名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上联的“山穷水尽”与下联的“柳岸花明”都是并列结构。

(5)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中考对联试题专项突破【知识归纳】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中考语文综合运用--对联

中考语文综合运用--对联

课题导入
【2】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新都城内的桂湖就是他的 故居.少年时即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传说他6岁时与一 群顽童在水池中洗澡,县令从池边经过,命随从将杨 升庵的衣裤挂在一棵老树上,并出一上联“千年古树 为衣架”,让杨升庵对出下联,他顺口而出,“万里 长江作澡盆 ”。惊得县令目瞪口呆,自此以“神童” 扬名乡里。
例题解析(一)
一、对联撰写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运用对联知识直接对出下联 (或上联);二是根据一定的限制对出下联(或上联)。
例1、对对联
(2006年湖北荆门市中考题)
上联:诚实守信立根本
下联:
例题解析(一)
例2、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 “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 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题)
例题解析(四)
四、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结 合起来加以考查。
例6、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 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2006年 辽宁锦州市中考题)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2)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答案解析(一)
这种形式的对联题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考生只要知道 对偶的有关知识,再根据下联把上联做一点压缩就可 以了。另外课外书读得多的同学也很可能知晓这是毛 泽东同志拟写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是“苟有恒,何必 三更眠五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中的文学常识---写出下列人物
(1)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

(2)青家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5)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7)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8)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9)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0)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1)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13)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14)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5)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6)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17)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8)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1)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2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23)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24)濠上观鱼,非鱼非我;梦中化蝶,亦蝶亦周
(25)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26)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27)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28)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29)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30)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31)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

(32)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33)译书未成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文坛从此感彷徨。

(3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6)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37)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38)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9)他,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擅长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一曲《滚绣球》感动古今。

(40)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41)他,头戴峨冠,身佩兰草,徜徉在汨罗江畔,为民生多艰“长太息”,当国家衰亡之时,仍以纵身一跃坚守着理想。

(42)他,少年从戎,立志报国,跃马于大江南北,为收复中原而“挑灯看剑”,抒写理想抱负,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

(43)(44)他,善于用十四行诗抒写人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天才,创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脍炙人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